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華晨宇和馬斯克,不合時宜的理想與大勢所趨的流量

2020-11-19 解毒時光

許知遠,華晨宇和馬斯克,這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為什麼會出現在同一篇文章裡?

他們都不是被社會所平庸接受的人。

身邊有很多人討厭許知遠,覺得他油膩且做作,也有很多人喜歡許知遠,覺得他深刻而理想;華晨宇的歌,有人覺得千篇一律,純屬嘶吼,有人覺得百轉千回,韻味無窮;有人覺得馬斯克是最接近賈伯斯氣質的天才,也有人覺得他是個大言不慚的瘋子。

上個月,許知遠所創辦的單向街書店發布了一封眾籌求助信,"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

隨後不久,許知遠做了一件此前他絕對不可能會做的事情,走進薇婭的直播間,連線許多書店的創始人,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中,許知遠一直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就像他在這個時代中的不合時宜一樣。

每每連線一位書店同行,他幾乎都要問一句:「你也是第一次做這玩意吧?」

什麼「玩意」?這話在戲謔中,洩露了許知遠內心對於「直播」這件事的看法,一個「玩意兒」,拿不上檯面的東西。一直以知識分子自詡的他,竟然有一天也會為了書店的生計,成為自己有些瞧不上的玩意兒裡面的主角,這是許知遠的尷尬,也是這個時代有趣的地方。

當然,在直播間裡,許知遠沒有喊老鐵666,而是「每個書店人都不是孤立的,大家都是這個群體的一部分。誠實和愛,是我們應對危機最好的方式。」誠實與愛,這很許知遠,但一點也不直播間。

之前去過單向空間,與時下流行的書店大無二致。主體賣書,以及一些日曆、工藝品、小玩意兒等文創用品,其次還有少量的讀書位置和水吧。轉了一圈,看上了本小林一茶的俳句,打開手機APP,發現線上有滿100減50的活動,而書店不是會員的話就是原價,於是網上下單,線下走人。

說實話,書店如果把賣書這件事當作生意的話,關門都是遲早的事。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就委婉的說:「書店是一種社會景觀、公共景觀,說白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家書店的存在給一個地方帶去了很多希望。如果書店死了,許多人也會孤獨地死去。我想我們肩負著最重的責任。」

大熊貓還是個景觀呢,不也只能賣萌裝可愛才被從滅絕中拯救過來麼。書店如果只是賣賣情懷,裝裝景觀的話是活不過來的。如果書店裡放著的都是教輔、雞精、成功學,那還是儘早都死去吧。賣書之外還能有些什麼呢?書店是最有可能產生公共生活、公共思想的地方,作者與讀者交流,讀者與讀者之間的碰撞,在一個聚集的地方,享受一種唇槍舌劍的快感,這可能是書店唯一的出路了,但這個時代還需要麼?

跟許知遠拼命的找「活路」,不惜面子上直播不同的是,有人天生就不缺這個流量。最近某臺的老牌歌唱綜藝節目上線了,而華晨宇,頂著拯救節目流量的重任披掛上陣,在接連拿下幾期的冠軍之後,不負眾望的攪活了這個「將死」的節目。

如果在線上看這個節目,每到華晨宇出場,彈幕就驚人的統一,溢美之詞快要爆出手機屏幕,各種表白誇讚。如果在一些公共平臺上,說一些什麼華晨宇唱歌套路、單調,就會高音,水平不行之類的話,一定會出現一個網絡圍毆現場,粉絲快速上線,各司其職,有人擺事實講道理,有人精神指控人身攻擊,分分鐘解決負面評論。

不可否認,華晨宇唱歌是比吳亦凡要好的,但他們的粉絲是沒有太大區別的,誇讚哥哥有能力,有愛心,有努力,有擔當,有發展。許知遠所奢求的一切,在華晨宇身上,幾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許知遠抱著自己的不合時宜的理想,而華晨宇卻迎合了大勢所趨的流量。

不過二者也不完全是不可調和的,有一類人就可以完美的將自己的理想,構築在流量之上,就如神一般的賈伯斯,以及正在向神壇進發的「鋼鐵俠」馬斯克。

不過馬斯克最近有點麻煩。前些日子,特斯拉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國產Model 3上的HW3.0晶片換成了HW2.5。消費者發現後紛紛湧入特斯拉官方微博下抗議、索賠,指責「對顧客撒謊,涉嫌欺詐」。可馬斯克非但沒道歉,反而在社交媒體上含沙射影地暗諷中國消費者「無理取鬧」。

