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帶給大家一個新的審美方向。」
作者 | 周矗
編輯 | 楊晶
女性,似乎是2020年綜藝市場上的主角。
劉雨昕的C位出道,革新了女團的風格審美;「無價之姐」的風靡,革新了女性的年齡定義;楊笠、李雪琴等女脫口秀演員的崛起,驚豔了整個2020年的夏季。
女性綜藝的迸發,源於女性意識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裝扮,年齡,甚至是說話方式,已經不再是束縛女性審美的鐐銬。
但在男性審美的挖掘上,國內綜藝節目卻依然貧瘠。
「當下綜藝裡的男性標籤,依舊停留在鮮肉和大叔的階段。男團節目是花美男之間的情誼,《做家務的男人》《極限挑戰》等節目是對中年男性兄弟情的刻畫。彭于晏、吳尊、張豐毅這樣的肌肉男,並沒有形成風氣。」綜藝觀察者阿信說。
《運動吧少年》,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誕生。
2019年,曾執導過《花兒與少年》《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李超團隊,在湖南衛視新一期的「飆計劃」中,接到了一個叫做「電視新物種"的選題。
「飆計劃」,是湖南衛視大名鼎鼎的內容創新機制。頻道會定期給所有綜藝團隊提出命題,各個團隊要根據命題研發出新的節目方案,並進行內部宣講評估。排名靠前的方案,才可以進入到樣片環節。如樣片審核通過,招商順利,便可以進入到排播階段。
口碑熱度雙收的《聲臨其境》《舞蹈風暴》,都是在「飆計劃」中勝出的方案。
在解讀「新物種」的過程中,一位主力編導的回憶,突然給了李超靈感。
在學生時期,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學校的籃球場邊,看著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打籃球,然後為他們吶喊助威。
曾接觸過運動題材的李超就此想到,市面上大部分的體育競技類節目中,主角更多的是明星和運動,素人運動明星很少被挖掘。
韓寒說過的一句話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在你年輕的時候,可能你會為很多事情去付出所有努力,但很多努力其實沒有太大的回報,但是運動卻是唯一一件。」
李超很感慨。在他的調研中,18~23歲的年輕人裡真正堅持在運動產業鏈上的只有不到20%。把運動當作職業的年輕人,往往會比同齡人有更加堅韌的決心和意志力。
同時,健康美也很少在綜藝節目中,以一種男性審美被挖掘。疫情期間,觀眾對運動與健康的需求逐漸提升,這或許是一個新物種最好的機會。
「市場上大部分綜藝傳遞出來的是同一類型的審美,我們希望能夠呈現出另外一種選擇,讓觀眾看到原來也有一些愛運動的人,他們是這樣生活的。」李超說。
於是,《運動吧少年》的最終方案,確定為「全國首檔運動少年熱血競技秀」,向能量藝人審美標準發出新定義。
確定了方向後,李超團隊便開始了熱火朝天的選角工作。在全國八大體校以及多個國家隊,他們找到了很多運動素質好的男生。
但綜藝不是運動會。整個團隊都在思考,那個在籃球場上讓少女離不開眼的少年,到底是什麼樣子?
