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禧:「老夫子」漫畫與背後的那樁公案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像許多從小讀著老夫子漫畫長大的香港人一樣,陳慰平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漫畫作者王家禧在美國當地時間1月1日凌晨辭世的消息。

王家禧(1925-2017)

街邊讀物

像許多從小讀著老夫子漫畫長大的香港人一樣,陳慰平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漫畫作者王家禧在美國當地時間1月1日凌晨辭世的消息。這並不表示老夫子已遠離了他的生活,恰恰相反,那種茶餘飯後的熟悉,很難讓人將其與新聞有所關聯:「老夫子一直在進行中,有時我在香港餐廳吃飯還會看到它,一直沒變,還保持著你小時候的狀態。」對於已成為中央美院設計學院講師的陳慰平來說,小時候閱讀老夫子漫畫的情景歷歷在目,幾十年過去,不是漫畫本身,反而是那些情景讓人印象深刻。「在餐廳吃飯時,桌邊往往放著很厚一本《老夫子》,供大家免費閱讀。有時候媽媽去做頭髮,我一個早晨就在那裡看,可能好幾個小朋友在等著,我們便一起看一起笑。」

在街邊的理髮店、飯館茶樓閱讀《老夫子》漫畫,已成為幾代港人難以磨滅的生命記憶。這當然與王家禧自1962年起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創作密切相關,也吻合於當時整個香港社會的市井生活。

《老夫子》漫畫節選

1956年移居香港之前,王家禧曾有過一段顯赫的出身與優渥的家庭生活。1925年出生於天津的他,父親是北洋軍閥兼東三省省長王承斌。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西畫系,精通遊泳、跳水、溜冰、打獵,擔任過樂團鼓手,年輕時的王家禧完全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公子哥。解放後,在天津文化宮美術組做過一段業務幹部,王家禧隨後舉家遷往香港。

六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尚未騰飛,多數人還在為討生活而努力打拼,報紙上的小說漫畫是最為普遍而廉價的消遣方式。從最初的投稿一試,王家禧的漫畫逐級出現在《星島日報》《星島晚報》《明報》等報紙上,畫漫畫也成了他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他在報上給自己起了十幾個筆名,其中就有後來最常用的、以長子名字命名的「王澤」。以至於1995年,當學建築出身的王澤接手父親的漫畫事業後,老夫子漫畫便有了兩位作者:「老王澤」與「小王澤」。

漸漸地,以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孫小姐、老趙為主人公的「老夫子」四格漫畫開始火了起來。在這些並無連續情節的漫畫中,老夫子無疑是王家禧本人的化身,一腔正氣偏又喜歡自嘲整蠱,上身唐裝、下身西褲的彆扭造型,某種程度上正反映了他初到香港身處中西文明夾縫的窘境。二號主人公大番薯,又矮又胖,性格單純,是個總也吃不飽的闖禍鬼。男三號秦先生,作為「鐵三角」中的另外一人,則高大英俊,性格開朗。女一號陳小姐,既是老夫子在漫畫中始終的追求對象,也是現實生活中王家禧愛人的化身。老趙,則是一個欺軟怕硬的搞笑反派。漫畫內容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論者甚至稱其是「以漫畫寫史」。

《老夫子》漫畫節選

這種與市民生活的貼近性,將老夫子與後來在香港大行其道的古惑仔及功夫玄幻漫畫區分開來。杜翰煬將其與黃玉郎的經典漫畫《小流氓》進行比較,「同樣以七十年代為背景,《小流氓》講述香港各區出現不同黑幫勢力,然後被幾位見義勇為的主角逐一擊敗,當中有不少色情和血腥的場面。相對之下,《老夫子》的表現手法卻是幽默風趣,巧妙地把荒謬變奏成老少鹹宜的喜劇,而且不時穿越時空,忽然會回到古代,忽然又會出現外星人,在那個年代來說,這些創意都十分前衛。」而在香港設計師Garfield看來,《老夫子》漫畫中多數以四字成語為題,如「自作自受」、「耐人尋味」、「不自量力」、「幸災樂禍」,在四至六格的漫畫中講出道理,對小朋友有種不自覺的教育意味。

在同樣從事漫畫的王家禧四子王灝眼裡,父親的幽默在於永遠「大不透,富有童心」。不同於一些漫畫家喜歡講深奧的道理,父親所繪的老夫子,「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即時反應是用打來解決,以暴易暴,你這麼下流就打你一頓。他憑直覺繪畫,所以無法教導他人,這是他的個人感受。」人如其畫,正如王家禧自己所說:「我的一生就像漫畫,我儘可能的讓『老夫子』,也就是讓自己耍寶去逗樂讀者。」