都說成功的企業家是偏執狂,馬斯克面對指控就沒有低頭,在他的心中可能一直都有一種想法,我做的都是對的,你們總有一天會感謝我。

賈伯斯曾經說過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亨利福特也說過,「如果我當年(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今天馬斯克驅動特斯拉對傳統汽車發起衝擊,就像當年福特希望用汽車替代馬車一樣。在這個歷史節點上,電動車跟傳統汽車交匯,就像一百多年前,汽車跟馬車的交匯一樣,他們雖然有著類似的功能,大致相同的動力能力,但實質上他們的核心本質是不一樣的,他們的上限也是不同的。馬車的上限,才是汽車的下限。傳統汽車做到了極致,可能電動車才剛剛開始。

這也有點類似當年賈伯斯把智慧型手機推向全世界,雖然在賈伯斯之前,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安卓機,但後來一致認同是賈伯斯發明了智慧型手機,或者說是他挖掘了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需求。當時的傳統手機跟智慧型手機在應用上也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開發理念的核心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而且傳統手機的上限也只是智慧型手機的下限。

天才們,往往不是憑空創造著什麼,而是將舊的東西埋葬,並在它們墳上種出新的花。許知遠的不合時宜沒有錯,錯在他不是天才,他沒有埋藏什麼,而是抱著一種舊時代的個人理想,希望把這理想種到每個人的心田。華晨宇就很聰明,人們要的我就給,給個夠,別說什麼理想,什麼藝術,活下去比責任可能更重要。

如果薩特活到今天,可能會在那句「存在先於本質」後面加上一句話,「選擇創造流量」。

許知遠所冀求的,華晨宇所富有的,馬斯克所創造的,在這個被網際網路席捲的年代,都被一個空泛的詞——流量所一言蔽之。

流量是人頭,是人的關注,是人背後的購買力,但更是一種選擇,一種對某個嚮往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在選擇面前,人們創造了流量,在華晨宇和毛不易之間,在肖戰和王一博之間,在馬斯克和福特之間,在賈伯斯和傑克韋爾奇之間,在許知遠和馬東之間,人們不斷的選擇著,也通過這種選擇,塑造了自己的一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流量,就是這個現代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方式表徵。每一次流量的湧動,都是現代多元宇宙中一個新的生活宇宙的誕生,是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性的創造,是人們對於自己理想未來的當下抉擇。

如果馬克思活到今天,他一定會修改資本論,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更是無差別的流量指向。當年的圈地運動,製造了無產階級,而如今的圈流量活動,也製造了無流量階級,那些頂級流量像是一個個的漩渦,把人們的目光吸引過去,義無反顧地貢獻出了自己的流量,直到下一個現象級的流量出現。

理想主義者,如許知遠,總認為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寄希望通過一種傳統的行為方式去改造世界。

流量主義者,如華晨宇,以及他的團隊,發現了現實中的流量洪流,在最大的那一股中,站穩自己的腳根,不去想該是什麼樣子,而是想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未來主義者,如馬斯克,認為現在的流量還不夠,或者不夠好,要看我的創造,我帶給你們更好的流量,更大的世界,也許你們現在反對,到時候就會說真香。

這世界奇妙的地方就是,這幾種人都需要,既要有許知遠笨拙的不合時宜,也要有華晨宇輕鬆的一呼百應,更要有馬斯克執迷的天馬行空。幸好世界不是個平面鏡,只能看見一種生活,而是一個稜鏡,折射出斑斕的可能性,以及在這些不同可能性中或掙扎或自信或深謀遠慮的可愛的人們。

