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所再獲殊榮,該所周德怡、甄莉麗、姚建軍辦理的「張某書寫遺囑時精神狀態和民事行為能力鑑定案」被江蘇省司法廳評為「2015-2018年度江蘇省優秀司法鑑定案例」,該院副院長、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所所長姚建軍被司法部評為「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先進個人」。不要以為這些行業內的獎項與普通市民沒有多大關係,記者日前走近這群「福爾摩斯」,發現精神疾病司法鑑定和市民息息相關。
記者了解到,作為無錫唯一一家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機構,早在2010年前,隸屬於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所每年鑑定量在100例左右,而近年來,鑑定量逐年增加,去年鑑定量攀升至1200例,10年增了11倍。有的當事人有過錯,如果經鑑定有精神疾病,可能會從輕判處或免責;有些遭遇性侵的受害者被鑑定有精神疾病,就能追究對方「強姦」相關責任;還有些人企圖「偽裝」精神障礙患者,意欲逃過法律的制裁。只有這群「福爾摩斯」們明察秋毫,才能保障精神障礙患者和正常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假冒「精神障礙患者」以此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
說起量變的原因,姚建軍副院長認為,這是群眾法律意識增強的必然結果。他介紹,目前精神疾病司法鑑定主要分為刑事與民事(含交通事故傷殘等)兩大類,在刑事鑑定中,精神疾病鑑定結論直接涉及法院對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目前他們接手的案件中,刑事案件約30%,民事案件要佔到70%。
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一種儀器可以準確測出被鑑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所以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沒有什麼神秘武器,精神疾病司法鑑定其實就是一種建立在文證審查、傾聽、觀察基礎上,應用精神病醫學知識和法學知識的鑑定檢查手段,依照《司法鑑定程序通則》、相關檢查規範和評定指南,分析研究被檢對象精神活動是否存在異常,精神心理活動是否對作案行為或者民事行為的辨認及控制能力產生影響、影響程度如何。
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所所長助理周德怡介紹,就拿這次獲獎的案例來說,由於被鑑定人已死亡一年餘,更是增加了鑑定難度。該所鑑定人員在法官陪同下走訪張某住過的醫院,調出了每一天的病歷,請接觸過張某的人回憶了很多書面證詞,並提供當時在場人拍的照片和視頻,光組織書面材料的案卷就達三四百頁。通過長達半年的調查取證,最終鑑定張某精神病或明顯智能損害的診斷依據不足,即無精神病,法院也採信了這一鑑定意見。
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為逃避法律制裁,採用「裝瘋賣傻」的方式,試圖矇混過關,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正常人要偽裝成精神障礙患者並不容易。
周德怡介紹,一些人認為精神疾病無法用儀器檢查出來,因此可以輕易假扮,而事實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雖然是件主觀的事情,但從其客觀行為上依舊可以看出端倪,對於有著豐富臨床經驗和鑑定實踐的精神疾病鑑定人來說,一些人為誇張、做作的表演往往很容易被識破,一般案發後可以裝精神病,但案發前較長時間裝不了精神病。近年來,該所的精神疾病司法鑑定由於科學嚴謹,鑑定結論被司法機關採信率高,吸引了蘇州、泰州、南京等地慕名而來尋求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