《老夫子》漫畫節選

《老夫子》所以日漸成為香港市民文化的標籤,在陳慰平看來,與1997年之後港人對身份認同的關注與自我建構也不無關係。「老夫子給了香港人一個回憶的機會」,與古惑仔文化相比,陪伴幾代人成長的老夫子,成為人們毫無爭議的精神懷舊與文化認同。

演員老夫子

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專業,並先後在美國費城藝術大學、臺灣實踐大學建築系任教的王澤,最終轉到漫畫行業,似乎來自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小時候,畫漫畫在當時社會也並非什麼高尚職業,王澤只知道「父親是畫公仔的」,每次放學後,看見父親趴在桌上畫,自己也在一旁跟著畫。然而,或許是深知賣畫求生的艱辛,在上中學時,父親便鄭重其事地叮囑他,以後不要畫漫畫。接手畫漫畫,既是了卻兒時的夢想,也來自王澤在為父親清理舊稿時的想法:漫畫如此美妙,老夫子的生命力應該一直延續下去。

王家禧

既要延續老夫子的舊有風格與生命,又不能陷入陳陳相因的窠臼之中,其間的挑戰不難想像。王澤想到的辦法是,將老夫子和一眾角色作為演員,讓他們穿越於不斷變化的現代生活中。正如他在一次採訪中所說:「老夫子的死德性和表演方法是永遠不變的,我父親怎麼畫我也怎麼畫。唯一的差異是,用他去講不同的故事。你可以把老夫子想像成一個演員,不同導演邀請他去演出不同劇本。比如過去老夫子可能都穿古裝,現在要開始穿LV和Prada,一點問題都沒有。」

此外,如果說父親還處在漫畫家單打獨鬥的時代,在王澤的時代,漫畫則更多成為一種流水線上的集體創作。王澤現在也擁有自己的小團隊,懷抱共同的理想與題材,團隊成員經過創作前的頭腦激蕩,然後各自發揮專長,畫線條,電腦清稿,上顏色,分步進行。某種意義上,現在的老夫子更像後來的迪斯尼,以集體創作成就華人動漫中的一個經典品牌。顯然,王澤願意更多的人參與創作,跨界合作與衍生品開發,也成為他在漫畫創作外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由於大受歡迎,《老夫子》漫畫很早便走出書報,成為大熒幕上的寵兒。1965年,第一部老夫子真人電影上映。1976年,由香港邵氏電影出品的真人電影《我係老夫子》上映。1981年,蔡志忠、謝金塗、胡樹儒打造的《七彩卡通老夫子》,首次將老夫子以動漫電影的形式搬上螢屏。由於原作與主創人員均來自香港,這部在臺灣製作的動漫,也被目為香港第一部動畫電影。2001年,作為《老夫子》的忠實粉絲,徐克將老夫子的3D形象與真人結合,再次將其搬上熒幕。影片中,王家禧還以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三個動畫人物的「老爸」身份出場,並且表演了雙手作畫寫字的絕技。

出土與延續

老夫子已成為蜚聲華人世界的經典漫畫,可人們在提起它時,卻往往無法忽視另一位曾經活躍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漫畫人物「老夫子」。巧合的是,作為晚輩的王家禧,當年在天津時便與它的作者朋弟(原名馮棣)相熟。

朋弟(1907-1983)

1992年,香港出版的《漫畫讀物》雜誌,收到天津老漫畫家黃冠廉一篇指責王家禧有剽竊朋弟之嫌的文章。這篇文章發表後引起軒然大波,天津作家馮驥才激於激憤,更在大量鉤沉史料的基礎上,於2001年出版《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一書,為朋弟抱不平。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朋弟筆下的「老夫子」和「老白薯」等漫畫人物,與當時上海張樂平的「三毛」和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小陳」齊名。朋弟的老夫子,明顯帶有天津人詼諧好戲謔的地域特點,這個每每處在困境的底層小人物,愛耍小聰明,好惡作劇,是人們亦笑亦罵的對象。經過比對,馮驥才發現,王家禧的老夫子「雖然將老夫子後腦殼的髮辮去掉,大腿加長了一些,還把老白薯的上衣換了一件,名字也改了一個字,但基本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卻與朋弟筆下的人物全然一樣。」

讓馮驥才更為憤慨的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與內地隔絕的情況下,王家禧與朋弟兩人的命運也截然不同,前者因為老夫子漫畫而一紙風行,後者卻因為反右與文革無法繼續創作。另一方面,無論是王家禧還是王澤,對這件事情則一直避而不談,使其成為一件漫畫史上的懸案。

