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許知遠老師談談粗鄙

2021-02-07 押沙龍yashl

馬東和許知遠的對話這兩天在網上很火,許知遠因為這個視頻在網上被罵的鼻青臉腫的,「許知遠你離採訪馬東還差十個朱軍!」弄得我都起了好奇心,特意找來視頻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想看看那十個朱軍往那兒塞。


看完了以後,我覺得在審美上,其實我是能理解許知遠老師的。老實說,《奇葩說》我也看不下去。它裡頭那些紅頭髮綠腦袋的造型我就受不了,而且裡面的人說起話來都很激動的樣子,也不符合我的審美觀。我的心情跟許知遠老師是一樣的,不光跟許知遠老師的心情一樣,跟中老年人看見穿著麻袋服、留個雞冠子頭的年輕人的心情也思一樣的:這都什麼呀?太粗鄙了!


但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我能理解許知遠的焦慮,甚至我認為這種焦慮裡有一些真實的力量,但是我依舊認為他的邏輯理路是不清楚的。我不想加入罵他的隊伍,因為隊伍實在太擁擠了。我只想對事不對人的談幾個道理。


過去的時代有多精緻?


覺得過去的文化非常精緻,我覺得這是個誤解。我們看過去的文化,其實只看到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比如唐詩。可是唐朝認字的人是很少的,會寫詩的人更少。唐朝有六千多萬人口,能夠閱讀詩歌的人最多只有三四百萬,能夠寫詩歌的人可能只有幾十萬,悲觀估計可能只有幾萬。我們都說唐詩如何如何,其實能夠背出三十首以上唐詩的人,在唐朝的比例肯定比現在還低。


那消失的六千多萬人哪裡去了?他們的文化在哪裡?


他們是無聲的。他們的文化像塵沙一樣在歷史上消失了。魯迅寫過一篇文章,叫《無聲的中國》。其實古代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就是無聲的。他們好像啞巴一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們想過什麼,沒有人關心他們喜歡什麼。


在歷史上,文化的雅致就是以大多數人的沉默的代價的。如果讓大多數人發聲,文化一定是喧囂的,一定是不夠精緻的。如果唐朝老百姓都有機會發聲,都有機會選擇文化節目,許知遠老師認為他們會選擇什麼?他們會看杜甫的《登高》詩朗誦,還是看魔術雜技郭德綱?


全民高雅的時代從來不存在。


如果讓看《奇葩說》和《康熙來了》的觀眾統統沉默,只留下許知遠這樣的知識分子站在文化舞臺上,這個舞臺當然會看著雅致很多。許知遠老師家肯定一屋子書,肯定還知道柏拉圖和哈貝馬斯,頭髮還那麼藝術的蓬蓬著,當然是很精緻了。


可是,憑什麼?


缺乏精緻,是粗鄙的錯兒麼?


許知遠老師說起梅蘭芳,馬東說梅蘭芳就是現在的周杰倫,許知遠很不以為然的樣子。其實梅蘭芳在他那個時代,真的是那麼難以企及的高雅和精緻麼?事實上當時的文化人很多相當鄙視梅蘭芳的。魯迅就嘲笑說梅蘭芳眼睛那麼凸、嘴唇那麼厚,還腆著臉演什麼林黛玉?沈從文也覺得梅蘭芳演《貴妃醉酒》,「在一丈內看他作種種媚態,」穿的衣服也不倫不類,毫無唐朝空氣,看著噁心。而這樣的貴妃醉酒還是改良版的,以前的《貴妃醉酒》穿著緊身衣服撫摩自己,是有名的「粉戲」,難道不粗鄙麼?


許知遠老師還提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當然是絕世天才,但他的戲劇裡頭粗鄙的地方還少嗎?他的劇本裡到處都有猥褻之處,就像《哈姆雷特》,偉大的悲劇啊!哈姆雷特跟奧菲利亞對話的時候,朱生豪翻譯的是「我可以把我的頭枕在您的膝上嗎」,其實這就是雙關語。你以為是什麼頭?就是指小弟弟啊。就是哈姆雷特說我的小弟弟能不能往你那裡插的意思啊!就是這麼黃。沒辦法,觀眾愛看,莎士比亞也愛寫。


伊莉莎白時代的觀眾就是喜歡黃段子,喜歡暴力場面,俗氣程度比現在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莎士比亞有個劇本《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裡頭殺人的,砍手的,到處是暴力場面,簡直是不堪入目。那又怎麼樣?莎士比亞還是一個精才絕豔的大師啊!


