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前些天,報紙上登載一條消息稱,河北省有十多個地方戲曲劇種,已經消失。而流傳於京津冀大運河一帶的「蹦蹦戲」,也名列其中。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聯想到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曾經讓京東大運河沿線的老百姓引以自豪的鄉土劇種。竟在今天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免令人遺憾。
提起蹦蹦戲,也就是現在的西路評劇,就不能不提高蘭田,他是蹦蹦戲早期的著名的民間藝人。他和蹦蹦戲另一位創始人王殿佐同為香河人。以大運河為界,王殿佐的祖籍為香河縣安頭屯鎮鐵佛堂村。高蘭田的老家為安平鎮延福屯村。近年修建的雙安公路將一東一西兩個村串聯在一起,由過去五十多裡路程,縮短到十多裡。兩位同為蹦蹦戲的領軍人物,且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故有東王西高之說,由於年輕時看過高蘭田的演出,又接觸過他本人,所以本文只粗淺的談談高蘭田與蹦蹦戲的淵源。
高蘭田,藝名高蘭芬,俗稱高老闆。生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0年,卒於1976年11月。直到今天在運河以西的延福屯,以及安平、通州,武清一帶。上年歲的人提起高蘭田或高老闆對其生平都略知一二,原因是他早年帶領弟子們,經常演出於京東大運河沿線各村鎮,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為當地老百姓送去歡樂。關於高蘭田的出生地,一直眾說紛紜。較集中的說法有三,一是出生在天津靜海縣;二是出生在武清縣一帶的小王莊、河西務;三是出生在通縣的大務、小務一帶。這幾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都沒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關於他的出生地一直是個迷,直到1976年老人去世。多年來,為搞清他的身世,筆者曾多次走訪高蘭田生前的鄰居、弟子及後人,包括80多歲的老人,如馬勤、李會民等,他們仍然不能肯定高蘭田的確切出生地。就連與他生活多年已經64歲的外孫杜茂森,從小和外祖父在一起吃住,都說不清外祖父的身世。杜茂森回憶說姥爺是在1976年大地震時在地震棚去世的,終年76歲。姥爺在世時從未提起過他到底是在哪兒出生的。許多人推測,高蘭田生前三緘其口不說自己準確的出生地,一是可能不願意回顧童年的辛酸史,引起心情不快。二是可能和當時許多戲曲藝人一樣,從小就被人販子拐賣,由於年齡太小,確實說不清楚自己的確切出生地。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也是不鮮見的。例如:相聲演員侯寶林、評劇演員小白玉霞、六歲紅等,直到去世都不知自己的身世和出生地。高蘭田幼年時,展轉到延福屯投奔到一位舅舅家,並在此落戶,爺倆相依為命,此時蹦蹦戲在京東香河、玉田、寶坻、薊縣、通縣一帶非常盛行。其中王殿佐就是創始人之一,他主攻青衣,在蹦蹦戲時期有拼命王之稱,而高蘭田屬於蹦蹦戲藝人中承上啟下的第二代。
據史料記載,王殿佐出生在1872年,高蘭田比王殿佐整整小了二十八歲。著名評劇劇作家胡沙回憶:「1958年,我有幸訪問了蹦蹦戲最老的演員王殿佐,他是清光緒元年生人。在我訪問的那年,他已經八十六歲了。他的弟弟王殿良,那年已經六十九歲了。」王殿佐告訴我說,「我十九歲那年寶坻的金葉子,韓九齡等八、九個人。從寶坻,帶著戲班到了香河縣,在鐵佛堂見到了我,約我參加了他們的班社。一同來到北京的東安市場唱蹦蹦戲。」從胡沙的回憶我們推算,高蘭田藝術的黃金時期應該是在民國初年。也就是1915年左右,那時正是蹦蹦戲蓬勃發展階段。當時成兆才在唐山一帶已經大紅大紫,作為評劇創始人的成兆才,既能寫戲,又會表演。他組織成立的「警示劇社」頭班,已經紅遍京津冀和東北三省。劇目也十分豐富,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說唱到戲曲表演形式的變革,成為一個新劇種——唐山蹦蹦戲。而王殿佐就是受到成兆才的影響,在成兆才創立唐山東路蹦蹦的基礎上,以京口兒演唱蓮花落被稱為北京蹦蹦戲。使這兩個姊妹劇種——唐山蹦蹦戲和北京蹦蹦戲,逐漸演變成東路評劇和西路評劇。可以說東路和西路是一脈相承或稱東路的一個分支,只是唱腔與表演風格有別。成兆才,王殿佐兩位藝人是東路和西路蹦蹦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也是高蘭田演唱蹦蹦戲的領路人。