朋弟創作的《老夫子》漫畫節選

陳慰平在讀大學時得知老夫子的抄襲質疑,他當時的感覺是,不願相信,也不想知道。回頭再看這件事,他更傾向於肯定大小王澤的貢獻:「如果王澤沒有把這個事情做下去,還會有老夫子嗎?」對此,即使馮驥才當年在書中也並未抹殺:「王澤先生的老夫子雖然源自朋弟的老夫子,其中也有某些他自己的再創造。因為王澤的老夫子已是當代老夫子,與朋弟的老夫子相隔半個世紀。時代不用、生活不同,藝術的取材也不同。因此畫中的社會批判性少了,生活幽默成分多了;原先那個使生活現實頻頻出醜的人物,如今已變成純粹『解人頤』的笑料;內容上還增添了很多現代生活的情趣與細節……確定了朋弟的原創,並不因此就掩蓋王澤也有一定的才能,相反,把老夫子的生命延續到當代,倒有王澤的『功績』。」

無論如何,那個逗趣好玩的老夫子仍然不斷上天入地,活躍在人們的記憶與生活中。斯人已逝,留在歷史中的這段公案,無疑更增添了老夫子的傳奇性。(文/艾江濤)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lifeweek),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一代人的記憶:《老夫子》作者王家禧逝世
    1962 年他以長子王澤之名為筆名創作了《老夫子》幽默漫畫系列,風靡華人世界近半個世紀,成為中國漫畫的一座高峰,被譽為「最具生命力的華人漫畫」,影響力之大,堪稱文化奇蹟。王家禧曾說,「我的一生就像漫畫,我儘可能的讓《老夫子》,也就是讓自己耍寶去逗樂讀者。」
  • 再見了,我的童年回憶 《老夫子》作者王家禧去世
    知名《老夫子》漫畫作家王家禧先生(筆名王澤)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93歲。△王家禧(右)(筆名王澤)筆下的老夫子,陪伴不少人成長。(網上圖片)△《老夫子》官網證實王家禧的死訊:知名《老夫子》漫畫作家王家禧先生(以長子王澤為筆名,讀者為分辨第一代、第二代作者,以老王澤稱之。)於美國時間2017年元月一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九十三歲。王家禧曾說:「我的一生就像漫畫,我儘可能的讓「老夫子」,也就是讓自己耍寶去逗樂讀者。
  • 1983年,《老夫子》漫畫的原創者朋弟,在病床上孤寂地死去
    朋第的《老夫子》在1937-1943年流行,1950年代消寂。1944年,重慶舉辦了一場《紀想曲》漫畫展,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朋弟的連環漫畫《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等,那是朋弟最風光的時候。  王家禧1928年在天津出生,若按當時《老夫子》《老白薯》的覆蓋面和受歡迎程度看,王家禧可以算是看著這些漫畫長大的。
  • 我們悼念王家禧,但也不該忘記朋弟
    作者:魏思禮  昨日(3日)消息,王家禧先生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逝世。  提起王家禧,有許多人可能不詳其名。但要提到他的筆名王澤,國內漫畫界相關人士絕對耳熟能詳。如果再提到其作品《老夫子》,大概全世界範圍內的華人都會對他印象深刻。
  • 從「老夫子」公案看漫畫家抄襲事件
    一個多月前,老夫子哈媒體執行長陳維仁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香港知名漫畫《老夫子》要進軍大陸市場的消息,與此同時,關於《老夫子》漫畫涉嫌抄襲的傳言又開始在網上流傳
  • 2017年1月1日 著名畫家、《老夫子》作者王家禧去世
    2017年1月1日,著名畫家、《老夫子》作者王家禧去世,享年93歲。  在2017年剛剛到來的時候,動漫界又傳來一件讓人悲痛的事情,著名漫畫《老夫子》的官方今天(1月3日)對外宣布,漫畫《老夫子》作家王家禧(筆名王澤),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93歲。在此也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
  • 《老夫子》作者王澤病逝,但老夫子永遠都在!
    ——王家禧 《老夫子》作者王澤(原名:王家禧),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92歲。 高壽之年,駕鶴西去,走完他精彩的一生。
  • 「老夫子」到底是誰的「老夫子」?
    跟《老夫子》有關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王家禧。王家禧1928年在天津出生,若按當時《老夫子》《老白薯》的覆蓋面和受歡迎程度看,王家禧可以算是看著這些漫畫長大的。1962年,王家禧移居香港,以長子的名字「王澤」為筆名,開始「創作」《老夫子》漫畫。而且人物性格、造型跟朋弟的《老夫子》基本相同,就連「老夫子」的朋友「大番薯」,和朋弟的《老白薯》也有雷同。
