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系列叢書共三卷,結合影像資料,通過60位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一輩攝影師本人的口述整理和採訪,將口述、訪談與文獻資料互為對照,深入挖掘了歷史的真相,展現了中國攝影師的群體形象。攝影師的口述復活了他們生活其中的那個年代,使歷史更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為新中國攝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今天從第一卷中摘編老攝影家姜維樸的口述,感受從戰爭年代走來的老一輩攝影家的攝影精神和情懷:
用鏡頭和筆記錄變革中的時代
口述人:姜維樸
採訪人:李志武、劉永輝
我的照相機是烈士的遺物,從我接過照相機那天起,就下決心要對得起這些先輩、烈士。——姜維樸
從事攝影的緣起
記者:您是怎樣成為一名戰地攝影記者的呢?
姜維樸:照相機我小時候就見過、接觸過。我有一位姨夫就有一臺照相機,他十分喜歡,經常擺弄,所以我小時候就見過。後來我走出家鄉,到青島做學徒、做工,拍過證件照。
我回鄉參加革命後,曾在山東解放區山東大學文藝系學習,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軍區文工團及部隊從事文化宣傳工作。1948年,由於《華東畫報》急需補充記者,這樣我和幾位戰友就被抽調到《華東畫報》工作,擔任攝影記者。
我到了解放區以後,看到很多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很想有臺照相機拍下來。要是畫下來會很慢,效果也不一定好。正好這時候《華東畫報》缺記者,領導想讓我去。我的照相機是烈士的遺物,從我接過照相機那天起,就下決心要對得起這些先輩、烈士。
記者:這是您第一次拿起相機吧?您那時候用的相機是什麼樣的?學了多久?有專門的培訓嗎?
姜維樸:這確實是我第一次摸相機,以前也根本不會照相,對構圖之類的一點都不懂。但戰爭年代,我們也不可能慢慢學、慢慢摸索,只能是由老同志傳授一些基本常識,然後在工作中自己去領悟和實踐。這樣,很快我也就掌握了攝影和洗印的全套技術。
相機有的是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但最好的相機是德國的,叫蔡司,裡面有8張底片。我一看,這麼好的相機只能照8張,多可惜啊,就想辦法改裝了一下,改後可以拍12張,長方形的,窄一點。這臺相機我用了好久,後來我又有了兩臺小的相機,蘇聯產的,可以拍36張。
1948年12月,工人們在風雪中扛起冰冷的鐵軌。
1948年12月,工人們在大風雪中呼著口號,揮著鐵鎬,趕修鐵軌。
記者:《華東畫報》是一份怎樣的畫報,有著怎樣的歷史?
姜維樸:《華東畫報》前身是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誕生於沂蒙老區的《山東畫報》。到解放戰爭時期,新四軍轉戰到山東與八路軍會合後,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
《山東畫報》在1947年出版了第39期(對開單張)後,到第40期便改為《華東畫報》,從第40至48期是對開單張,到第49期「淮海戰役特輯」,改為16開,此後因渡江南下而停辦。
到了上海後,《華東畫報》恢復出版。1949年12月,《華東畫報》以表現新中國成立為新的開端。從戰火硝煙中走來的《華東畫報》,繼承了革命傳統,社長呂蒙發表在1950年2月新13期畫報上的《〈華東畫報〉一年》一文中,特別介紹了犧牲在前方的宋大可、劉保章、蘇正平、姜樹堂4位烈士。
1948年冬,華東畫報社全體同志曾在山東青州(現益都)城南賈家廟村拍過一張合影。當時,淮海戰役已獲決定性勝利,《華東畫報》即將告別沂蒙老區,進駐濟南。照片是我支好三腳架,用德制巴爾達相機自拍的。這也是一張很有紀念意義的照片,記錄了畫報社戰友們的青年歲月。很可惜,照片上的許多人都已經不在了。
記者:在學習和從事攝影工作的過程中,誰對您的影響比較大?
姜維樸:對我有影響的有幾位,其中有一位叫鄒健東,他出生在廣東,人很好。他早年在新四軍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後來在華東野戰軍新華社前線總分社當攝影記者,他的很多作品已載入史冊,如《百萬雄師過大江》《我送親人過大江》《佔領總統府》等。他比我大,比我參加革命早,而且他對我很熱情。在我從事新聞攝影的道路上,鄒健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1948年11月,華東軍區政治部統戰部副部長陳同生同志向起義部隊講話。
記者:衝洗膠捲是怎麼弄的?如果去偏遠地區採訪,拍的東西怎麼洗?
