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的錄像廳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2021-02-09 GO野


北上的香港電影再也不復當年東方好萊塢的稱號,香港電影沒有了情懷,只能叫香港貨。我們最初接觸香港電影是在錄像廳,錄像廳也是見證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刻,當年的香港電影人,如果知道在錄像廳還有一幫摯誠無比的港片迷,應該會熱淚盈眶的說:這才叫觀眾!

香港電影與錄像廳有種奇妙的共通依存關係。雖然錄像廳放港片算盜版,可今天絕大多數港片粉,都是由錄像廳培養出來的。錄像廳最火的時候,也是香港電影最火的時候,等錄像廳敗下陣來,香港電影也結束了最後一個盛世年華。

1994年是中國電影的最低谷年,也是電腦特效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進而幫助好萊塢開始全球化進程的時候。這年中國觀眾第一次領教了美國大片《亡命天涯》,相比而言,香港電影就小巫見 大巫了。可那時中國沒入WTO,每年只進十部,錄像廳和香港電影,依舊是當仁不讓的主流。

伴隨錄像廳崛起的,是香港電影的全面湧入。槍戰、恐怖、武俠、 功夫、黑幫,各種類型片粉墨登場, 徹底打懵了內地觀眾。在此之前,中國電影死水一潭的局面已經持續了 多年。

彼時沒人知道「盡皆癲狂、盡 皆過火」的說法,但香港片「打爛屏幕」的風格確實讓如饑似渴的觀眾大開眼界。

只要是港片,肯定有人捧場。從《英雄本色》、《黃飛鴻》,到《警 察故事》、《精武英雄》,直到後來的 《古惑仔》,這些電影不但讓我們見識了香港,甚至影響了一代內地少年的世界觀。

從錄像廳出來時,每個人都儼然成了多情而冷酷的劍客或殺手,錄像 廳太小,裝不下如此蓬勃的夢想,所以成立幫派、磕頭拜把的橋段從電影裡衍生到了現實中。

當時《倩女幽魂》系列極受歡迎。 香港電影好跟風,過了沒多久,又出現了一部《金燕子》。據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滿懷期待地衝進錄像廳,看到一半才大呼上當。

過了一年不到,又來了部《畫中仙》,上面還是元彪的圖像,又說是《倩女幽魂》第四集,猶猶豫豫走進去, 結果還是假冒偽劣的。

類似的情況常有,也不是那麼讓人窩火。其實看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進錄像廳的狂歡意義,比看電影本身的意義還要大。 這是電影院和錄像廳最大的不同。 

港產動作片是代表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類型片,也是最能體現香港電影粗製濫造一面的類型片。 很多名字對於今天的觀眾已經很陌生 了。比如李賽鳳、大島由加利、楊麗菁。

印象中李賽鳳和大島由加利搭戲最多,兩人輪流擔任正反派,在一部又一部的動作片裡拳腳相加,或者共同擊敗周比利等人扮演的Boss。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似乎格外盛產女打星,她們沒準比一線明星還要忙,但短暫的熱潮過後,無一例外地悄然隱退。坦白地講,那些電影本不具有廣泛流傳的能力,無論進影院、 買碟還是網上下載都沒有太大吸引 力。

但錄像廳時代不同,首先那些電影搭配播放我們沒得選,總喊換片人家老闆也煩,其次我們只求熱鬧要求不高。所以,那時我們看了好多她們的電影。

某種意義上,二流動作明星們都應感謝錄像廳,除此之外再沒有方式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無數內地影迷的記憶裡。錄像廳比不了電影,做不了鋪天蓋地的市場營銷。

不過,錄像廳老闆們的宣傳手段也往往煞費苦心。 在錄像廳門口,我們看到最多的字 可能就是「少兒不宜」。

這四個字用 紅筆標註,龍飛鳳舞,看起來是在警告,實際卻是引誘。配合「少兒不宜」的,永遠是那些讓老少爺們浮想連篇的片名。它們中有的是真「不宜」,有的是假「不宜」,半真半假 只為噱頭,帶著欲拒還迎的風情。 

1991年有部電影叫《與麥當挪共 枕。稍加改裝,它變成了讓老少爺們輾轉反側的「麥當娜和她的男人們」。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標題黨。

不過,那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紀錄片而已。連成龍的《城市獵人》這樣的片子也被打上過「少兒不宜」的標籤。 對此我們能回憶起的最誇張段落,也只是成龍的女扮男裝而已。

