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跳脫感:「宣紙上的人物在搞笑」
眾所周知,唐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期,是中國諸朝代中最絢爛的時代。在以往的影視表現中,無論是《大唐榮耀》還是《武媚娘傳奇》,劇集整體的色調風格都格外明豔、富麗堂皇,色彩極盡鮮豔華貴。
因此,當《驪歌行》上線後,不少觀眾對該劇使用的濾鏡表示質疑。本次《驪歌行》依舊沿用了莫蘭迪色的畫面方式,將整體的色彩明豔度拉低。很多網友對此並不買帳,認為這種泛黃的濾鏡影響演員氣色,用在《延禧攻略》這類清宮戲上尚可,用之於大唐則氣質不符,更有甚者調侃其為「陰間濾鏡」。
對此,1號不以為然:
《驪歌行》故事裡的大唐距今已有近1500年,在1號看來,製片方利用這種「宣紙色濾鏡」,其實是一種理念與表現方式的創新:一改以往對大唐明豔華美的表現形式,增加一些厚重的歷史感。
在已經出土的文物中,即使是最能夠代表大唐繁盛、以金線織成的法門寺地宮絲織物也早已泛黃而缺少色彩,蒙上了厚厚的歲月痕跡。
《唐宮仕女圖》是唐代張萱、周昉所畫的唐代女子眾生相。即使跨越千年,這些烙印在宣紙上的唐代女子依舊美豔動人。古意盎然中,飽含凝重的歲月感。
唐宮仕女圖(遊春圖)
這種「宣紙色濾鏡」與《驪歌行》的服化道可謂相得益彰。據悉,此次《驪歌行》全劇服裝多達三千套,並參考唐朝文化,在服飾上運用印染和扎染工藝,在飾品的細節上使用了大量非遺技藝,如比較繁複的螺鈿鑲嵌工藝;
在置景方面,製作團隊搭建的場景在劇中總場景的佔比高達60%。為了展示出恢宏的環境氣勢,劇組更是花費了近九個月的時間在山上搭建了共佔地三萬平方米的東宮和太極殿。
如此優良的服化道足以展現大唐的盛世形象,再配以「宣紙色濾鏡」,瞬間充滿了古韻,將時空拉到千年以前,讓中國傳統宣紙畫的味道蘊含其中,用充滿歲月感的視覺效果展現大唐風貌的味道。如果我們拿唐朝的人物畫或者敦煌的壁畫來比較,可以發現,無論是髮飾還是整體的色彩,質感是非常相似的。
圖片來源:
http://k.sina.com.cn/article_2983578965_pb1d5cd5502700t1k5.html#p=9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幅古香古色的「宣紙色濾鏡」畫面裡,上演的卻是充滿現代風格的輕喜劇,這種跳脫感無疑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別樣的觀劇體驗。試想,如果僅僅是披著「古裝」的外皮,輕喜劇的加入並不會很突兀。然而,當《驪歌行》在時代塑造方面下如此功夫之後,劇情的跳脫便會對欣賞造成一種較強的「撕裂感」。
比如男主盛楚慕,在出場時,他就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憨憨」形象。開篇男主的父親盛驍靖追著要打盛楚慕,盛夫人霸氣護子的「合家歡」式的出場就和封建氛圍相差太遠,而其後盛楚慕追妻過程中的花言巧語和套路也和唐朝的背景南轅北轍。
對於僅僅為了圖個樂呵的網友來說,這種「沙雕輕喜劇」自然很香,但是對於某些「卯著勁」等著欣賞大唐風華的歷史愛好者來講,確實有些浪費感情。
不過,對於《驪歌行》來說,其野心不止於此:它不僅僅期望通過「宣紙色濾鏡」對大家心目中近乎固化的「大唐印象」進行一種解構,同時積極嘗試構建古裝輕喜劇的一種全新模式。
「唐風+輕喜」定位模糊,體量內容不匹配
「唐風劇」中爆款很多,《長歌行》就是目前霸榜的爆款。《驪歌行》緊接《長歌行》播出,宛如當年《延禧攻略》與《如懿傳》的角逐一般。從1號數讀聯盟-酷雲互動實時數據來看,《驪歌行》有著較高的直播關注度。
數據來源:1號數讀聯盟-酷雲互動
然而,《驪歌行》在播出首周的總體熱度依舊稍顯乏力。根據1號數讀聯盟-藝恩的劇集熱播榜統計,《驪歌行》的播放量僅達到1.31億次。同時,播映指數排行榜,《驪歌行》僅排名第12位。
數據來源:1號數讀聯盟-藝恩數據
究其原因,是「唐風+輕喜」的主線不夠清晰,其他元素過於繁雜。其實,選擇最佳的賣點「集中發力」才會收穫奇效,如果想要面面俱到,未免顧此失彼。
在《驪歌行》的開篇,輕喜劇的「畫風」較為純粹。雖然許凱飾演的男主盛楚慕在第一眼看到李一桐飾演的女主傅柔時「雙眼發直,直接腿軟」,顯得有些「猥瑣」;並且一個紈絝子弟將自己偽裝作翩翩君子,假裝會書法,會觀星,這種追妻套路也有些「渣」,但是不學無術的浪蕩公子人設一下便立住了。
在盛楚慕「發現真愛」開始追傅柔後,人設可謂「全面開掛」:通過「舅舅」王迅這一角色的加持,盛楚慕發掘武學天賦,騎射兵法仿佛天予神受。王迅的表演也非常增色:形象邋遢還有殘疾,但是深諳兵法武學,仿佛是世外高人,有點「少林掃地僧」的味道,這種「喜劇風」拿捏得很好。
另一對喜劇CP歆楠公主與盛楚令雖然無釐頭,但趣味十足。因此對於抱著「嗑糖」心態的受眾來說,無論是畫面劇情還是幾對CP的顏值,都十分養眼舒適。
然而,隨著劇集的增加,《驪歌行》的問題開始顯現。
首先是觀眾總覺得節奏過快。當然,不注水,節奏緊湊固然不錯,但有著55集體量的《驪歌行》,在前幾集中就密集出現了「英雄救美」、「為愛受傷」等本不應開篇就出現的劇情,節奏快得就有些「匪夷所思」。