相關焦點

  •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主持人是許知遠。 有人說,他的節目裡沒有明星的搔首弄姿和主持人的油嘴滑舌; 有人說他們在許知遠的尬聊裡收穫到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感」;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他的這種「非諂媚」姿態是當下中國缺少而又必需的。
  • 《十三邀》許知遠:永遠與世界為敵的憤怒少年
    許知遠許知遠最出名的兩個標籤,是「令人尷尬的公知」和「不合時宜」。因為令人尷尬,所以招來人們的無休謾罵;因為不合時宜,所以人們說這廝就會假裝清高。但或許,在這個時代,大罵公知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尷尬;不合時宜的公知,才是發人深省的良知。
  • 2020上半年,許知遠好像一直在「打臉」
    總之就是特別慘,而這個開店 15 年的書店正是許知遠當年和幾個媒體朋友一起創立的心血結晶,雖然理想上試圖「讓每一個獨立而豐富的靈魂都有處可棲」,但現實是一直處於不大賺錢的狀態,疫情的突然到來,又為書店的營業雪上加霜。
  • 「人氣主播」許知遠
    有人問,「知識分子是不是向流量低頭了?」許知遠笑了一聲,「明明我們是抬頭直播的,為什麼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低頭與抬頭許知遠的前面站著很多人,比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伯蘭特·羅素、埃德蒙·威爾遜、沃爾特·李普曼、讓·保爾·薩特等等。不過這次,許知遠前面矗立著一部手機。
  • 終於,許知遠也加入了文化商人的自救
    這場對話出自2016年第一季《十三邀》的第一期,羅振宇成為第一個受邀者,而那個自詡唱時代輓歌的人就是許知遠。不合時宜是許知遠標籤。這首時代的輓歌,在二十年前,就早已在許知遠心中奏響。1999年,許知遠創辦了一本校園雜誌,取名為《微光》。「文學、音樂、理想無所不談,除了微電子。」
  • 許知遠喝酒壯膽,聯合薇婭賣盲袋,「為啥不能理解為流量向知識分子...
    3月9日晚,一場名為「保衛實體書店」的淘寶直播由薇婭viya和許知遠創辦的單向空間共同發起。在淘寶直播領域,薇婭與李佳琦是並駕齊驅的頭部。 雖說是與薇婭聯合直播,這一晚,許知遠身在日本東京一家民宿,聯合的形式是播放了一段薇婭的視頻。 「誰說的?我們都是抬頭做直播啊,哪有低頭?」許知遠扭了一下脖子,「為什麼就不能說是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
  • 大家為什麼不再罵許知遠了?
    前者的《奇葩說》,後者的《吐槽大會》,可能是當下娛樂節目中最富創作力和思考力的存在。作為這樣兩檔節目的掌舵人,許知遠試圖從馬東和李誕身上挖掘更加崇高的個體追求。可二人都不約而同地警惕這種拔高,只敢承認自身追求僅限於娛樂價值。和馬東、李誕的這樣大眾娛樂餵養者相比,許知遠知識分子的清高,自然與大眾難以接壤。他毫不掩飾對大眾娛樂以及時代流行情緒的厭惡和不滿。
  • 譚維維坦言「我羨慕流量歌手」,華晨宇蔡徐坤在刷流量還是刷實力
    提及「流量歌手」,你腦海中浮現的有誰呢?華晨宇?蔡徐坤?…雖說有流量的話,曝光率上去了,這位明星也會隨著人氣爆棚火起來,但是流量扶持是不可能永久的呀,實力方面也不可以小覷了。流量和實力並存的歌手能做到什麼地步呢?一聽他的歌,你會覺得耳目一新;聽到歌后得知歌手是xxx,你會打心底裡發出「oh!不愧是他!」的想法。
  • 許知遠,永遠的刺兒頭
    一百一十年後,37歲的許知遠在舊金山的一家書店看到了梁啓超的照片,他被梁堅定的眼神擊中,想要探究這個中國近代史的先驅,在經歷理想破滅時的所思所想。許知遠決定要為梁啓超寫部傳記,還原這個歷史中的模糊面孔。
  • 【早知道】馬斯克:特斯拉不需要名人帶流量,我就是流量
    兩家企業的整合,讓採埃孚實現了乘用車和商用車市場的全面布局。據悉,威伯科將作為商用車控制系統事業部(暫譯,Commercial Vehicle Control Systems Division)獨立運作,成為採埃孚的第10個事業部。 點評: 當今的全球汽車市場,巨頭在掙扎求生的同時也在吞併爭強。
  • 許知遠到底知多遠?
    昨天一大早,一篇《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讓許知遠與馬東的對談火了。作者認為,許知遠是一個「對當代生活現象及其本質毫無常識,也缺乏體認、理解和耐心的網紅公知」,而他對馬東的採訪純粹是「無休止的自我表達,無休止的通過偏見預設去diss對方並不斷失敗,同時賣一個觀察者、陪伴者的人設」。
