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和筆記錄生活

2021-02-14 小冰啊啊啊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相,俯下身去,書寫大地上的語言,以及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

                     ——新京報社論

 

記,者。前者是動詞,後者是人稱。合在一起成為職業。當鏡頭和筆成為工具,成為武器,既可救人,亦能殺人。

記者之於我,竟如此不合身份。那只是一段達半年的體驗,可發來的「同樂」卻仍讓人感到悸動。那些處理的合適或不合適的稿子,鏡頭下的反打,編好的成片……無一不讓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想起在故鄉經歷的種種。終於,在一個略顯草率的早晨結束,回頭望去,學著懷念與祭奠。

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記者節,從拿起攝像機的那一刻,記錄就以開始。

這種在我看來曾為不恥的職業,自己卻成為了半個職業選手,藉助這種職業,我窺探了故鄉的種種:無論寂寥還是繁華,發展或是停滯,鄉村振興還是文明城市,都在我的筆下和他人的鏡頭中套上了一個模子。雖然鏡頭之下,那些畫面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而我的筆下,流淌出來的卻是我不曾經歷過及其陌生的詞彙。唯一拿得穩的,僅僅能夠保證那些街道、社區甚至村鎮名字的準確,剩下的就是「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的口號了。不過這樣的生活,倒也還有意思。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但面對不同階層的人,說著不一樣的表述,寫著不一樣的稿子。新聞一個又一個,日子一天又一天,這塊屬於我們的土地,都在用鏡頭與筆記錄著屬於故鄉的生活。這曾經是我的使命。可那源於心底的喜愛都隨著徒徙生存的壓力變成了競爭,工資與績效。好在,我不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比起新聞,我更在乎製作新聞的人。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新聞人」。說記者,範圍未免窄了些。新聞人包括但不限於記者,還有編輯、採編與其他。我無數次把鏡頭對向他們,或許略顯稚嫩,或許趨於成熟,或許風格迥異,他們每一個人,都記錄了屬於這塊土地上的種種,甚至於這個時代,可是唯獨,他們從未記錄過自己。當現代化的浪潮衝擊著這座小城,引以為傲的談資:煤礦消失殆盡,記錄竟成了一種突圍與不甚合理的解釋,裹挾在其中的記錄者,去掉「錄」字的那些人,我不知道是否充斥了難以言說的情感,甚至於說,這只是他們的工作。這份職業收穫體面的背後,是筆與鏡頭給予的足夠尊重。

事實莫過如此。從出去採訪間隙的閒聊中,他們的底線與記錄的工作卻如此不同:這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但並未是事業。甚至於說,他們的認知基於人性、對話、討論、共識,這些常識性觀念,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愈發珍貴的東西。輿論場,需要理性聲音的引導。不讓理性退步、常識遠走,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這是責任,可更多快餐式的成品出現,也成為了另一種無奈的選擇: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宣傳。

可有一種感覺是無法割捨的,就是從事的這項職業,很難不產生溫情,你無法抵禦這座城市帶給你的寂寥、自豪或者其他一切的感覺。雖然這座城市真的很小,但工業相對完備,街道相對整齊,環保相對到位。毋容置疑,它仍然是全國文明城市,是當初猶如黃金一般的皖北煤炭之都。這種感覺是如此正常,是因為你和他們都經歷了覆核的種種,報導了好與不好的真相,以至於在一個宣傳的場面之上思考未來的發展,精緻還是碳谷,是綠金湖還是圓夢島,每一條街道都被報導過,每一個產業都被剖析過,每一個行業都被宣傳過,獨獨剩下他們,只有在這一天,將鏡頭對準自己。

這座城市裡,流傳著一句最有詩意的話,出自詩經:「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還有一句話,成為傳誦率最高的一句:「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這是今日之淮北,也是最為響亮的名片。這座小城裡,除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剩下的就是平靜。作為自媒體創作者的我,在節日的儀式感中增進鏡頭與筆的認同感;那些認真記錄、認真拍攝、認真創作的記錄者,在今天,也需要奉上一份真心的敬意。

大道不行,各盡本分。面對某些公共事件,人們似乎更習慣於流於表面的圍觀,而難以抵達真正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常識被疏遠,情緒佔上風——「誰時間多、嗓門大」,似乎便可以在輿論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分歧多見,而共識稀缺。尤其今年,有人說以史為鑑,如巴枯寧所言:「歷史唯一的用處是警戒人們不要再那麼樣。」周作人卻反駁道:「歷史唯一的用處是告訴人又要這麼樣了!」有人問未來如何,更難作答,甚至連一句虛弱的場面話都說不出口。樂觀傷人,悲觀傷心。而鏡頭與筆,記錄當下,在風雨之中善自珍攝,穩紮穩打,不憂不懼。

