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2021-02-14 巴塞電影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左一)與《純真年代》三位主演


上流社會所謂高貴,除了源自先天的血統,還在於成員對規矩近乎嚴苛的遵守,矜持、約束、克制、井井有條:寒暄的措辭和晚宴的禮服都再三斟酌過,握手的力度與微笑的弧度盡皆完美設計,舞池中騰挪的步伐也像棋盤上的黑白子不容絲毫差池,一切粉飾精緻如同塑料假花,帶著樣板式的美麗,感情只能掩藏面具下——《純真年代》的悲喜也淹沒於這片浮華的金色裡。

茶會、名畫、爭奇鬥豔……上流階層模式化的社交

誠似片中米歇爾·菲佛飾演的艾倫所言,「在這兒,大夥不需要眼淚,只需要佯裝。」那些優雅的鶯歌燕語和滿場飛的漂亮話,實際聽來索然無味,而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紐蘭那一聲低鬱、沉斂的問候,竟如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在窒息般充滿束縛感的虛偽上流階層送來沁人心脾的涼意:

紐蘭盡力扮演眾人眼中完美的「貴族先生」

他的聲音透出不得已為之的無奈、隱忍不發的憤懣,仿佛輕柔的哀嘆、憂傷的嚶嚀,就像他壓抑內心熾烈暗湧的欲望,順從、屈服於難以改變的主流和環境。

影片考究的美術、道具盡顯上流社會的浮華

紐蘭的未婚妻梅小姐像個美得不容置疑的洋娃娃,薇諾娜·瑞德黑葡萄般烏溜溜的大眼睛閃爍著討人喜愛的光澤,她歡快回應著紐蘭,清脆悅耳的笑語如同啁啾的黃鸝;

瑞德飾演的梅小姐是備受上流社會認可的標準型號

她是各方嘖嘖稱讚的萬人迷,禮數、談吐都悉心練習過,仿佛一枚人造水晶,不見任何瑕疵——卻也少了天成的靈韻。她向紐蘭介紹表姐艾倫,初遇瞬息目光交匯,剎那間,二人竟如神交已久,讀懂彼此心底深埋的、對自由的渴慕。

家族長輩都希望梅小姐與紐蘭結合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將視角從素來擅長的對男性矛盾和情誼的描繪中抽離,出乎意料地對準了心思細膩的女性,拍攝了這部氣質古典、底色蒼涼的文藝愛情片。老馬丁對繁華的紐約上流進行了象徵處理,將其喻為守舊的道德勢力,以世俗的偏見打壓艾倫的「離經叛道」:

聽歌劇時艾倫轉身的動作暗含了她不同流俗的叛逆

她想離婚,這種對失敗愛情的自我救贖卻被認作是對婚姻、夫權的背叛,是不可容忍的大膽妄為;她想執起紐蘭的手相濡以沫到白頭,但對戀愛的自由選擇、主動追求幸福的抗爭卻又被視為放蕩與忤逆。人們散播著艾倫種種「不入流」的「惡行」,在冷酷的流言蜚語中,她成了備受唾棄的怪物,一個被排斥、被孤立的愚蠢挑釁者。

即便艾倫如此美麗,她的自主卻不為社會接受

《純真年代》原著創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歷經殺戮的血腥和慘重的傷亡,唯利主義的不斷發展與盛行讓越來越多美國人面臨理想破滅的痛苦,如何生存成了最核心的生活主題;而隨著時代進步,陳規舊俗的思想體系也逐漸崩塌,新興的社會秩序更為個人提供了寬鬆廣闊的精神空間——

只有紐蘭真心尊重艾倫

小說作者伊迪絲·華頓便以小我的女性命運來洞悉重大歷史變遷,以崇尚個性和恪守傳統的衝突反映人與社會的矛盾,而高桌晚宴、家族舞會、欣賞歌劇、教堂婚禮等社交活動也全面展示出紐約上流繁縟的生活細節,精準把到了時代的脈搏。

《純真年代》原作伊迪絲·華頓少女像,故事源自她曾經的貴族生活

老馬丁畢竟是個過盡千帆的長輩,他敏銳而慈悲地在《純真年代》裡描繪了父權、夫權社會中女性在傳統婚姻、家庭職責和個人自由間的艱難抉擇,婚外戀、私情(《純真年代》的另一個譯名就叫《心外幽情》)等不為道德接納的出格內容也被詮釋得淚點滿滿。《純真年代》就像一面鏡子,通過映照十九世紀紐約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上流人群對新銳女性的打壓迫害,反射出女性自我獨立意識的覺醒。

