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 煙臺呂劇瞄準「申遺」

2020-12-23 水母網

隨著《中國呂劇大辭典》編撰工作座談會在煙臺舉行,煙臺呂劇準備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息被坐實。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的煙臺呂劇,曾歷經低谷,後又重振輝煌。如今,在改革的大潮中,煙臺市呂劇院沒被推向市場,並實現了「一部戲帶活一個院團、帶出一批名角」的目標。煙臺呂劇正沿著正確道路健康前行。

溯源

由東路琴書、「蹦蹦戲」演變而成

追溯煙臺呂劇的歷史,還得從光緒二十六年的那個小年說起。

1901年2月11日,是臘月二十三。呂劇主要創始人之一時殿元的「同樂班」在家鄉東營廣饒時家村首演化裝揚琴——《王小趕腳》。時殿元一生致力於琴書的改革和呂劇的創新,他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上妝演唱,奠定了呂劇產生的基礎。

1905年春,42歲的時殿元帶著「同樂班」一邊唱戲,一邊教戲。他們來到黃縣、掖縣、煙臺,在蓬萊算盤子口一帶演出時,拜訪了晚清文武秀才、膠東琴書藝人,蓬萊人翁老明。時殿元虛心向知識淵博,深通音律,善書詞的翁先生請教,受益匪淺。這次詳談,讓東路山東琴書與膠東琴書第一次融合。隨後,翁老明受京劇等戲曲藝術形式的影響,將揚琴演出方式進行改革。

他先以自編的《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一折進行試演,將演員男女角色、樂隊文武場進行分工,樂隊退至場邊伴奏,讓出場子供演員表演,使琴書的藝術性產生質的變化。約於1894年在登州府首次公演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因唱本有情節、有人物,演唱者邊唱邊演連蹦帶跳,群眾熱情地稱之為「蹦蹦戲」。

煙臺「蹦蹦戲」,成形於二十世紀初(約1910年)。成熟並盛行於二三十年代。及至五十年代(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建立並很快唱響全國,使一脈相承的煙臺「蹦蹦戲」,從宗入流,統稱呂劇。

發展

六十五年,幾多輝煌,幾多艱難

1955年,蓬萊建國京劇團呂劇隊成立。1956年,萊陽專區以蓬萊建國京劇團呂劇隊為基礎,成立萊陽專區呂劇團,這也是煙臺市呂劇院初名,暫住萊陽獸醫院院內。1958年劇團更名為煙臺市呂劇團,團址由萊陽遷至煙臺市瀛洲街106號……2001年,更名為煙臺市呂劇院至今。65年來,幾多輝煌,幾多艱難,薪火相傳,不斷發展。

建團之初,萊陽專署各級領導迅速採取多種有力措施,加強劇團建設,通過各種手段選拔尖子人才,使劇團演職員陣容很快得到強大,藝術素質和演出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將王筱梅從省呂劇團請調來煙以後,不僅王筱梅個人唱紅膠東,成為劇團的代表人物,並逐步形成王筱梅、賈淑華、馮寶華以及翟淑德等名角效應,劇團的藝術檔次得到飛躍性提高,進入蓬勃的發展時期。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劇團經歷了「恢復古裝戲」和王筱梅復出的輝煌時期。排演的《十五貫》《姊妹易嫁》和《淚灑相思地》等劇一票難求,觀眾冒雪排隊買票,一個劇場連演40多場,一臺戲的演出,竟成街頭巷尾車站碼頭和辦公室熱議的社會話題。

蕭條

煙臺呂劇「一夜間」從鼎盛走到低谷

1983年,峨眉電影製片廠將《海盜的女兒》拍攝成戲曲故事片。影片的上映,原本是一次為煙臺呂劇證明的好機會,可沒想到,卻終止了劇團的鼎盛和輝煌。

「戲的本身、領導的決策到演員的業務水平,都沒有任何問題。」原市呂劇院業務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王明月回憶說,「之所以由盛轉衰,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大潮的無情衝擊,劇團開始不景氣。一時間,演職員跳槽下海淘金撈錢;在崗者惦記著販魚賣蛹推銷褲頭襪子而無心正業。

