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結束了,但是美國並沒有打算停止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在12月4日,美國國防部網站就正式將中芯國際、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和中海油四家公司,列入了所謂「軍事最終用戶」。後續的影響就是美國企業,在向這四家企業提供技術和產品時,都要獲得許可才行。
此次制裁對中芯國際有什麼影響?
隨著被制裁的消息傳開,中芯國際股價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開盤即跌2.25%左右,隨後中芯國際申請了臨時停牌,下午開盤後暴跌5.41%。中芯國際也發布公告,告訴投資者注意風險。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區域重要的半導體代工廠,來自本土的客戶收入在迅速增長。中芯國際目前能夠成熟量產14nmFinFEF工藝,並且也掌握了12nm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像是華為、紫光同創、合肥長鑫、長江存儲等著名科技企業,都是中芯國際的客戶,中國半導體正在快速發展和崛起。
今年因為華為受到了美國的晶片封鎖,導致應用了美國技術的中芯國際,也不能繼續為華為製造生產晶片了。此次美國的新一輪制裁,中芯國際也將會遇到新的發展阻礙。
美國此次的制裁舉措,對於中芯國際來說,並不算是一次完全的禁令。像是前一陣子針對華為的晶片封鎖,是但凡用到美國技術的,都被禁止了。中芯國際,雖然是被美國國防部放入了所謂的「黑名單」中,但是不同於美國進出口全面管制的「實體清單「。中芯國際還是有機會獲得很多供應商許可的機會。
不過,現在中芯國際的處境也不容樂觀。未來所需要的技術和產品,都需要向美國申請許可,這就為中芯國際的訂單帶來了不確定性。美國之所以現在不完全禁止中芯國際,更多考慮到的是美國還有很多訂單,需要中芯國際完成。像是高通、博通均是中芯國際的重要客戶,高通每年都有著60萬片電源管理的IC晶圓,博通的28nm的射頻晶片也都是中芯國際代工的。美國這兩家公司,並不能很快將訂單轉給其它的半導體代工廠商,故而現在中芯國際還能正常的運轉。
但是,一旦眾多的科技企業在訂單結束之後,對中芯國際採取了觀望態度,沒有新的訂單進來,就會嚴重影響中芯國際的發展。畢竟,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不會將如冒著大風險去影響自己的日常運行。或許,美國就算是不加大制裁力度,中芯國際的未來業務也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國產半導體行業的困境
目前中國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供應,都與美國有著較大的差距。而科技行業也有著「求新「和」創新「的特性,美國相關科技企業也願意將這些設備和材料賣給中國半導體企業。但是,一旦習慣了美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中國自主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就會失去發展空間。
美國並沒有完全限制中芯國際也是因為這點,一旦全面限制,中國就會自力更生,逐步加大發展半導體技術。而國內的半導體企業,則是兩難局面。誰都想要擺脫美國技術,但是因為客觀差距存在,為了獲得市場和利潤,就很難大規模地應用國內設備和材料。
半導體的發展是一個產業鏈的通力協作,讓中國各企業通力發展,打造出水桶型的半導體行業優勢,其實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投入。如果是純國產的半導體產品,像是國產28nm晶片,你會選擇支持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