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相,俯下身去,書寫大地上的語言,以及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
——新京報社論
記,者。前者是動詞,後者是人稱。合在一起成為職業。當鏡頭和筆成為工具,成為武器,既可救人,亦能殺人。
記者之於我,竟如此不合身份。那只是一段達半年的體驗,可發來的「同樂」卻仍讓人感到悸動。那些處理的合適或不合適的稿子,鏡頭下的反打,編好的成片……無一不讓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想起在故鄉經歷的種種。終於,在一個略顯草率的早晨結束,回頭望去,學著懷念與祭奠。
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記者節,從拿起攝像機的那一刻,記錄就以開始。
這種在我看來曾為不恥的職業,自己卻成為了半個職業選手,藉助這種職業,我窺探了故鄉的種種:無論寂寥還是繁華,發展或是停滯,鄉村振興還是文明城市,都在我的筆下和他人的鏡頭中套上了一個模子。雖然鏡頭之下,那些畫面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而我的筆下,流淌出來的卻是我不曾經歷過及其陌生的詞彙。唯一拿得穩的,僅僅能夠保證那些街道、社區甚至村鎮名字的準確,剩下的就是「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的口號了。不過這樣的生活,倒也還有意思。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但面對不同階層的人,說著不一樣的表述,寫著不一樣的稿子。新聞一個又一個,日子一天又一天,這塊屬於我們的土地,都在用鏡頭與筆記錄著屬於故鄉的生活。這曾經是我的使命。可那源於心底的喜愛都隨著徒徙生存的壓力變成了競爭,工資與績效。好在,我不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比起新聞,我更在乎製作新聞的人。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新聞人」。說記者,範圍未免窄了些。新聞人包括但不限於記者,還有編輯、採編與其他。我無數次把鏡頭對向他們,或許略顯稚嫩,或許趨於成熟,或許風格迥異,他們每一個人,都記錄了屬於這塊土地上的種種,甚至於這個時代,可是唯獨,他們從未記錄過自己。當現代化的浪潮衝擊著這座小城,引以為傲的談資:煤礦消失殆盡,記錄竟成了一種突圍與不甚合理的解釋,裹挾在其中的記錄者,去掉「錄」字的那些人,我不知道是否充斥了難以言說的情感,甚至於說,這只是他們的工作。這份職業收穫體面的背後,是筆與鏡頭給予的足夠尊重。
事實莫過如此。從出去採訪間隙的閒聊中,他們的底線與記錄的工作卻如此不同:這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但並未是事業。甚至於說,他們的認知基於人性、對話、討論、共識,這些常識性觀念,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愈發珍貴的東西。輿論場,需要理性聲音的引導。不讓理性退步、常識遠走,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這是責任,可更多快餐式的成品出現,也成為了另一種無奈的選擇: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宣傳。
可有一種感覺是無法割捨的,就是從事的這項職業,很難不產生溫情,你無法抵禦這座城市帶給你的寂寥、自豪或者其他一切的感覺。雖然這座城市真的很小,但工業相對完備,街道相對整齊,環保相對到位。毋容置疑,它仍然是全國文明城市,是當初猶如黃金一般的皖北煤炭之都。這種感覺是如此正常,是因為你和他們都經歷了覆核的種種,報導了好與不好的真相,以至於在一個宣傳的場面之上思考未來的發展,精緻還是碳谷,是綠金湖還是圓夢島,每一條街道都被報導過,每一個產業都被剖析過,每一個行業都被宣傳過,獨獨剩下他們,只有在這一天,將鏡頭對準自己。
這座城市裡,流傳著一句最有詩意的話,出自詩經:「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還有一句話,成為傳誦率最高的一句:「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這是今日之淮北,也是最為響亮的名片。這座小城裡,除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剩下的就是平靜。作為自媒體創作者的我,在節日的儀式感中增進鏡頭與筆的認同感;那些認真記錄、認真拍攝、認真創作的記錄者,在今天,也需要奉上一份真心的敬意。
大道不行,各盡本分。面對某些公共事件,人們似乎更習慣於流於表面的圍觀,而難以抵達真正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常識被疏遠,情緒佔上風——「誰時間多、嗓門大」,似乎便可以在輿論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分歧多見,而共識稀缺。尤其今年,有人說以史為鑑,如巴枯寧所言:「歷史唯一的用處是警戒人們不要再那麼樣。」周作人卻反駁道:「歷史唯一的用處是告訴人又要這麼樣了!」有人問未來如何,更難作答,甚至連一句虛弱的場面話都說不出口。樂觀傷人,悲觀傷心。而鏡頭與筆,記錄當下,在風雨之中善自珍攝,穩紮穩打,不憂不懼。
其實用鏡頭和筆記錄生活的,又何止記者?記錄,是源於心底的良知,正構成對權力的無形反抗。無論何種記錄,記錄的本身就已經成為反抗。但這種反抗的無形和不徹底,又導致了最後的妥協。在其宣傳的深處,一直為其服務的對象,卻是迷戀著仕途的官場。因此,這種官方性更大於社會新聞的有趣性,可是,時代不會因為他的有趣性忽然走向溫情。記錄者的記錄,記錄著發展的不平衡,記錄著城市變化的種種,記錄著保持百分之7 的經濟增長率,記錄著每方圓兩公裡新建的綠化與生態。我的家鄉的記錄者們,記錄著變化,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忘記了用鏡頭看看自己。這種記錄,依託於筆與鏡頭所賦予的職業,承接在職業中懷有敬畏與善意的堅守。畢竟,這種堅守,連著的可能正是無數人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常。
或許,喧囂、嘈雜的輿論環境會丟失那份細膩,也會動搖那份對迷霧的求真之心,但時間會證明,所做的,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毋寧說其不可或缺。
這是我們的使命。
註:以上圖片人物出鏡除最後一張外,全部為淮北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感謝老師們的出鏡與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