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為和中芯國際一定撐不過去;中國:有我在你就放一萬個心

2020-12-24 G數碼

自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國政府的「實體清單」,到今年美國政府的全面制裁,華為的每一步都十分的艱難。如今,不僅美國針對華為進行全面制裁,就連國內中國高新企業、研究所以及知名大學相繼被列入「實體清單」,不僅如此,美國甚至要求臺積電斷供華為的晶片代工。

如今的華為雖然擁有獨自研發的海思晶片,但是對於代工技術仍要依靠臺積電進行代工。距離全面禁令的實施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臺積電已經竭盡所能地幫助華為度過眼前的難關,然而即便臺積電再怎麼努力,不可避免的下半年的晶片有了著落,明年的晶片又將如何應對呢?華為到底能扛得過去嗎?

對於這樣的困境,華為已經與國內中芯國際代工廠達成了合作。但是,對於中芯國際來說,目前可以量產的只有14nm晶片,而且因為訂單的增加也正在努力趕貨。不過對於華為需要的7nm晶片,相信通過中芯國際的改進也可以達到量產。即便如此,仍與美國最先進的5nm工藝對於存在一定差距,這才是美國政府最得意的地方。因此,也就有美國人稱,華為背靠中芯國際一定撐不過去,也有人稱華為減少了麒麟晶片的量產勢必造成經濟的下降。

不過以我來看,如今中芯國際雖然製作工藝與美國仍有差距,但是只要給中芯國際時間,及再加上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支持,相信不久後中芯國際一定可以趕超美國。另外對於美國人也指出華為的經濟也將受到下滑,我認為即使下滑了,也影響不了結局。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市場,沒有外國人購買,單靠我們14億的國人足以支撐起華為,更不用提我們背後還有著強大的祖國。因此,對於華為和中芯國際而言,只要有中國在、有中國國人在,華為就不會倒,美國人可以放一萬個心。