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站在這個舞臺上的運動少年,既要有運動能力,又要有運動魅力。
所謂運動魅力,並不單單是顏值,而是運動視覺是否優美,連貫。
拜訪花樣遊泳隊時,李超發現有一批身材和外形都非常不錯的選手,但在跑步,跳高等基礎性運動上,他們的肢體展開並沒有那麼好看,這成了他們落選的原因。
在招商開始之前,很多投資人仍然不太清楚,這是一檔什麼節目。直到在招商會上,李超給客戶們播放了一個節目宣傳小片。
片子播完之後,無論是現場的客戶還是線上的客戶代表,基本都確認了這個項目的合作。
「我們也把少年們帶到了招商會的現場,跟所有的客戶進行了見面交流,大家其實肉眼可見,這些男生確實有獨特的市場空間在。」
至此,《運動吧少年》完成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接下來更棘手的,就是如何降低觀看門檻。
比起唱跳綜藝,運動競技的觀看體驗要建立在對賽制的了解上,這也是體育比賽解說存在的原因。運動競技的首要追求不是美感,但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美感和娛樂性卻是最重要的。
於是,節目模式研發的重點,放在了項目設置和規則上。
李超團隊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研,還拜訪了國家體育總局、湖南體育產業局等單位。當他們把跑步、跳高等傳統項目放到棚內錄製時,發現觀感並不夠刺激。
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棚內錄製視覺化效果最強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性項目。
一位體能學術教授的建議,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教授提到,可以把體能的三個基礎維度,分為力量、速度、敏捷。這三個元素,可以構成對基礎運動能力的評價模型。
於是,團隊進行了第二次推演。他們把搜集到的300多個基礎體能項目,放入到一個項目庫中,並按照這三大基礎元素進行分類,比如拔杆是力量型的,障礙追逐是速度型的,撐杆是敏捷型的。
接下來,他們把300個項目一個一個地拉出來測試,最終選擇了視角效果最好的20多個項目,在節目中進行呈現。
但在節目首期,就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體測排名第一的「大魔王」孫健淇,在現場觀眾投票環節中落敗,直接淘汰,引發了網友對於評判標準的爭議。
李超認為,這樣的結果恰恰是遵循節目規則的。
「核心的評判標準,第一個是比賽場上的輸贏,就是運動能力。運動能力上面輸掉的選手,要接受觀眾對於運動魅力的考慮,這和我們選角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第二輪的爭議,上升到了性別議題上。就像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總決賽中,很多觀眾無法接受男嘉賓的出現一般,部分觀眾同樣不能接受《運動吧少年》全女性的現場觀眾比例。
李超解釋,這是因為考慮到了湖南衛視的主流觀眾屬性。不過,比起同期同體量的綜藝節目,《運動吧少年》對男性觀眾有了明顯的拉升,收視份額每一期都以3%-7%的數額在增長,而且基本都集中在80後的男生。
在阿信看來,男性審美偏好健壯的肌肉男,而女性會害怕過於健壯的男性,精緻,有安全感的花美男更滿足女性的審美需求。是這兩種審美需求的差異,才造成了節目中淘汰結果的爭議。
不過,阿信認為爭議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男性審美多元化的開始。
「審美不能說要進步,但一定要多元。節目能意識到對男性審美改變的初心很好,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運動吧少年》的初衷,同樣不是拉起與男團節目的對立。
「我們希望帶給大家一個新的審美方向。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男生偶像,我覺得這是市場的需求,是有它的商業邏輯的。但是我們在做內容創新時,只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大家另一個多的選擇而已,我們不去做任何的否定。」李超說。
在總決賽中,技巧與身體素質兼具的梁浩川最終勝出,奪得了冠軍。他並不是傳統節目中最具冠軍相的選手,但在《運動吧少年》中,他成為了綜藝舞臺上的新一代運動偶像。
少年們同樣也接受了市場的檢驗。《運動吧少年》播出後,多次獲得CSM全國網、CSM全國網城域、酷雲、歡網四網全國上星綜合組第一。微博主話題#運動吧少年#閱讀量達18.5億,討論量123.5萬。
但在傳播熱度上,與李超的預期仍有差距。他認為,要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可能在藝人的選擇上需要更加拓寬,這是值得團隊總結和經驗。
「在影視圈有很多運動員或者是部隊出身的藝人。如果還要再做,少年可能會是來自於娛樂圈的演員,歌手,藝人,這會是另外一個不同的邏輯方向。」
節目監製洪濤認為,比起唱跳歌舞,運動類節目更具有即時性和懸念性,回看的可能性很小,相應的話題也很難進行長尾發酵。
在接下來的雙十二晚會中,李超會考慮嘗試把少年和運動項目搬到直播晚會上,檢驗直播與運動競技的匹配程度。
雖然在「電視新物種」的探索上,每一步都非常艱難,但只有審美多元化趨勢越走越遠,綜藝節目才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這場男性審美的探索實驗,才剛剛開始。
(文中阿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