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呂劇大辭典》編撰工作座談會在煙臺舉行,煙臺呂劇準備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息被坐實。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的煙臺呂劇,曾歷經低谷,後又重振輝煌。如今,在改革的大潮中,煙臺市呂劇院沒被推向市場,並實現了「一部戲帶活一個院團、帶出一批名角」的目標。煙臺呂劇正沿著正確道路健康前行。
溯源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
追溯煙臺呂劇的歷史,還得從光緒二十六年的那個小年說起。
1901年2月11日,是臘月二十三。呂劇主要創始人之一時殿元的「同樂班」在家鄉東營廣饒時家村首演化裝揚琴——《王小趕腳》。時殿元一生致力於琴書的改革和呂劇的創新,他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上妝演唱,奠定了呂劇產生的基礎。
1905年春,42歲的時殿元帶著「同樂班」一邊唱戲,一邊教戲。他們來到黃縣、掖縣、煙臺,在蓬萊算盤子口一帶演出時,拜訪了晚清文武秀才、膠東琴書藝人,蓬萊人翁老明。時殿元虛心向知識淵博,深通音律,善書詞的翁先生請教,受益匪淺。這次詳談,讓東路山東琴書與膠東琴書第一次融合。隨後,翁老明受京劇等戲曲藝術形式的影響,將揚琴演出方式進行改革。
他先以自編的《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一折進行試演,將演員男女角色、樂隊文武場進行分工,樂隊退至場邊伴奏,讓出場子供演員表演,使琴書的藝術性產生質的變化。約於1894年在登州府首次公演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因唱本有情節、有人物,演唱者邊唱邊演連蹦帶跳,群眾熱情地稱之為「蹦蹦戲」。
煙臺「蹦蹦戲」,成形於二十世紀初(約1910年)。成熟並盛行於二三十年代。及至五十年代(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建立並很快唱響全國,使一脈相承的煙臺「蹦蹦戲」,從宗入流,統稱呂劇。
發展
六十五年,幾多輝煌,幾多艱難
1955年,蓬萊建國京劇團呂劇隊成立。1956年,萊陽專區以蓬萊建國京劇團呂劇隊為基礎,成立萊陽專區呂劇團,這也是煙臺市呂劇院初名,暫住萊陽獸醫院院內。1958年劇團更名為煙臺市呂劇團,團址由萊陽遷至煙臺市瀛洲街106號……2001年,更名為煙臺市呂劇院至今。65年來,幾多輝煌,幾多艱難,薪火相傳,不斷發展。
建團之初,萊陽專署各級領導迅速採取多種有力措施,加強劇團建設,通過各種手段選拔尖子人才,使劇團演職員陣容很快得到強大,藝術素質和演出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將王筱梅從省呂劇團請調來煙以後,不僅王筱梅個人唱紅膠東,成為劇團的代表人物,並逐步形成王筱梅、賈淑華、馮寶華以及翟淑德等名角效應,劇團的藝術檔次得到飛躍性提高,進入蓬勃的發展時期。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劇團經歷了「恢復古裝戲」和王筱梅復出的輝煌時期。排演的《十五貫》《姊妹易嫁》和《淚灑相思地》等劇一票難求,觀眾冒雪排隊買票,一個劇場連演40多場,一臺戲的演出,竟成街頭巷尾車站碼頭和辦公室熱議的社會話題。
蕭條
煙臺呂劇「一夜間」從鼎盛走到低谷
1983年,峨眉電影製片廠將《海盜的女兒》拍攝成戲曲故事片。影片的上映,原本是一次為煙臺呂劇證明的好機會,可沒想到,卻終止了劇團的鼎盛和輝煌。
「戲的本身、領導的決策到演員的業務水平,都沒有任何問題。」原市呂劇院業務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王明月回憶說,「之所以由盛轉衰,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大潮的無情衝擊,劇團開始不景氣。一時間,演職員跳槽下海淘金撈錢;在崗者惦記著販魚賣蛹推銷褲頭襪子而無心正業。
劇團適時重整旗鼓,以藝攏心,以戲救團。先後創作排演了現代呂劇《警鐘長鳴》《青山梅》《但願人長久》等劇。然而,劇團的困境卻在繼續惡化。
1994年,劇團已發不出滿工資,而1995年則能發出滿工資的百分之六十,劇團面臨著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困境中,劇團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迎艱克難,團結奮進,創排了現代呂劇《孔繁森》《大橋故事》,近代呂劇《榮辱悲歌》和一臺靈活多樣的綜藝節目。其中,《榮辱悲歌》參加省呂劇匯演,一炮打響,1997年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晉京展演。2000年,劇團以該劇為主打劇目,為本院副團長、一級演員劉玉鳳申報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橋故事》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並獲獎,繼獲省精品工程獎,擴大了劇團的影響。
經過生死考驗的劇團,憑藉「有戲才有『戲』」的理念,沿著正確的藝術道路,逐漸走出低谷。期間,得到招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蓬萊閣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的資助和支持。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倡導下,劇團與張裕集團公司聯誼,劇團的生機得到進一步煥發。2001年劇團更名為煙臺市呂劇院,加大了幹事創業力度和奮力進取步伐。2005年,劇院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7年,劉玉鳳、楊春梅同時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呂劇名家。
重生
「有戲才有『戲』」 煙臺呂劇重塑輝煌
多年來,煙臺呂劇始終秉持「有戲才有『戲』、以作為創地位」的工作理念,倡導「戲比天大,德藝雙馨」的藝術風尚,以「公益文化項目推介」為契機,以「專業藝術院團演出季」為平臺,做到年年有新戲,不斷演好戲,劇院面貌與發展持續向好。
自2009年始,先後以高質量創作排演了古裝呂劇《姊妹易嫁之後》、現代呂劇《煙臺山作證》《石鄉雷聲》《俺娘》和小呂劇《年關》。其中《姊妹易嫁之後》廣受歡迎和好評,被多家專業和業餘劇團學習排演,2012年赴濟南參加全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演,2014年入選「山東省地方戲振興與扶持工程」重點劇目。《煙臺山作證》於2009年10月參加山東省第九屆文化藝術節,獲優秀劇目獎、編劇獎、作曲獎、表演獎;第四屆山東泰山文藝獎;山東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第九屆全國電視戲曲「蘭花獎」。改編排演的古裝呂劇《三女拜壽》《尋兒記》深受觀眾歡迎,成為院團保留劇目,並被許多團體學習排演。
2009年王明月因工作成績顯著,被中國人社部、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2010年和2012年,呂劇院與保利院線合作,以紅色經典《江姐》、傳統經典《雙玉蟬》先後赴安徽合肥大劇院和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將膠東呂劇唱響大江南北。2018年創作排演以青年演員為主要陣容的現代呂劇《西海地下醫院》,被評為煙臺市舞臺藝術「雙演工程」優秀劇目,在全市巡演。2019年採用面向全國邀請主創團隊的方法,著力打造了煙臺市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社區書記》,於2020年10月赴省城參加煙臺文化旅遊(濟南)推廣周,獲得戲劇專家與觀眾的熱情讚譽。
說起下一步的打算,市呂劇院院長姜明坦言,院團已經制定了五年規劃,到2025年,「創排一臺傳統劇目,復排或移植一到兩臺優秀劇目,並將新劇目傾力打造成精品的同時爭取入選「雙演」劇目。同時,招聘一批青年演職員,採取多種形式邀請老藝術家進行行當對行當的教學和外派進修等形式,重點培養新一代優秀演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