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張偉發言惹爭議:厭女症,究竟是種什麼病?

2020-09-22 九兒說情感

不久前脫口秀節目上,選手顏怡顏悅談到了「身材羞辱」(body shame)的話題。

這兩位選手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因為她們的身材稍有區別,所以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調侃——

妹妹臉大,姐姐臉小,妹妹站姐姐後面,形成「日環食」。

大張偉在點評時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味地追求「以瘦為美」,不用盲目跟風。

「因為潮流雜誌的那些主導人,就不太喜歡女的。」

這句「他們就不太喜歡女的」,在網絡上也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為,這是在針對LGBTQ群體。

但其實,大張偉是少有的多次公開表態力挺lgbtq人群的公眾人物。對於少數群體,他肯定是持包容態度的。

所以,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不喜歡女的」指的並非是性取向,而是「厭女現象」

因為用單一的審美標準去定義女性,本身就是一種厭女的表現。

我們不是大張偉,沒有辦法確認他當時的內心活動。

但在2020的今天,「厭女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很常見,例如:

前面的車技那麼爛,一定是女司機;


沒法跟女生講道理,她們只會無理取鬧;


聽她聲音這麼嗲,就知道不是什麼好女生;


女博士沒人要,離婚女人不好找對象;


這麼胖算什么女生;


男性朋友多=「浪」、穿得清涼=「騷」;


……

這種對女性莫名其妙的惡意與鄙夷,不全是來自男性,有的也來自女性。

就像以女性情誼為主題的電視劇《歡樂頌》:

曲筱綃出場時,她看到樊勝美準備出席飯局,就認為樊勝美是沒有原則的「撈女」;

在停車場裡看到安迪開著豪車,就認為安迪一定是傍了大款……

可以說,「厭女心態」潛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今天也想來聊聊「厭女」(misogyny)這個話題。

在《厭女》一書裡,日本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深刻地剖析了這個議題,並解釋了許多與「性別」相關的社會現象。

01

厭女的根源,是男女不平等

青年作家李遙岑曾經說過:

男人扔給女人一截繩子,


女人把它剪成兩段,


一段用來捆綁自己,


一段用來鞭笞那些不肯捆綁自己的女人。

這捆繩子,就是男性給女性的一套準則、束縛與要求。

這套準則之所以能奏效,是因為在男性和女性這兩種性別裡,男性佔據了主導地位。

這也是父權社會統領下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厭女思想,是為了確保男性在性別上的「主導權」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意識。

具體地說,「厭女」就是絕不將女人看成和男人同等的性的主體

相反,是將女人客體化、他者化,繼而形成對女人的貶低和歧視

由於男性團體佔主導地位,這也衍生出男性凝視、男性話語、身體羞辱等問題。

最近,因為湖南臺運鏡的不妥當,嶽雲鵬在綜藝上吐槽李斯丹妮腿粗等事件,也把「男性凝視」這個話題帶到了公眾的面前。

因為女性只是性的客體,所以女性永遠處於被觀看的位置。

這種觀看女性的方式,就是男性凝視。

此前,湖南衛視818晚會,也曾因為在姐姐們穿裙子跳舞時,用鏡頭低視角仰拍而被網友詬病。


處於客體位置的女性,被物化為性物品,被觀賞,被使用,被塑造成符合男權審美的具有女性氣息的樣子。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中,多次以前衛形象出現的朱婧汐,也坦言剛出道時,經紀人只允許她走少女路線,理由是:

「你不要浪費所謂漂亮清純的樣子。」

這種清純,就是在迎合取悅男性視角和期待。

朱婧汐的內心想法不需要被了解,她只需要以一副清純的樣子出現就可以了。

在厭女者眼裡,女性沒有人格,無需尊重,可以理所當然地被蔑視。

02

「聖女」與蕩婦——

被異化成符號的女性

俗話都說,異性相吸。毫無疑問,兩性之間是會互相吸引的。

並且男人的母親就是女人,一般人都容不得自己的母親被蔑視。

那麼「厭女」是不是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呢?

