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化藝術永遠是人類不懈的追求。
那些起源於民間的藝術形式永不過時。
獨特的,就是世界的。
呂劇起源於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呂劇已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我第一次接觸呂劇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姊妹易嫁》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放電影,就是拍成電影的呂劇《姊妹易嫁》。大家如同過年一樣早早就聚集起來等待開場。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張家大女兒與毛紀自小訂婚,年齡漸長,大女兒嫌棄毛紀是牧羊出身,家境貧窮,一直有悔婚之意。在舉行婚禮之時拒不上轎,張父內外安撫奔忙,疲於奔命。沒有辦法,要守信,就尋死。
二女兒眼見父親辛苦,勸姐姐守信出家,反被激道,連你也來學別人囉嗦我,你何不自己嫁給他?二女兒豪爽道,爹娘原來不是許的我,如果是我,肯定守約出嫁,難道會一輩子都窮嗎?
張母一聽,遂與丈夫商量,以妹妹代姐姐出嫁。二女兒同意了。
後來大女兒嫁給附近的富翁之子,但因為好吃懶做,漸漸窮了下去。
毛紀娶了二女兒,刻苦攻讀,中了舉,又考了狀元,官至相國。兩人生活幸福。
大女兒悔之晚矣。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總有一部書,一首歌,一部電影,或者一部古典音樂會瞬間影響了你。看完了電影,沉浸在故事情節中的我,也被呂劇這種形式深深吸引。寓教於樂,讓人喜聞樂見,表現了人民極高的藝術智慧。
這部劇取材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以後的拓展閱讀中,我又了解了一些細節,原來毛狀元也有一次考不中,原因是嫌棄其妻子發量太少之故,毛紀怕妻子發量少,見貴人時替自己丟臉,暗暗想,中了就換妻子。不料,這種念頭想想也不行,立馬現世報,名落孫山。可見勞動人民的智慧真是無窮的。
03
這部電影是香港華文影業公司出品,風靡東南亞,被稱「笑寶」,只因其喜聞樂見的呂劇形式被人們所喜愛。
呂劇,起源於山東黃河三角洲,現在的東營區牛莊鎮史家村。歷史源遠流長,鼎盛時期影響全國。著名的劇目有《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逼婚記》等。
呂劇由山東琴書發展而來,它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為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深得人們的喜愛。
04
如果你有緣旅遊到東營,一定要觀看一出呂劇。
遊過浩瀚的黃河口,吃過鮮香美味的大閘蟹,坐到開闊的雪蓮大劇院裡,聽到從舞臺傳來的悅耳的唱腔,是不是很有喜悅的感覺,又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覺。
住東營,愛東營。
寶芬妮在路上,幸福快樂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