紐蘭對梅小姐的禮貌其實並無愛意

19世紀尾葉,美國富家小姐與歐洲大陸舊貴族聯姻是件相當時髦、司空見慣的事,這種世家權錢結合的風潮背後,其實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抑和禁錮,女性作為「貨品」被男性佔有,形成一種隸屬關係,而婚姻就是實現並保障這種不平等關係的手段,也是物質利益、社會規範的狼狽為奸——

艾倫生於上流,卻有身不由己的無奈

《純真年代》裡,艾倫就是遠嫁歐洲、用以滿足家庭貪慾的工具,所嫁之人品行不端、思想貧乏而墮落,一直憧憬自由的艾倫拒絕為保存丈夫顏面而充當坐在飯桌上布菜的女主人,並毅然提出離婚;

艾倫和紐蘭共處的時光最是靜謐美好

可惜回到紐約後,那些「親友」卻對她的堅持無法容忍,不僅千方百計要她打消離婚的念頭,更以掐斷生活來源的經濟手段和大眾污衊的輿論導向來威脅她,甚至不乏紈絝子弟垂涎、覬覦艾倫的美貌企圖將她變作情婦——可怕的是,這些迫害都掩飾在關懷她的幌子下,紐約上流就如一臺壓榨機,幾乎要把這不甘淪為男性玩物與婚姻活祭的美婦人碾得粉碎。

二人彼此傾慕卻只能克制愛意

而始終不曾隨眾詆毀艾倫的只有紐蘭——最懂艾倫希冀改變命運的人,像艾倫一樣希冀改變命運的人。熙來攘往的偌大紐約城,艾倫和紐蘭卻無法找到靈魂的棲息地,她和他是彼此一窗微火跳動的燈光,為對方孤寂的心驅寒、取暖。

這是他和她最近的距離

但互相鍾情只能是柏拉圖式的慰藉,即便艾倫和紐蘭試圖奮力吶喊、向鄙夷他們的世俗傾訴他們澎湃的愛意,在家族聲望、名譽負擔和梅小姐既定的人生軌跡前,這愛顯得如此微茫無力,她和他只能默默澆熄心原上的火焰,把這段夭折的愛遏制住、扼殺掉。

但又在交會瞬間錯開

作為艾倫的相反面,梅小姐則是社會禮教的產物,言行舉止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是紐約上流公認的「好姑娘」,她視社會規範為行為準則、把婚姻當作權衡幸福的唯一標準,但貌似純良無公害的梅小姐,卻在和紐蘭思想發生分歧、意見強烈衝突的關鍵時刻顯露出決絕、狠厲的精明和心計,與她所代表的階層勢力一起挫敗了紐蘭,讓他逃離藩籬的計劃破產。

梅小姐只能用婚姻留住紐蘭

站在紐蘭的角度,梅小姐確是導致他與艾倫愛戀破滅的直屬元兇,可憎可恨;但回到梅小姐自身,作為婚前已知未婚夫心有旁系、婚後遭遇丈夫冷落的女性,她所做的一切也只是通過不得已的欺騙捍衛家庭,同樣可憐而值得理解。

紐蘭只能深情而遺憾地望著艾倫

研磨《純真年代》這一段錯失的愛情,其中洋溢的,既有沉靜婉轉的心滿意足,也不乏求而不得的傷懷,更有一種對自己期許生活方式的憧憬或祭奠:無論怎樣熱衷漂泊的人,土地或心靈,大抵終究會把自己餘生的橫截面固定於某個位置,河畔、街角、花園,成為這個世界厚厚的歷史黃頁間又一枚標點——經過先前那些寄宿和馬不停蹄的尋覓,紐蘭也找到了靈魂的落腳點,艾倫,就是他最美的終結。

他多麼希望帆船駛過燈塔前艾倫可以回頭

所以,《純真年代》裡的愛情,最終成為一種追憶,在紐蘭的腦海中,那些有艾倫出席的歲月,且動人且深情。

情感自然不會隨著軀體變得鶴髮雞皮而老去——紐蘭坐在艾倫窗下,凝望的眼神如初誠摯,玻璃反射出夕陽的光像是打來一記俏皮的招呼,這縷光輕盈一掠,飛逝一般,閃耀出記憶隧道裡最明亮卻又最不忍走近的愛之原野,那裡仍舊鋪著漫山遍野的浪漫。