上野教授指出,為了讓內心的厭女意識能夠自洽,男性一般會把女人劃分為「聖母」和「蕩婦」兩大類。

往下細分可以是「妻子、母親」與「娼妓」、「可以娶回家的女人」與「隨便玩玩的女人」、「性工作者」與「非性工作者」等。

而劃分依據則是這些女性能夠滿足自己哪一類需求。

「娼妓」負責性與歡樂,可以隨意玷汙,供自己發洩慾望。

「聖母」負責社會連結,要乖乖在家相夫教子,無需理會她們快不快樂。

於是乎,女性被異化為兩個類型:

「用於生殖的女人」和「用於快樂的女人」。

這種粗暴的二分法,把每一個鮮活的有軀體有靈魂的女人,異化成只有子宮或陰道的物種。

厭女的男性並不會細究女性的內心想法,他們只是按自己的需要去定義女人的模樣,並由此衍生出對不同女性的要求,比如脫口秀大會提到的,以瘦為美的標準。

又比如才華滿滿的阿朵,在出道早期,她也有著和朱婧汐相同的遭遇,即被經紀公司要求「不能浪費性感的模樣」。

在《浪姐》裡她也曾哭訴過,以前的歌是她自己寫的,但是人們都不知道。

好在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朱婧汐和阿朵終於能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雖然目前還不是在主流的審美裡,但至少擁有了做自己的權利。

03

「恐同」——

對女性化的蔑視

厭女症不僅包括對女性蔑視,也包括對女性化事物的蔑視

所以厭女的男性,也會厭惡女性化的男性,以及男性同性戀。

上野教授認為,厭女心態,是社會上「同性戀憎惡」的來源之一。

「同性戀憎惡」,也叫「恐同」。

這種恐懼,根源在於——日益模糊曖昧的男女界線,給厭女者帶來了「不安感」。

因為男男戀情(攻受雙方)的出現,代表著男人也可以作為性的客體,這無疑破壞了男性作為「性主體」的秩序。

所以,男性集團會營造一種氛圍,來打壓同性戀者和女性化的男人,以此保證自己的隊伍純潔不受背叛。

比如「家庭主夫」在男人堆裡會容易抬不起頭;「性格軟綿」的男生會更容易受到被欺凌。

而為了避免「被女性化」,有些男性也會通過對妻子呼來喝去,以及在夜場頻繁出現等方法,來彰顯自己的主體地位。

關於女人的「客體性」,我想起自己被催婚時的體驗。

父母催婚的邏輯,無非是想有個人能為我的人生負責。

或者說,女人就應該被負責。否則等她年紀大了,就更難找一個願意為她負責的人。而找不到這麼一個人,對女人而言就是一種失敗。

這也印證了上野教授的觀點:在厭女體系裡,女人需要男人來確認她是個合格的女人。

但現在,越來越多獨立女性出現,她們有能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可以從自己身上獲得價值肯定,不需要依附男人。

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當然,這個主題本意不是要挑起性別對立(因為男人同樣有著他們要應對的難題與痛苦),而只是要闡明一些隱秘的現實。

上野教授也提到,厭女在這個社會植根太深,所以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厭女的特質。