劇團適時重整旗鼓,以藝攏心,以戲救團。先後創作排演了現代呂劇《警鐘長鳴》《青山梅》《但願人長久》等劇。然而,劇團的困境卻在繼續惡化。

1994年,劇團已發不出滿工資,而1995年則能發出滿工資的百分之六十,劇團面臨著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困境中,劇團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迎艱克難,團結奮進,創排了現代呂劇《孔繁森》《大橋故事》,近代呂劇《榮辱悲歌》和一臺靈活多樣的綜藝節目。其中,《榮辱悲歌》參加省呂劇匯演,一炮打響,1997年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晉京展演。2000年,劇團以該劇為主打劇目,為本院副團長、一級演員劉玉鳳申報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橋故事》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並獲獎,繼獲省精品工程獎,擴大了劇團的影響。

經過生死考驗的劇團,憑藉「有戲才有『戲』」的理念,沿著正確的藝術道路,逐漸走出低谷。期間,得到招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蓬萊閣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的資助和支持。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倡導下,劇團與張裕集團公司聯誼,劇團的生機得到進一步煥發。2001年劇團更名為煙臺市呂劇院,加大了幹事創業力度和奮力進取步伐。2005年,劇院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7年,劉玉鳳、楊春梅同時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呂劇名家。

重生

「有戲才有『戲』」 煙臺呂劇重塑輝煌

多年來,煙臺呂劇始終秉持「有戲才有『戲』、以作為創地位」的工作理念,倡導「戲比天大,德藝雙馨」的藝術風尚,以「公益文化項目推介」為契機,以「專業藝術院團演出季」為平臺,做到年年有新戲,不斷演好戲,劇院面貌與發展持續向好。

自2009年始,先後以高質量創作排演了古裝呂劇《姊妹易嫁之後》、現代呂劇《煙臺山作證》《石鄉雷聲》《俺娘》和小呂劇《年關》。其中《姊妹易嫁之後》廣受歡迎和好評,被多家專業和業餘劇團學習排演,2012年赴濟南參加全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演,2014年入選「山東省地方戲振興與扶持工程」重點劇目。《煙臺山作證》於2009年10月參加山東省第九屆文化藝術節,獲優秀劇目獎、編劇獎、作曲獎、表演獎;第四屆山東泰山文藝獎;山東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第九屆全國電視戲曲「蘭花獎」。改編排演的古裝呂劇《三女拜壽》《尋兒記》深受觀眾歡迎,成為院團保留劇目,並被許多團體學習排演。

2009年王明月因工作成績顯著,被中國人社部、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2010年和2012年,呂劇院與保利院線合作,以紅色經典《江姐》、傳統經典《雙玉蟬》先後赴安徽合肥大劇院和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將膠東呂劇唱響大江南北。2018年創作排演以青年演員為主要陣容的現代呂劇《西海地下醫院》,被評為煙臺市舞臺藝術「雙演工程」優秀劇目,在全市巡演。2019年採用面向全國邀請主創團隊的方法,著力打造了煙臺市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社區書記》,於2020年10月赴省城參加煙臺文化旅遊(濟南)推廣周,獲得戲劇專家與觀眾的熱情讚譽。

