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第八屆東方風雲榜「真音樂」論壇在上海廣播大廈舉辦。國內三大在線音樂平臺代表宋柯、王磊、丁博,內容生產者陳鴻宇(新晉獨立音樂人)、金承志(彩虹室內合唱團指揮),以及行業推手沈黎暉(摩登天空創始人)、郭建良(SNH48副總裁)、盧中強(十三月唱片總經理)等以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的方式共同探討了音樂產業的「創」與「投」。
第八屆東方風雲榜「真音樂」論壇與會者合影。「破壞者」和「拯救者」——在線音樂平臺的得與失內地唱片業的大佬宋柯上臺便說:「大概五六年前,我也是在這個平臺說過『唱片已死』。但是我並沒有說過音樂行業已死,只不過是唱片失去了它的實際功能。」
在過去的十餘年,華語音樂產業的確步入低谷。一個導致唱片業衰落的重要原因是數位音樂興起後的版權問題。
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然而今時不比往日,用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的話來說:「版權和市場已趨於正常化,我們一年用於支付版權的費用是以億計的。」因此沈黎暉演講時調侃了臺下當年投身彩鈴和QQ音樂的同行們,王磊也笑問時任阿里音樂董事長的宋柯是否後悔離開內容方加入平臺方。
在資本的博弈中,三大在線音樂平臺已基本完成對傳統唱片公司版權的「瓜分」。然而市場規範後,在線音樂平臺的不足卻開始顯現。
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在宋柯看來,在線音樂平臺面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1、有沒有新的功能;2、如何變現;3、如何實現賦能。
「我估算了一下,去年騰訊、網易、阿里幾家在線音樂巨頭加起來,數位音樂銷售收入在人民幣兩億左右,這個數字離唱片業黃金時代的收入相去甚遠。」
在支付大量版權費用的情況下,在線音樂平臺的變現顯得非常困難。曾經,阿里音樂野心勃勃打造「阿里星球」,以期用這艘巨艦承載音樂行業從上遊至下遊的所有鏈條。
去年12月,隨著「阿里星球」改版後成為純粹的粉絲互動平臺,阿里音樂的嘗試宣告失敗。宋柯目前對阿里音樂的定位是:「不妨借鑑傳統媒體的做法,探索地做一些夾層性質、賦能的服務」。他說:「在我看來,平臺最好不要摻和太多。目前要做的不是衝到產業上遊涉足內容,也不是過多地進入下遊的演出行業。」
做內容出身,宋柯對在線音樂平臺的思考不僅僅停留在「在商言商」的層面。「平臺能為獨立音樂人的差異化發展做什麼?這個平臺除了傳統的播歌功能(就像電臺,只不過多了自主點播功能),還能夠發展出其他有本質性不同的功能嗎?這些都是在線音樂平臺遇到的瓶頸。」
獨立音樂人的春天之陳鴻宇篇在線音樂平臺在考量自身發展的時候,音樂人們亦愈來愈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在版權得到保護,媒介渠道發達的今日,中國的獨立音樂人終於迎來春天。
如何定義獨立音樂人?網易雲音樂的丁博給出一個「找抽」的答案:自己把自己定義為「獨立音樂人」,對我們平臺來說也能夠接受這個定義的音樂人。
獨立音樂廠牌眾樂紀創始人陳鴻宇陳鴻宇的定義更為具體:有獨立的價值觀和想法的音樂人,對他們來說音樂只是表達價值觀的載體。
在網易雲音樂上,註冊的獨立音樂人超過四萬。丁博的保守估計是:「中國獨立音樂人的數量超過八萬。」
在網易雲音樂的原創音樂人粉絲數排行榜中,「好妹妹」樂隊的粉絲是199萬,李志172萬,趙雷、陳粒等皆在前幾位。趙雷新專輯《成都》評論數達22萬條。
「眾樂紀」廠牌的創始人陳鴻宇並不是網易雲音樂原創音樂人榜上粉絲數最多的音樂人,卻是最具有商業頭腦的音樂人之一。他的成功案例是充分擁抱網際網路一代音樂人的典範。
「我正式進入音樂產業是2015年,之後每年做一張合輯,每個月做一場演出,籤了8位藝人。」
念新聞專業,做過宣傳、策劃,拍過紀錄片的陳鴻宇在終於進入音樂行業,把唱歌彈琴的興趣和宣傳策劃的所長結合在一起後,迅速獲得「十三月唱片」和「摩登天空」旗下的「小鹿角」投資。
創業過程中,陳鴻宇通過網絡徵集事業夥伴——經紀人、合作創作者、團隊。「我在別人眼中很會宣傳,宣傳的要點就是:大家在哪獲取資訊,渠道就在哪裡,包括音樂平臺、社交產品、文藝社群和線下空間。2015年我把合輯計劃做了個文案,給公眾號、微博發私信,建立了聯繫,搭建渠道的過程並不複雜。」