相關焦點

  • 華為、武漢弘芯、中芯國際有沒有可能聯合起來成立晶片生產企業
    或者說武漢弘芯用光刻機與中芯國際相關生產線聯合生產晶片不香嗎?華為、武漢弘芯、中芯國際有沒有可能聯合起來成立晶片生產企業自從美國政府制裁華為以來,華為被置於聚焦燈下,吸引了國內億萬人目光。特別是孟晚舟事件同樣牽動億萬國人的心。
  • 中國五大晶片廠排行,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卻無緣前五!
    中國五大晶片廠排行,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卻無緣前五!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晶片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了,所以雖然我們是有短板的,但是我們也是在儘快的擺脫這樣的困境,面對美國對於中國的大呀,我們增強了自主研發的意識,現在我國的晶片水平也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了,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國五大晶片廠的排名情況,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無緣前五。
  • 美國找到新的目標,中芯國際被瞄準了?
    中國的科技已經走上國際舞臺,在國際上站穩了腳。美國繼續打壓中國高科技行業據美媒報導,美國商務部已經決定對中芯國際實施出口限制,他們給出的解釋是「中芯國際的產品有用於軍事方面的可能」。美國之前不斷地打壓中國的華為,這次似乎找到了新的目標,直接瞄準了中芯國際。
  • 華為之後是中芯國際,任正非:拋棄幻想,中國企業的道路已經明朗!
    華為之後是中芯國際,任正非:拋棄幻想,中國企業的道路已經明朗!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 華為之後是中芯國際,任正非:拋棄幻想,中國企業的道路已經明朗。2020年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對發出的消息中,以中芯國際和大疆為首的多家中國企業都上了他們的實體清單。
  • 華為「斷芯」,意味著窮途末路?這更像是「中國芯」哀兵必勝之戰
    我們的國內晶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目前最先進的製程是14納米,在更高性能的7納米和5納米就被人卡住了脖子。同時,在更早一些時間,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在日前的財報會議表示:「中芯國際不針對某一客戶進行評論,但絕對遵守國際規章。」這表示中芯也將無法在9月15日後繼續向華為提供14納米製程晶片的代工服務,未來華為部分針對低端市場的機型也將會面臨缺貨風險。
  • 掌舵人變動之際,突遭美國打壓,中芯國際難關面前如何「一條心」?
    根據該文件,針對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出口的某些產品,將受到出口管制。 儘管當時中芯國際一面否認有接到任何消息,一面重申其服務和產品從未涉及任何軍事用途,與中國軍方沒有任何合作關係,但當靴子落地之時,它被封殺的理由依然沒有任何意外——「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
  • 中芯國際老將內鬥:一個來了一個要走 或成華為和深圳機會
    延伸閱讀:由梁孟松想到深圳的晶片製造業來源 | 寧南山文 | 深圳寧南山如果中芯國際真的失去梁孟松,再加上在美國又傳出被投資者訴訟的消息,作為中國晶片製造的絕對主力連續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只是對整個國產半導體製造,對於中國甚至也不是什麼好消息
  • 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黑名單 影響幾何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把中芯國際(SMIC)及相關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外界關注美國的制裁行動對其業務有多大影響。富瑞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的制裁影響料有限。中芯國際被美國商務部納入黑名單之後,先進工藝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
  • 上海微電子、中芯國際接連宣布,華為迎來希望
    這一年多來,華為在美國各方面遭受重創,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華為不斷地將其「秘密武器」——海思麒麟晶片、手機服務生態以及手機系統拿出來。在華為遭受重創的這一年多時間裡,不但很好地化解了危機,更給我們國人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 中國芯三大喜訊!助力華為騰飛,美國限制或將難以繼續?
    近段時間,我們都知道美國對於我國華為的限制力度再度升級,並且這一次的限制力度,已經加強升級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在現如今全世界經濟、科技等等領域發展緊密相連的今天,美國做出不明智的決定,持續打壓華為,其根本原因就是害怕華為的崛起,衝擊美國在科技發展中的地位。
  • 中芯國際的下一步
    繼華為之後,中芯國際也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關於中興國際接下來如何走?不少媒體做出了分析,今天轉載一下中國臺灣經濟日報的觀點。 原標題:美國祭追殺令中芯「蔣來梁走」的下一步 中芯國際20日主動回應,被列入「實體清單」對10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及產能建設有重大不利影響
  • 被美國拉入「黑名單」?中芯國際:沒收到消息
    編輯:常樂校對:百味美國的總統大選在即,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越來越嚴重,中芯國際或將成為繼中興、華為之後美國政府「制裁」的目標。9月26日,有英國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對中芯國際已經實施了相關的措施,目的就是限制中芯國際與美國半導體製造商之間的商業往來。
  • 郭董向美國張口容易嗎?華為的腰其實是被輿論逼直的
    但是,在這種腰杆兒硬中,有多少是自己真的硬,又有多少是被輿論強逼著推硬的,恐怕是個不小的數學問題。現在,在美國死掐住中國晶片命門不放的情況下,華為在保持讓國人滿意的姿態與向美國放軟身段之間,真的已經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當中國和美國的媒體釋放出相同的信息時,人們就能看出華為目前真實的處境究竟是怎樣的。
  • 要拉黑中芯國際?剛剛,公司緊急回應來了!華為反思被...
    來源:中國基金報中國基金報 泰勒今日,中芯國際被傳要被川普制裁列入黑名單刷屏了。外媒是這麼說的,川普政府正考慮是否將中國頂級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列入「貿易黑名單」。路透社稱,美國正加大打擊中企的力度。消息人士則稱,美國政府正在評估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的關係。
  • 傳臺積電許可證獲批,將繼續向華為供應部分產品;中芯國際真的被...
    因為中芯國際在2016年主動退出了美國商務部的VEU(經過驗證的最終用戶)名單,今年BIS又撤銷了針對民用最終用戶交易的許可例外CIV,中芯國際購買美國半導體設備不再享有許可豁免權,交易需要重新回到傳統許可申請的方式。據BIS官網介紹,VEU計劃最早設立於2007年,當時主要就是為了促進美國和中國、印度之間的高科技貿易。
  • 注意中芯國際禁令!
    中芯國際禁令1、9月26日,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施加了出口限制。路透社稱,美國政府之所以對這家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進行出口限制,是因為美方認為出口給中芯國際的設備存在用於軍事的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是「無法接受」的。
  • 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10nm及以下工藝被全面封鎖
    這一次,美方給出的理由依舊是「中國的軍民融合」,對外稱中國正在推行軍民融合策略,且有證據表明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實體有關聯,而美國不允許美國技術被用於支持日益強大的對手強化其軍事力量。
  • 美國新一輪制裁!這次瞄準中芯國際,國產半導體能否扛過這一波?
    美國大選結束了,但是美國並沒有打算停止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在12月4日,美國國防部網站就正式將中芯國際、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和中海油四家公司,列入了所謂「軍事最終用戶」。後續的影響就是美國企業,在向這四家企業提供技術和產品時,都要獲得許可才行。此次制裁對中芯國際有什麼影響?
  • 美國打壓下的「中國芯」如何絕處逢生
    此外,「中國芯」能否站上國際舞臺,始終遭外界質疑,而在中美科技戰的大脈絡下,更使得「中國芯」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被視為是難關重重。例如「中國芯」產業中的兩大龍頭公司,包括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以及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近期都受到嚴重的考驗,均可預示「中國芯」面臨死地後生的處境。
  • 中芯國際,怎麼可以掉鏈子?
    這10隻股票包括中國交建A股和H股、中國衛星、中國鐵建A股和H股、中國中車A股和H股、海康威視、中科曙光,當然還包括當前的焦點企業,中芯國際。這是自12月3日,川普政府將中芯國際和中國海洋石油等4家企業列入制裁名單以來,全球資本市場上的又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