印象中,還放過《香港奇案》,當時錄像廳對面的大樓上掛了十幾米 見方的巨幅手繪海報。提前一個禮拜,還有貼滿邱淑貞圖片的汽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做廣告。

本片上映的時候果然觀者如堵,可惜它裡面的鏡頭都被剪去了。錄像廳在內地崛起時,香港剛好完成了電影分級制度。大量問世的三級片讓香港的午夜場高朋滿座,也讓內地跟著放不少三級片。

如《滿清十大酷刑》等等。為配合特區的午夜場傳統,我們也大多在午夜上映。大家從此知道了那個叫王晶的胖子,也記住了葉玉卿、楊思敏、李麗珍、陳玉蓮之類的女明星。

她們不僅僅代表性感女神 ,也是啟蒙的符號。沒看過的小夥子總有點底氣不足,就好像比別人欠缺某道儀式。那是個洛陽紙貴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在空氣混濁的錄像廳忍受整個晚上。腳臭味,汗味,撲面而來。


第一次看完這類電影,你會在清晨頭重腳輕,覺得有點沮喪,可又有無可匹敵的優越感。你迫不及待地想炫耀給別人聽,但又不得不低調,害怕會傳到老師的耳朵裡,讓父母知道。那感覺就像錦衣夜行。

今天,更火爆的東西已經唾手可得,可誰也不會再有那 種狂飆的脈搏。 錄像廳的時代,黃秋生、任達華、徐錦江等人都是非常「豪放」的。之後很久,你都沒法把過去和現在的他們聯繫在一起。

在整個199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沒幾個不熟悉錄像廳的,今天看來。錄像廳極可能是僅次於下載最上海電影的方式,但也是一度最容易讓我們獲取群體愉悅的方式,以至於在多年以後,錄像廳時代可以清楚地而被區分開來,錄像廳時代的電影也醒目的安插在記憶了,隨時方便抽取。

時光倒退幾十年,錄像廳遍布全國的大街小巷,然而十幾年就像是一部電影,轉眼就過來了。但我相信你們一定有過錄像廳的經歷,還記的嗎?

當年我也是在錄像廳裡,熟悉了周潤發,萬梓良,梁朝偉,曾志偉,劉德華,張耀揚,林青霞,張曼玉,邱淑貞,關之琳,李賽鳳,大島由加利,葉玉卿,葉子楣,陳寶蓮等等一眾明星……

我有個哥們兒的老家在山西,現在他們村還有一家錄像廳,也是他上學那會兒就開了。幾年前他從北京回老家想進去找找以前的感覺,五塊錢,就十來個人,一直都在放愛情動作片。。。。後來他跟我說,真是沒意思了,想當初那種一屋子人吵吵鬧鬧的看武打片的場面再也一去不復返。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日本的屋頂告白

裡面不少小學生清新自然不做作的表達

狠狠圈了一波粉


直接後果就是手腳麻利的湖南衛視

迅速打造了同款節目

我一口氣刷完的感受就是

我可能要重讀小學,跟孩子們學習一下

如何be real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碾死的只有我」

胖妹心聲:請和我做朋友吧

真的,這個妹妹太他nia的勇敢了!這種少年坦蕩赤誠的表達與渴望,給我整淚目了。

身體不好不能參加體育課的小妹妹,人長得不漂亮成績也不好還被孤立。

這不就是平行時空裡的我嗎?

嘴甜是不可能嘴甜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嘴甜的,長得又不好看,只有寫寫東西才能維持生活這樣子。

不過我不如她,起碼她會告訴別人:來和我做朋友吧!

給你拍一個!!!

朋克少女:你安排我我就安排你

請問你是父母還是老闆啊,孩子完不成KPI你要再生一個嗎?

明明我也沒幹啥,為啥我媽總能想像出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畫面呢,說好的無條件的愛是認真的嗎?

萬萬曾經也是個花一樣的少年,在爸媽的安排下,最終淪為了一個一事無成的普通boy,(此處省略100字...)

要不說現在的小孩兒聰明呢👇👇👇

憶當年,

我要是有安排爸媽的勇氣!

等等

他們應該也不會服從安排...

