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迷太過於喜愛《英雄本色》,以至於《家有喜事1992》在韓國上映時,韓國製片方特別要求張國榮在其中加演槍戰片。
重案組布網圍剿國際毒梟,突然殺出一組蒙面悍匪「黑吃黑」,冷血屠殺眾警察。目睹戰友被殺的重案組督察在深入追查後發現,悍匪首領竟然是昔日戰友。曾經警隊的明日之星,如今墜入罪惡的深淵。兄弟相逢,恩怨糾纏。
這部將於2021年上映的《怒火·重案》正是香港著名警匪電影導演陳木勝的遺作。因罹患鼻咽癌,陳木勝在今年8月去世,享年58歲。
從《怒火·重案》新曝光的先導海報可以看出,時隔7年回歸警匪動作題材的陳木勝,再度奉上了他的拿手好戲:強烈衝擊的爆破,刺激的街頭追逐,男人之間的兄弟恩怨,一切看上去炫目而飽滿。
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在亞洲一枝獨秀,對日韓影響尤甚。但「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港片時代早已落幕,而今陳木勝的離去更令人遺憾唏噓。
他繼承了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動作片傳統,浸潤於邵氏時期的動作片風格,深受張徹、劉家良和洪金寶等人影響,在入行以後又師承徐克、杜琪峯,專注於動作和警匪,成長為香港中生代導演的中流砥柱。
陳木勝決心在電影圈發展時,香港電影已踩在黃金時代的尾巴上。他的偶像吳宇森以暴力美學確立了風格,《英雄本色》的魅力席捲亞洲,成為70後一代人的記憶。
老師徐克以全新的視聽風格引領香港的新浪潮,90年代史詩般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推動香港武俠片到達新高度。
由於強大的出片量和票房號召力,彼時的港片完全搶佔美國電影的風頭,香港甚至贏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到了90年代末,韓國本土電影開始迎來自由創作的黃金期,千禧年後韓流席捲亞洲。韓影在發展初期,有不少香港動作片的影子。直到今天,已為影壇中流的70後韓國導演仍樂於添加致敬經典港片的創作元素。
但隨著多位電影人出走好萊塢,香港電影漸顯疲態。與陳木勝同輩的劉偉強、麥兆輝執導的《無間道》,更被視為港片最後的輝煌。
陳木勝是新人時,他的前面是徐克、吳宇森、杜琪峯等人;如今陳木勝逝世,港片卻沒有追趕的後來人。
「我不會成為吳宇森,也不會成為杜琪峯,我是陳木勝。」這是陳木勝的野心或者是抱負。但很難說,他實現了幾分。
從聲譽上而言,陳木勝絕對是香港動作片的一塊金字招牌,在商業片上他鮮少失手,是票房保證。他像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學生,投資人把錢交給他是最放心的。
從藝術成就上而言,他五度與金像獎擦肩,個人的電影風格還來不及樹立就去世了。他身上最大的標籤是香港「爆炸貝」 —同樣愛用爆炸場面的麥可·貝,在《珍珠港》裡因創下7秒鐘350次爆炸的記錄而得名。
要說風格,杜琪峯的電影犀利、冷峻,陳木勝喜歡火花四射、節奏明快,師徒二人大相逕庭。但他們同樣喜歡展現江湖中的情義。
這一點,從杜琪峯監製、陳木勝首次執導的《天若有情》就可看出。儘管當時杜琪峯起著主導作用,但陳木勝對於飆車、動作的設計成為影片的閃光之處,初露鋒芒。
影片的最後,富家小姐換上婚紗義無反顧跟著黑社會青年飆車的場景感動了無數人。該片1990年在韓國上映時一票難求,據說連續上映了9個月,成為在韓國最成功的港片之一。劉德華騎車載著吳倩蓮的片段也時常被韓國影視作品模仿。
這種重情重義的浪漫也一直延續下來,陳木勝在《衝鋒隊之怒火街頭》《掃毒》等片中,都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兄弟同生共死的情義。
陳木勝偏好有視覺衝擊力的爆炸和飆車情節。從《衝鋒隊之怒火街頭》開始,他的槍戰戲就十足地傳承了吳宇森電影裡的火爆氣質,此後更是將這種火爆發揮到極致,為自己貼上了鮮明的標籤。
這份酣暢淋漓地運用爆炸戲將衝擊推至高潮的濃烈炙熱,放大了香港動作片中激情與浪漫的一面。
陳木勝入行的1980年代,香港電影正風靡韓國。在韓劇《請回答1988》的開篇,德善等人圍在電視機前看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2》。這樣的場景曾真實地發生在80年代的韓國。
在《請回答1988》的開篇,主角們圍在電視機前看《英雄本色2》
當時中國香港與韓國同為「亞洲四小龍」,貿易往來密切,香港文化也像風似的吹拂到了韓國。
由於本土電影處於低迷時期,韓國人只能觀看美國大片和香港電影。圍看港片錄像帶就成為當時韓國觀眾最愛的精神文化活動。
韓國電影業甚至出現了「香港電影症候群」的說法,以此形容對港片的狂熱。
