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許知遠好像一直在「打臉」

2021-02-08 數英DIGITALING

距離單向街書店向大眾展開求救,已經過了三個月。這段外界環境變動極大的日子裡,許知遠卻營業地特別勤快。

半年來,除了完成剛剛收官的《十三邀》和節奏上更加隨性如 vlog 的《十三遊》,他還嘗試了淘寶直播、走進快手,做了特別多以往那個懷疑技術、談錢羞恥的知識份子所不會幹也不想幹的事。而令人意外的是,許知遠似乎還從這樣的生活裡找到了一些新的養分。

他在《十三邀》最後一期說到,覺得自己思維方式變了,以前動輒提及「時代」的他,「現在好像越來越關注的是,個人的可能性」,以及個體在搖擺的大環境中展現的力量和親密感。

這,還是那個尬聊王、那個帶著偏見到處針鋒相對的許知遠嗎?最怕突然的溫柔,讓人不禁好奇這幾個月究竟發生了什麼,甚至有種這個知識分子磨平了稜角,走入安全區的錯覺。

畢竟一個倔強的靈魂在步入中年(44歲)、書店生意搖搖欲墜、外界環境相對不可預測的時期,還能保持一個比較樂觀的心態去瘋狂跨出舒適圈,本身就是蠻有意思的現象,也應該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

因此,小弟帶著三分困惑和四分追根究底,大致整理了許知遠這半年公開營業的時間線,

製圖:好奇的弟

比較熟悉許知遠的讀者都能看出來,這幾個月他做了許多「打臉」的嘗試,而且在五月份的單向街書店頭條標題,他甚至赤裸裸地寫下了「挺喜歡現在的自己」這樣的推文。

到底這個讀書人受了怎樣的刺激(不是)做出這些改變?

當然,真實原因只有他本人知道,但跟著老許的步伐一起走一遭,順便做個20年上半年的反思和總結,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也能獲得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2月 

 單向街書店展開自救 

2月24日,單向街書店發出求救文,

文中提及單向街書店的營業困難:

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我們的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

總之就是特別慘,而這個開店 15 年的書店正是許知遠當年和幾個媒體朋友一起創立的心血結晶,雖然理想上試圖「讓每一個獨立而豐富的靈魂都有處可棲」,但現實是一直處於不大賺錢的狀態,疫情的突然到來,又為書店的營業雪上加霜。

儘管如此,許知遠曾在 17 年回答俞飛鴻說為什麼要做《十三邀》這樣的節目提及,「因為開了個不掙錢的書店,需要別的業務來支持這個書店」,

可以說,單向街書店是許知遠不管賺不賺錢都想努力做下去的東西,而不是商人思維,一旦生意不好就無情放棄。所以儘管單向街求救一文發出去後獲得廣大的迴響和支持,但許還是努力「拋頭露面」到處營業,讓書店延續地更長遠一點,也算是回饋慷慨解囊的粉絲。

然後,他就去直播了。

 3月 

 保衛書店直播,向流量低頭?

過去曾經明確表示過「不喜歡表演式談話」的許知遠,在 3 月 9 日,和薇婭還有其他五家(同樣處境不大好的)書店創始人一起進行了近一個半小時的「保衛獨立書店」直播。

直播內容其實就是賣原價 150 特價 99 元的盲袋,裡面有書店的一些小禮品,中間再各自抒發一些理想,但是吸引了超 14 萬人觀看(大概比單向街書店連續 14 天直播挑戰的總觀看人數還多),銷售額 70 多萬,效果對危急存亡之際的書店來說應該特別好。

有人形容其是「知識分子向流量低頭」,但兩杯酒下肚的許知遠感到疑惑:為什麼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

實際上,這不是許知遠第一次「低頭」。

去年 12 月,他就有上薇婭直播間賣單向歷的經歷。據三月分播出的《十三邀》片段中可發現,當時連淘寶都不會用的他,對於「一分鐘能賣將近 7000 個單向歷」嚇得不行,連回到了後臺都忍不住懷疑「是不是我很有天分吶」。

當時許多公眾號對比了許知遠第一次直播「宛如原始人」和薇婭頻頻的捂嘴笑,將這場直播形容得有點像是另一次「美女與野獸」的會面;