在這兩位大家的指引下,他成立了高蘭田蹦蹦戲班社。並以高蘭芬的藝名常年出於演出於北京、天津、武清、香河、通縣、寶坻和保定、張家口一帶,這期間高蘭田不僅學會了許多劇目,而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他的代表劇目有「老媽開嗙」、「打狗勸夫」、「燒骨計」、「劉翠屏哭井」、「馬寡婦開店」、「大劈棺」、「黃愛玉上墳」等大小几十齣戲,在觀眾中有較強的號召力,每次演出都受到熱烈歡迎。高蘭田年青時嗓音高亢清脆,同時吸收借鑑了河北梆子的唱腔,把梆子穗巧妙地揉進自己的演唱之中,既有河北梆子之韻,又不失蹦蹦戲之神,加上他的表演細膩傳神。他唱一出紅一出,受到戲迷熱烈歡迎。舊社會藝人之間受不良風氣影響,同行是冤家,互相嫉妒、互相拆臺甚至有你無我的情況屢見不鮮。具體行動上則採取人身傷害的手段,達到消滅對手的目的,高蘭田就是受到傷害的藝人之一。他們看到高蘭田藝術,如日中天的發展勢頭。竟暗中在水碗裡下藥將高蘭田嗓子損壞,造成嗓音嘶啞,使這位當年有鐵嗓鋼喉美譽的藝人,不得不被迫暫離舞臺,這時他還不滿三十歲。後經多方求醫,嗓音有所恢復,但仍然廝啞。之後不得不由青衣花旦,改演由老旦、彩旦應工的角色,為年輕人挎刀。雖然主角演不成了,他就在配角上下工夫,加強身段的表演。通過細膩的刻畫人物,認真挖掘幼年練功時的內在潛力,達到形體和表演完美的統一。
在舞臺上,高蘭田唱戲從不惜力,無論是主角、配角一律認真對待,唱做念表極為認真。據高蘭田的鄰居李仕剛介紹,高蘭田在後臺,沒化妝時,一般人看不出他是唱青衣花旦的,倒像是唱大武生的。因為他是個一米八以上的大塊頭。這對於唱旦角來說,絕對是個缺憾。但解鈴還須繫鈴人,在化妝室,高蘭田穿上戲裝以後,裙子離腳面懸空三寸以上。外行人以為他穿錯了戲裝,或把裙子系的過高了。而一登上舞臺,他的裙子卻蓋住了腳上穿的彩鞋。在舞臺上聰明的高蘭田十分懂得揚長避短的道理,知道自己個子高,就從幼年開始苦練腰腿功。年長日久,他像變戲法一樣,竟創造了縮腿暗蹲身子走臺步的方法,這種自創的臺步,如果走一會兒,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那時高蘭田在臺上要主演三四個小時的一出大戲,都要如此「縮腿」。不但走慢步「縮腿」,在跑疾步圓場中也要「縮腿」。按照古代婦女是「笑不露齒,行不露足」的要求,功夫差的演員跑圓場時,常常將腳上的彩鞋露在裙子外面,而高蘭田跑圓場,不但不露彩鞋,而且如風吹浮萍,似飛燕掠波。在傳統戲「王定保借當」中他扮演張春蓮和妹妹張秋蓮上公堂告狀一場,其中就有一段載歌載舞的跑圓場,且邊唱邊舞,是一段非常吃功夫的戲,他表演的非常到位,許多戲迷對此讚不絕口。
為了避免身高,邁步大,高蘭田還借鑑其他戲曲藝術家,採用「橫步」的走法,走起來輕盈嫵媚,流麗端莊。如他在「劉翠屏哭井」中扮演的劉翠屏,當聞知丈夫被自己父親、弟弟殺害的兇信時,在表演奔喪路上的臺步,充分利用水袖的變化,同時採取了邊走邊唱的「橫步」快走方法。既表現出劉翠屏的悲切心情,又增加了人物的感染力。這場戲也是高蘭田表演中的一絕。許多人聽他的戲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看他跑圓場的。這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高蘭田身上的具體體觀。在同行藝人中,高蘭田的藝術是不多見的,更是出類拔萃的。
從上世界三十年代開始,高蘭田經常帶領蹦蹦戲班,行走在大運河沿岸的京津冀城鄉各地,尤其在農村,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每到一地演出,場場必滿。據成振紅回憶,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高蘭田落戶在延福屯村,成立了蹦蹦戲班,同時將自己拿手劇目傳授給弟子,在戲班中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他還在演出實踐中廣收弟子,傳授技藝,發現好苗子,便更加嚴格培養,因此造就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弟子如:李景龍、李仕續、李澤餘、高德沾、高德極、高德治、李芹、李澤仁、李寶生、李華等。這期間,他們上演了大量傳統劇目,如打狗勸夫、老媽開嘮、馬寡婦開店、馮奎賣妻、小借年、孫繼皋賣水、劉公案、殺子報、哭井、王少安趕船等幾十齣戲。同時在春節、三月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還上演應節戲,深受群眾歡迎。