這是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到了二十世紀上半夜,那可是誕生了喬伊斯、伍爾夫和奧威爾的時代啊。可奧威爾本人是怎麼說的?奧威爾在一個書店當過店員,根據他的觀察,被租出去的書基本都是伊索爾.戴爾、瓦維克•迪平、傑弗裡•法諾爾的廉價小說,那些破玩意兒跟現在的玄幻小說沒啥太大區別。奧威爾說有位讀者「每年讀過的垃圾書能鋪滿四分之三英畝的土地」。用許知遠先生的標準,這些普通人的口味也是很粗鄙啊。可這並沒有妨礙喬伊斯他們的誕生啊。


可是一個時代如果沒有產生足夠精緻的文化,那也主要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精英太過無能,而不是因為大眾太過粗鄙。


就像許知遠先生覺得現在沒有精緻的東西,那他應該做的事情是自己開始創作精緻的東西,而不是抱怨《奇葩說》太粗鄙。沒有人攔著你去做啊。如果許知遠老師真有莎士比亞的能力,寫出一部《仲夏夜之夢》或者《暴風雨》那樣足夠牛逼的東西來,一定是有觀眾看的。那麼,《奇葩說》那樣的節目再粗鄙,又何礙於他的創作呢?


許知遠老師到底在擔心什麼?


假定世界上確實存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區分(事實上這種區分是含糊和變動的),那麼許知遠老師到底擔心的是什麼呢?


他擔心的是大眾文化太過粗鄙,會影響到精英文化的精緻?可是就像馬東說的那樣小群體始終存在,這個世界上始終有一批關心形而上事物的人,始終有一批喜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勝過盜墓筆記的人,他們始終沒有消失,始終等待著你去觸動他們、吸引他們。


或者他覺得大眾文化本身就不該這麼粗鄙?那麼就像我在上面說的,無論是唐朝的中國人,還是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人,他們都不會像許知遠先生想的那麼精緻。現代的中國人也許粗鄙,但我不相信他們比那些古代的普通人更粗鄙。但是莎士比亞不就是從那個粗鄙時代裡誕生的麼?


那麼他擔心的是什麼?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是:原來那些人是無聲的,現在他們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而他們的聲音又被許知遠先生聽到了。而在美好的過去,他可以裝作這些人不存在。


就像在聽交響樂的時候,忽然意識到隔壁的大廳裡,居然有人在看二人轉,這多讓人噁心啊!


什麼是粗鄙?


事實上,真正留心一下文化史就會發現,經典東西往往是產生在混亂喧囂的時代,產生在泥沙俱下的時代,產生在創造力旺盛,粗鄙和精緻混雜的時代。就像莎士比亞所處的伊莉莎白時代,就像馬克吐溫所處的鍍金時代,就像蘭陵笑笑生所處的話本小說時代。處處強調精緻、鄙視粗鄙,往往是文化貧血衰弱的徵兆。


而且讓我們再追問一個問題:什麼是粗鄙?《奇葩說》粗鄙麼?我沒仔細看過,無法做評價。但是僅僅因為看不慣它的風格,就說它粗鄙,很可能是錯的。它可能是俗文化,但不一定是粗鄙文化。它的文化範式是俗的,但是它如果爭取在這個範式裡面做的足夠用心、足夠精細,那麼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精緻的俗文化。而我們看到的許多經典藝術,都是從這種俗文化裡長出來的。許知遠老師現在覺得京劇多精緻,但他如果生活在京劇剛出現的年代,多半會覺得這是粗鄙的。如果他生活在話本小說剛出現的時候,也會覺得這個東西是粗鄙的。


沒有什麼東西一出來就是精緻的。


我們這個時代會留下什麼嗎?


