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君在假期期間,刷完了一部特別有意思的美劇,由網飛出品的《我為鞋狂》(原名《Sneakerheads》)。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部劇的主要內容就圍繞著下潮流圈的「鞋迷」們。它以戲謔的表現方式,不僅呈現了鞋圈的眾生相,還通過主角的視角,展現了鞋圈內部大家看破不說破的「潛規則」。
如果你本身就是關注潮流、喜歡潮鞋的Sneakerheads,看這部劇時絕對會時不時拍著大腿會心一笑。就算你對所謂的限量版、聯名款絲毫不感興趣,也能從這部劇裡吃到不少有趣的圈中大瓜。
下面潮君就帶大家一起盤一盤,這部嘴炮與知識點齊飛的鞋圈第一神劇。
《我為鞋狂》第一季只有6集,每集20分鐘,一點也不難啃,很適合用來當下飯劇。
劇情也很簡單,主角們雖然目的不同,但為了賺錢這個終極目標,組團出徵球鞋市場,希望通過炒鞋掙大錢。
劇集一開始的畫面就是各種潮鞋輪番出現的連續畫面,其中不乏Off-White × Nike 、Bape × Adidas、黑紅腳趾等狠貨,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主創確實很「懂行」。
劇中的人物設置也很有意思,幾乎完整涵蓋了鞋圈眾生相,不管你是哪一種Sneakerhead,都能對號入座。
首先登場的男主Devin,是真熱愛球鞋、但迫於生活壓力離開鞋圈的OG 鞋頭。劇集一開始被老婆發現又要買鞋,立馬侃侃而談說這雙AJ 4 白水泥對自己多麼重要,「男人都這樣」。
如果是妹子看到這裡相信都會笑出聲,這不就是你身邊那些囊中略羞澀又執著買鞋的直男本男嗎?
另一位黑人男主Bobby 是Devin 的好友,出場就穿著Footlocker(知名運動鞋連鎖店)工服,能一眼看出每個人的鞋碼。
這也間接體現了他的人設,同樣喜歡球鞋、對球鞋歷史和行情如數家珍,但又想憑藉小聰明利用球鞋賺點小錢,可以說是鞋圈王語嫣。
剛開始貌似路人的Stuey,更像是現在大多數潮流小年輕的寫照,有點閒錢、有點小門路,對發售信息和內幕消息略有涉獵,但頭腦簡單、經常被騙,在真正有錢有閒的大佬面前還是個弟弟。
主角團的唯一一個女生Nori,跟上面幾位相比就要「理性」的多了。無心球鞋,只想搞錢,一出場就收了所有10碼的AJ4 白水泥。
當然,還少不了站在鞋圈鄙視鏈頂端的氪金大佬,想要什麼都能用錢解決的富二代鞋頭。
Sneakerheads 們看到這裡,相信都能從這些主要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或者朋友)的影子。所以潮君也不得不感慨一下這部劇之精妙,一開始就讓人非常有代入感。
接下來的劇情就更絕了,明裡暗裡科普了鞋圈冷知識和大家嗤之以鼻卻又不得不接受的潛規則。
對於剛入鞋圈的小白來說,有很多「行話」都令人摸不到頭腦,平常後臺也經常有粉絲留言為潮君關於發售日期、版本的問題,今天潮君也正好借《我為鞋狂》這部劇給大家科普一些鞋圈術語。
不管是實體店鋪還是網絡發售,重磅球鞋在發售之前都會由官方公布正式發售日期,大部分還會在正式發售前提前發布預告、開啟預售抽籤。
而突擊發售,即是無預告臨時上架,且不需要抽籤預售資格,基本就是在限量的前提下先到先得。
雖然說是突擊發售,但也會有很多人提前得到內部消息,比如劇情一開始Devin 想去買AJ 4 白水泥時,突擊發售的隊伍已經排到街角了。
「客制」英文是「customization」,在球鞋圈是指由「客制單位」或「客制師」將正版球鞋進行拆解、重組、融入其他材質、元素進行定製化設計,最終呈現出一款獨特的鞋款。
▲荷蘭客制單位Vijzbespokes 的remake作品
