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悼念王家禧,但也不該忘記朋弟

2021-01-16 光明時評

  作者:魏思禮

  昨日(3日)消息,王家禧先生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逝世。

  提起王家禧,有許多人可能不詳其名。但要提到他的筆名王澤,國內漫畫界相關人士絕對耳熟能詳。如果再提到其作品《老夫子》,大概全世界範圍內的華人都會對他印象深刻。

  如果說為中國漫畫選一座裡程碑式的著作,《老夫子》絕對可以在提名中獲得一席之地。王家禧先生所著的《老夫子》,最早於1963年在香港出版,隨後在全球華人中風靡近半個世紀,累計銷量高達上億。這在華人漫畫作品中,至今仍是一座無法超越的高峰。

  《老夫子》漫畫採用四聯或六聯的結構,如同古代的絕句詩,結構方式大都符合起、承、轉、合。每篇漫畫常用四字詞語為題,例如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惡有惡報等。故事情節通常圍繞平民日常發生的事,反應出貧窮、盜竊、黑幫等社會問題,也對人性善惡作出剖析。除此之外,還對西方文化的滲透表達出反感:諷刺新潮服飾、搖滾樂等劇情也常常出現在漫畫中,主角老夫子還常會教訓那些打扮得「不倫不類」的人。

  《老夫子》風靡的時期是七八十年代,那時的香港正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西方社會帶來的思想、潮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香港社會的發展。而王家禧先生的漫畫,以老夫子的形象,在幽默的故事中批判著不良的社會風氣,對香港社會價值觀念的塑造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連香港政府禁毒宣傳、衛生總署宣傳都用「老夫子」來做主角,可見其社會影響力之大。

  但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卻也深陷「抄襲門」。作家馮驥才曾多次指出,王家禧的作品抄襲了已故漫畫家朋弟的同名作品。而從現有的圖像資料來看,王家禧作品中的主角「老夫子」「大番薯」,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乃至名字上,都與朋弟先生所作的「老夫子」「老白薯」有極大的相似之處。

  說起朋弟先生,乃是三四十年代中國漫畫界最早的先驅人物,他所創造的「老夫子」與張樂平所作的「三毛」,分別是中國北方和南方首屈一指的漫畫形象。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朋弟先生被當做「右派」打倒,他筆下的老夫子再也沒有站起來。而半個世紀後,老夫子「穿上了一身新衣服」,在香港重新「活」了過來。

  不可否認的是,王家禧先生的老夫子確有他自己的再創造,他筆下的老夫子與朋弟先生的老夫子相隔半個世紀,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藝術的取材也不同。原先那個使生活現實頻頻出醜的人物,如今已變成純粹「解人頤」的笑料,內容上還增添很多現代生活的情趣與細節。但是,老夫子的人物原型畢竟是朋弟先生的創意,連「老夫子」的名字也是朋弟先生取的。

  倘若沒有朋弟,決不會有王家禧的老夫子。但確認了朋弟先生的原創,並不因此就掩蓋王家禧先生的才能。相反,正是因為王家禧先生的努力,才讓老夫子「活」到了今天。

  如今,這段在中國漫畫史上的公案還沒有定論,兩位漫畫大家卻都已故去,只剩下老夫子還留在世間。我們悼念王家禧先生,緬懷他為老夫子——乃至華人漫畫作出的貢獻。但我們再看《老夫子》的時候,也不應忘了朋弟先生的那份心血。畢竟正如馮驥才所說:歷史是健忘的。如果它還沒有記起,我們有責任提醒它。(魏思禮)

[責任編輯:羅旭晨]