這一年,陳鴻宇不僅為「眾樂紀」的第一張合輯《眾樂紀壹·迷城行歌》在網絡上徵集插畫和手寫歌詞,也為自己徵到一首歌詞。這首歌就是他的成名曲《理想三旬》,陳鴻宇也因此結識長期詞作者唐映楓。
從去年的「搭車巡演」到今年的「巴士巡演」,陳鴻宇是靈感百出的策劃師,「每張合輯都做徵集,都有跨界,這樣的音樂延展更有樂趣。」
他說:「單曲時代每首歌都應該精耕細作。每首歌的創作故事,單曲圖,視頻,吉他譜等物料都可以產生傳播和互動,每一種新的元素露出都是一種宣傳。」
雖然熟諳網際網路思維,陳鴻宇卻也戀舊。或者說他對實體唱片的熱愛不僅因為懷舊,亦因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唱片可以被做成收藏品和藝術品,從視覺、包裝、創意性上生產出價值。我會在專輯裡藏自己的當時狀態,第一張是『真實』,第二張『滿』。每張專輯都是一塊拼圖,對買到的歌迷來說是個紀念。」
陳鴻宇不願意別人稱他為「會包裝的人」。他強調:「這些是展示而不是包裝,是真實的提煉和放大。音樂人要做的是想辦法在平面的網絡裡形成立體化人格。」
他說:「環境是個浪潮,成名不必趁早。人在浪潮裡看不清關係就會被打走。我是我,浪是浪。」
音樂產業的未來有多少可能不破不立。華語樂壇的規則在過去十餘年間經歷打破和重建後似乎終於步入正軌。
當唱片公司能夠通過版權收入重新振作,宋柯卻警醒地看到本質:「唱片公司收到錢卻死於安樂,好作品才能拯救整個行業。」
和宋柯一樣,與會的行業大佬們用半生時間經歷行業起落,在光景日夕佳的時候紛紛「思歸」。
歸是指回歸音樂的本源——內容。
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創立摩登天空之前,沈黎暉是「清醒樂隊」的主唱。「1997年成立摩登後,我的喜好其實變化不大,只不過有些以前不能接受的現在能接受了,像世界音樂和嘻哈。」
「音樂行業其實很簡單,但是大家總是在發現風口,比如之前的彩鈴和現在的播放平臺。但實際還是電臺賺十幾億,三大在線平臺一共才賺兩億。我對資本的態度挺保守,已經幹了20年,不怕再幹20年不怎麼賺錢的事。世界的吸引力特別大,我的想法是讓一個事情先賺錢,不要增加了一堆不賺錢的事情卻只是跟了風。」
十三月唱片的創始人盧中強十三月唱片的創始人盧中強亦是如此。「2006年開始做十三月民謠,我發現這不是創新,是發現的過程,這也和我在音樂審美上有特別的局限有關。最近大家都在聊整合頭部內容,都這樣會變成大頭娃娃。很多時候,頭部內容充滿無聊和反智。」
當「好」的時代到來,要以什麼樣的面目製作是盧中強最關注的問題。「《中國好歌曲》為何推民謠?因為作品荒。民謠火就是demo火,背後其實是大量的精英流失。一首demo,從進棚開始就不斷減分。相較之下,音樂人沉澱出的粗糙demo反而更有質感。」
原創文化管理集團藝術總監臧彥彬也指出:「華語樂壇有兩大問題:無休止地炒冷飯,內容匱乏;以粉絲經紀為重點,輕內容。」
SNH48副總裁郭健良在SNH48副總裁郭健良看來,目前大熱的「養成系」大亦是傳統做法的延續。「大中華音樂區中,各種造星模式在1980、90年代已在形成中。大致有三個方法:學院/非學院模式、練習生模式和養成系模式。」
郭健良認為,後兩者在招募上要求完全不同。養成系需要成長空間,需要發掘異於練習生的特質。
他說:「養成系最重要的環節是對藝人在思維上的提升。經營者要走在粉絲和偶像前面,抓住粉絲的體驗,賦予偶像對應的訓練和思維提升。」
最後,中國音樂產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沈黎暉的看法代表了多數從業者:「我們實際上是圍繞著幾千萬用戶做版權生產、經濟、內容製造、線下活動、票務、視頻自製等等,我覺得就是這個目標。我們其實幹的事情是把我們以前做的事情連接在一起,這個事情是特別理性的事情,因為每一個板塊都是非常難單獨盈利的。這個工作實際上是理性、系統化的事情,然後再說我們要回歸內容,要回歸初心,或者說要製造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前提是我們已經做好了這樣的系統,這個系統顯然不是一個有情懷就能做的事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