高蘭田領導的戲班所在地延福屯村,是個距大運河很近的一個集市,每月逢農曆三、六、九日為趕集日,逢年過節人們白天趕集,晚上看戲,河東河西的百姓聽見三通鑼鼓聲,紛紛趕來看戲,其樂融融。在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初期,筆者曾觀看過他們的演出。那時高蘭田已經50多歲了,儘管嗓音仍然嘶啞,但唱腔、身段、表演仍然十分到位。演小姑賢時,樂隊中打梆子的有事,高蘭田在劇中演彩旦應工的婆婆,他拿起梆子,邊打邊唱,十分符合人物特徵,不時引起觀眾的陣陣掌聲。解放後,高蘭田和他所在的延福屯劇團,不僅演出傳統戲,還配合形勢演出現代戲如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婚,婦女代表等。高蘭田雖然歷經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不同年代,但他對藝術從不保守。接受新事物較快,懂得與時俱進,皆因他有紮實豐富的文化底蘊。據李仕剛介紹,高蘭田通曉四書五經,對古典文學有著特殊的愛好。演戲之餘他手不釋卷,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巧妙地運用到劇中人物上來。他手中曾藏有數十卷蹦蹦戲大戲考以及四大文學名著,三言兩拍,七俠五義,劉公案等古典文學和戲文。可惜這些陪伴他一生的文學名著毀於文革中,不然,可能是一批價值較高的文獻資料。
高蘭田是評劇《蹦蹦戲》早期的著名民間藝人。他的成名要先於評劇早期名旦月明珠和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白玉霜,劉翠霞,愛蓮君等。在舊社會的民國年間,蹦蹦戲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因為他來自民間,來自農村比不上崑曲、京劇等高雅的殿堂式藝術形式。但他的劇目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唱詞通俗易懂,演唱生動活潑,很受底層民眾的歡迎。登不了大雅之堂,高蘭田就帶領戲班輾轉於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大中城市的貧民聚集區,包括趕廟會,撂地攤演出。像北京的天橋,鼓樓,什剎海,天津的南市等,都是高蘭田經常演出的地點,雖然演出場所簡陋,卻成就了高蘭田的藝術,同時也獲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認可。
1987年,筆者曾到中國評劇院,訪問過著名老演員鴻雲霞,那時她已經退休在家,專心致力於向學生傳授評劇白派藝術。她是小白玉霜的長期合作者,多年為小白玉霜挎刀(配角),解放前曾與新鳳霞合作,是個多面手的演員,鴻雲霞既能演正工青衣,花旦戲,也能演老旦,彩旦戲。還能反串丑角。解放後曾在小女婿中扮演羅寡婦,在鍋碗丁中扮演惡婆婆,在向陽商店中扮演陳老奶奶等角色。她回憶說:「解放前在天津演戲時,曾得到過高老闆(高蘭田)的幫助和指導,高老闆唱戲從不保守,對藝術精益求精。同行向他問藝,他有求必應,我在鍋碗丁中演的惡婆婆、馬寡婦開店中的馬寡婦,都得益於高老闆的指點和幫助。」筆者在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晚會中,曾多次採訪著名演員馬泰,包括他來香河時,我也對馬泰進行了訪問。在談到高蘭田的藝術生涯時,馬泰稱高蘭田是評劇早期演員中的佼佼者,他的演唱和刻畫人物都有獨到之處許多當年青年演員的唱腔和表演都有高蘭田的影子。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評劇院的一些中青年演員曾多次到高蘭田家中拜訪,向他問藝求教。評劇愛派創始人愛蓮君之妹愛令君和石家莊、滄州、保定以及東北地區的評劇團,到京津一帶演出時,許多著名演員都專程拜訪高蘭田,向他求藝虛心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高蘭田也通過看他們的表演,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不足,使他們受益匪淺。高蘭田通過無私的向他們傳授技藝,受到同行晚輩的尊重和敬仰。1958年,中國評劇院恢復了幾齣西路評劇,高蘭田非常高興,對青年演員寄予很大希望。