但艾倫始終不曾回頭

回溯的姿態,旖旎而多情,神思顧盼間,林林總總都那麼美麗。

那一次,也有夕輝溫馨的橘色柔光——紐蘭和艾倫都安靜佇立著,不願驚擾了如此澄澈的黃昏,仿佛被煩囂近利的庸俗世界遺忘,此刻的沉默是不約而同的默契——或許只有沉默無言,才能將無法相守的愛綿延開,一直不疾不徐漫至生命地圖的每條邊緣。

二人永遠隔著世俗的鴻溝無法相守

「他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她在那艘帆船駛過燈塔前轉身,他就會迎上去,和她在一起。」

可艾倫依舊只是一個背影,考究華麗的白色蓬蓬裙,那麼近,咫尺眼前,卻又似乎遙遙無期、遠隔天涯,仿佛纏繞紐蘭唇邊的一縷煙,輕輕升騰,卻始終拾不起。

艾倫的回眸只能是現實無法觸及的夢幻

他凝望一眼,背過身去,無聲地走回現實——帆船靜靜駛過燈塔,艾倫沒有回頭,紐蘭也沒有迎上去。沒回頭的,是在等他迎上去,亦或不忍見他離去?不迎上去,是真的把愛情丟給命運來抉擇,還是已經下定決心要以這注目禮悲愴地送愛情離去?

如果當時艾倫回首了該有多好

紐蘭只有把未能開花結果的愛放在想像裡回味,夢幻中,他看見艾倫轉身回眸,輕輕上揚的嘴角帶著甜美的笑意,衝破禮教的桎梏,凝滯了時間,成為無法複製的最最珍藏的一刻。

直到老去,紐蘭也在心中愛著艾倫

作家鮑爾吉·原野在他的散文裡寫道,「慢的就是美的,莊稼生得比草慢,雞翅木比速生楊慢,美麗的風景、樹、石,長得都慢。若是一切都像打衝鋒,嗵嗵嗵,快倒是快了,『意思』卻沒了。」何為「意思」呢?或許就是盤桓在心、沒那麼快、久久不會消散的餘味——譬如,溪水潺潺就比山洪暴發有「意思」,溪水在山,東遊西逛,百年後才入東海,閱盡人間盛景,這是藝術的流法;而山洪傾瀉,暴突之後什麼都沒留下,就屈枉了溪水的一生。

他靜靜望著艾倫的窗口回想往事

紐蘭,正是用漫漫一生長旅,呵護他對艾倫深沉的愛意,窖存記憶,在年華中化為佳釀,這愛變得精純,無需贅言、無法平息,因為遺憾,所以騷動——直到永遠。

記得他說,「只有放棄你,我才能愛你。」

那些關於艾倫的美好記憶夠紐蘭一生想念

每每把《純真年代》的DVD塞進碟機重溫,看菲佛和劉易斯演繹的這段遺憾悲戀,總會一如既往地唏噓。或許我們不會知道愛人的目光究竟可以凝望到彼此生命多麼幽深的地方,但《純真年代》告訴我們,紅塵間仍有願意守望的心靈在溫潤著薄涼的世情——哪怕人生靜好、歲月無擾,時光也會賦予一切愛情青銅綠鏽,但從記憶內取出來看時,這斑駁的美,才美得叫人哽咽。

馬丁導演(右一)和三位主演攝於當年威尼斯電影節

編輯:清和

< End >

[近期熱門]

《我不是潘金蓮》就是一部當代官場現形記

81歲的伍迪·艾倫告訴我們:愛別人不長久,愛自己才是永恆

這是一份沒有打馬賽克的電影"性事"盤點

展現底層人的不幸和絕望,《釜山行》導演這部前作更值得看

專訪丨馬思純本色出演七月,陳可辛說她穩住了整部電影

喪屍文化的起源:我們才是真正的行屍走肉

《隧道》:每一次謀殺都是集體作案

[評片]