然而搭配加入了採訪薇婭畫面的《十三邀》一起看,倒是發現,整體互動除了(熟悉的)尷尬氣息,同時也能感受到老許對新東西更加開放的接納心態。這個老標榜不想被技術幹擾生活的中年大叔,在直播間中,主動把單向歷節選的莎士比亞文字改成「假如淘寶是生活的食糧,那麼買下去吧,儘量地買下去吧,好讓生活過飽而噎死」,並且應薇婭的要求,從容地籤了名。

當薇婭問到單向歷封面上的亂碼是什麼,許知遠又淘氣地回答:暈眩是人生的本質,不用那麼清楚。

這個回答當然有些取巧,充滿了你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的味道,但比起以前和馬東、李誕對談「一定要講出個所以然」的針鋒相對,直播間的許知遠,顯得很收斂。

從這一期《十三邀》我們也能見到,最初許知遠因為想要探究淘寶直播這個由「物」所聚集起來的巨大力量而選擇採訪薇婭,在參觀過薇婭的倉庫後,他雖然當下仍沉浸在驚訝之中,但也能對這個現象感到共情,「就像我房間堆了一堆書,不理解的人看了也會覺得很可怕」;對於薇婭的因為熱愛所以像永動機般地(為消費主義)工作,他又能很精準地反饋說,薇婭這是在用「理性做瘋狂的事」。

整個第四季《十三邀》,頻頻出現這樣的共情,許知遠似乎(終於)在試圖理解他舊有世界以外的存在,也正在慢慢接受和承認自己的不理解。

 4月 

 走進快手,

 記錄並不一定「精緻」的生活 

過去看奇葩說都覺得「粗鄙」的許知遠,在四月跟快手達成了直播合作,堪稱活久見系列。

當時隔離和無法復工的人還有很多,許的主題便是「帶一本書 走出孤島」,既是在呼應二月時單向街的「走出孤島」,也是提供隔離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一個情緒和注意力的出口。

帶一本書 走出孤島

有數英網友對這次合作表示:快手是什麼樣的自己心裡沒點數嗎?言下之意便是,快手作為某種程度的「土味大本營」,和老知識分子的強強聯手顯得有些憋扭。

但從預告片來看,居然也並不是很「裝」,既保留了快手的土地氣息,又有一些知識分子式的堅持,以許知遠的旁白搭配大量素人認真讀書的黑白鏡頭,結合「必須重新審視自我與他人,重新尋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等句子,好像在跟大家分享,也好像是許的喃喃自語。

大概是第一次直播效果還可以,五月初又有了新主題的直播,「我們的中場戰事」。

在當時市面上一股腦地討論、讚美、羨慕後浪時,許知遠找了人生同樣步入中場的尚雯婕、葉蓓、曾寶儀,來分享心態和各種各樣隨時間變化的轉變。

我們的中場戰事

「比起青春崇拜,我更相信智慧隨時間而來。」

這是許知遠的第四場直播,他似乎已經在慢慢習慣這個新的露面方式,甚至給自己備好了滿滿一桌菜,跟幾個月前需要借酒壯膽的模樣判若兩人。也是這場直播,讓他下了「挺喜歡現在的自己」的標題,讓市場上總算能見著一些沒那麼中年危機的中年範本。

許知遠x曾寶儀

 5月 

《十三》系列,繼續「尬聊」?

《十三邀》

播出了大半年的第四季《十三邀》,在五月底畫上了句號。這一季沒有過去那麼多爭議性的尬聊名場面,但多了幾個和學者引人深思的「出圈」談話片段。

在最後一集,這個過去「談錢丟臉」的文化人,「帶著些許焦慮和和些許抗拒」,去見了(一個顯然會正面肯定金融作用的)經濟學家陳志武老師進行對談,並且和幾位年輕人坐下來,大聊特聊「多少錢才夠用」這種「悲傷」的話題,是一次屬於許自己走出舒適圈的突破。

和其他人的對談,也能明顯看到許知遠聆聽的部分更多了。不只是乖乖聽史學大家許倬雲講社會和時局,也聽師母講婚姻和愛情(!);聽人類學家項飆說, 「一個理想的知識分子,一定要在地且要非常敏感,出發點必須是當下大眾的困惑,對古典的東西要熟悉,但要能放到現在去實踐」;也聽陳志武解釋財富差距的來龍去脈。