高蘭田對藝術精益求精,對演員要求嚴格。雖然是民間藝術團體,卻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是演員或樂隊成員都要保持「一棵菜」精神,不許互相嫉妒互相拆臺。徒弟學戲時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嚴禁打鬧、說笑。在後臺,任何人不準坐在戲箱上。在舞臺上,演員的戲裝要保證寧穿破、不穿錯,確保演戲時的完美統一。據杜茂森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多次隨姥爺到通縣大務,武清縣小王莊等地的劇團去教戲,每到一處,都嚴格教育徒弟,無論臺上演戲,臺下做人,都要實實在在,嚴肅認真,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舞臺上,塑造好每一個人物形象,確保每出戲的演出質量和效果。李仕剛回憶說:「我的父親李澤餘是高老闆的入室弟子,專攻小生。教戲時,高蘭田對學生非常嚴格認真。解放前每次演戲前,都要先拜祖師爺,無論哪個徒弟學戲演戲都一律如此。拜祖師爺雖然帶有封建色彩,卻體現了高蘭田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對演員的藝術發展起到很大作用。高蘭田在演唱中常有河北梆子味道,但又未失掉蹦蹦戲的特點。」據成振紅介紹,高蘭田在表演上,注重吸收其他劇種的長處,將河北梆子唱腔中的「梆子穗」非常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演唱藝術中來。他的唱腔讓人聽起來既有河北梆子成份,又不失蹦蹦戲的濃鬱鄉土氣息。由於蹦蹦戲形成於香河、通州、玉田、寶坻一帶,因此令人十分親切。清末民初,王殿佐為首的戲班常年演出於北京天橋,鼓樓,什剎海一帶,而高蘭田則活躍於北京、天津及附近的地區,形成一南一北兩個流派並駕齊驅之勢,為蹦蹦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後,儘管蹦蹦戲的演出逐漸減少,仍有一些劇團活躍於城鄉各地。高蘭田作為德高望重的蹦蹦戲老前輩,仍不時被外地劇團請去教戲。那時正是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儘管當時生活條件很苦,但民間劇團非常活躍。在此期間他先後收了一百多個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
高蘭田對藝術的嚴謹,還體現在他對藝術的尊重。他一生演過一百多出戲。在臺上唱、做、念、表嚴肅認真,而在臺下決不賣弄。今年七十五歲的劉永祥回憶說:自己年輕時和高蘭田同在一個生產隊幹農活。勞動中間休息時,有的小青年不知深淺,讓高老闆唱一段蹦蹦戲。高蘭田非常嚴肅的回答:想聽戲到劇場,想學戲到家裡學。他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扯著嗓子大喊大叫,既是對戲曲藝術的褻瀆,又是對演員的不尊重。高蘭田臺上演戲,臺下做人,表裡如一,充分體現了一名老藝人的高風亮節。他早年唱戲,確實積攢了一些錢,但他把有限的錢,用來資助更加貧困的弟子和同行。他年輕時投靠了一位雙眼失明的老人,稱他為大舅,並將其養老送終。高蘭田自己無兒無女,後來抱養了一個女兒,也就是杜茂森的母親,他們祖孫三代一直住著解放前留下的三間土房,直到1976年地震,高蘭田去世後他家才翻蓋了新房。
高蘭田一生清貧,但他無怨無悔,把蹦蹦戲藝術視為自己的生命一樣看待。文革期間她所珍愛的戲裝,和其他行頭被造反派分的分,燒的燒,毀的毀。高蘭田痛心疾首,他曾含淚對李景龍、李仕武、李澤餘等弟子說:你們不要看他們現在鬧得這樣歡,這玩意兒早晚有出頭之日,我看不見了,你們年輕人看得見。果然,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戲曲舞臺很快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查閱資料
最近,廊坊市文化局公布了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其中一項為西路評劇項目,有一名安平籍的同志入選為香河蹦蹦戲即西路評劇的傳承人。中國評劇院著名西路評劇演員張淑桂多次來香河傳授技藝,讓人們看到這門古老藝術的一絲曙光。儘管,完全恢復蹦蹦戲藝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畢竟露出了可喜的萌芽,希望有關部門再幫一把,扶上馬,送一程,讓蹦蹦戲這門古老藝術有朝一日再次煥發出新的光彩。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成振紅、李仕剛、馬勤、王有富、劉永祥、李會民及高蘭田的外孫杜茂森等提供的情況,在此表示感謝。)
鄒老師近照
文字鄒香 攝影周景峰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說香河 聚焦香河文化產業,培植城市企業文化,關注深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
請將本公號推薦給你最賞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