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幹越想死的地產營銷人們
每天被KPI逼上絕路的營銷人們
所有不願被分銷壓迫的營銷人們
你們覺得自己的事業,還能見到明天的日出嗎?
哥這裡有一份營銷秘籍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積極態度,哥真心建議你們看一下
不是別的,你的競爭對手已經偷偷開始使用,而且很可能把競爭門檻,抬得很高
這玩意兒跟分銷很像
你不用他不用大家都不用,都平安無事
怕就怕有人偷偷在用……
所以與其最後被迫花錢買平安,你不如提前了解一下
01
所有房地產營銷的目的,歸結為兩個字,獲客。
現在這世道,獲客不止花費高,而且時間成本巨大。
武漢樓市,整個行業搶「1/4預售」節點,特麼供應像決了堤的洪水。
肉就這麼點,到處都是餓狼,獲客,獲得精準客戶的難度,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按分銷費用倒推,獲客的成本1%起步,上不封頂。
一套200萬房子,光找到並鎖定客戶,你就得花2萬塊……
而這個開銷在同行裡,還算比較低的。
但是,就在這樣的世道行情之下,武漢有幾家開發商,居然把獲客死局,破了。
大家來看下,這是武漢某個頂豪產品的線上推廣獲客案例。
簡單說,就是通過一篇線上微信稿,實現了項目真實2萬+傳播推廣效果。
怎麼實現?
其實也非常簡單,分享助力,再加一點點分享紅包獎勵而已。
整體規則可以說非常簡單,餐飲快消行業已經用爛了,說穿了就是——發動用戶分享熱情,借道朋友圈,實現傳播裂變。
怎麼說呢?我們總認為豪宅客戶,不稀罕那一點點紅包。
但豪宅恰恰是最講究圈子的,種子用戶+老用戶,TA的朋友圈,往往是繼續拓展新客戶的最佳渠道。
所以,只要你的內容足夠有趣、有價值,用戶並不是不願意分享。
內容+獎勵,僅僅只是吸引客戶參與的引子。
整個流程添加了一道程序——問卷,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實際上只要客戶願意填寫,整個閉環就完成關鍵一步,篩選出意向客戶。
毫無疑問,只有對項目感興趣的,才會參與其中,然後留下聯繫方式。
最後的效果怎麼樣?
如果我們最終以實際到訪率計算,差不多轉化率是6000:1。
看起來很低有沒有?
那我們再把數據切得更碎一點——
2萬+真實曝光量,有200人諮詢項目情況,轉換率100:1;
200人中,有10人留下個人資料,轉換率20:1;
10個人中呢,留電4人,轉化率2.5:1;
最終這4個人,有3人現場到訪,轉化率1.3:1;
轉換率層層篩選之後,越來越高。
更關鍵的是,開發商不過花費不到2000成本,就到訪3位真實有效客戶。
假如其中有人定購價值接近千萬的房產(還在推進中),這波推廣,簡直經典啊。
做過營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費效比可以說非常划算。
2
其實呢,開發商做公眾號,開抖音,玩微博,甚至上知乎、弄小紅書……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總給人感覺呢,雷聲大雨點小。
說到底,很多線上通道,開發商用起來,還是單向信息傳遞。
一條微信稿,可能有幾千人看過,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誰有興趣?客戶極少極少會主動聯繫開發商。
其實按現在用戶網際網路使用痕跡留存,通過大數據分析,早就能分析出客戶的真實意圖。
同樣一條微信稿,你看到的只是閱讀量,留言量,你的競品卻能看到更多。
用戶在這條微信稿停留多久?
甚至是對哪一張圖片,哪一段文字感興趣?
都能通過大數據分析。
甚至連一個新增閱讀,一個新增粉絲,一次新增分享,是從哪個老種子用戶裂變?
他來自哪位客戶的朋友圈,是哪個客戶圈子的成員?
都能分析出來。
分析這些,當然還不夠。
房地產營銷另一個痛點——客戶整體的體驗參與感比較低。
但當你已經初步篩選出有興趣用戶,下一步就是更有針對性引導對方關注,對不對?
於是——
一整套幾乎定製定向的互動參與方式,緊跟著傳遞給用戶,不斷撩,不斷激發TA對項目的好奇心。
整體的線上營銷流程,從最初發布到分享再到活動頁面、最後助力紅包,都是環環相扣的。
因為更有針對性,對用戶的把握更精確,所以最後整體的效果會很驚人,短時間內,整體的各項數據爆發式的增長,而且可以直接轉換成成交。
這是武漢一個剛需盤藉助新技術之後,通過老推新到訪,到訪佔比達到30%以上。
過年期間針對性關懷推送後,後臺主動提交「置業需求」客戶達45組。
3
以上,武漢開發商玩轉的線上營銷案例,全部來自一家科技公司——原圈科技。
一家藉助AI的力量,幫助房地產營銷實現O2O全傳播鏈條數位化。
簡單點說,開發商不是都有公眾號麼,不是各種外展點、易拉寶喜歡掛二維碼,不是在抖音快手小紅書都開了帳號麼。
按照傳統方式,頂多算給意向客戶留了張名片,但添加原圈科技的技術手段,你得到的是一整套線上營銷閉環。
從傳播裂變——客戶行為分析——互動遊戲植入——線上溝通約訪,甚至完整的線上看房VR體驗。
如果用一句話解釋,原圈到底能幫開發商,做什麼?