劇中Bobby 也提過自己上的所謂「球鞋大學」的導師,就是一位專門給明星定製球鞋的大拿。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本周之後的推文,會詳細介紹有關客制和現在當紅客制單位的更多信息。
元年版即一款球鞋首次推出的版本,而復刻版是在原版售罄後,以原版為藍本,再次發售的新版本,復刻版有時會在材質、科技、配色上做一些改進。
對於資深鞋頭來說,元年版無疑更具有收藏價值,這也是劇中的亞裔富二代為什麼說牛人都要原版。
鞋迷很熟悉的New Balance 1300jp,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復刻之作,5年一復刻,每次限量發售的復刻版依舊會被炒出天價。
而《我為鞋迷》的主要劇情,也是主角團尋找傳說中的「0代球鞋」。
《我為鞋狂》之所以推出之後就在潮流圈掀起熱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無論主線劇情還是細節,都直指潮流圈的最大亂象——全民炒鞋。
不管是真熱愛還是為了搞錢,在品牌的飢餓營銷和年輕一代購買需求的夾縫中,倒賣球鞋應運而生。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有無數中間商都企圖從炒鞋中分一杯羹。
二級市場中看似你情我願的交易,背後也有不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潛規則。而每一位Sneakerhead,似乎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這種「黑色產業鏈」的一環。
《我為鞋狂》也有不少劇情都以幽默調侃的方式,還原了鞋圈內幕。
為什麼最大眾的熱門鞋碼永遠比冷門碼貴?因為鞋販子一早就將熱門碼搶空了。
為什麼你排了半小時,但總有人剛來一分鐘就拿走狠貨?
劇中主角Devin 好不容易等到最後一雙自己尺碼的AJ 4 白水泥,結果打開鞋盒一看,已經被店員監守自盜、「走後門」賣給富二代了。
以為遇到所謂的「親友內賣」(市面上經常有所謂明星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打著明星收藏的旗號進行倉庫甩賣),其實8成是騙局。
主角Devin 以5000美元的高價收了一倉庫的鞋,看鞋盒都是身價不菲的狠貨,以為自己賺到了,打開才發現都只有一隻腳。
以為入手了限量版的牛貨就能賣出好價錢?
炒鞋說到底還是買方市場,上一秒價值連城的球鞋下一秒沒人要就身價跳水。
Devin 和Bobby 去收一雙明星閒置的Off-White × AJ 1,Bobby 卻自作聰明加錢換了一雙更稀有的Air Yeezy。
結果在轉手時被店員告知,這雙鞋現在寄賣貨源多,還沒Off-White × AJ 1 值錢。
相信很多企圖炒鞋的小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以為自己是「抄底」,結果炒來炒去發現自己才是被割的韭菜。
這部劇最後的結局潮君就不劇透了,加起來才120分鐘,大家完全可以用閒暇時間刷起來。至於主角們最後有沒有找到「0代球鞋」,大家可以去劇中找找答案。
《我為球鞋》推出後很多鞋迷都炮轟主創團隊「瞎編」,沒體現真正的球鞋文化。
但看看如今動不動價格被炒到五位數甚至六位數的球鞋,難免讓人分不清現實和劇情哪個更魔幻。
潮君倒覺得這部劇的出現很有必要,雖然劇情有誇張和戲謔的成分,但在全民球鞋熱的當下,我們確實需要反思買鞋的初衷到底是什麼?限量版球鞋和真實的生活,哪個更重要?
其實這部劇在一開頭也埋下了伏筆,琳琅滿目的牛啤球鞋閃現過後,鏡頭最終定格在了Devin 腳下最普通的「老頭樂」布鞋。
也許每一個Sneakerhead,或多或少都需要這樣返璞歸真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