傳媒內參導讀:9月26日,湖南衛視《運動吧少年》迎來了收官,節目開拓了這類題材的創作路徑,同時也將大眾的審美維度進行了多元擴充。這檔節目不僅是少年們的「養成記」,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觀眾審美和接受度上的「養成與拓展」。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林夕
一檔節目如何才能做有效地創新,無疑是每一位內容人,每時每刻都要面臨的「行業命題」和「復盤思考」。尤其是在每年競爭頗為激烈的暑期檔,創新型的節目始終備受青睞和令人矚目。7月11日,湖南衛視運動少年熱血競技秀《運動吧少年》首播,伴隨著整個暑期檔,9月26日迎來了節目的收官,最終梁浩川問鼎「年度最強運動少年」,也給很多陪伴著少年們成長的觀眾送上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收官總決賽,全程高能,燃炸全場。少年們不僅拼盡全力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的競技對抗,還給節目帶來了不少熱評流量,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對節目和少年們入坑愛了:這是一場巔峰對決,太精彩刺激;少年真的太精彩了,他們真的好優秀……
回溯這一季節目,33位兼具實力和顏值的少年們歷經3個月的時間,從1V1、2V2對決再到海邊特訓、團隊突圍賽,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蛻變的速度和成長軌跡,不僅僅持續給觀眾帶來驚喜,也是在努力地給他們自己一個最終的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多次獲得CSM全國網、CSM全國網城域、酷雲、歡網四網全國上星綜合組第一。細分人群中,00後、80後所有頻道第一,此外還成功為湖南衛視拓寬吸納了更多主力男性觀眾收看人群。微博主話題#運動吧少年#閱讀量達18.5億,討論量123.5萬。每期節目播出均有不少熱詞登陸各大平臺熱搜榜單掀起廣泛熱議,系列線下活動#運動吧少年限定周末#話題閱讀量1億,引發全民健身熱情。
事實上,當初節目上線之前,筆者其實擔心這檔超前創新的節目,一方面,競技對抗類節目本身就不好做,因為很難平衡和取捨娛樂和競技的佔比。另一方面,全素人的節目創新,更顯不易。但通過一季節目證明,《運動吧少年》不僅做到了,並且開拓了這類題材節目的創作路徑,同時也將大眾的審美維度進行了多元擴充。所以說,這檔節目不僅是少年們的「養成記」,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觀眾審美和接受度上的「養成與拓展」。
顯現創新和隱藏設計
節目創作出獨有氣質和稀缺模式
對於內容創新而言,顯然是需要有創新的勇氣、落地的執行力、長跑的耐力。尤其是如何坦然面對愈發挑剔的觀眾群體,讓節目時刻充滿新鮮感以此滿足年輕受眾的口味需求,是橫亙在節目製作方面前勢必要解決的一大難題。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困境,《運動吧少年》顯然探索出一套自成體系的創新打法。
自帶獨特創新模式的《運動吧少年》,最大的創新落點在於不再是聚焦於一類具體的競技項目,而是更加關注「體能」維度上的綜合能力考驗。節目分為「力量、敏捷、速度」三大專屬競技賽道,包含棚內硬核對抗和戶外場景挑戰兩大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將抽象的體能通過具象的賽道對戰呈現,不僅讓內容表現更加豐富多元,也增強了競技感和對抗性,高燃超能的敘事節奏,對於觀眾而言,更具吸引力和關注度。
在具體落地過程中,整季節目通過「高燃」賽制和「硬核」項目,不僅增強節目內容上的專業性和高級感,也讓觀眾感同身受少年們成長過程中的堅持和蛻變。諸如,1V1、2V2對決、海邊特訓、團隊突圍賽、4V4定向追逐等,既讓少年們學會了從單打獨鬥到團隊作戰的重要意義,也時刻給觀眾帶來精彩高端的競技比賽和意外結果。另外,鐵網攀爬、齒輪碰撞、平衡木追逐、泥潭障礙、高臺接力、鐵鏈拔河、油桶拉力等項目,也讓人感嘆於節目組的用心程度,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呈現出更加豐富變化的項目展示,這樣才能吸引電視觀眾「稍縱即逝」的注意力資源。
不難發現,這檔節目的「絕對主角」是33位素人少年,各具特色和辨識度,讓人印象深刻。但節目中三位「世界冠軍」領隊,也給節目加分增色不少,一方面,他們讓節目的看點和緯度變得更加豐富立體,敘事節奏得以鋪陳開來,發揮一個帶領作用。另一方面,他們實實在在地將自身的專業和比賽經驗傾囊相授給少年們,不單單是陪伴和見證他們成長,其實有一種「師徒」傳承接力的既視感,而這也是節目隱藏的創新出口之一。
好節目與社會熱點保持緊密關聯
《運動吧少年》洞察全民健身展示文化自信
一檔好的節目,其創作大都會與時代背景、社會熱點、大眾關注等方面緊密關聯。