許知遠先生似乎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留不下什麼,馬東說他這話說得太早了。確實說的太早了。


我並不是一個文化相對主義者。我深深的相信,《紅樓夢》的價值高於《鬼吹燈》,巴赫的價值高於鳳凰傳奇,我相信每個時代都應該留下一些美好的經典,留給未來的人類。其實馬東也不是文化相對主義者。他說現代人看《奇葩說》,跟伊莉莎白時代的人看莎士比亞,是一樣的。這是指觀眾欣賞這個舉動本身,而不是說《奇葩說》和莎士比亞是一樣的。但是許知遠先生說我們這個時代粗鄙到留不下經典,我就不能確定。我覺得這話說的太絕對。稍微對歷史熟悉一點就不會犯這個錯誤。


我不知道周杰倫會不會在一百年後被視為經典,我不知道三體會不會成為未來的經典,我不知道劉震雲會不會成為未來的經典,我也不知道某個我不知道名字的藝術家會不會成為未來的大師。


許知遠先生可能會對這種樂觀看法嗤之以鼻。但是我們換個角度看一下。在伊莉莎白時代,大家就覺得莎士比亞是個討人喜歡的劇作家和演員,如果有人對看客說,莎士比亞會成為荷馬一樣流傳永久的詩人,看客肯定會覺得你腦子有病;在西班牙黃金時代,大家覺得《堂吉訶德》就是一本逗樂的滑稽書,如果有人告訴讀者,塞萬提斯會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作者,大家肯定覺得這人是傻逼。


有活力文化往往是「粗鄙」的,就像大海的浪潮一樣渾濁雜亂,而他「精緻」是浪潮過後留下的貝殼。沒有這種混亂的浪潮,就不會衝來海底的貝殼。精美的文化總是混亂浪潮沉澱的結果。我們往往會高估過去的時代,因為我們回首過去時代,喧囂已經消失,混亂已經消失,只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貝殼,而對這些貝殼的評價,又已經有了定評。


我們這個時代會留下什麼,我們還不知道,因為我們自己就處在這個浪潮之中,只看到周圍的泡沫和海水。這個東西要未來的人們來判斷。就我個人來說,我相信這個時代很可能在創造著未來的經典,只是我們身處局中,分辨不出而已。


當然我的判斷可能是錯的,有可能我們這個時代依舊是一個模仿和追趕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創造的時代。但是我覺得,我們不能像許知遠先生那樣,如此輕易地否定這個喧囂而混亂的時代,因為根據歷史的經驗,有價值的東西往往產生於喧囂與混亂之中。


