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五行八卦只能用於堪輿、風水等場景。
其實不然,知五行八卦,便可探知天文、地理、氣候等。
在古代懂得這些學問,便是經世致用的大學問;軍事家懂這些知識,率兵打仗時,便多了幾分勝算。
《孫臏兵法·八陣》如是說: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
就是說:懂得用兵之道的人,上要知曉天文,下要知曉地理,在國家內要深得民心。
此文,就和大家聊一聊。
本文寫於2016年
今年中秋之後,還打了幾個颱風,因過了風季,不合時宜,故稱為不時之風。
老祖宗的後天八卦,早把地理位置、氣候,很詳細地告訴我們。
南方離(火),天氣炎熱。
北方坎(水),水六氣應寒,氣候寒冷。
東方震(雷),日本、臺灣多地震。
西方兌(澤),屬金,主肅降,日落西方。
西南坤(地),盆地多。
西北幹(天),世界屋脊。
東北艮(山),大興安嶺、長白山。
東南巽(風),香港位處東南,故多風。
後天八卦亦可對應臟腑,如肝主風,《素問‧至真要大論》所提及的病機十九條,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說法。
不時之風歷史上有沒有呢?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其父親被貶到交趾(今越南)當官。
王勃去探望父親,路經南昌,應邀飲宴時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佳句,流傳千古。
探望完父親後,返程時途經香港、廣州一帶,時值農曆八月,傳說不聽漁人勸告,認為八月不會打風,堅持出海,結果年輕溺斃,《滕王閣序》成為絕響。
1274年,元朝忽必烈第一次攻打日本時,當時是11月,「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
元滅南宋,最後的海戰是在香港打的。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零丁洋便是大嶼山以西的珠江口,誰說香港無歷史呢?
元軍本不擅水戰,收歸南宋水軍後,不願管理,便又派去攻打日本,把在內河行駛的船隻也派出去。
1279年,元軍第二次攻打日本,這次是8月,再次受到颱風襲擊,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後來日本稱之為「神風」。
不時之風對戰爭、對民生造成影響,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呢?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地球上,環境、氣候對人體都會造成影響。
如月亮的盈虧,會造成潮漲潮退,在人體就會影響女生月經的來潮。
一年四季、節氣、晝夜的變化,如果人體跟不上變化,就容易生病,更不要說氣候突變與反常氣候了。
《金匱要略》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
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風季已過,卻仍有颱風,指的就是「有至而不去」。
氣候突變,多數的疾病都會受到影響。
最常見的莫過於痛症,常聽患者說,颳風下雨,關節會提醒他們,比天文臺還準。
因為痛症為風寒溼三氣夾雜而成,此時更要懂得適寒溫,以減輕氣候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