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的東西,一種潮流在一定的時間後,又會轉變為另一種潮流,多年來老爹鞋和復古裝風潮也證實了這一點,如今很多中國人都穿著流行的漢服,而且有不少男孩子還留著像古代人那樣綁著長辮子的原始髮型。如此長發肯定很難打理,因為這和張燕的道理是一樣的,在以前,特別是清朝,男人們是如何打理自己的長辮的?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髮膚,受之於父母」的說法,那麼今天小編想給各位說的是關於糟粕文化「身體髮膚」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清朝時期男人需要留長辮子,那麼他們多久洗一次呢?這樣的辮子會多髒啊?這位牧師的描述真是令人作嘔。
一位牧師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一個清朝男子在我附近洗頭,他剛解開他的髮辮,就聽到一陣刺鼻的酸味,我馬上就吐了出來。」不知他們是怎麼忍受的。實際上並不難理解,我們普通人如果一個星期不洗頭髮,就很難接受。更別說是一年半載不洗頭髮了?膚發對於一個人的儀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髒亂毛髮的背後不僅體現了個人衛生,而且還反映清代男性的生活狀況和習俗。
為什麼滿族男人一定要把他們的頭髮留成長辮,不會覺得特別不方便嗎?如今想起來其實也很方便,既能達到身為父母的身體髮膚之苦,不能隨意剪的要求,又能方便男人勞動,把辮子在脖子上繞一個圈,就不會有阻礙了。也有人說把辮子纏在一起當枕頭很好,但我們無法理解。從宗教角度講,滿族人的觀念中,留長辮子容易跟神接觸,這也是一種虔誠的行為,而漢人也不認為他們會保持這樣的習慣很久,被清朝統治幾百年,也早就習慣了留辮子。
按照《紅樓夢》裡的說法,當時百姓也應該是差不多一個月洗一次頭髮,會在洗髮水裡放很多東西,比如香皂、花露油等,大家就別想了,這樣洗頭的費用就更高了,窮苦百姓肯定洗不起。不僅僅是水有限,平民買不起洗頭用品。所以到了清末,在許多記載中都發現,女人可以一年只洗一次頭髮,平時也可以用梳子梳理頭髮。那就能刮掉一些頭皮屑,甚至還有蝨子。
實際上,清朝以前,人們也比較喜歡乾淨,比如漢代,基本是五天洗一次,但是到了戰亂,很多人不太喜歡洗頭,因為不講究這些了,逃命要緊。那些文人們也差不多,唐朝時這種狀況才有所改善,也基本是十天洗一次。宋人也差不多,但洗頭時間越來越長,特別是普通百姓,古代洗頭可沒有洗頭膏之類的東西,他們用的都是當時珍貴的藥材,富商官吏們還用得上,不算什麼。但對老百姓來說,這是奢侈品,後來就變得更不喜歡洗頭了。
古人們這麼多天不洗頭,那味道肯定很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