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是一種睡眠障礙夢遊是指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動,然後再回到床上繼續睡眠的一種睡眠障礙現象。醫學上叫「睡行症」。夢遊是一種睡眠障礙,表現為患者在睡眠過程中「醒」來,並四處走動,但意識並不清醒。夢遊往往發生在人從深度睡眠到淺度睡眠或清醒狀態的過渡階段。夢遊者大多不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有時夢遊的人還會講出一些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來,甦醒後也往往不記得夢遊經歷。
哪些人容易夢遊?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夢遊在兒童中更常見,尤其是 4~8 歲年齡段的兒童。成年人中夢遊要少見一些。每3個成年人就有1個至少發生過一次夢遊,有3%~4%的人經常如此,大多數是男性;約有2%的成年人承認自己曾在睡眠期間出現暴力行為,估計真實數字會更大,因為很多人羞於承認。另一方面,只有12%的這類人士會去看醫生。
人們曾經認為,夢遊等異睡症是因為有心結沒有化解。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認為,夢遊的人是想滿足某些「潛意識的欲望」。現在大腦神經的研究日新月異,逐漸認識到異睡症是睡眠周期存在缺陷,大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幹什麼。
夢遊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覺醒時的紊亂狀況。夜間夢遊並非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有些還只是惡作劇。但有時夢遊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可能對夢遊者或者他人產生身體上的或是心理上的傷害。
在典型的一晚8小時睡眠中,大腦在快速眼動睡眠(REM)與非快速眼動睡眠這兩種模式之間切換約6次。前者期間大腦跟清醒的時候差不多活躍,通常會做夢,身體血壓升高、呼吸不規律,這時大腦令身體處於癱瘓狀態,以免把夢中的內容付諸行動;後者佔據睡眠的大部分時間,程度可深可淺。
研究發現,夢遊者的大腦負責整合外界信息的大腦扣帶回後部皮層血流量增加,負責控制運動和空間知覺的部分處於興奮狀態;另一方面,他們大腦負責維持意識清醒的額頂聯合皮層血流量下降,負責推理和判斷的前額葉皮層以及負責識別人臉的中顳區不興奮。清醒的時候,這些大腦區域是協同運作的,但夢遊時變成各自為政。結果,夢遊者雙眼睜開,能夠根據周圍環境做出反應,但沒有意識和思維,還「六親不認」。
夢遊的原因
引發夢遊的原因包括嚴重缺乏睡眠、長期精神緊張、環境噪音過大、攝入過量咖啡因、服用精神類藥物(如安眠藥)等。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90%的夢遊暴力事件都是肇事者受到別人的刺激後實施的,很少是他們主動招惹別人。受到刺激後,成年夢遊者比小孩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原因不明。
經常夢遊的人容易出現神經退化,有45%的REM睡眠行為障礙者日後會得帕金森病等,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大腦缺少一種叫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另外,夢遊患者身上的矛盾現象:覺醒時疼痛感增加,而夢遊時疼痛感缺失。這一現象提示,大腦活動解離與痛感失調之間存在關聯。
夢遊症一般是持續性的,80%的夢遊患者持續夢遊超過5年。夢遊與性別無關,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曾發生過夢遊的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夢遊家族史。服用非處方安眠藥的人每個月發生兩次以上夢遊的可能性更大。
夢遊的危險性
夢遊中的人由於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很容易被房間內的物品絆倒、碰到桌角、或者滑到而受傷;如果在夢遊中離開家門,更容易發生車禍等意外。Sleep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發現47名此前至少一次夢遊時遭遇暴力事件的個體中,78.7%並未感覺到疼痛,進而得以繼續維持睡眠狀態,儘管事實上他們已經受傷。例如,一名患者在夢遊中從三樓窗口跳下,導致嚴重骨折,但患者卻未感到疼痛,直到後半夜醒來。另一名患者在夢遊中從自家房頂墜落,摔斷了腿,卻直到早上才醒來。
夢遊者對於夢遊時發生的一切都是沒有記憶的,喚醒以後發現自己不是在床上,而突然出現在客廳、廚房、甚至陌生的地方,誰不會覺得奇怪吶!至於把人嚇死,估計只有在心臟本來就極度脆弱的人身上,才有可能發生。
Neurology雜誌上一項研究發現,平均每三名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曾經離床夢遊。研究認為,精神狀態的極度低沉以及其他睡眠紊亂狀況都可能增加夢遊可能性。最易發生夢遊的人群通常伴隨酗酒、服用安眠藥、失眠、睡眠呼吸停止、精神低沉中的一種或多種。
發現在夢遊時候怎麼辦?
使用超大分貝、尖銳的噪音喚醒夢遊者 (與夢遊者保持安全距離),可能會成功叫醒夢遊者。這個方法比搖晃叫醒夢遊者好,因為搖晃可能使夢遊者誤以為被攻擊,容易引起不自主的暴力性反抗。叫醒夢遊者後,大多數人感到恐慌,我們只需要平靜的安慰他們,這只是夢遊而已。
也可以通過發生聲音把他叫醒,不要搖晃、或者拍打夢遊者。絕大部分健康人發生的夢遊與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有關。兒童期發生的夢遊,多數到了青春期會消失。如果問題嚴重,可以在專業睡眠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合適的藥物。在有些病例中,抗抑鬱藥、鎮定催眠藥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
如何預防夢遊行為?
除了這些,還要注意排除家中的安全隱患:不要再臥室中放置過多的雜物、電線等,睡前關閉臥室的門窗,夜間將家門用鑰匙反鎖,防止夢遊者探索「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