姜維樸:我們《華東畫報》有一個洗印組,專門是做暗室的。但是一名攝影工作者應該學會衝洗照片,所以我對此也進行了學習。
我隨身帶著衝洗膠捲的藥水,在住的地方把窗簾拉好自己衝洗。一般情況下儘量不衝洗,萬一洗壞了也是損失。
記者:當時您做記者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的區域主要在哪裡?
姜維樸:我們屬於華東軍區,就是三野,陳毅司令員的隊伍。活動的區域主要是華東幾個省市,山東、浙江、上海是主要活動地區。我在解放戰爭時期拍的攝影作品主要就是濟南、南京、上海、浙江解放,以及支援淮海前線等內容。
記者:您認為什麼樣的新聞攝影作品才是好作品?需要具備哪些因素?
姜維樸:我覺得感人必先感己。如果一幅新聞攝影作品,沒有力量,不能感動自己,那也就沒有辦法感動別人了。你看,那些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新聞攝影佳作,必然是能打動人心的,是會直抵人們心靈深處的,這樣的作品也最有生命力。
我在解放戰爭初期採訪民眾支前時,遇到這樣一件事:有一位來自膠東掖縣叫王洪範的民工,立了一等功,他託人給在戰場的兒子捎信,叮囑道:「咱倆你立你的功,我立我的功,等把敵人消滅了,各人拿著自己的功勞證見面吧。」這些真實動人而又十分典型的人物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我要把我親身感受的最珍貴的東西迅速傳播出去以感染讀者。正是出於這種心情,使我在採訪中不辭勞苦,想方設法把我所遇到的英雄人物拍攝下來。
照片背後的故事
記者:擔任《華東畫報》攝影記者之後,哪些採訪和拍攝任務讓您印象深刻?
姜維樸:那還是有很多的。濟南是1948年9月24日解放的,濟南戰役的勝利,揭開了山東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濟南戰役勝利後,我去採訪被我軍俘獲的戰犯王耀武。當時他和一些被俘的國民黨軍官被安排在「解放軍官教導團」,這個教導團是對解放戰爭以來在華東戰場上被我軍俘獲的國民黨高級軍官進行教育的機構。在那裡,我見到了王耀武。剛見面時,王耀武見我是一個20歲剛出頭的小青年,有些不以為然,但坐下來聊起來,他就慢慢改變了態度……
我為畫報拍了一些照片,還在《大眾日報》刊發了相關報導,並在其他報刊上發表了幾篇通訊和大鼓詞《活捉王耀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除了拍攝王耀武,淮海戰役期間,我還採訪拍攝了張克俠、何基灃將軍等人。這一時期,我還拍攝了大量反映濟南解放、上海解放、青島解放和搶修膠濟鐵路、支援淮海前線的照片。
1949年10月,慶祝新中國成立,上海軍民聯歡大會。
1950年,上海市工人代表大會現場,此照被用作《華東畫報》1950年第4期封面。
記者:作為攝影記者,能夠親身見證上海、濟南和青島幾個大城市的解放,也是很難得的。當時您置身其中,有哪些事情讓您特別難忘?
姜維樸:能夠親身見證這些已經成為歷史的難忘時刻,特別是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那些難忘的瞬間,我感到非常幸運。
上海解放時,我拍了大量反映群眾遊行、聯歡、慶祝的照片,有的還被用作《華東畫報》的封面。記得1949年10月8日,上海百萬人大遊行,慶祝新中國誕生。當時由解放軍、工人、農民、市民和青年學生、文藝工作者組成的百萬遊行隊伍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南京路跑馬廳廣場(後來改為人民廣場),經過廣場中央的檢閱臺,接受華東軍政首長的檢閱。
當時我用的相機沒有變焦鏡頭,取景要前後跑著找位置。為了拍攝大的場面,有時要很快跑到高樓上,有時又要登上路旁的郵筒或者路燈底座。就這樣,我拍了很多自己滿意的照片,連同第二天創作的通訊《大上海沸騰了》同時以半版的篇幅刊發於10月12日的《解放日報》上。這一時期我還拍了上海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和上海總工會成立、華東軍政首長歡送勞模進北京等,鏡頭裡出現了陳毅市長、潘漢年副市長和梅蘭芳先生、周信芳先生、張元濟老先生等人。
1948年9月,濟南解放,老百姓喜笑顏開。
1949年6月2日,英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守護著曾是「美軍專用」的駐地。
記者:請您談談濟南解放時採訪的經歷。
姜維樸:濟南解放,我拍了老百姓喜笑顏開的生動畫面,還有10萬人開會慶祝的鏡頭。由於擔心國民黨殘餘勢力派敵機來轟炸,所以慶祝活動安排在傍晚舉行,當時的情景如今還是歷歷在目。
記者:那採訪青島解放,您的心情肯定更不一樣了吧?