甜蜜小孩:媽媽,我要單身

但你別看這些孩子看著彪呼呼的(稱讚),其實哄爸媽開心手段一流,長此以往啥玩具要不到啊~

嚇得媽媽拒絕三連:別這樣,不是的,你誤會了

實不相瞞,看的時候老夫笑成了表情包,但是捫心自問,這種甜甜的話我從6歲之後就沒說過了,看來還是要大膽表白啊~

兒童版土味情話:為什麼我的撒嬌不好使

當然還有實用撒嬌技能可以get

比如問:「媽媽為什麼你總是向爸爸撒嬌,我撒嬌卻不好用」,的反向撒嬌技能

那麼問題來了

所以我要是這麼花式表白

我媽還能天天拿鞋底追著打我嗎?

全部擼下來我發現

00後成長的相當茁壯啊

這種愛誰誰的氣質

有點我當年的風採呢

怎麼想就怎麼說

你不說出來別人怎麼知道呢


這個節目原創是日本的「未成年的主張」,節目宗旨並不是想說明什麼,只是覺得有些東西值得被尊重。中國很多娛樂節目完全就是有樣學樣,精髓沒搞清楚 就弄了個形出來,導致看起來不倫不類的,無味!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曾輝煌一時,如今喜歡看港片的觀眾越來越少!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末,那時,75後、80後正是上初中、高中的黃金時代。掏錢買票看電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何況當時的電影,多為國產主旋律。加上當時沒有電影引進位度,許多香港電影並不能引進內地,美國大片還是遙不可及的事。錄像廳裡香港電影,成了他們最好的娛樂項目。
  • 日漸式微的香港電影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5月6日下午公布了獲獎名單,影片《少年的你》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共八項大獎,主演周冬雨獲最佳女主角獎,易烊千璽獲最佳新演員獎。其他呢?看名字,一片陌生。看著還有點眼熟的只有袁和平和葉問了。
  • 《英雄本色》• 錄像廳與回不去的青春
    這部本是講大佬退出江湖的悲情故事,卻點燃人們追求情義和懲奸除惡的熱血情懷,不僅是當年香港票房冠軍,後續也通過錄像帶讓內地的觀眾見識了義氣與槍戰如此有娛樂性和共鳴感。可以說,《英雄本色》是內地60後、70後、80後三代人共同熱愛的港片,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個人都能講出自己和這部電影有關又不同的故事,但有一點很可能相同,很多人跟我一樣是在錄像廳看的《英雄本色》。
  • 80年代老照片:街頭錄像廳播放香港電影,小賣部擺滿各種零食
    上世紀80年代的錄像廳,那時候播放更多的是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輝煌的30年
    ,今天來讓我們回顧一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三十年。70年代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80年代的香港這期間是香港的電影巔峰時代,它可以說是東南亞此刻也僅限於此刻的好萊塢,這期間湧現了許多小成本大票房的神話 也湧現出許多天才 鬼才 人才導演。
  • 香港音樂連鎖HMV清盤,曾見證實體唱片輝煌
    新京報訊 (記者 楊暢)據香港媒體報導,在香港25年的音樂實體店HMV數碼中國12月18日公布,旗下HMV零售因缺乏償債能力,決定自願清盤。 此次自願清盤受影響全職員工有70多人,即日遣散。香港媒體拍攝HMV實體店大門緊閉原名「His Master's Voice」的HMV原本是英國倫敦一家唱片零售老店,後來向全球擴展,並於1994年登陸香港,首站落戶銅鑼灣皇室堡。
  • 香港四大天王的輝煌時代
    香港四大天王的輝煌時代86至1996年間的香港影壇,可謂是電影的十年黃金歲月,的確,在這10年中,香港影壇為觀眾締造了太多的電影佳話,留下了無數光輝璀璨的記憶。同時,在這10年中,香港娛樂圈最大的成就是捧出了以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為首的「四大天王」,並由此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時期。
  • 論錄像廳 | 犯罪電影之神作:消失幽靈(上海)
    《消失幽靈》是他在製片廠之外的作品,沒有在電影院上映過,沒有被收入任何電影資料庫。也許因為在體制之外的拍攝,有了更大的空間,使得極具時代感的《消失幽靈》十分精彩,其水準超過達式彪所有其他電影,很多年後,稱其為八十年代國產犯罪片傑作中的傑作,不是過譽。
  • 韓國電影延續香港動作片輝煌?
    陳木勝決心在電影圈發展時,香港電影已踩在黃金時代的尾巴上。他的偶像吳宇森以暴力美學確立了風格,《英雄本色》的魅力席捲亞洲,成為70後一代人的記憶。老師徐克以全新的視聽風格引領香港的新浪潮,90年代史詩般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推動香港武俠片到達新高度。由於強大的出片量和票房號召力,彼時的港片完全搶佔美國電影的風頭,香港甚至贏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 當年在錄像廳看的電影,你懂的