精準打擊房地產營銷當下的痛點
——接觸不到客戶。
因為用戶買房的習慣,已經徹底變了。
過去客戶更多通過線下,路過,聽說去了解一個項目,現在呢?
已經習慣在線上搜索、比較優劣。
也就是說,在客戶正式走進售樓部之前,已經被自媒體,抖音,朋友圈、各種線上路徑洗腦無數遍。
可怕的是,客戶第一印象接觸,壓根兒就沒有開發商什麼事兒。
這也是現在開發商特別無力的原因。
基本上客戶已經在線上充分了解90%的信息,去線下只是印證而已。
讓很多老置業顧問心驚肉跳的是
「怎麼這些客戶,比我還了解各種糟點???」
所以在用戶特別容易形成深刻第一印象的過程中呢,幾乎所有平臺都想第一時間接觸到用戶,然後和用戶走完全部買房流程。
既然自媒體可以,中介可以,平臺可以。
為什麼開發商自己不行?
當我們已經習慣用手機買東西,訂餐、訂機票、找家政,這一切一切習慣已經強勢固化,開發商又怎麼能缺席?
所以原圈最直接的效果,讓開發商自己有入口,去參與客戶決策,而不再龜縮於售樓部等別人帶客,那你不被掐脖子,誰被掐脖子?
4
幫助開發商提前接觸客戶,只是原圈的第一步。
他實際上,已經完全搭建起完整的全流程「場景」
包括初次接觸,到訪帶客,引導、接待,VR看房,回訪頻次等等所有用戶精耕的環節。
一方面幫助開發商通過線上擴散知名度,另一方面,通過科技手段,幫助開發商死死把客戶掌控在手中。
現在的用戶都很刁鑽了,用手機簡單看幾張圖,幾段文字,那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恨不得足不出戶,把項目所有元素全部考察到位。
他們不再滿足單一信息接收,而是全方位買房場景線上化。
通過原圈科技,線上VR看房,AR看房場景,全部搭建成熟。
客戶一鍵授權留電後,置業顧問就可以電話邀約客戶線上VR帶看。
以此為節點,實際上原圈幫助開發商,把線上所有能做的工作,都已經全部做完。
我們如果再梳理一遍,本質上就是這張路徑導圖。
移動網際網路,本質上就是去中心化。
人人都是意見領袖,如何善用個體的力量,使它變成群體的力量,帶來爆炸式營銷效果?
一定是社群+裂變。
裂變需要優質內容,需要將資源往線上集中,然後不斷釋放,不斷曝光。
最終從海量IP中,以大數據的精準分析,篩選出最真實的需求,完成交易全流程。
5
好,最後一個問題——
原圈科技這一套基於房地產的線上營銷工具,有BUG嗎?
有的。
最大的BUG,就是開發商思維慣性。
以哥的實際經驗看,有一部分置業顧問,說實話,自我定位就是「售樓部殺客」。
TA需要什麼?
TA需要合作方,把客戶帶到自己面前,然後我背一遍說辭,籤約,交錢,就能走人、分傭。
且不說為什麼需要你背說辭,因為你口才更好嗎?
開發商只要是還停留在這種思維,那被分銷掐死在售樓部,就是天經地義。
開發商應該反思的是自己,20年如一日的營銷模式,越來越退守售樓部,在「全民線上」的時代,怎麼可能不被逼到牆角?
即便有原圈這樣一個工具,如果營銷人不開始慢慢學習如何精耕用戶管理,如果主動分析用戶行為、挖掘用戶價值,或者說依然沒有用戶思維,只想著別人把客戶帶到你面前剁,那橫豎還是一個死。
現在,客戶來售樓處之前,已經被渠道洗了無數遍。
如果你不曾參與這個起點,那麼毫無疑問,整個買房行為閉環將徹底與開發商無關。
想要擺脫這樣的困境,所以現在的開發商必須用更好的數位化工具為自己賦能,只有去佔領數位化營銷高地,才能在當下這個時代裡牢牢佔據自己的位置。
只有以購房者作為導向,才能真正獲得C端,直接運營消費者,客戶資產數位化。
或早或遲,主動或被動,房企終究是要面對數位化營銷。
也正因如此,嗅覺靈敏的開發商,已經早已布局。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競爭幾乎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唯一原因。
你還在傻傻賣房,對手卻早已經偷偷把門檻「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