和前幾季相比,要素同樣密集,但少了許多尷尬到腳趾能摳出兩室一廳的翻車場面,交流的節奏更加張弛有度。

《十三遊》

看《十三遊》的時候,能更明顯感知到老許的狀態比以往放鬆很多。

這是同個團隊於三月分開始的新節目,同樣也是對話和探索,但是呈現方式更像個 vlog,更加隨性,也會穿插一些(當時因疫情卡在日本時的)生活片段,而就算探索了一整期找不到答案也沒關係,因為「知遠導航 保證迷路」。

開篇引用了夏目漱石的話:當你不知道一個東西的本質的時候,就盡力描寫它表層的每個細節,當你把這些細節逐步描繪出來的時候,它的實質也可能會真正地浮現起來。

十三遊系列,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細節和溫柔,甚至帶著欣賞意味的凝視去生活的節目。

帶著沒那麼多的自我主張,他走訪了鑽石公主號,試圖逼近歷史的現場;去了日本的寺廟和自殺森林,嘗試探究一個社會在面臨困境時如何處理挫敗感;還去看了搖滾少女團體演出,體會一把年輕粉絲追星的心情;還被可愛的吉岡裡帆「反問」了許多問題,似乎進入一個被採訪者的角色之後,一下子啥銳氣都沒有了甚至有些手足無措。

除了各種新嘗試,許知遠在《十三邀》的畫風也有跨次元級的大躍進:

無話可說並直接嚇成一個表情包

但是,看著舒服的行程,導演卻會擔心「提煉不出中心想法」,憤而連線許知遠求證:「(這主題)還有做的必要嗎?」

許知遠:特別有呀!不一定要馬上給出某個結論,是我這兩年最大的變化。

比如說,和大胃王 youtuber 一起吃播的體驗,表面上看大胃王似乎對著鏡頭吃吃喝喝很悲哀,但是,大胃王也是通過鏡頭在和粉絲們分享吃的喜悅。過去的許,可能會傾向直接從自己的視角去切一個結論,但是現在,僅僅是能用《十三遊》的視角給更多人分享這種近距離參與的驚奇感受,大概就夠了吧。

 寫在最後 

許知遠這半年,確實跟以前很不一樣了。

但是許知遠的內核變了嗎?他不再端著知識分子的架子,就等於是向流量低頭了嗎?這個可以留給看客各自表述。

有趣的是,凡是講到許知遠,似乎總能讓大眾基於喜歡和不喜歡進行一場站隊大辯論。

百度搜許知遠,第一個問題就是許知遠為什麼討人厭?

知乎上,也有大批精英對於如何評價許知遠展開激烈的詞彙與觀點碰撞。

而從各種寫許的文章評論區中,我們其實不難發現主要幾種解讀許的視角。不喜歡的人說他──

拿知識裝x、遇到美人又顯油膩、問問題的情商很低、談話中時不時流露無端的優越感、醜到不忍直視(人身攻擊不鼓勵哈);

喜歡的人說他──

每個人都有偏見他只是特別真實地展現出來、針鋒相對的談話更能直指核心、他的節目持續挖掘優質學者被更多人看見、是流量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多元存在。

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其實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許知遠,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只是在通過他和他的作品來發表我們自己的看法。

就像過去《十三邀》採訪姜文時他說道,一旦作品發表到公眾面前,人們的解讀就跟作品本身沒有關係了。而許知遠在這半年的變與不變,在不同視角的觀看下,可以解讀成一種打臉、低頭,也能看成是一種成長、成熟,有人喜歡更加溫和帶感情的他,也有人失望於他不再尖銳地指出問題,能有這些歧義產生的前提,其實還是因為許知遠和他的團隊致力在做一個試圖讓大家討論的、與市面上其他節目不大一樣的東西。

就像他曾說過,

一個好的社會,就是大家可以產生辯論、互相說服,即使說不服,也彼此意識到有不一樣的存在。

不管喜不喜歡,知道「有個不甚完美的人還在變著法子衝撞社會」,就還挺安慰的。

敬討論的餘地。

歡迎帶偏見到評論區尬聊。

參考資料:

1. 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

2. 許知遠:這些誠實的愛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式|直播回顧

3. 十三邀,下次重逢前

2020 過去一半,我在品牌廣告裡遇見的 6 個好故事

地攤經濟爆火!30+品牌成功蹭到熱點,再不上車就晚了!