說起下一步的打算,市呂劇院院長姜明坦言,院團已經制定了五年規劃,到2025年,「創排一臺傳統劇目,復排或移植一到兩臺優秀劇目,並將新劇目傾力打造成精品的同時爭取入選「雙演」劇目。同時,招聘一批青年演職員,採取多種形式邀請老藝術家進行行當對行當的教學和外派進修等形式,重點培養新一代優秀演職員。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呂劇大事記
    回首這一年,呂劇人在疫情陰霾中潛心創作、文藝戰疫,在復工復產中重整旗鼓、堅守崗位,在常態化防控大勢下,收穫欣喜、守護溫暖……一年過去,感謝有你,諸多心緒,萬般努力,匯成了《2020年中國呂劇大事記》。公眾號自2016年3月成立至今累計點擊量568萬人次,用戶覆蓋海內外260餘個城市,創造了中國呂劇史上多個第一。3月28日,第二屆煙臺市民文化節「文化服務日」暨「煙臺人遊煙臺」活動啟動,煙臺市呂劇院直播分會場中,著名呂劇演員楊春梅、王仁仲教唱經典唱腔。3月31日,原青島市民族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李樂芬去世,享年68歲。
  • 【大運河畔話安平】高蘭田與蹦蹦戲
    而流傳於京津冀大運河一帶的「蹦蹦戲」,也名列其中。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聯想到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曾經讓京東大運河沿線的老百姓引以自豪的鄉土劇種。竟在今天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免令人遺憾。 提起蹦蹦戲,也就是現在的西路評劇,就不能不提高蘭田,他是蹦蹦戲早期的著名的民間藝人。他和蹦蹦戲另一位創始人王殿佐同為香河人。
  • 連載:呂劇文化史(5)戲曲困惑與時代新風
    這一時期的呂劇舞臺上,主要有兩類劇目,一是移植的樣板戲,如省呂劇團的《杜鵑山》《紅燈記》,濟南市呂劇團的《洪湖赤衛隊》《沙家浜》,煙臺呂劇團的《龍江頌》等,另一類是政治色彩較濃的小戲,如省呂劇團的《半邊天》、昌濰地區的《永不生鏽》、惠民地區的《青羊寨》等。
  • 東營呂劇:喜聞樂見的《姊妹易嫁》
    呂劇起源於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呂劇已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02我第一次接觸呂劇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姊妹易嫁》記得小時候,村裡來放電影,就是拍成電影的呂劇《姊妹易嫁》。大家如同過年一樣早早就聚集起來等待開場。
  • 星期五劇場,呂劇《西海地下醫院》一元搶票!
    但很少有人知道,煙臺的西海地下醫院是地道戰和沙家浜的融合,而且在規模上其實更勝一籌,《西海地下醫院》不僅僅是一部文藝作品,更是向煙臺歷史上的革命先烈與革命群眾致敬的禮物。張勝雲利用近半年的時間打磨劇本,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傷員家屬,力求盡最大可能將西海地下醫院中最真實的場景,還原到現代呂劇舞臺上。
  • 戲在,人氣就在,正氣就在—— 我們需要這麼個呂劇社-大略網
    畢可鳳是祝家英村呂劇社的導演,這個呂劇社是由農民、退休工人、個體戶等票友組成的純業餘呂劇社,成員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  「等我們這茬人唱不動了,還有人唱戲聽戲嗎?」雖然目前村裡的呂劇社甚是紅火,可唱了30多年呂劇的畢可鳳心裡一直不踏實。「缺資金,缺觀眾,戲曲藝術發展遇到很大困難。」
  • 呂劇《姊妹易嫁》精彩上線
    水母網6月19日訊 (通訊員 旅宣)說呂劇,不能不說《姊妹易嫁》為什麼?因為它是呂劇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傳統經典就像一提評劇會想到《秦香蓮》,一提豫劇會想到《花木蘭》一樣,一提呂劇,也會想到《姊妹易嫁》。今天19:30 煙臺市「星期五劇場」將與您一起欣賞這部經典呂劇作品《姊妹易嫁》精彩內容,不容錯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作品都有哪些亮點吧!
  • 山東發布「呂友卡」一周年:朋友來相會,呂劇多麼美
    老人學了大半輩子呂劇,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再到手機,他聽呂劇是生活的習慣。「一張『呂友卡』,200元能聽10場戲,合20元一張門票。說實話,20元在現在能買啥?」周建國說,他覺得「呂友卡」最大的好處,是將愛好呂劇的人凝聚在一起。呂劇需要傳承,「呂友卡」是個很好的創意,為攏住戲迷的心發揮了關鍵作用。78歲的常經傳,是當晚上臺年紀最大的戲迷。
  • 文化觀察丨戲在,人氣就在,正氣就在,我們需要這麼個呂劇社
    畢可鳳是祝家英村呂劇社的導演,這個呂劇社是由農民、退休工人、個體戶等票友組成的純業餘呂劇社,成員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  「等我們這茬人唱不動了,還有人唱戲聽戲嗎?」雖然目前村裡的呂劇社甚是紅火,可唱了30多年呂劇的畢可鳳心裡一直不踏實。「缺資金,缺觀眾,戲曲藝術發展遇到很大困難。」威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夏靜說,「但傳承沒有斷,我們只是遇到了一個新課題。」