覺醒的第一步,是意識到「厭女」的存在。

上野教授在後記裡面寫到:「如果你讀了這本書感到不快,那無疑是因為你知道什麼是厭女症。」

當意識到自己厭女(意識到自己處於客體地位),才會感到憤怒和痛苦,然後才開始有所改變,有所鬥爭。

這種改變在於,女性有了自主意識,不再將自己視為支配控制的對象,可以主導自己的意志,按自己的意願過生活。

同時,也擁有清醒的平權意識,不要利用性別去道德綁架他人。

這才是植根於性別上應該有的共識。

相關焦點

  • 大張偉發言冒犯同志?事情是這樣的……
    大張偉在節目中玩笑說,「女的必須要瘦這事是誰說的,是不是因為雜誌上一直在說女孩一定要瘦?首先辦雜誌跟設計女裝的那幫男的,就不喜歡女的,你們明白嗎?」力挺大張偉的網友還搬出了他在過去接受採訪時的發言,稱如果自己有孩子
  • 「厭女症」患者
    還有人寫道,《紐約郵報》的做法令他感到「驚訝與氣憤」,這是徹頭徹尾的「厭女症」。如果你覺得女性就該屬於廚房,不應得到與男性同等的尊重,那你就是名「厭女症」患者。Misogynist is a person who hates, dislikes, mistrusts, or mistreats women. 「厭女症」患者指的是討厭、不喜歡、不信任、或者虐待女性的人。
  • 厭男症都是怎麼傷害男人的?
    厭男症都是怎麼傷害男人的?來看看,你覺得哪一種發言更 OK 呢?某種程度上說,平等意識是雙向的。我們希望當大家都認可女孩子既可以玩芭比娃娃,也可以玩賽車模型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地覺得男孩子們也可以擁有做自己的權力。
  • 承認吧,很多男人其實很「討厭女人」|厭女症|直男癌|女權|男權...
    而每當這類事件被媒體曝光,各路吃瓜群眾紛紛議論、罵髒憤慨、難過心疼之餘,或許人們更需要思考的是: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這個時代的「厭女症」還要持續多久?然而「厭女症」又並非像表面字眼理解的那樣,而是存在著一個普遍的悖論式現象:男人從心理上既喜歡女人,又厭惡女人。「厭女症」在男性身上主要表現為「女性蔑視」。
  • 「金智英」被差評背後,韓國男性為何患上厭女症?
    「厭男症」和「厭女症」群體越來越多,男女間的問題也愈發像一場零和博弈——你的平等是否意味著我的不平等?脫下束身衣韓國女性運動廣泛爆發的導火索出現在2016年。當年5月,首爾最繁華的江南區地鐵站附近一戶商家的廁所裡,一名女性被無端殺害。被證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犯在口供中承認,決定殺人是因為平時被女性看不起,所以懷恨在心。
  • 《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本書作者認為,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的二元之性的秩序裡,身居於核心位置的便是厭女症。厭女症,顧名思義是表現出厭惡女性的一種病症,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厭女症最明顯的表現在好色的男人身上,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矛盾,讓我們想想那些被稱為種馬的男人吧。
  •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2020-05-22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福祿壽不能被罵才是真正的「厭女症」
    還有些人嘛,自然是如獲至寶,又找到了楊子虛「厭女症」的鐵證。至於這個詞語的原意(哭喪著臉胡說八道),他們是不管的,反正「我認為你人身攻擊了,你就是人身攻擊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那既然你楊子虛認為這個詞語不是人身攻擊,那能不能罵你楊子虛「哭父死母」呢?
  • 「厭女症」到底是種什麼病?
  • 大張偉首秀快嘴惹爭議:喧賓奪主 連汪涵的活都被他幹了!
    大張偉秀快嘴惹爭議4月29日,全新改版的《天天向上》移至十點檔首度亮相,汪涵、大張偉、錢楓、王一博組成的全新「天天兄弟」首秀,Twins作為嘉賓全程參與「雙胞胎大作戰」的主題中。正式加入「天天兄弟」的大張偉表現最為亮眼,嘴皮子溜的令網友驚嘆,但同時也惹來了「太吵,喧賓奪主」的爭議,有觀眾認為他「不適合天天向上的氣質」。
  • 厭女症讓男人自嗨的集體潛意識