兒童節案例復盤,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

數英原創內容

轉載請至後臺回復「轉載」獲取轉載規範

數英內容涵蓋市場營銷、廣告策劃、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信息技術等各數字相關領域。

相關焦點

  • 2020 上半年數英原創精選 20 篇,內容直呼上流!
    2、2020年初廣告業生存報告「疫情特別版」15、「變革者」 | 2020上半年,許知遠好像一直在「打臉」而令人意外的是,許知遠似乎還從這樣的生活裡找到了一些新的養分。到底這個讀書人受了怎樣的刺激(不是)做出這些改變?真實原因只有他本人知道,但跟著老許的步伐一起走一遭,順便做個 2020 年上半年的反思和總結,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也能獲得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16、社媒運營 | 從西貝的菜裡,我學會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 許知遠:流行不再讓我臉紅
    虎嗅機動資訊組作品作者 | 竺晶瑩題圖 | 受訪者提供我一直以為,許知遠很出名。
  • 馬東與許知遠,就是葉問與宮二
    昨天我群就在討論,有的朋友很反感他,後來聽說某群裡的小朋友們就許知遠這個人就吵了一中午,我覺得這太可愛了,於是也去找了視頻來看。不成文的隨手寫幾點感想。想到哪寫到哪了。 1、其實視頻的內容真的還是挺有意思的,馬東和許知遠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因為許知遠比較直接,所以馬東也沒客氣。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有關外賣時代的愛情,以及當下的我們,1月31日,崇尚笨拙、抗拒庸俗的許知遠;看似犀利、骨子溫柔的葉三,在蜻蜓FM音頻直播間展開了一場基於靈魂與肉體的討論。在這次對話中,葉三承擔了談話節目《十三邀》中許知遠「發問者」的角色,許知遠則在回應中反覆提到「時代」、「靈魂」、「輓歌」、「一代人」、「邊緣」、「方向」這樣的關鍵詞,說起自我、女人、愛情,也聊到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 「人氣主播」許知遠
    有人問,「知識分子是不是向流量低頭了?」許知遠笑了一聲,「明明我們是抬頭直播的,為什麼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低頭與抬頭許知遠的前面站著很多人,比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伯蘭特·羅素、埃德蒙·威爾遜、沃爾特·李普曼、讓·保爾·薩特等等。不過這次,許知遠前面矗立著一部手機。
  • 肖戰代言某產品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227粉群嘲,權威數據打臉
    看到這樣的數據,相信很多喜歡肖戰的粉絲都非常欣慰吧,不僅僅國內有龐大的粉絲群體一直在支持他,海外也有很多人在等待他。肖戰此次是因為情人節要到了,代言產品非常應景,所以通過錄播的方式出現在直播的過程中。然而,即便這樣實打實的數據還是有人懷疑肖戰的號召力,近日肖戰代言的某啤酒品牌上半年業績出爐,整個公司的業績都下滑嚴重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 許知遠,永遠的刺兒頭
    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王朔的小說和馮小剛的電影,用略帶戲謔的北京方言解構了主流話語的崇高,好像什麼都能拿來調侃,高雅的東西也必須用低俗來表現,讓緊繃了好久的讀者和觀眾們久違地開懷大笑。《頑主》上映後,就連去王朔家修熱水器的師傅都說:「這片子怪了,不開燈也不上床,但真他媽過癮,寫這片子的師傅準跟我們這樣的人一塊兒混過。今後只要是這位王師傅寫的電影,我非看不可。」
  • 和許知遠的談話暴露了他的選擇
    看大話西遊的時候,周星馳說道「瞧,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這話放在今天,就像是蔣方舟吐在槽李誕,「李誕,你現在好像一條狗啊」。李誕回應兩聲「汪汪」。狗年吉祥。這種被社會打臉的經歷並不算特別,更像是普通人一種成熟的過程和代價。但是最終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對同樣事情分道揚鑣的選擇。李誕沒說世界錯了,只是更快地加入到世界的運行中來。 在當時,李誕還聊起了池子,說即便沒有文青的那些掙扎,苦澀在這個95年的小孩寫段子的事情上並沒有障礙。
  • 自我禁忌,時代癲狂,及許知遠式的擰巴
