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現代人,男人多為短頭髮,很少留長髮。但在以前的社會,即使是民國時期,也有不少留長髮的人。在清代,長發都要扎一根辮子,而頭髮則是敞開的。看看電視連續劇,他們的長辮都是烏黑髮亮的,可古代沒有吹風機,他們這長發要等多久才能吹乾啊?其實,電視劇就是電視劇,現實中清王朝的辮子還是比較髒的,只是髒的程度不同而已。
孝的經文是這樣說的:人之身,父母,不敢毀傷,孝的開始也是這樣。那是漢族人的說法,漢族人認為頭髮是父母給的,不容易損壞。因此,成年後,便不再剃髮,無論男女,都將頭上的頭髮綰起。但是滿族和漢族人的髮型大不相同,他們也有長發,但不綰。相反,他剃光了頭上的頭髮,把剩下的頭髮編成辮子,垂在頭的後面。事實上這樣倒也有好處,髮際線高的人看起來並不怎麼好看,反正腦門都是光禿禿的。
明代時,這種髮式也只供滿族人使用,但明亡後並不一定如此。明將吳三桂,即崇禎十七年(1644年),即明將李自成,即明將山海關,即明將李自成,即明將李自成。今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從四月開始,崇禎皇帝就自殺身亡了。明太祖被李自成殺了,可李自成壓根就打不過清兵,特別是吳三桂。
入關後,清軍發布了剃髮令,即允許天下所有人都留滿族發、辮。也沒用,漢朝人早就習慣了這種方式,前面說過,頭髮是父母給的,不容易弄壞。至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又不得不重新下達命令,要求全國人民,京城內外必須在十天內剃髮。直隸等省,從發文算起要十天,都要剃光。
而第二次,則沒有那麼簡單,而是在詔令中規定,如不剃或延時,一律照逆賊處理,斬。那就是,選擇頭髮或是死亡。有些人要頭髮就不要生命,嘉定三屠事件發生了,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髮人!這種事情不止一起,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裡江山。因為不聽,那只能是下場,即是人頭落地。
越來越多的人為求生命,到底是同意剃頭,但也有反抗,所以正月不剃就留了下來。這一風俗實際上是為了紀念明朝的制度,叫做思古,只是人們把它流傳下來的緣故。但是這種髮式有時並不好,扎辮子比束髮麻煩多了,而且一般人都是不能披頭散髮的露面的,搞不好就會被抓起來。這麼長的一頭頭髮可不容易幹,民間大多不是這樣等頭髮長了再幹的人。
起初,他們試著洗完頭就扎辮子,結果發現這樣很難幹,有時還會使人感冒生病。底層人民不得不少洗些水,特別是冬天,天冷了。當時沒有電吹風,北方人估計,洗衣後如果等它幹了,就等著冰凍。貧窮的人哪有這麼多的講究,有的甚至半年才洗一次。這種習慣直到清末仍未改變,年復一年,農夫們又時時大汗淋漓,氣味可想而知。
曾經有一個英國女記者看到他們梳辮子,她描述說,她們可以在十米之外聞到臭味,讓人想吐。這當然是平民百姓,而貴族的生活自然不是這樣。在家裡,男士有大量的時間,和無數能遮蓋氣味的香水類物品,自然不會有異味。事實上,這個辮子的頭也不怎麼樣,還能幹活還算方便,但是洗起來很不方便。好消息是,武昌起義之後,剪辮子運動開始了,人們也不一定非要用這種髮型。清代之所以不願剃,當然是因為剃了一半好了,全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