長江圖 | 七月與安生 | 追兇者也 | 星際迷航 | 釜山行 | 諜影重重5 | 你的名字 | 路邊野餐 | 大魚海棠 | 樹大招風 | 喊山 | 小姐 | 六弄咖啡館 | 盜墓筆記 | 踏血尋梅 | 地獄解剖 | 塵與雪

[影人影事]

羅傑·伊伯特 | 伍迪·艾倫 | 愛德華·諾頓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馬徐維邦 | 蔡明亮 | 黃秋生 | 麥當娜 | 關淑怡 | 馬思純 | 廖慶松 | First影展 | 方言電影節

☉ 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回復「轉載」可查閱相關細則。

☉ 合作事宜請聯繫微信: menglu-white


"別看了,喜歡就趕緊關注我們」

巴塞電影,一個獨立有態度的電影新媒體

影視快訊 | 獨家專訪 | 熱映熱評

推薦片單 | 迷影世界 | 影迷福利

長按下圖二維碼並識別關注

巴塞電影(ID:MovieBase)

相關焦點

  • 聆聽好音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其實張碧晨也曾在《唱遊天下》翻唱過這首歌,不過正如張碧晨自己所說:這一夜的紅玫瑰,不似上次一般隱忍,我想我要表達得是愛不必難言,如果堅信,就應當爭取,而女人在愛裡,永遠不是弱者。演唱最妙的地方是我把我的感悟唱給你聽,而你又總能有你的感悟,這才動人。」
  • 《女王的柯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正如那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其實,那個推雷克斯的那隻叫查理的狗何嘗不悲哀呢?靠著謀害朋友而成功上位,贏得女王的寵愛。得到寵愛後,它目空一切,肆意地炫耀,將昔日的同伴踩在腳下。它渴望被寵愛,渴望高高在上,這種想法一直在騷動,讓它迷失了自己,做了背後的小人。這是一部很良心的電影,只有走出去,孩子才知道父母的愛難能可貴。
  • 《最美的鄉村》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石全有找到巴大碗幫忙的時候,巴大碗就像一個被偏愛包裹著的人一樣有恃無恐,同時呢,對於還沒有得到的冀瑞豐十八家小院的大廚地位則是躍躍欲試,這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都說人生有三大錯覺:手機震動、我能反殺、她喜歡我。巴大碗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氣質值得人敬佩。但同時也提醒我們:認清別人,有時候比認清自己更難!
  • 陳奕迅最扎心的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陳奕迅有一句歌唱出了愛情的哲理:「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得到的不懂的去珍惜,得不到的卻成為了我們一直的牽掛,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心理。人總是不懂的滿足,愛上了、得到的卻成為了虛妄,當你的渴望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追求起自己曾經所失去的,就像是內心缺了一個角一般的喧騰,感到痛苦,這樣的人是愚蠢的。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人的本性如此。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愛而不得最是心痛
    得不到永遠在騷動,愛而不得最是心痛。何必念念不忘,何必苦苦執著,是細節不夠傷人,還是敷衍不夠明顯,非得在玻璃碴子中找糖吃,傷嘴還傷胃,扎心還崩潰~餘生很貴請珍惜那份值得!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文章馬伊琍離婚了
    正像歌中唱的一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如今再無偏愛,生活依然不能再有恃無恐。該來的終究會來,錯了就要承受後果。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婚男透露出自己的「欲望」
    陳奕迅的《紅玫瑰》中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把人們總是渴望未竟之事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0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之後可能還又不滿足。人這一生會遇到許多喜歡的人,不可能每一個都想要在一起。沒有一段百分百完美的婚姻,需要自己去經營。就像列夫·託爾斯泰所說:已婚的人從對方獲得的那種快樂,僅僅是婚姻的開頭,決不是其全部意義。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
  • 絕代雙驕 邀月憐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一對天下男人莫不視之為神的絕世姐妹花,偏偏卻得不到她們所愛的凡人江楓,於是越發把江楓這顆葡萄想得格外地甜,為之痴迷,瘋狂,怨毒,失去理性……人性如此脆弱,只要被怨恨和妒忌這條毒蛇咬上一口,任何女人都一樣——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移花宮主,還是平凡如漁家少女海紅珠。一江楓是誰?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快追到你,就越快拋棄你的三大星座
