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呂劇:喜聞樂見的《姊妹易嫁》

2020-12-24 寶芬妮在路上

01

文化藝術永遠是人類不懈的追求。

那些起源於民間的藝術形式永不過時。

獨特的,就是世界的。

呂劇起源於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呂劇已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我第一次接觸呂劇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姊妹易嫁》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放電影,就是拍成電影的呂劇《姊妹易嫁》。大家如同過年一樣早早就聚集起來等待開場。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張家大女兒與毛紀自小訂婚,年齡漸長,大女兒嫌棄毛紀是牧羊出身,家境貧窮,一直有悔婚之意。在舉行婚禮之時拒不上轎,張父內外安撫奔忙,疲於奔命。沒有辦法,要守信,就尋死。

二女兒眼見父親辛苦,勸姐姐守信出家,反被激道,連你也來學別人囉嗦我,你何不自己嫁給他?二女兒豪爽道,爹娘原來不是許的我,如果是我,肯定守約出嫁,難道會一輩子都窮嗎?

張母一聽,遂與丈夫商量,以妹妹代姐姐出嫁。二女兒同意了。

後來大女兒嫁給附近的富翁之子,但因為好吃懶做,漸漸窮了下去。

毛紀娶了二女兒,刻苦攻讀,中了舉,又考了狀元,官至相國。兩人生活幸福。

大女兒悔之晚矣。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總有一部書,一首歌,一部電影,或者一部古典音樂會瞬間影響了你。看完了電影,沉浸在故事情節中的我,也被呂劇這種形式深深吸引。寓教於樂,讓人喜聞樂見,表現了人民極高的藝術智慧。

這部劇取材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以後的拓展閱讀中,我又了解了一些細節,原來毛狀元也有一次考不中,原因是嫌棄其妻子發量太少之故,毛紀怕妻子發量少,見貴人時替自己丟臉,暗暗想,中了就換妻子。不料,這種念頭想想也不行,立馬現世報,名落孫山。可見勞動人民的智慧真是無窮的。

03

這部電影是香港華文影業公司出品,風靡東南亞,被稱「笑寶」,只因其喜聞樂見的呂劇形式被人們所喜愛。

呂劇,起源於山東黃河三角洲,現在的東營區牛莊鎮史家村。歷史源遠流長,鼎盛時期影響全國。著名的劇目有《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逼婚記》等。

呂劇由山東琴書發展而來,它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為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深得人們的喜愛。

04

如果你有緣旅遊到東營,一定要觀看一出呂劇。

遊過浩瀚的黃河口,吃過鮮香美味的大閘蟹,坐到開闊的雪蓮大劇院裡,聽到從舞臺傳來的悅耳的唱腔,是不是很有喜悅的感覺,又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覺。