  • [展覽推介]「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最後六天,萬勿錯過!
    現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之「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自8月9日開幕以來,廣獲好評,參觀人士絡繹不絕,展覽首兩周內已吸引近五千人入場參觀
  • 金城:火遍兩岸三地的《老夫子》,現在怎麼樣了?
    王家禧其時主業是為教會畫漫畫兼任教會《樂峰報》的編繪長達十多年王家禧作畫神速,常常整個版面全部由他一人承包。編輯覺得這樣會對其他漫畫作者有負面影響,因此建議他使用筆名發表。據不完全統計,王家禧一生之中使用超過20個筆名。
  • 鬼馬童真一生,再見了《老夫子》,再見了我們的童年!
    那個讓我們看到捨不得放下,被媽媽罵小心近視是因為它;上課偷偷的在書桌裡翻著四至六格漫畫憋著不笑出聲也是因為它;因為本數太多零用錢不夠,只能互相借閱傳看,經歷著它從灰白版走向彩色版的還是它……《老夫子》陪伴了我們這麼多年,卻始終要迎來「終章」。在這個二次元「宅基腐」日漫傾注和彈幕刷屏的時代,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那個在小小灰白格子裡跳脫的鮮活形象和那一個個快樂了我們童年的故事。
  • 良品 《老夫子》居然是抄襲的,而且內容也很不清真...
    掐指一算,在王家禧剛斷奶的時候,就有已有一系列名為《老夫子》的漫畫橫空出世了。這套漫畫是由著名漫畫家朋弟所創作。所以從時間上來推測,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當年朋弟大紅大紫之時,王家禧正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的美術青年,而且從小是看著朋弟的《老夫子》長大的....然後作為朋弟的迷弟,又是美術青年,自然就會模仿偶像...學著學著...最後就乾脆直接挪用了
  • 永遠的香港經典《老夫子》
    香港漫畫界的代表《老夫子》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在2017年的1月1日與世長辭,享年93歳。
  • 《耐人尋味:老夫子》 | 大廠單桶威士忌的漫畫聯名款
    HKWhisky(香港威)是香港首個IB品牌,他們策劃的第一款作品便是「經典港漫系列」,其中的首款威士忌作品,便是和《老夫子》漫畫聯合推出——《耐人尋味:老夫子》。其中包括了3款單桶威士忌——Ben Nevis 2012、Glenrothes 2009、Bowmore 1997。
  • 《老夫子》作者王澤去世,But陪住我哋大嘅老夫子同大番薯其實喺抄襲?!
    今日一早可樂君就見到一條勁sad嘅新聞著名漫畫家、《老夫子》的作者王澤(原名王家禧)於2017
  • 【講古】當年鋒芝的「媒人」竟是老夫子!
    首期登場的是這位:瓜皮帽、小眼鏡、八字鬍、長衫配長褲——如此有辨識度的形象,一聽就知道這是香港經典漫畫《老夫子》的主人翁老夫子。50多年來,漫畫家王家禧(筆名王澤)以《老夫子》系列道盡世間百態,老夫子和他的小夥伴——身穿「的確涼」襯衫的帥哥秦先生、「二頭身」的大番薯一起,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過春秋寒暑,也見證了香港的興衰變遷。
  • 《老夫子》作家王澤病逝,享年93歲,再見了我的童年!一路走好!
    1962年,王家禧以長子的名字「王澤」為筆名,創作出經典漫畫《老夫子》;2年後推出單行本,紅遍全世界。小小一本漫畫書,居然能橫跨3個年代,逗樂三代人,堪稱是時代的傳奇。不少人說,《老夫子》漫畫其實也反映了作者王家禧的一生:年輕時的王家禧,不僅才智雙全,還是運動的一把好手——遊泳、跳水、溜冰、打獵樣樣精通,所以在《老夫子》中刻畫運動的時候,經常也會有很多傳神的畫面;
  • 「藝」起分享丨好書推薦《老夫子》
    《老夫子》(英文:Old Master Q)指的有兩個作品:★第一個是指朋弟的《老夫子》(1930年代出版),原名為馮棣,是中國內地1930年代的著名漫畫作品。當時他在報章發表《老夫子》、《老白薯》等漫畫,其人物造型和性格與王澤的《老夫子》十分相似,是被王澤(王家禧)剽竊的原著。
  • 《老夫子》作家王澤病逝享年93歲!永別老夫子一路走好!
    ▼貫穿曬70,80,90三個年代嘅童年回憶<老夫子>但遺憾今晨大約在中午12點左右老夫子哈媒體公司董事長邱秀堂系facebook公布消息稱<老夫子>作者王澤(原名王家禧)其實老夫子漫畫人物繫於1962年面世陪伴左幾代人成長都系香港出版歷史最長嘅漫畫
  • 香港「出版界巨人‬」離世 享年98歲 曾經捧紅經典漫畫《老夫子》
    相信很多朋友都對《老夫子》這套漫畫印象深刻,是香港漫畫家王家禧以他長子之名「王澤」為筆名創作的漫畫作品,呈現了60年代以來,華人的生活底蘊和人生百態。1995年到現在,老夫子的漫畫已經由王家禧的長子王澤接手創作,父子倆共用一個筆名,成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