其實用鏡頭和筆記錄生活的,又何止記者?記錄,是源於心底的良知,正構成對權力的無形反抗。無論何種記錄,記錄的本身就已經成為反抗。但這種反抗的無形和不徹底,又導致了最後的妥協。在其宣傳的深處,一直為其服務的對象,卻是迷戀著仕途的官場。因此,這種官方性更大於社會新聞的有趣性,可是,時代不會因為他的有趣性忽然走向溫情。記錄者的記錄,記錄著發展的不平衡,記錄著城市變化的種種,記錄著保持百分之7 的經濟增長率,記錄著每方圓兩公裡新建的綠化與生態。我的家鄉的記錄者們,記錄著變化,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忘記了用鏡頭看看自己。這種記錄,依託於筆與鏡頭所賦予的職業,承接在職業中懷有敬畏與善意的堅守。畢竟,這種堅守,連著的可能正是無數人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常。

或許,喧囂、嘈雜的輿論環境會丟失那份細膩,也會動搖那份對迷霧的求真之心,但時間會證明,所做的,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毋寧說其不可或缺。

這是我們的使命。

註:以上圖片人物出鏡除最後一張外,全部為淮北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感謝老師們的出鏡與贈圖。

相關焦點

  • 姜維樸:用鏡頭和筆記錄變革中的時代
    該系列叢書共三卷,結合影像資料,通過60位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一輩攝影師本人的口述整理和採訪,將口述、訪談與文獻資料互為對照,深入挖掘了歷史的真相,展現了中國攝影師的群體形象。攝影師的口述復活了他們生活其中的那個年代,使歷史更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為新中國攝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 郭騰尹:上課時,用心用筆記錄
    郭騰尹:上課時,用心用筆記錄公司安排訓練課程,用歸零的心情去經歷智慧之旅。
  • 吳佳駿:用鏡頭與生活交換靈魂
    吳佳駿:用鏡頭與生活交換靈魂 2020-02-08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城事 焦作「00後」女孩用攝像鏡頭記錄生活和城市變化
    「攝影帶給我快樂,那些照片讓我看到了時間的流逝、我的成長經歷和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馮周德銘說。 用鏡頭記錄焦作的變化 如果有人問,5年前的焦作是什麼模樣?或許很多人會陷入思考,但這個問題難不住14歲的馮周德銘。
  • 用鏡頭發現美麗 用攝影記錄生活
    駐馬店網訊(記者 馬國省)用鏡頭發現美麗,用攝影記錄生活。12月11日上午9時,由河南正華置地控股集團與駐馬店市攝影家協會舉辦的2020「大美置地·幸福家園」攝影大賽歷經66天,在市攝影家協會專家評委評選環節之後,終於迎來了揭曉時刻。
  • 李子柒,她用生活的特寫鏡頭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李子柒是中國頂級網絡紅人,也是第一位引起國外關注的山村姑娘,因為她做了一件大事:用純樸生活的特寫鏡頭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每一道工序的關鍵部分都會有特寫鏡頭(特寫鏡頭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用近距離拍攝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強調的電影藝術手法),讓人看了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讓人深刻體會到中國飲食文化的純樸和藝術魅力。
  • 何建明:用沸騰的筆記錄下那些革命者,每個人都是一座豐碑
    那幾年裡,他常常獨自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走訪或拜謁革命者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從歷史的記錄和實地的探訪中發現並記錄下「先烈們從生命起點至終點的英雄而悲壯的史詩」。他的心情在寫作中被燃燒至沸點,「創作的時候,我讓自己沸騰了起來,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和生命投入到這一次的寫作中。我必須用革命者的精神去書寫革命者。」他沸騰著寫下充滿飽滿感情的文字。而這些文字除了記錄下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鄒韜奮、殷夫、柔石等廣為人知的領導者和知識分子的事跡之外,還讓更多普通革命者們在書中呈現了他們確切的名字。
  • 尼泊爾攝影師阿馬爾:用鏡頭記錄抗疫中的百姓生活
    新華社成都7月16日電 題:尼泊爾攝影師阿馬爾:用鏡頭記錄抗疫中的百姓生活近日,一場熱鬧的國際美食節在成都桐梓林國際社區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創業者紛紛亮出自己的手藝。29歲的尼泊爾攝影師阿馬爾·什裡斯塔也在忙前忙後,記錄著疫情漸退後,人們熟悉的歡笑與喧囂。
  • 樸素鏡頭下的鄉村,《四個春天》用瑣碎片斷,呈現真實生活
    遊走在城市之中的人們,每天為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奮鬥,很少有人真正去關心自己遠在鄉村的父母。近年來,近年來大多數的影視作品也都充滿娛樂和商業氣息,將拍攝地點設定在繁鬧的大城市中,很少有人會想起樸素的鄉村生活、想到自己年邁的父母。而在2019年,一部名為《四個春天》的影片為我們真實還原小鎮生活。