———————————

蘋果用戶打賞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馬東與許知遠,就是葉問與宮二
    昨天我群就在討論,有的朋友很反感他,後來聽說某群裡的小朋友們就許知遠這個人就吵了一中午,我覺得這太可愛了,於是也去找了視頻來看。不成文的隨手寫幾點感想。想到哪寫到哪了。 1、其實視頻的內容真的還是挺有意思的,馬東和許知遠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因為許知遠比較直接,所以馬東也沒客氣。
  • 許知遠,永遠的刺兒頭
    《頑主》上映後,就連去王朔家修熱水器的師傅都說:「這片子怪了,不開燈也不上床,但真他媽過癮,寫這片子的師傅準跟我們這樣的人一塊兒混過。今後只要是這位王師傅寫的電影,我非看不可。」21992年,許知遠在北窪路的首都師大附中讀高中。高一的時候,許知遠他們的兩個重點班新來了一個語文老師,據說是北大畢業的,叫孔慶東。孔老師和別的老師不一樣,除了講課本上的知識,他還給學生們講五四,解析崔健的《一塊紅布》。
  • 帶著偏見的許知遠和透著豁達的馬東之間至少差一個李誕的距離
    面對許知遠,馬東才是那個活得真明白、真通透的人,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話馬東》,只想說一句,馬東太牛了!第一感覺是,馬東是懂許知遠的,可是,許知遠卻是完全無法懂馬東,因為許知遠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和率直,卻欠缺足夠的理性來平衡和制約那份習氣,既不通透也不豁達,感覺許知遠離馬東至少還有一個李誕的距離。
  • 2020上半年,許知遠好像一直在「打臉」
    4月  走進快手, 記錄並不一定「精緻」的生活 過去看奇葩說都覺得「粗鄙」的許知遠,在四月跟快手達成了直播合作,堪稱活久見系列。但從預告片來看,居然也並不是很「裝」,既保留了快手的土地氣息,又有一些知識分子式的堅持,以許知遠的旁白搭配大量素人認真讀書的黑白鏡頭,結合「必須重新審視自我與他人,重新尋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等句子,好像在跟大家分享,也好像是許的喃喃自語。
  • 同樣是採訪俞飛鴻,許知遠和竇文濤是真直男還是偽油膩?
    跟俞飛鴻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就是對他自己最好的保全。許知遠,出生於1976年,是中國著名公知。他最大的特點是不論在文章中還是訪談中,都體現著一個知識分子對中國過去與未來的思考,充滿憂患意識,時刻在苦苦追問:這個世界還會好嗎?許知遠過去與俞飛鴻沒有太多的交集,對俞飛鴻的了解幾乎都來自於俞飛鴻的影視作品。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兩年前說到許知遠很多人不屑一顧,覺得他是油膩中年男,沉溺於自我欣賞,沒有和社會同時進步,所以在人們的嘴裡許知遠清高,許知遠裝文化人。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知遠成功「洗白」,人們說起他成了訪談節目的良心,成了堅守自我的時代裡的一束光,原因何在呢?
  • 自我禁忌,時代癲狂,及許知遠式的擰巴
    在校園裡漫走的時候,不期然遇到了上大學後的第一位老師。和林老師在綠樹灰瓦下拍了一張合影,仿佛是時光有意留下的一個溫柔註腳。 2007年9月2日,是我北京生活的起點。那一天,有橘色的動感地帶促銷棚、迷彩的床墊、粉色的臉盆和藍色的拖鞋,空氣裡是新刷的牆壁、洗衣粉、塑料製品與荷爾矇混合的令人愉快的香氣。十年一覺,這場夢,真美。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當時李倫老師找到我,我們以前在央視共同工作了好多年。他問我知不知道許知遠,我說知道啊。他說我們想跟許知遠幹點什麼,我說行啊,先拍一個試試,幹了再說。提問:從傳統媒體來到網際網路,有什麼不同?朱凌卿:網際網路可以做相對更個性化的表達,有一種更放鬆的、個人化的語態。你可以選B站博主,甚至可以選一個連頭髮都不梳的主持人,這都沒問題。
  • 許知遠上《吐槽大會》,金句文案火了!
    廣告記編輯整理(ID:adgroup)《吐槽大會》迎來史上最有文化的吐槽者:許知遠連金星在他面前也毫無還手之力而許知遠吐槽張大大更是讓人哭笑不得金星在之後上場還是吐槽了許知遠的外貌金星說道:你們真不了解許老師他是個有文化的人
  • 2019年度最佳諷刺喜劇:許知遠在薇婭直播間賣日曆
    特別是最後一個細節,幫許知遠說出「本來就是你的個性」,算是打圓場,化解了許知遠的尷尬以及觀眾的困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拿著手機看直播的700多萬薇婭粉絲,心情得有多複雜。一個完全不認識的大叔,表情油膩猥瑣,頭髮那麼長,那麼亂,穿著西裝,帶著黑框眼鏡,號稱沒用過淘寶,只穿人字拖。薇婭拿出手機,看了看日曆銷量,表示現在賣出了6500份。許
  • 「人氣主播」許知遠