住東營,愛東營。

寶芬妮在路上,幸福快樂是方向。

相關焦點

  • 呂劇《姊妹易嫁》精彩上線
    水母網6月19日訊 (通訊員 旅宣)說呂劇,不能不說《姊妹易嫁》為什麼?因為它是呂劇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傳統經典就像一提評劇會想到《秦香蓮》,一提豫劇會想到《花木蘭》一樣,一提呂劇,也會想到《姊妹易嫁》。今天19:30 煙臺市「星期五劇場」將與您一起欣賞這部經典呂劇作品《姊妹易嫁》精彩內容,不容錯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作品都有哪些亮點吧!
  • 傳統文化|山東濰坊昌邑市卜莊鎮西石橋村:「姊妹易嫁」的傳說
    在山東濰坊昌邑市卜莊鎮西石橋村,至今流傳著「姊妹易嫁」的傳說。傳說村中張有旺的大女兒素花與掖縣毛公的兒子毛郎自小定下了親事。遺憾的是,毛郎還未成年,毛公就去世了。之後,毛郎以放牛羊為生,生活日漸艱難。《姊妹易嫁》連環畫插圖到了結婚的年齡,毛郎去張家娶親。素花嫌毛家太窮,死活不上轎。妹妹素梅實在看不過去,就去勸姐姐。素花說:「事不關己,說什麼都行。你看著好,你為什麼不嫁?」
  • 東營區2020年「呂劇進課堂」成果展示暨「唱響呂韻情」第二屆少兒...
    12月27日晚,東營區2020年「呂劇進課堂」成果展示暨「唱響呂韻情」第二屆少兒呂劇網絡元旦晚會在文苑學校隆重舉行。來自全區9所學校150餘名孩子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絕倫、惟妙惟肖的表演,為全區人民獻上了一場別具風格的文化大餐。激昂的呂歌《錦繡小康路》拉開了晚會的序幕。
  • 2020年中國呂劇大事記
    6月19日,山東省呂劇院新生代演員任婧、翟曉晨主演的呂劇《姊妹易嫁》選場在CCTV11首播。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該節目在央視重播10次。9月8日,東營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文化旅遊局、市廣播電視臺主辦的「我們走進小康社會」呂劇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辦。
  •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 煙臺呂劇瞄準「申遺」
    隨著《中國呂劇大辭典》編撰工作座談會在煙臺舉行,煙臺呂劇準備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息被坐實。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的煙臺呂劇,曾歷經低谷,後又重振輝煌。如今,在改革的大潮中,煙臺市呂劇院沒被推向市場,並實現了「一部戲帶活一個院團、帶出一批名角」的目標。煙臺呂劇正沿著正確道路健康前行。
  • 呂劇經典劇目傳承:讓戲曲活起來
    □本報記者陳煒敏  10月16日、17日,大型古裝呂劇《畫龍點睛》作為山東省呂劇院「呂劇經典劇目傳承工程」劇目,在百花劇院上演。從6月啟動傳承工程開始,相繼有《姊妹易嫁》《苦菜花》《李二嫂改嫁》《畫龍點睛》等劇目進行復排。
  • 濟南市呂劇院召開董硯萍呂劇工作室、濟南市文化藝術新秀啟動工作會議(四十六)
    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董硯萍 藝術簡歷董硯萍,1945年2月出生,山東濰坊人,1957年9月考入濟南市呂劇團(院)直至退休。退休前任團長、一級演員。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山東省劇協副主席、濟南市劇協副主席、濟南市文聯名譽主席,濟南市委候補委員、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
  • 連載:呂劇文化史(5)戲曲困惑與時代新風
    呂劇在文革時期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絕大多數傳統戲都被禁演,《姊妹易嫁》《逼婚記》等經典劇目更是被視為「大毒草」;一大批演職員遭到迫害,郎鹹芬一度精神失常,張斌等人在此期間含冤去世。把握呂劇命脈,突出地域文化不少地方劇團在劇目創作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嘗試將地域特色融入到呂劇的鄉土情懷之中。如濱州創作的《灘回水轉》和東營創作的《潮湧黃河口》,都以黃河三角洲經濟發展為背景,將故事情節鎖定在幾個人物身上。鹽鹼灘、黃河口、蘆葦蕩,使人回到了呂劇最初起源的自然環境中。
  • 老戲曲 新模式,呂劇新劇《鐵門關》引進西洋管弦樂隊
    齊魯網濟南11月3日訊 近日,呂劇新作《鐵門關》在山東省呂劇院緊鑼密鼓的排練起來,這部劇也是近些年為數不多的呂劇新作
  • 山東發布「呂友卡」一周年:朋友來相會,呂劇多麼美