  • 許知遠:你們把我當娛樂人物,我能怎麼辦
    從來沒人見過他穿 T 恤、短褲、運動鞋,冬天大概也不會穿秋褲和羽絨服。 單向空間的同事們這樣介紹許知遠。/單向空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認識許知遠,是從2016年的一檔頗具爭議的文化訪談節目《十三邀》開始。 「笨拙的發問者、不合時宜的作家、勉強的商人」,這些關鍵詞曾出現在《十三邀》的片頭介紹中。 許知遠,作家,文化品牌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
  • 許知遠:流行不再讓我臉紅
    十一月,國貿,渣打銀行對面的一間bar,爵士樂奏得熱鬧,許知遠和老友敘舊。那天他喝得清淡,銅杯裡是伏特加兌了薑汁啤酒和青檸汁的Moscow mule。談話間,我總懷疑會有人認出他來,結果倒也並沒有。看來他還不至於出名到被打擾的程度,又或許周圍這些金融人不愛《十三邀》。 流行,從來都是有限度的。換個圈子,或許就是寂寂無名。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這一季的前幾期,羅翔被沈家本故居格局被毀的過往深深觸動,在騰退修繕的展廳裡,他和許知遠聊起了歷代刑罰的變遷,其中暗含著刑法學者間使命感的傳承。在廣州,許知遠和阿茂當街互換人字拖,攝製組還聽從了仁科的安排,一行人從城中村一直吃到了廣州塔。
  • 許知遠又被吐槽了,被眾人嫌棄的尬聊真的無用嗎
    當「尬聊」成為賣點,這是許知遠及其團隊製作《十三邀》的初衷嗎?當公眾和同行肆無忌憚地嘲笑許知遠的時候,又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怎樣的精神狀況?無論執著自信,還是天真矯情,可以肯定的是,許知遠通過《十三邀》和那些自帶流量的明星人物,突破了此前小眾文化圈的局限,而被更大範圍的公眾認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很多批評許知遠「尬聊」的人其實都忽視了《十三邀》的定位本來就不是純粹的談話節目,它本質上是帶有紀錄片性質的,即從許知遠的個人視角出發,記錄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思考。這個節目貫穿的主角是許知遠,而非那些嘉賓。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葉:在這種生活中,您還是自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覺得在現在好像理想主義者已經不是一個很正面的詞了。許:它不是當了很多年的貶義詞嗎?當被問到「你的理想是什麼?」的時候,許知遠說:是自我實現,而且是帶著雙重意義。第一種是帶有希臘式的文化底色。
  • 王大陸的理想型,趙品霖的理想型,範丞丞的理想型,看到華晨宇:誰不...
    娛樂圈有很多的明星發展是很好的,因此媒體就會問他們一些理想型之類的問題,聽到他們的回答,粉絲也是能夠知道,原來自己的偶像喜歡的是這樣的女人,王大陸、趙品霖、範丞丞不算什麼,看到華晨宇網友直呼誰不喜歡。
  • 2019年度最佳諷刺喜劇:許知遠在薇婭直播間賣日曆
    除了肉眼可見的許知遠的油膩搞笑外,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李佳琦走紅前,她一直是淘寶直播帶貨第一人,甩出第二、第三很遠。如果單論淘寶直播,薇婭依然強於李佳琦,但如果論全網影響力,李佳琦現在的勢頭兇猛,可能要超過薇婭。2000年畢業於北大大學計算機系。一個老派作家,做了檔採訪節目叫《十三邀》,經常因為油膩和不合時宜被罵。不過罵著罵著就火了,現在成了知識分子領域的大網紅。
  • 被定義為流量歌手的華晨宇,有朝一日會從神壇跌落嗎
    如今的華晨宇,流量味過重,缺乏路人的認可。在我小的時候,報紙上還會刊登一個笑話,大致意思是一個小朋友童言無忌的說周杰倫牙疼。那時候就有很多人吐槽周杰倫咬字不清。華晨宇有好聽的歌,但是如果影響力不能達到出圈的地步,依然會給人人比歌紅的印象。很多人對華晨宇充滿了惡意,主要是他作為歌手和流量掛鈎了。周杰倫的說好不哭,老jay迷會說這歌很一般,然後其他聽過周杰倫以前作品的人也會贊同。但是如果你說一個流量歌手的歌一般,那你會收到你行你上警告。
  • 自我禁忌,時代癲狂,及許知遠式的擰巴
    只是我還沒想清楚,與更久遠的沒有直播和應援的時代相比,今天這個時代的癲狂,究竟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 擰巴 許知遠的《十三邀》請來了馬東做受訪嘉賓。一個靠寫字吃飯的人,卻要Q一個靠說話吃飯的人,簡直就是伸出臉讓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