    「在中國崛起的時候,我們跟整個世界的溝通語言只有消費的語言。但在未來,只有依靠新的知識積累、新的情感力量,才可能產生新的可能性。」改變時刻發生在這位自詡為公司「首席哲學官」的身上。在消費主義、反智盛行、網際網路娛樂精神橫行的時代,許知遠試圖找到一個「知識分子」與外界對話溝通的可能性,比如文化創業,比如出品《十三邀》,也比如參加直播。
  •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想必本人的確對羅振宇老師「愛」得深沉,向來不吝表達對他的偏見。 就連目睹熱依扎在《奇葩說》裡懟他,也禁不住在心裡為扎扎鼓掌。 不過有些油膩是終究解不了的。我現在想開了,與其隔空噦逆,不如敬而遠之,看點稱心如意的節目。
  • 許知遠: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跟蔡瀾在大排檔吃著火鍋,在美食家蔡先生面前,不談食材、不談美酒,連哪道菜「好吃」也不評價下,上來就急不可耐地問一句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許知遠一定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所以採訪的開頭,他專門拿了一本《哲學的故事》最新版送給羅振宇,因為他知道這是青年時期對他影響很深刻的一本書。 以為羅振宇跟他一樣,是會把在書裡看到的理論、受到的思想衝擊當作自己人生重要的指引,可以借這本書,按圖索驥,找出羅振宇人格形成的前因後果。
  • 終於,許知遠也加入了文化商人的自救
    這場對話出自2016年第一季《十三邀》的第一期,羅振宇成為第一個受邀者,而那個自詡唱時代輓歌的人就是許知遠。不合時宜是許知遠標籤。這首時代的輓歌,在二十年前,就早已在許知遠心中奏響。1999年,許知遠創辦了一本校園雜誌,取名為《微光》。「文學、音樂、理想無所不談,除了微電子。」
  • 許知遠:流行不再讓我臉紅
    十月,阿那亞,單向街15周年,許知遠作為主角,被眾星捧月。 十二月,北京單向空間,他的辦公室更像一個書房,被兩面觸到天花板的大書架包圍,一眼掃去,有幾部書脊上印著李鴻章、陳寅恪的名字。許知遠的書架多被清末民初的中國近代史名人所「霸佔」:「我在寫梁啓超,有很多資料要查。」
  • 許知遠:我怎麼可能是個笨拙的提問者
    GQ報導:讀《青年變革者:梁啓超》時,跟看節目的體驗非常不一樣,你會非常耐心地去描寫當時房梁上雕的花紋是什麼樣。許知遠:對,是。許知遠:我們四季做了52個領域,我怎麼可能每個領域完全都是投入呢,這得跟我的個人經驗和知識訓練有關係。你即使去訪問一個娛樂節目的主持人,他面對的都是明星,但他也有跟某些明星談得更好的時候,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GQ報導:是很正常。我只是好奇對於你個人而言,是不是和做學問的人聊天才是最舒適的。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
    GQ報導:讀《青年變革者:梁啓超》時,跟看節目的體驗非常不一樣,你會非常耐心地去描寫當時房梁上雕的花紋是什麼樣。許知遠:對,是。許知遠:我們四季做了52個領域,我怎麼可能每個領域完全都是投入呢,這得跟我的個人經驗和知識訓練有關係。你即使去訪問一個娛樂節目的主持人,他面對的都是明星,但他也有跟某些明星談得更好的時候,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GQ報導:是很正常。
  • 許知遠到底知多遠?
    昨天一大早,一篇《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讓許知遠與馬東的對談火了。作者認為,許知遠是一個「對當代生活現象及其本質毫無常識,也缺乏體認、理解和耐心的網紅公知」,而他對馬東的採訪純粹是「無休止的自我表達,無休止的通過偏見預設去diss對方並不斷失敗,同時賣一個觀察者、陪伴者的人設」。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有關外賣時代的愛情,以及當下的我們,1月31日,崇尚笨拙、抗拒庸俗的許知遠;看似犀利、骨子溫柔的葉三,在蜻蜓FM音頻直播間展開了一場基於靈魂與肉體的討論。在這次對話中,葉三承擔了談話節目《十三邀》中許知遠「發問者」的角色,許知遠則在回應中反覆提到「時代」、「靈魂」、「輓歌」、「一代人」、「邊緣」、「方向」這樣的關鍵詞,說起自我、女人、愛情,也聊到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 許知遠上知乎獨家推薦新書 獲網友關注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知遠探訪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的旅行意外延長,日常的節奏,變得如此重要,它的精確、平靜、克服著那種無力、彷徨。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許知遠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