姜維樸:說到青島解放,那要多說幾句。青島是我少年時代做工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刻骨銘心的記憶。小時候在那裡做工,我受了很多苦,甚至一度想跳海……
1949年6月初,青島的國民黨部隊已在我軍的圍困之下,見大勢已去,他們倉皇經海上逃跑。我根據報社的指示,奔赴青島採訪。我參加了解放軍入城式的全部活動,拍攝了軍民聯歡的場面。6月2日,我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守護著曾是「美軍專用」的駐地的照片。那時候的心情,確實是「從奴隸變主人」的喜悅。
1949年初,姜維樸獨自一人外出採訪。
記者:在您的採訪中遇到過危險嗎?
姜維樸:危險也有過,我剛拿起照相機的時候,已經是解放戰爭後期了,所以來自於戰場上的危險相對少一些。我講講有一次採訪中的驚險故事吧。
那是1949年初,我去沂蒙老區的深山老林採訪一個模範兵工廠。出發前,華東畫報社主管我們記者的副主編魯巖同志一再囑咐我路上小心,因為是我一個人獨自去完成採訪任務,所以他不僅把棉大衣給了我,還把他身上的手槍也一併給了我。同時他說:「如果遇到狼,不要輕易開槍,開槍若打不死它,還會招致狼群圍過來。」
我帶著簡單的行裝和照相機、手槍,第二天傍晚就到了高聳入雲、非常險峻的「老牙口」。
繞遠要多走兩三天,所以我還是選擇了抄近路。結果,走夜路真的遇到了狼。怎麼辦?我走它也走,我停它就停。這時候我忽然想到了,出發前領導告訴我,狼怕白圈。我急忙將大衣的白裡子朝外,拽著衣領揮舞了幾圈,大喊著跑起來。見到這個情景,狼也跑遠了。這時我看到黑漆漆的遠方有光亮,知道有人家了。我趕緊走過去,見有兩個草房,牆上畫著驅狼的白圈,我就急忙敲門向老鄉說明身份。老鄉說我真是太冒險了,這一帶狼很多……就這樣,我在這戶人家住了一夜。
後來到了兵工廠。這處兵工廠是隱蔽在樹林裡的,避免敵機來轟炸。這個廠子比較大,它造好槍彈之後就送到前方去了。這個工廠是個先進單位,陪著我的是先進單位的代表人物,我把這位英模的事跡寫成了一篇文章,在山東《大眾日報》登了,題目就叫「老牛」。文章一登,他的影響就更大了,很多人請他做報告。
新廠長到爐前。1952年《華東畫報》4月號封面。
1958年,老社員高興地看女兒成為拖拉機駕駛員。
1964年春,大寨村口一景。
記者:您後來調到北京,就開始從事連環畫的組織領導和出版工作,就不再拍照了吧?
姜維樸:作為記者,我只工作到1953年。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之後,確實就不從事新聞攝影工作了,但是照相機一直沒有離手。到出版社工作後,下去體驗生活、搜集素材,我還是會帶著照相機拍照的。後來,我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隨團經常到各地區視察和調研,也拍了很多作品。
記者:您對攝影工作者有什麼期望?
姜維樸:現在照相技術發展很快,我有些落後了。我想,現在的新聞工作者、攝影工作者一定要熟悉我們國家的歷史,要熟悉這些英雄人物,還有就是不要忘記對下一代的職責。我今年已經91歲了,也慶幸當年能夠用手中的相機為後人留下一點兒有益的東西。這是我應盡的義務。我願意把這些照片留下來,留給歷史,留給明天,留給後來人……
姜維樸,1926年6月11日生於山東黃縣(今龍口),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44年參加革命。1945—1946年在山東解放區山東大學文藝系肄業,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軍區文工團及部隊從事宣傳工作,1948年在華東軍區政治部《華東畫報》任記者。上海解放後任上海《華東畫報》記者組組長、主編。1953年1月調人民美術出版社,主持組建連環畫冊編輯室。1953—1985年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先後任室主任、副總編、代總編。1958—1965年任文化部黨委委員。1985年主持創建中國連環畫出版社,任總編輯、黨委書記。
內容節選自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
(第一卷)
主 編:高 琴
執行主編:高 揚
開本:16 開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定價:128.00 元
原標題:《姜維樸:用鏡頭和筆記錄變革中的時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