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已經不止一次看到蘇軾寫「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的說說法了。
我想,以蘇東坡先生的豁達,大概不會像我這樣斤斤計較這些事情。
但是,我還是想普及一下。
這件事從哪裡開始說呢?
先從張先開始講吧,就是那個寫出「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的張先。
張先,字子野。
這個老頭精力還是很旺盛的,年逾八十還納了一個小妾。
然後就有了下面這個荒唐的故事:
張先八十歲納妾以後十分高興,宴請賓客親朋,蘇軾作為張先的好友自然在邀請之列。席間張先十分高興,張口就做了一首詩:「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一聽,呦呵,還挺有樂趣,於是看熱鬧不怕事大,就張口附和了一首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我也不知道謠言是怎麼傳開的。
反正這個荒唐的故事一傳開,有人誇讚蘇軾真性情,也有人說蘇軾好猥瑣。
真性情也罷,好猥瑣也罷。
蘇軾最大的委屈不在於這裡,而在於「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首詩壓根就不是他寫的啊。
且不說蘇軾作詩,單就是第一首詩,張先的水平如果能寫出如此不合格律的打油詩,也愧對他那麼多詩詞被選入課本。
更何況,我們翻開《蘇東坡全集》,壓根就沒有「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影子。
但是這能證明蘇軾沒寫過這首詩嗎?會不會是收錄的人遺漏了呢?
不可能。
因為張先年逾八十納妾這事是真的,蘇軾和詩也是真的。
但是蘇軾和詩卻不是上面那首,而是下面這首:
《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宋·蘇軾
錦裡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所以,蘇軾對於張先納妾這事寫的詩是上面這首七律,壓根沒有寫過什麼「一樹梨花壓海棠」!
而關於「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處考證,我看了祝淳翔先生的《也談「一樹梨花壓海棠」》和陳福康先生的《也來談「一樹梨花壓海棠」》兩篇文章。
按照作者的考證,這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最早出現在明末,多見於各種筆記小說,也可能是化用了來自元稹《白衣裳》中的那句「一朵梨花壓象床」,原作者已不直到是誰。
那麼為什麼會把這句詩跟蘇軾扯上關係呢?
祝淳翔先生認為始作俑者很可能來自臺灣。
一九八五年的時候,臺北有一家出版社叫做莊嚴社,這家出版社出版了姜濤主編的一套傳說集——《中國傳奇》叢書。
這書成了臺灣島內各中小學的課外教材。
在此叢書中第九卷的《文學藝術家傳奇》裡收有「蘇軾軼事」,那時便有了一出蘇、張版「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曲目。
由此看來,這家莊嚴出版社一點都不莊嚴。
之後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這個故事得以飄洋過海,傳到了大陸。
而當今網際網路的普及,更使它呈現爆發式傳播,很快便充斥於今日的各大營銷號,終致遺患無窮之地步。名人軼事未必是真,如果要傳播,請先考證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