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勞動人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包含面廣,也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經驗與願望。司馬遷寫下的《史記.滑稽列傳》中《西門豹治鄴》一文裡就有了俗語最初的記載:「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由此可見俗語的歷史之悠久,使用範圍之廣。
既為俗語,那麼就是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的語句,俗語之多,每個人總是會那麼一兩句的,流傳最為廣泛的俗語當屬描寫天氣的了,我們在小學的課本中也曾學過,比如:「燕子低分蛇過道,不久大雨到」、「立夏無雷動,包穀皆成空」、「風頭一個帆,雨後變晴天」等等。雖說都是俗語,現在看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在現在的農村裡,還有一句俗語一直廣為流傳著,這句俗話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是什麼意思呢?看後真的漲知識了。這句俗語中的「性」主要是說性格,意思是如果一個男人沒有自己的性格,那和鐵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女性沒有了自己的性格那和一團粘人的麻糖又有何不同呢?雖然說這些說法稍微誇張了一些,但是卻真實反映出了人們所需要保持的品性。
有那麼一句俗語是人們常用來形容那些不成器、沒什麼本事的人,那就是「恨鐵不成鋼」,這類人一般是落後於時代的,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的,因此也常常被人們所嫌棄,在古代的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是相當嚴重的,不管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更在乎生兒子,也更在乎兒子的教育。
在那個時候甚至是在現如今,他們認為「養兒防老」,只要有了兒子,他們老了之後便有可靠的依靠,只有教育好了自己的兒子,等到自己花甲古稀之時才能有個去處。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做事果斷剛毅有勇有謀,不拖泥帶水,也不優柔寡斷,更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任人宰割的軟柿子,所以才有了「男無性如鐵」這樣的俗語。
在處於封建社會的古代,其實不僅對男性的地位和德行有所強調,對女子也是有著要求的,對女子的要求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無才並非是指要讓女子沒有才能,而是想讓女子更好的遵守三從四德,更好地被束縛在條條框框之內,更好地去服從於男人。
但是在三從四德之下,還是有人想要女人能夠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年輕時,可以靠美貌讓男人依從於自己,但到了年老時又怎麼辦呢?那就是美貌不再,只有靠著自己的個性才能留在男人的身邊。除此之外,在古代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如果那時的女性沒有自己的個性和見解,事事都依靠於丈夫,那就宛如一個累贅,像一顆粘牙的麻糖,只會讓公家覺得麻煩,丈夫也會更加的看不上這樣的妻子。這也才有「女無性如麻」的俗語了。
不管是在古時還是在現如今,「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這句話都表明了,男人需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性格,女人則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要去依靠於男人。試想,無論男女,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個人的性格和見解,自身的獨立又從何說起呢?更別說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前行了。沒了性格和見解,只能做一個時代的落後者,從此脫離了社會。
當然,個人的性格和見解都是建立在每個人的品性和品德上的,一個人要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萬不可去危害他人。俗語是中國上千年來偉大的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歷史的瑰寶,也是我國密不可分的一個文化載體。
俗語通常都以淺顯易懂的句子告訴大家深刻的道理,教會我們怎麼做事,也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其中的價值也是值得人去深思的和考量的,伴著這些俗語,想必大家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少走彎路,少一些波折。這些俗語將伴隨華夏兒女走過更長的風雨道路,它是我們文化的一種傳承與象徵,我們亦不可以將之拋棄。
參考資料:
《史記.滑稽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