相關焦點

  • 一代人的記憶:《老夫子》作者王家禧逝世
    1956 年王家禧舉家移居香港,1962 年開始用其長子王澤的名字作為筆名,在香港的報章雜誌上發表《老夫子》,該作後成為其傳播最廣的作品。1964 年香港吳興記書報社發行單行本後,在中國臺灣、香港、大陸以及東南亞等地相繼出版單行本和套裝,曾有馬來文、印尼文、印度文與泰文版本的漫畫。
  • 王家禧:「老夫子」漫畫與背後的那樁公案
    而在香港設計師Garfield看來,《老夫子》漫畫中多數以四字成語為題,如「自作自受」、「耐人尋味」、「不自量力」、「幸災樂禍」,在四至六格的漫畫中講出道理,對小朋友有種不自覺的教育意味。在同樣從事漫畫的王家禧四子王灝眼裡,父親的幽默在於永遠「大不透,富有童心」。
  • 良品 《老夫子》居然是抄襲的,而且內容也很不清真...
    只要簡單一對比,你會驚奇的發現,當年朋弟筆下的老夫子、老白薯和王家禧筆下的老夫子、大番薯,不就是一個是矮矬窮版,一個是高富帥版而已嗎那就是在當年朋弟大紅大紫之時,王家禧正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的美術青年,而且從小是看著朋弟的《老夫子》長大的....然後作為朋弟的迷弟,又是美術青年,自然就會模仿偶像...學著學著...最後就乾脆直接挪用了
  • 【東峪詩韻專輯】悼念周育宏
    悼念周育宏老師作者:原振德     今天我們全體群友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以各種方式悼念周育宏老師認識你這麼長時間,我也不知道你家住在哪裡?你這樣走了,我想去弔唁一下,都不知道該往哪走啊!    老周啊!今天才聽說你是個殘疾,你的生活一定有很多不方便吧?你平常過的日子怎麼樣?您的孩子們都安頓好了嗎?你怎麼就能捨得一下子就走了呢?    老周啊!認識你這麼長時間,卻不知道你長的什麼樣,我想你的臉上一定充滿了艱辛,堆滿了鄉愁吧!你為什麼不給我們留一個影?
  • 原 創|:你不知道的關於漫畫《老夫子》的那些事
    然而讓人吃驚的是王家熹對剽竊事件的回應——他一方面聲稱和原作者朋弟很熟,另一方面則說《老夫子》是自己獨立創作!王老先生啊,你當讀者是瞎子嗎?既然你和朋弟很熟,那你這樣做豈不是更讓人寒心?由於某些原因,六七十年代的朋弟窮困潦倒,王家熹則因為《老夫子》而獲利無數,風生水起。
  • 感謝你曾陪伴我們度過整個童年!
    我了解到,我們也曾愛看同一本漫畫,我們在相近的年紀接觸它,我們可能在同一時間笑同一個笑點,我們做過同樣無稽的夢,在分享回憶時,感覺彼此很熟悉,這大概是集體回憶的魔力,《老夫子》就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上個世紀60年代,移居香港的天津人王家禧以長子名字「王澤」為筆名開始創作漫畫《老夫子》,他根據四川漫畫家朋弟的原作改編,以詼諧的畫風,將當時香港小市民的生活底蘊和人生百態鑲進一個個
  • 《老夫子》作者王家禧一路走好!感謝有你陪伴度過童年!
    當時香港的亞文化發起人彭志銘收到一批內地朋友給他寄來的原稿,發現早在1940年代已經有人畫過老夫子,「它不但造型一樣,名字一樣叫老夫子,我們甚至找到連笑料也一樣的作品!」彭志銘說:「當年我出版《漫畫讀物》,那是全港第一本漫畫評論雜誌,出版到四期錢都虧光了,本來就打算關門大吉,誰知道這時楊維邦收到馮朋弟(原裝上海《老夫子》)朋友寄來的幾篇文章,當時沒有雜誌願意刊登。這時剛好看到王澤接受訪問,說出自己如何構思老夫子的過程,我們一看就光火了,決定一定要出版!
  • 有些事,我們不該忘記!
    編輯:小雪對於我們後輩來說抗日戰爭可能只是一件歷史事件,但是對於很多老人來說,那卻是他們一生悲慘的開始。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不知道戰爭的殘酷,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輩們用血肉換來的,沒有經歷過不代表不能理解,遺忘歷史意味著背叛。相信學過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南京大屠殺」事件,那是侵華日軍一手製造的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屠殺慘案,三十萬中國人死在這場屠殺之中。
  • 鬼馬童真一生,再見了《老夫子》,再見了我們的童年!
    那個讓我們看到捨不得放下,被媽媽罵小心近視是因為它;上課偷偷的在書桌裡翻著四至六格漫畫憋著不笑出聲也是因為它;因為本數太多零用錢不夠,只能互相借閱傳看,經歷著它從灰白版走向彩色版的還是它……《老夫子》陪伴了我們這麼多年,卻始終要迎來「終章」。在這個二次元「宅基腐」日漫傾注和彈幕刷屏的時代,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那個在小小灰白格子裡跳脫的鮮活形象和那一個個快樂了我們童年的故事。
  • 著名演員盧燕悼念梅葆玖:玖弟 永遠懷念你
    盧燕與梅葆玖 網易娛樂4月26日報導(文/小易)京劇大師梅葆玖25日病逝,引發人們無盡的哀思,與梅葆玖相交甚篤的著名演員盧燕發文悼念微博原文:懷念我的玖弟我最親愛的玖弟走了,寄爹(梅蘭芳博士)和香媽(福芝芳,母親的金蘭之交)最小的孩子,梅派藝術的傳人。他走的太突然,甚至沒有留下一句話,遽然作別,留下親人們無限的哀思。此刻的我,獨居在洛杉磯的家中,偌大的空蕩蕩的屋子,母親的相片端放在几案上,她的眼神溫暖慈祥,我們互相凝望,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的那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