  • 愛在舞臺 百鍊成鋼:訪著名呂劇演員胡靜華
    「這個戲當時很火,甚至群眾都叫我們劇團『鄭小姣劇團』,戲裡有一個情節,是鄭小姣被砍斷了胳膊,後來又接上了,大家就跑到後臺去看我的胳膊是不是真的長好了」,提起當時的演出盛況,胡靜華心中難掩激動。雖然進團前並未接觸過戲曲,但胡靜華卻在學習生活與演出實踐中深深愛上了呂劇、愛上了舞臺。
  • 《鴻雁傳書》老戲新唱,呂劇故鄉的這位演員讓家鄉戲驚豔大眾!
    呂劇《鴻雁傳書》,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講述了王寶釧剜菜過程中,請鴻雁代為傳書,表達對丈夫思念之情的故事。該劇首演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新呂劇音樂之父張斌先生作曲、青衣泰鬥林建華先生演唱,此後被各地演員廣為傳唱。
  • 呂劇經典劇目傳承:讓戲曲活起來
    經典劇目關係院團繁榮與否  「經典劇目是呂劇藝術的寶貴財富,經受住了歲月洗禮和觀眾檢驗,在呂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是幾代呂劇人同心同德、銳意進取、潛心創作、精心雕琢的結晶,具有永恆魅力和示範價值。」山東省呂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有沒有經典劇目、有多少經典劇目是一個劇種、一個院團繁榮與否的重要標誌。
  • 「炫夜品城」遊煙臺,煙臺入選2020年度夜遊名城
    煙臺中心城區都市休閒核、蓬長生態旅遊核、濱海一線文旅帶「兩核一帶」發展全面起勢,濱海一線文旅帶上不同功能區組團發展格局已成,酒店集群、鄉村旅遊民宿民業聚集區等發展特色鮮明。煙臺瞄準夜經濟的「黃金四小時」,依託「芝罘仙境」朝陽、所城二大古街區形成核心消費引領,以「文化星期五」等公共文化服務為支點,以「芝罘仙境·崆峒勝境」等產業項目形成核心吸引,撬動海岸夜生活。
  • 【愛臨朐】他是「小戲之鄉」的大戲劇家,他40年寫戲堪比莎士比亞.祝賀他《借媳婦》出版了~
    他創作的小呂劇《借媳婦》1985年獲文化部全國農村題材業餘戲劇創作二等獎,省文化廳記功一次。2001年,該劇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七省劇目《小戲春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國家領導人、省文廳廳長演出,得到中央領導和首都觀眾的好評。當年的《濰坊日報·臨朐版》曾發表文章——《沂山彌水譜新曲,臨朐小戲動京城》,報導在京演出盛況。
  • 韓國老人:申遺是被逼無奈
    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是從唐服演變而來;亞洲各國對中藥的使用學習於中國;日、韓、越等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風俗都與中華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而韓國為了擺脫上千年來,漢文化對其深刻的影響,在二戰後,大韓民國總統樸正熙時代,正式廢除漢字,在全國推廣諺文教育,漢語與日語、英語等在大學成了外語一種,由學生進行選修。
  • 東營區2020年「呂劇進課堂」成果展示暨「唱響呂韻情」第二屆少兒...
    12月27日晚,東營區2020年「呂劇進課堂」成果展示暨「唱響呂韻情」第二屆少兒呂劇網絡元旦晚會在文苑學校隆重舉行。來自全區9所學校150餘名孩子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絕倫、惟妙惟肖的表演,為全區人民獻上了一場別具風格的文化大餐。激昂的呂歌《錦繡小康路》拉開了晚會的序幕。
  • 17年玉笑珠香,她成了徐州琴書的「中國牡丹」...
    作為青年一代演員對徐州琴書充滿著熱愛與執著的追求。在第十屆全國曲藝牡丹獎大賽中脫穎而出,以一段徐州琴書《丹桂飄香時》贏得了專家評委和觀眾滿堂喝彩。她與徐州琴書一起,正在慢慢綻放光彩戈娟從藝17年,堅持不懈地研究、整理、宣傳琴書文化,颱風端莊、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細膩。藝術上日漸成熟的戈娟正以不懈的努力,將徐州琴書推向全國更大的舞臺。
  • 東營區2020年呂劇藝術節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巡演活動結束
    7月17日晚,「呂韻飄香盈小康」東營區2020年呂劇藝術節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巡演活動圓滿結束。本次活動由中共東營區委宣傳部、東營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各鎮、街道、東營區文化館、東營區呂劇保護傳承發展中心承辦,當晚有4部新創呂劇精品小戲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