  • 鏡頭審美與生活審美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前,「專業」和「業餘」的分界線是很明晰的:明星和普通人面對鏡頭的頻率有著明顯的區別。隨著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到來,社交網絡的興起讓普通人也頻繁地接觸鏡頭,「專業」和「業餘」的分界線似乎略有模糊。
  •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他們用鏡頭記錄真實的封城生活
    動畫片《大禹治水》海報這些作品將為充實湖北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優秀節目資源,豐富湖北人民群眾居家防疫的精神文化生活,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積極貢獻力量。來源:人民日報、新京報、中國青年網、紅星新聞小編有話說:眾志成城,抗擊疫情2.武漢封城,微博博主、電影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封城生活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離漢通道關閉公告。
  • 用特寫鏡頭看,生活每天都是悲劇;用長鏡頭看,是喜劇
    我覺得,日拱一卒,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卓別林有一句話,也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從特寫鏡頭看,生活每天都是悲劇;用長鏡頭看,生活是一部喜劇。因此,我用了30分鐘時間,寫了《反對有效:李彥宏落選》:3、6月11日,格力和奧克斯開撕。我接連寫了兩篇文章《對格力「公開舉報」裡的私心,不妨寬容一點》《偽民族品牌》。第一篇說,對於已經原子化無力自保的消費者來說,企業之間開撕總比消費者去撕更好:
  • 《嚮往的生活》剩菜剩飯怎麼處理?節目組用鏡頭全程拍下,好暖
    為了迎接陳偉霆和張鈞甯的到來,黃磊做了6份菜外加2份主食,看起來食慾滿滿。這個時候彭昱暢和張子楓開始端著剩菜往廚房走,導演組給到第一個鏡頭,二人正在灶臺旁細心的用保鮮膜一一封住盛著剩菜的碗口,但還沒看到二人弄完,鏡頭又切回到了客廳當中,給到了陳偉霆等人。
  • 華為、vivo和三星這些安卓曾經用過TOF鏡頭,TOF鏡頭是什麼意思?
    在去年的時候,安卓手機廠商曾經用過TOF鏡頭,並且獲得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當然,在今年的話潛望式鏡頭似乎更加受到歡迎。其實安卓手機廠商中包括華為、vivo和三星曾經用過TOF鏡頭,那你知道TOF鏡頭是什麼意思嗎?TOF鏡頭相比普通手機鏡頭,都有哪些優勢呢?
  • olloclip 四合一攝影鏡頭:傳說中 iPhone 最好用的外掛鏡頭
    配備四個先進的光學鏡頭(魚眼、廣角、10 倍微距和 15 倍微距),口袋般大小,與前置和後置相機完美配合,讓你輕輕鬆鬆拍攝與眾不同的照片和自拍照。另外,鏡頭隨附三個耐磨掛件。微距鏡頭巧妙地隱藏在 olloclip 內,打開附於其上的廣角或魚眼鏡頭即可輕鬆使用。
  • 用BMD攝影機、三陽鏡頭和Dedolights(特圖利)拍電影?
    他曾經在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得過大獎並且是BMD和達文西專業測試者。在這篇文章中他介紹了用BMD攝影機、三陽鏡頭拍攝了他最新的電影,並對這些設備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事實上,我可以選擇用Dragon攝影機、 Leica的鏡頭以及所有我想要的光線——所以,這絕對與預算無關,雖然我選擇了BMD的攝影機、Samyang三陽鏡頭以及Dedolights(特圖利)。我是瘋了嗎?
  • 工業鏡頭和家用鏡頭的特點和區別
    中焦距鏡頭:標準鏡頭,焦距的長度視C C D的尺寸而定。 長焦距鏡頭:因入射角較狹窄,故僅能提供狹窄視景,適用於長距離監視。 按焦距分類和按視角分類是對應的。 5)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有些鏡頭的焦點是固定的,而有些鏡頭的焦點是可變的,這分別稱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 工業鏡頭和民用鏡頭的特點和區別
    中焦距鏡頭:標準鏡頭,焦距的長度視C C D的尺寸而定。長焦距鏡頭:因入射角較狹窄,故僅能提供狹窄視景,適用於長距離監視。按焦距分類和按視角分類是對應的。 5)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有些鏡頭的焦點是固定的,而有些鏡頭的焦點是可變的,這分別稱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 如何用好變焦鏡頭?
    因而,為變焦鏡頭選擇合適的遮光罩併合理使用,是至關重要的。6.加用增距鏡在需要使用極長焦距的情況下,花很少的錢購買一個2倍增距鏡,便可隨意將你的70—210mm鏡頭立即變成 140-420mm超望遠變焦鏡頭,一個3倍增距鏡更可達到210–630mm,使你的鏡頭馬上躋身天文望遠鏡的行列。然而,代價將是損失光圈級數和攝得照片的清晰度。
  • 用這麼多年的鏡頭和鏡片,你真的了解如何給它們做清潔嗎?
    用了那麼多年的鏡頭和鏡片,你真的了解如何給它們做清潔嗎?每次把鏡頭塞進包中,然後背到戶外拍照拍視頻,久而久之相機鏡頭難免會積攢一些可見的灰塵與汙跡。鏡片就更不用說了,每天為你的眼睛遮風擋塵的就是它,時間長了也容易沾染很多的汙漬,甚至是滋生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