那麼縱觀《運動吧少年》,作為今年暑期檔獨特的題材類型存在,頗具一種「獨特質感」,或許有聲音說是節目組或平臺的好運氣使然,押寶押對了。
但筆者認為,優質節目的誕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你深挖一下《運動吧少年》誕生的社會背景,其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檔節目會有如此穩定的受眾基礎。因為當下正處於一個全民運動、提倡健身的時代,運動不單單是中老年人養生的選擇之一,也讓更多年輕人意識到通過運動「投資」自己的健康,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險」,外加這是一檔適合「家庭」場景收看的高燃高顏創新節目,自然也就易於點燃觀眾群體,找到互動共情點。進一步而言,後疫情時代,大眾對於健康和運動的重視程度,愈發關注,平臺和創作團隊順勢推出此類主題創新型節目,自然也是一種聰明精準的打法。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吧少年》還獲得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的高度關注和認可讚許。人民日報刊文表示,湖南衛視《運動吧少年》選擇深入發掘體育類題材活力,將鏡頭聚焦在33位普通少年身上,從激烈的競技對抗中強化迎難而上的精神,引領觀眾更多地關注運動魅力、體育精神,號召更多人運動起來,擁抱健康的身心狀態。《解放軍報》文章中指出,「少年強則國強,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2020年,《運動吧少年》的推出可謂是恰逢其時,期待它能夠影響更多青少年,一起參與到運動中來。」
不僅如此,這檔節目創作之初,便帶有某些社會實驗的性質屬性,當下男性向節目審美標準較為固定單一,而《運動吧少年》通過33位風格迥異、特色明顯的少年,重塑大眾對於年輕男性的審美標準和維度,力量與美,實力與顏值,完全都可以在他們身上呈現和展示。
而這也獲得了光明日報的發文認可,節目中33位少年,褪去粉飾,用本來的面目展現他們的「真實美」,也保證了節目的可看性。陽光堅韌的英氣少年傳遞出不同於以往的審美,成為今夏綜藝節目中的別樣風景。
據了解,一季節目中,最終呈現了20多個硬核項目,其實是從300多個設計的項目庫中拉出來測試後才選中的。總導演李超曾表示,節目中的項目設置和器械構成,都是通過前期非常大量的調研後得來的成果。團隊跟體育總局、湖南體育產業局等機構都探討過詳細的運動項目如何設置,最後經過討論和參考體能相關學術教授的建議,才決定通過體能三個基礎維度來做拆分和推演,由此衍生出對個人基礎運動能力構成的三大基礎元素的推移,圍繞這三個維度展開去做研發及測試。
不僅要保證項目順利推進,還要保證少年們的人身安全,畢竟這是一檔強競技的節目,所以創作團隊從一開始就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和預案。「所有的競技裝置都是由專家指導小組參與研發,還有結構工程師、材料工程師指導道具裝置製作施工,保障裝置結構設計製作安全及用料安全。此外,道具裝置在測試和使用期間,都有道具裝置製作方、訓練康復團隊在場進行安全保護。」總導演李超如是說。
傳遞積極向上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為青少年樹立運動系「新偶像」
假如拋開「炫技」的層面,作為電視人,最想留下的東西是什麼?大抵是一種初心情懷,進一步說就是一種對內心情感的關照,一種正能量價值的影響和傳遞。
「《運動吧少年》希望傳遞給觀眾的是,優秀的運動系少年也值得被關注,甚至成為新偶像,我們想要通過節目給大家提供另外一種選擇『偶像』追隨的新可能。」總導演李超在談及節目創作初衷時表示。
為什麼這些運動系的少年值得被看到、被認可,成為新的偶像呢?在一季的節目中,或許可以找到些許答案。你會發現,競技中的少年們,在面對1V1強者對決時,竭盡全力、主動出擊、不輕言放棄。在團隊競技中,則表現出「團魂」,彼此默契配合、巧妙搭配,用實際行動告訴觀眾什麼是真正的團結協作、榮辱與共,其中不拋棄、不放棄的真實情誼,也著實感動著每一位觀眾。
對於這些運動系少年們未來發展的規劃,總導演李超也坦言,「會更多地開發他們在運動領域市場的商業價值,如運動品牌的邀約、運動類題材的影視作品的嘗試等,以運動為核心做更多的嘗試和推廣。他們的出現也給行業提供了更多兼具各類氣質的人選,尤其是年輕一代偏陽剛熱血氣質的比較缺失,因此也會在這一塊更多嘗試。」
剛剛,《運動吧少年》圓滿收官了。但回溯這檔節目,從構思方案到最終確定要做,大概經歷有將近1年時間,對於一個更新換代極快的行業來說,一年的籌備期對於很多人來說顯然不夠快、不夠高效,但或許正是因為紮實的準備和認真的執行,才換來優質好看的節目內容。所以,哪有什麼天然絕佳好運,都是製作團隊一步步實踐嘗試出來的,同時也期待湖南衛視可以持續帶來優質創新作品。
近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