而在各種類型片中,韓國影迷對於動作片尤為喜愛。1979年,成龍的《醉拳》和《蛇形刁手》同時佔領首爾年度總觀影人次榜單的冠亞軍,前者更打破了首爾的歷史最高觀影人次紀錄,是香港電影在亞洲最輝煌的戰績之一。
繼李小龍之後,成龍升起為新一代功夫巨星。他的電影在韓國一直大賣,也帶動了香港動作片的持續火爆。
1985年,事業低落的吳宇森在徐克支持下翻拍了1967年的《英雄本色》,以此來闡述對於暴力美學的理解。
《英雄本色》對於香港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亞洲打開了更廣闊的天空。吳宇森開闢了現代槍戰片這一全新的類型,為影壇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1987年,《英雄本色》引進韓國後大受歡迎,續集也大熱。
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理念得到了肯定,再加上周潤發、狄龍、張國榮等大咖的精彩演繹,亞洲影壇掀起了黑幫和槍戰題材的熱潮。
韓國影迷太過於喜愛《英雄本色》,以至於《家有喜事1992》在韓國上映時,韓國製片方特別要求張國榮在其中加演槍戰片。直到今天,《英雄本色》仍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2010年,韓國導演宋成海翻拍了《英雄本色》,打造電影《無籍者》。
2019年,大熱喜劇片《極限職業》在片尾致敬了《英雄本色2》,還放送了張國榮演唱的電影插曲《當年情》。
港片風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韓國電影在後期的崛起。千禧年後,韓國大力發展電影文化產業,彼時仍選擇向香港電影取經,不少影片依舊繞不開「港片情結」。
韓國分級制度放開後,一時間創作題材百花齊放。原先流行的香港動作片、黑幫片在韓國繼續盛行。
這期間,韓國電影人不斷模仿香港、好萊塢電影,提高製作水平,進行本土化創作。由於相近的文化背景,韓國黑幫題材受港片影響更大。
韓國黑幫片同樣重視男性主角之間出生入死的情義,在衝突中展現宿命感,譬如《朋友》《馬粥街殘酷史》《卑劣的街頭》等。
《柏林》《老手》等動作大片的導演柳承莞,早在2000年的處女作《沒好死》裡就向吳宇森、成龍致敬。片中的黑幫廝殺火爆剛猛,令人瞠目。
2002年,樸贊鬱創作《我要復仇》,開啟了以復仇為主線的三部曲,蜚聲國際。復仇三部曲確立了樸導殘酷、怪異、令人膽寒的導演風格。這使很多人聯想到早期的徐克。
「那些年我們腦裡記著許多導演和演員的名字。排頭位的是『徐克』。」在香港導演中,樸贊鬱對於徐克頗為推崇,甚至將能看到他的電影視為「恩寵」。
早年的怪才徐克以《蝶變》等「混沌三部曲」,掀起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暗黑、尖銳的風格獨樹一幟,同樣充滿著血腥、混亂。
徐克、吳宇森、林嶺東都是香港暴力美學的代表,或浪漫,或現實,形成了風格化的暴力場面和表現手法。
在汲取港片理念的同時,韓國犯罪片將原始、粗糙的暴力更為血腥赤裸地呈現,如《追擊者》《黃海》等片,將韓式暴力美學發揚到了極致。
進入新世紀,香港本土電影曾有短暫的復甦。杜琪峯、韋家輝、劉偉強、麥兆輝等新銳導演令人耳目一新,為影壇注入了新鮮活力。這一時期的港片佳作同樣也為韓國觀眾所青睞,被韓國導演翻拍搬上銀幕。
在2002年的《無間道》裡,劉偉強一改以往香港黑幫電影以江湖義氣為重的套路,著力刻畫兩位臥底的心理變化。
故事出新出彩,加上劉德華、梁朝偉等多位實力派影帝的精彩演繹,即便沒有爆炸的大場面,敘事依然充滿緊張的懸念感。
該臥底系列在韓國引起轟動,此後韓國導演樸勳政直接根據《無間道2》的劇情拍攝了電影《新世界》。
要說韓國觀眾對港片導演的好感,不得不提的還有風格獨特的杜琪峯和他的銀河映像。銀河映像2007年出品的警匪電影《跟蹤》,被翻拍成又一部韓影佳作《監視者們》。杜琪峯2013年執導的《毒戰》再度被翻拍,同樣收穫好評。
從《跟蹤》到《毒戰》,杜琪峯的港式風格依然受到韓國觀眾喜歡,但《毒戰》已經完全是一部內地警匪題材的電影。無數香港電影人北上發展,為內地電影市場帶來了香港電影工業的經驗和技術。在融入的過程中,「香港導演」的身份也漸漸模糊。
9月4日,在陳木勝的追思會上,不少圈中好友皆有出席。洪金寶、成龍、杜琪峯、劉德華……這其中有他的偶像、恩師,也有他合作過的演員。這是創造、見證港片輝煌的一代人。再去哀嘆港片落寞無疑是陳詞濫調,只是從此少了陳木勝和那爆炸聲,江湖太過寂寥。
作者 | 解一章
編輯 | 吳陽煜 wyy@nfcmag.com
排版 | 翁傑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看世界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