    但是這一天,小姑娘一直在窺視著杏茶,心中忐忑不安。雖然沒有任何人責備,也沒有任何人知道,但她隱隱感覺到,自己破壞了別人一件非常寶貴的東西。 王安憶說,那時她懵懵懂懂,欲望很多,且嬌生慣養,欲望總能得到滿足,所以不懂得自己對自己的禁忌是怎麼回事,不懂得「每個人都當有一件終身信守的東西,這東西凌駕於肉體與精神之上,使我們的行為不至於陷入盲目,再因盲目而苦悶。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象山影視城還是一片黑暗,看著自己的臺詞劇本,許知遠陷入了焦慮。 在王寶強的電影片場,許知遠要演一名賭徒,和其他群演高呼「押大」或是「押小」,為了幾個鏡頭,一直幹到了晚上十點半。最終,他收穫了100元的片酬,還有劇組提供的三頓盒飯。 這是王寶強成名前的慣常一日,也是群演們夢想成為「王寶強」的普通一天。
  • 許知遠:我怎麼可能是個笨拙的提問者
    這次來到這裡的是,上期評論區呼聲最高的許知遠和他的《十三邀》《十三遊》《青年變革者:梁啓超》。···············許知遠一直是我很想採訪的創作者。前段時間,在《十三邀》的總結短片裡,許知遠說,節目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集體情緒和時代精神固然重要,但我現在好像越來越關注的是個人的可能性。」海外遊蕩五個月後,許知遠回國準備拍攝新一季的《十三邀》。在酒店隔離期間,我們和他進行了電話採訪。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
    許知遠一直是我很想採訪的創作者。來到北京讀大學後,可能是急於彌補應試教育帶來的缺憾,幾乎每個周末,我都會去許知遠和朋友所創辦的單向街參加文化沙龍,這是當時在書本之外,我所能觸及到的打開自己視野的方式。前段時間,在《十三邀》的總結短片裡,許知遠說,節目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集體情緒和時代精神固然重要,但我現在好像越來越關注的是個人的可能性。」海外遊蕩五個月後,許知遠回國準備拍攝新一季的《十三邀》。在酒店隔離期間,我們和他進行了電話採訪。
  • 跟許知遠老師談談粗鄙
    馬東和許知遠的對話這兩天在網上很火,許知遠因為這個視頻在網上被罵的鼻青臉腫的,「許知遠你離採訪馬東還差十個朱軍!」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虎嗅網
    許知遠一直是我很想採訪的創作者。來到北京讀大學後,可能是急於彌補應試教育帶來的缺憾,幾乎每個周末,我都會去許知遠和朋友所創辦的單向街參加文化沙龍,這是當時在書本之外,我所能觸及到的打開自己視野的方式。前段時間,在《十三邀》的總結短片裡,許知遠說,節目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集體情緒和時代精神固然重要,但我現在好像越來越關注的是個人的可能性。」海外遊蕩五個月後,許知遠回國準備拍攝新一季的《十三邀》。在酒店隔離期間,我們和他進行了電話採訪。
  • 許知遠:你們把我當娛樂人物,我能怎麼辦
    /豆瓣 許知遠不滿於大眾只看到他「非表演性、流暢性的採訪者」一面,而是希望大家多關注那些「真正的智識」,哪怕讀兩篇他的文章。 如果只看到所謂「許知遠式的尷尬」、把他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談資,難免會辜負許知遠的洞見與誠摯。
  •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許知遠的「精英姿態」「理想主義」為他贏得了不少擁躉。 有人說,他的節目裡沒有明星的搔首弄姿和主持人的油嘴滑舌; 有人說他們在許知遠的尬聊裡收穫到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感」;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他的這種「非諂媚」姿態是當下中國缺少而又必需的。
  • 許知遠到底知多遠?
    昨天一大早,一篇《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讓許知遠與馬東的對談火了。作者認為,許知遠是一個「對當代生活現象及其本質毫無常識,也缺乏體認、理解和耐心的網紅公知」,而他對馬東的採訪純粹是「無休止的自我表達,無休止的通過偏見預設去diss對方並不斷失敗,同時賣一個觀察者、陪伴者的人設」。
  • 許知遠上知乎獨家推薦新書 獲網友關注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知遠探訪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的旅行意外延長,日常的節奏,變得如此重要,它的精確、平靜、克服著那種無力、彷徨。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許知遠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二是第一次訪談大概四個多小時,從下午一直到深夜,天都黑了。當天的錄音師說,他做這行這麼久,這是唯一一次全程都在聽的,雖然沒太聽懂,但就是有趣。這是現場工作人員的第一反應,他覺得有意思,我想這事兒大概就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