    大家好,這裡是小晴星座說,本期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快追到你,就越快拋棄你的三大星座。 第一個:天蠍座 天蠍座渴望愛情,卻從不輕易動情,他們也不喜歡太容易得到的感情,越會追到你,他們也就會越快拋棄你,骨子裡的劣根性就是如此,他們追求一個人的時候,瞬間爆發出來的感情很難讓人招架,大概率會很快的淪陷在他的愛情裡,他們追求你的時候感情是真的,只是這樣的感情還沒有到深愛的地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 《紅玫瑰與白玫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02「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男人看到的女人。每一個男人都愛著沒有選擇的那一個。女人,有時也一樣。人終究是最恐前避後。世間連同人心變幻交織成一曲殤歌。鳳凰男刻苦上進忠厚仁義,那都放在外面,轉回頭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敏感會演變成多疑,堅忍會發展成殘忍,因為他們是從最底層博上來的,吃苦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事。
  • 英文美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持無恐
    ps:純英文版《兒女一籮筐》《成事在人》《奔騰年代
  • 回溯《夏洛特煩惱》:初戀「秋雅」,是男女永遠得不到的騷動
    因為它搔到了男人和女人都在意的內心永遠不會忘記的——初戀!對很多人來說,初戀是永遠的白月光。我們會記得初戀的名字,愛好和他/她永遠的微笑。四、永遠騷動的初戀對於沒有修成正果的男女來說,因為沒有結果,就說明他們有無限的結果。那麼對於痴情於初戀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那麼在乎自己的初戀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鄧倫當伴郎,金晨穿婚紗,網友: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因為看了節目很多觀眾喜歡上了金晨,但是因為喜歡鄧倫,所以對金晨的態度也很矛盾,對此網友也進行拉攏神評論,「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 徐志摩林徽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1、徐志摩同時與林徽因父女倆 「談戀愛」最開始,他們是在歐洲認識的。1920年,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林長民攜愛女林徽因赴英國。彼時,林徽因16歲,豆蔻梢頭二月初,並且常因父親遠行而感到孤獨苦悶:「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
  • 馬爾克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極端的愛與欲,是人世間的常態
    馬爾克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極端的愛與欲,是人世間的常態1955年,哥倫比亞內戰正在爆發,馬爾克斯被迫輟學,丟了飯碗,被趕出了國家。"人生沒有什麼公平,或許生在戰亂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種悲哀,本身就是命運的不公。但是,社會再複雜,愛情或許是混亂的社會中最能救贖人心的。「愛情」或許是苦痛現實的人們一劑甜甜的"解藥",雖不能徹底解決現實的痛苦,但可以得到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
  • 5年過去,《夏洛特煩惱》:「秋雅」,是男女永遠得不到的騷動
    因為它搔到了男人和女人都在意的內心永遠不會忘記的——初戀!對很多人來說,初戀是永遠的白月光。我們會記得初戀的名字,愛好和他/她永遠的微笑。四、永遠騷動的初戀對於沒有修成正果的男女來說,因為沒有結果,就說明他們有無限的結果。那麼對於痴情於初戀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那麼在乎自己的初戀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張碧晨做客謝娜的節目,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場面有點尷尬
    《紅玫瑰》有一句歌詞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感覺張碧晨在唱這句歌詞的時候,還特意看了一下謝娜,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不過,主持人謝娜還是很大度的表示「歡迎張碧晨」,畢竟謝娜是湖南衛視一姐,不能表現得太「小氣」了。《嗨唱轉起來》的另一個主持人羅志祥,積極和張碧晨互動,而謝娜則找不到話說。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淺析《人生》愛情
    歌曲《紅玫瑰》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一句簡單的歌詞卻蘊含無限的道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對於愛情都有這樣的通病,對於愛自己的人不屑一顧,為自己愛的人粉身碎骨。就這樣人們都不斷地陷在「得不到」和「被偏愛」的死循環之中,循環往復。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些星座男你越冷他越喜歡!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道出無數人的心聲。一起來看看吧,這些星座男你越冷他越喜歡!雙子男雙子的好奇心特別強,而且喜新厭舊的性格非常明顯。一遇上不尋常的女孩,他們就會急切地想接近、了解。假如一開始你對他過於主動,他反而會失去興趣。所以對付雙子男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多數時候都要冷落他,偶爾給他點甜頭,但千萬別讓他看穿你的心思。你越冷淡他,他就越想接近你。
  • 李寧全城9實戰測評: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得不到的在騷動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