    只有9歲的她,現在是濟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學習呂劇已有一年多時間,也是「呂友卡」會員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當晚,她上臺演出了《姊妹易嫁》「姐姐光把脾氣發」選段。她說,平時跟著琴行老師學呂劇,回家就跟著手機音樂練習,自己特別喜歡呂劇,喜歡呂劇的衣服,扮相特別美。66歲的周建國聲音洪亮,一上場便「驚豔四座」。
  • 東營區2020年呂劇藝術節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巡演活動結束
    7月17日晚,「呂韻飄香盈小康」東營區2020年呂劇藝術節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巡演活動圓滿結束。本次活動由中共東營區委宣傳部、東營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各鎮、街道、東營區文化館、東營區呂劇保護傳承發展中心承辦,當晚有4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閃亮登場。
  • 東營區2020年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展演啟動
    「演得真好,故事就是咱身邊事」「新創呂劇小戲接地氣,好!」……東營區牛莊鎮西範社區的村民們正津津有味地觀看呂劇節目《回訪》,臺上主演精湛的演技和幽默的表演風格,逗得觀眾們開懷大笑。為豐富東營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6月9日,由東營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呂韻盈家鄉 攜手奔小康」東營區2020年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展演活動,在牛莊鎮西範社區正式啟動。活動吸引附近數百名村民到達現場觀看。
  • 《鴻雁傳書》老戲新唱,呂劇故鄉的這位演員讓家鄉戲驚豔大眾!
    呂劇《鴻雁傳書》,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講述了王寶釧剜菜過程中,請鴻雁代為傳書,表達對丈夫思念之情的故事。該劇首演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新呂劇音樂之父張斌先生作曲、青衣泰鬥林建華先生演唱,此後被各地演員廣為傳唱。
  • 《聊齋志異》:姐姐愛財,妹妹愛才,姊妹易嫁,結局引人深思
    我們從《聊齋志異》姊妹易嫁中尋找答案。毛公名紀,乃當朝宰相,掖縣人士,幼時門第低微,家境貧寒,其父為別人放牛為生,當時縣裡有姓張的世家大戶,在東南山買了塊新墳地,偶爾,人們從此地路過,聽到墳中傳來怒罵聲:「你們趕緊走開,這是貴人的地方,豈容你們玷汙。」
  • 戲在,人氣就在,正氣就在—— 我們需要這麼個呂劇社-大略網
    畢可鳳是祝家英村呂劇社的導演,這個呂劇社是由農民、退休工人、個體戶等票友組成的純業餘呂劇社,成員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  「等我們這茬人唱不動了,還有人唱戲聽戲嗎?」雖然目前村裡的呂劇社甚是紅火,可唱了30多年呂劇的畢可鳳心裡一直不踏實。「缺資金,缺觀眾,戲曲藝術發展遇到很大困難。」
  • 戲曲電影海報第三波:評劇花為媒、秦香蓮,秦腔三滴血,呂劇……
    呂劇電影《姐妹易嫁》,演出:山東省呂劇團,香港華文影片,1979年(整理不易,喜歡請關注本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呂劇電影《李二嫂改嫁》,主演:郎鹹芬,長春電影製片廠,1957年(整理不易,喜歡請關注本號,轉載請註明出處)評劇電影《花為媒》系列宣傳畫,主演:新鳳霞、趙麗蓉
  • 明月說《聊齋》之《姊妹易嫁》,存正心,才會交好運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給大家講個姊妹易嫁的故事。話說明朝永樂年間,在山東掖縣出過一位做過宰相的毛公。毛宰相本名叫毛睿,毛家以前也是大戶名門,不過後來家道逐漸敗落,到了毛睿父親這輩只能靠給大戶人家放牛為生。當時,縣城有個姓張的大戶,在城外的東山南面買了一塊新墳地。
  • 文化觀察丨戲在,人氣就在,正氣就在,我們需要這麼個呂劇社
    畢可鳳是祝家英村呂劇社的導演,這個呂劇社是由農民、退休工人、個體戶等票友組成的純業餘呂劇社,成員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  「等我們這茬人唱不動了,還有人唱戲聽戲嗎?」雖然目前村裡的呂劇社甚是紅火,可唱了30多年呂劇的畢可鳳心裡一直不踏實。「缺資金,缺觀眾,戲曲藝術發展遇到很大困難。」威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夏靜說,「但傳承沒有斷,我們只是遇到了一個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