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才發現,節奏如此之快只是為了讓一個明確的情侶關係在傅柔進宮和盛楚慕上戰場之前儘快確立,好開展之後的更多的內容。然而,由於過於倉促,這種「感情線」的進展也確實牽強:女主傅柔對男主盛楚慕如此深厚的愛缺少基礎,而盛楚慕對傅柔的愛其實也僅停留在「廣州第一美人」的膚淺層面,深層次的靈魂溝通是缺失的。
後續的劇情中又加入了宮鬥、權謀、第三者插足、戰場上陰謀算計,甚至有太子與稱心的男男CP等等內容。這種內容摻雜嚴重衝淡了官方定義的「輕喜劇」,使該劇的類型開始模糊。
或許加入這些元素是為了讓該劇免於唐風成為「懸浮」的問題,亦或是想通過這些元素豐富主題,但是目前這些內容讓觀眾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並且面鋪得過大,顧此失彼,恐之後難以周全。
東陽歡娛影視每次的創新,都成功了麼?
《驪歌行》的出品公司是東陽歡娛影視。做古裝劇,這家公司十分在行。從早年間的《宮》系列、《笑傲江湖》到近年來的《延禧攻略》《皓鑭傳》……歡娛可謂推出了多部霸屏熱搜的爆款。
根據1號數讀聯盟-藝恩數據,從歡娛獲得廣泛好評的作品《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以及《烈火軍校》的受眾年齡分布圖可以看出,該公司出品的爆款受眾有80%以上是屬於30歲以下的年輕受眾。
數據來源:1號數讀聯盟-藝恩數據
正因歡娛影視「年輕化受眾」的作品定位如此的明確,因此從作品的風格上,籤約演員的風格上,歡娛也形成了一套有效應對市場的體系:以言情偶像劇為主要生產對象。同時大量使用籤約的青年演員,形成一道俊男美女組成的「風景線」。這種營銷方式在當下「嗑顏」的時代十分行之有效。
然而,無論是青春偶像劇還是古偶,「歡娛出品」往往會缺少一些厚重感,在內容上略顯「輕浮」,這是歡娛影業的作品存在的問題。
相比之下,同樣是國內「產劇大戶」的正午陽光做得更好。無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IP大劇《琅琊榜》,還是熱度不輸於《延禧攻略》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沒有僅僅流於青春愛情等表面,而是做到了更加深層次的思考與挖掘。因此,正午陽光的作品往往往往能夠實現流量與口碑兼得。
1號認為,其實《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創新,已經為歡娛影視的後續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鑑:這部作品能夠斬獲豆瓣8.1的高分,成為歡娛作品中評分最高的作品,絕不僅僅是因為對耽美題材的推陳出新,而是在保證題材新穎、品質突出的前提下,表達了一種更為崇高的家國情:兩個熱血男兒在生活中可以惺惺相惜,但在國家遭受危難之時都能奮勇向前。
根據《網際網路周刊》發布的2021中國影視公司100強榜單,可以發現,無論是從影響力、創新力還是口碑,歡娛影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要求歡娛影視在其出品的作品上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努力在題材深度、厚度的挖掘上跨出更大的步伐。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周刊
近年來,歡娛對作品品質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同時對新的題材進行了大膽嘗試:《延禧攻略》的精良製作堪稱一副乾隆年間的浮世繪,耽美題材的《鬢邊不是海棠紅》與民國愛情劇《烈火軍校》亦是對時代和題材的創新,它們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
只是,「吃老本」的現象在該公司近年的作品中亦有所顯現。過分利用原來爆款的紅利也顯現出公司對作品的創新力不足。無論是之前的《皓鑭傳》還是這次的《驪歌行》,均暴露出這個問題:
《皓鑭傳》將《延禧攻略》的原班人馬作為賣點,顯然因為編劇的問題最終慘敗,豆瓣以僅僅4.8分收場。而《驪歌行》雖然在服化道下了很大功夫,但是配樂和《延禧攻略》以及《烈火軍校》近乎雷同,也讓觀眾有「跳戲」的感覺。
歡娛影視處於輿論的熱點往往與其最重要的製片人於正密切相關。畢竟,歡娛出品的劇集裡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都由於正擔任製片並挑選角色。
一方面,於正經常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抄襲」、「狗血」等等標籤在其身份中揮之不去。雖然在迎合市場方面,他的確有獨特的方式,但是作為一個創作者,他並不能稱之為有社會擔當。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於正的確「慧眼識人」,諸如佟麗婭、趙麗穎、聶遠、陳曉等優秀的演員均被於正「捧紅」。作為為娛樂圈輸送新鮮血液的「伯樂」,他功不可沒。
此次《驪歌行》的男女主角許凱與李一桐均是於正發掘的青年演員,兩位演員均展現出了出色的演技,也證實了於正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