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梁孟松入職中芯國際(HK:00981)這件事,今天特拼湊一篇文字,給大家說說我對一事件的前後理解。
1、梁孟松跳槽三星事件回顧
2006年,臺積電負責研發副總蔣尚義退休,臺積電準備規劃兩個研發副總。
資料顯示,當時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升職,卻沒想到時任臺積電CEO蔡力行挖來他的學長——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負責先進工藝研發;另外一個位置則由與他多年激烈競爭的同事、現任臺積電技術長孫元成擔任。
這就有了半導體行業最有爭議的跳槽事件發生。
梁孟松背著「投奔敵營的叛將」罵名,帶領百位研發人員遠走韓國,出任三星晶圓代工部門技術長,讓三星在14 納米製程技術實現大躍進,更因此搶下高通處理器訂單,讓臺積電的16納米FinFET首嘗敗績。
臺積電憤而提告,雙方為此打了長達4年的官司,梁孟松最終敗訴,被規定直到競業禁止期限結束後,梁孟松才重返三星。
這段我直接節選的新浪財經的,我覺得寫的很好,就沒有自己找材料寫了。
但有一點,蔡力行的結局也沒那麼好,後來張仲謀回歸後派他去搞太陽能卻趕上下坡期。
大公司的人才太多,這種鬥爭沒有影響太大的原因是張仲謀及時出山了;否則內部的政治鬥爭很有可能會危及臺機的競爭力,畢竟三星旁邊虎視眈眈,牛刀小試就拿下一員虎將和強大的研發團隊搞定了14nm。
2、中芯國際目前的困境
中芯目前的研發困境是陷在28nm HKMG這個大坑裡面還沒出來。
之前中芯宣布28nm量產的是PolySION的技術方案,電晶體漏電比較大,只適合一些低端的產品,稍微對速度要求比較高的產品都沒辦法用於量產。而像聯電之類的早就量產了28HKMG了。
問題出在哪裡?
一定不是網上所謂的機器禁運問題。
實際上,一直到14nm的光刻機,目前應該都不存在美國限制死的問題;至於說EUV光刻機,我就想問問你們想買來祭祖麼?
連14nm都沒搞定的前提下,非要買最先進的光刻機完全是緣木求魚,徒增笑餌,網絡上有些懂點半導體格局的人的思維我看不懂。
問題還是出在缺人才。
目前這波搞先進技術研發的,都不是玩過14nm和28nmhk(核心研發)的那些人。
他們本身的技術素養可能沒問題,可是在研發方向上面應該還是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
要知道,有些技術細節你自己摸索一年,可能還不如別人說一句話。
這個就是傳說中那個跑到發動機底下畫條線說線圈減十札就要收10000美金的故事的真實世界,並沒有半分差別啊。
所以你可以看到臺機的退休元老蔣尚議來了,原來的離職的幾個之前並不被認可的研發副總也都回來了,中芯求賢若渴的心情是可以看得到的。
而梁孟松,恰恰是中芯董事會的特別期待。
而有些人,尤其現任則是比較糾結的。
我認為中芯董事會想引進梁孟松,差不多就是前CEO邱慈雲之前主動提出離職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據說TY一提離職之前,梁孟鬆手下幾個核心大將馬上接了中芯的邀約。
3、梁孟松無可選擇的選擇
其實對於三星這種內行大廠來說,14nm的技術是個窗戶紙,只要有人能指清方向,技術開發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所以梁孟松一旦加盟,14nm的開發進度是一日千裡,很快就彎道超車對臺機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甚至直接的後果是,高通這樣的巨大客戶投身三星了——當然我相信高通現在肯定還是後悔做了這個決定的(這個自行理解)。
這種前提下,在這兩年EUV的巨大進步和量產規劃下,而之前梁孟松團隊的價值(因為主要是來自於臺機電的經驗)是日益減少了,相信三星並不會把最先進的7nm交給中國人團隊來開發了。
這個時候,急流勇退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最優選擇。
而業界能給出一個接收梁孟松團隊的公司,舉目望去似乎除了中芯並沒有其他公司了——聯電有自己的研發團隊,GF現在基本上是三星的附庸——以梁孟松現在在業界的名號,沒有個CEO的名頭實在也是說不過去的。
4、中芯未來的架構猜想
雖然現在說的是聯席CEO,我相信趙海軍和梁孟松的分工應該是COO和CTO的角色分工。
對外還是以趙海軍為主;而14nm等高端技術研發,會完全依託梁孟松為核心進行,目前的研發格局很有可能會被完全打散。
同時我個人建議,中芯研發強度應該向臺機電學習,對TD團隊實行高壓的淘汰制度,提高研發效率。
最後,希望中芯在先進工藝的開發上前進一大步,明年能看到14nm的突破性進展,突破半導體製造業的第一島鏈!
(作者微博:MaidouDEmai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