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夢閣主
在中國神話有很多神明都跟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相關,是勤勞的人們創造出來的,其中影響很大的有四個神明,分別是雷神、火神、水神和雨師。為什麼是這四個神明,閣主會單獨出一期。
對於前三個神明,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很熟悉,而雨師這個神明相對陌生點。今天就為大家說說這雨師的起源、發展、沒落和傳說故事。
雨師的起源
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衍生出了很多自然神明,比如風雨雷電,其中就有雨師。因為中國有著數千年的農業社會,人們都以種莊稼為生,降水對莊稼的收成至關重要。所以,掌管四季下雨的雨神就與民眾生產生活產生了密切的關係。
因為華夏地大物博,地域差異在早期對雨神的稱呼都不一樣,直到戰國時代開始統一,統稱為雨師。
最開始雨師專指二十八星宿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五宿——畢月烏。即為「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詩》中稱「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後面不斷發展變化將雨師從星象擬人化。
雨師的發展
從星象發展為某個原型人物,歷代都不一樣。秦漢的古籍中記載,雨師的名字叫萍翳。所以,在《廣雅·釋天》中寫:「雨師謂之萍翳,萍翳又稱屏翳。」漢代的司馬相如在《大人賦》中也寫道「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
到了魏晉之時,將北方的玄冥視為雨師,因為玄冥主掌水,而水與雨相通,故稱玄冥為雨師。在《風俗通義》中記載:「共工之子,為玄冥師,玄冥,雨師也」。
而自漢代創立道教之後,將雨師納入了道教神話體系,但道教也沒有統一一個,而是兩個。一為商羊,一為赤松子。在道教神仙人物介紹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記:「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
而在《列代神仙通鑑》中寫的雨師是赤松子,說赤松子乃是炎黃時期的人,能入火不焚,隨風雨而上天,穿著草衣,繫著皮裙,手裡拿著柳枝,能化為赤龍,呼風喚雨。後被元始天尊封為雨師,行霜布雨。
雨師的沒落
正因為雨師能調理風雨,滋養萬物,有功於人,所以歷代帝王都會對其進行祭祀。從南北朝開始,雨師就納入了官方祭祀體系或道教祭祀中,民間不得祭祀雨師,老百姓求雨只能找龍王,所以雨師在民間的影響也漸漸失去,地位被龍王代替。
雨師與上古傳說
雨師,隸屬於玄武神系,而職司天地氣象的神明都屬於該神系,包括雷、電、風、雨。而他們在上古時期就屬於軒轅黃帝的屬臣。黃帝祭祀泰山的時候,「蚩尤居前,雷神開路,風伯進掃,雨師灑道。」
風伯也就是風神,即為飛廉,掌管五方氣候,負責八風。風伯、雨師這兩個後來背叛了黃帝,投靠到蚩尤麾下作亂,蚩尤戰黃帝時,風伯、雨師讓黃帝吃盡了苦頭,二人操作風雨大霧,讓黃帝九戰九敗,退到了泰山。在泰山腳下,九天玄女降世,授黃帝兵法謀要。黃帝之後才造了指南車,破了迷霧。又找來了自己的女兒旱魃,收風息雨,打敗風伯雨師。在應龍的幫助下大敗蚩尤於涿鹿。後斬首蚩尤,但風伯、雨師乃氣象神明對人有很大作用,念在功能上,就赦免了他們,讓他們為人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