    男人對女性的自卑感延長到成年期,形成了男人面對女性的兩種截然不同極端表現,第一種是迴避型,見到女人就緊張臉紅,不願意與女人單獨交往,不知道在女人面前說什麼、做什麼,縮手縮腳。第二種是挑戰型,這樣的男人面對女性起初也很膽怯,他們通常在幼年期受到過女人的羞辱,他們面對女人,不僅是潛意識裡的自卑感,而且還挾雜有對女人的恨意,於是他們為了補償自卑感和發洩恨意而變得「勇敢」起來,他們會主動的、接二連三的「徵服」女人,以輕蔑的眼神看待女人,讓女人為他們感覺到痛苦,這是一種對自卑感和仇恨的過度補償。
  • 《紙牌屋 第六季》厭女症患者的福音
    到底經歷了什麼把女的描述的非毒即狠或白痴。只能猜,編劇有厭女症?真是人間有三恨:紅樓未完、男神被彎、好劇爛尾。。。。。。
  • 英國知名大作家毛姆,為何會有「厭女症」?讀者:擱我也會這樣!
    英國知名作家毛姆,為何會有「厭女症」?讀者:不討厭女人才奇怪!自古以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這句話用在「厭女症」的男人身上可不管用。病症能讓這類人從此厭倦和女人相處,從而不會主動去找女朋友,更別談結婚問題。
  • 厭女還是仇男:成為導火索的金智英
    這樣的形象在韓國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女性認為這是韓國女性地位的真實寫照,而男性則如上述評論所說,認為女性誇張了自己的處境,患上了「被害妄想症」。在韓國最大門戶網站NAVER上,《82年生的金智英》的評分鮮明地依照性別分化為兩極:女性打分高達9.49分,男性則只有2.92分。
  • 末路狂花|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與「厭女症」的意識萌發
    最近聽說了個讓人不解的詞兒:「厭女症」。「厭女」這個詞原本來源於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的作品。現在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厭女症由MISOGYNY翻譯而來,厭女症在男性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女性的自我厭棄」。
  • 韓國「N號房」事件背後,「厭女症」群體在狂歡
    韓國「厭女症」的狂歡,以及「金智英」們的反抗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N號房事件」再次凸顯韓國男性群體之間存在已久的「厭女症」情節。厭女症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在歷代著名的哲學家中不愛女人的有;愛而不得的也有;戀愛一生的也有;像叔本華這樣被貼上「厭女症」標籤的幾乎甚少。在叔本華的《論女人》中,他說女人幼稚、輕佻漂浮、目光短淺、沒有理智、看事情只看表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女人最適合的職業是看護和教育兒童。叔本華為什麼會如此貶低女性?
  • 也許,他們患有「厭女症」
    二、愛情模式經久不衰,卻是一種「厭女症」的表現這樣的情節,在無數本小說中屢見不鮮,卻未曾想過,其現象竟然源於一種近乎病態的社會特徵。上野千鶴子,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厭女》,就講述了這樣一種社會病,名叫「厭女症」,就講述了這樣一種社會現象。
  • 這種觀念可能帶來新的「厭女症」
    法國女性主義活動家安託瓦內特·福克在《兩性》中提出,將生育看作拖累而追求平等是十分危險的,它將生成一種隱秘的「厭女症」,導致女性的自我厭惡。《兩性》集結了福克十篇經典文章,雖不具一貫的邏輯脈絡,卻力圖將其「女性學」理論過渡到倫理、政治領域。她繼承了精神分析學說的方法論,為公正地理解女性及其社會角色、地位提供了獨到的視角。
  • 周揚青發文披露羅志祥出軌,時代的厭女症何時能治癒?
    這個時代是有厭女症的,大眾和輿論對男性和女性永遠都是兩副面孔雙重標準,男性和女性的性道德標準更是離譜,在大眾眼裡男性瀟灑就是浪子,許多男明星承認自己愛玩,倒贏得一聲喝彩,帶著小自己幾十歲的女友出去時,恩恩愛愛,大眾評判:浪子回頭金不換嘛!而反觀女性,娛樂圈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瀟灑浪女,要麼就是聖母,要麼就是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