    提示點擊上方↑"福清電影愛好者"免費訂閱本刊
  • 「香港犯罪片第一人」逝世,他的作品是錄像廳噩夢
    鄧衍成1988年就開始加入電影圈,作品同樣延續在亞視時代奠定的黑色風格,題材全是地下社會、邊緣人物,講述底下階層黑到透亮的生活,充滿了香港本土電影人草根的情懷。這些電影不獨風靡內地,還成為了cult片紅出國際,比如DVD時代你一定買過法國HKV出的這個修復系列:
  • 香港電影的輝煌註定不可延續?
    作者 | 獨孤島主,資深影評人,上戲博士曾在TVB金庸劇中肩負時代符號重擔的兩代楊過,一位楊康,在中環地鐵隧洞中展開終極對決,上一次看這樣的浩蕩場面,已經不知曾幾何時,有一瞬間,《掃毒2》的這個堪稱近年來最驚心動魄的動作戲懸停時刻,幾乎令我腦海裡對香港電影的情意結傾巢而出
  • 那一年的香港電影,還無比輝煌
    那一年的香港電影迎來了它真正的黃金時代,然後開始沒落。在當年,它拿下了香港電影票房季軍。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未能在國內上映。看名字也就知道了,這是一部戲仿美國007電影系列的惡搞喜劇。同時,又以香港小成本電影的方式進行改造,加入了眾多的「國產」元素。有人評價這部電影為「周星馳無釐頭喜劇的巔峰之作」。
  • 因為孤獨,我們才在錄像廳相遇
    錄像廳初記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電影應該就是香港電影。後來接觸電影更多是通過小小的錄像廳。那時候,電影也不叫「電影」,叫「片兒」,看片兒就是看錄像。「錄像廳的片兒」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以表現黑幫故事、日常生活,帶點情色元素的港片為主。
  • 還記得我們看過的香港警匪電影嗎?
    說起警匪片,作為80後的本王不禁要說是香港電影伴著我們長大,在這近20年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裡,警匪片無疑是香港電影的標籤之一,時隔這麼多年,我們依舊可以隨口就來的說起這些電影中的經典臺詞
  • 走過39個年頭,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只剩情懷了?
    作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之一的金像獎,似乎已成了影迷口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它也像貼滿香港街頭的「旺鋪招租」廣告,輝煌只屬於過去。浮沉39載,今日的金像獎似乎也是今日香港電影的縮影。在固步自封的香港電影人面前,港產片早已失去了本來的況味,變得大而無當。
  • 瀘州錄像廳時代,一段黑暗而溫暖的青春影像記憶
    今天因為清理資料看到老舊的物品,觸景生情,不知道怎麼想起來在讀書時候,偶爾翹課去看錄像廳的日子,又想起了那些瀘州曾經的錄像廳。那真是一個激發荷爾蒙又開闊眼界的歲月。同時給我埋下了經典電影發燒友的伏筆。其實這幾年,我基本沒有看過電視,也很少去電影院。手機智能化的運用以後,看什麼都非常方便了。
  • 香港紅館,見證了樂壇最紅的歌星,見證了樂壇最輝煌的時代…
    香港紅館,星光熠熠,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樂迷關於港樂的集體記憶。1983年4月27日,香港紅磡體育館正式誕生。 這座外型猶如鑽石的建築,在港樂最為輝煌的80年代,見證了最走紅的歌手,最瘋狂的歌迷。那時候的香港,整體經濟不斷向好,出現了香港的「五臺山」:無線電視臺、亞洲電視臺、佳藝電視臺、香港電臺、商業電臺5個重要的廣播電視傳媒品牌,還有邵氏、嘉禾、新藝城、永盛這樣的影業巨頭以及寶麗金
  • 香港電影你覺得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市場、人才、資金三個方面證明。一、市場香港電影的輝煌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市場小的可憐,所以票房不可能太高。光靠這點票房,恐怕絕大多數香港電影都要賠得底掉。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在臺灣。此外,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環中華區。這些地方經濟發達,消費能力高,人口加在一起多,所以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
  • 致敬香港電影曾經的情懷與輝煌,期盼香港電影可以重新揚帆起航
    輝煌的香港電影時代,電影質量也是層次不齊的,可是總體來說香港那時候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題材類型多樣,有動作片、言情片、故事片、鬼片等等,大小明星也都在努力拍戲,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真的是比大陸的電影市場要熱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