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預告片,期待了好幾個月,一直以為是比較偏門所以下不到,後來發現翻譯成《孔雀鎮》我一直找的是《孔雀城》。
對多重人格很感興趣,之前看的《致命ID》要精巧的多,但是多重人格始終沒有在現實世界碰面,而且所有故事發生在人格世界不免有種「做夢」的感覺。《孔雀鎮》的精彩在於他們在現實世界正面交鋒,並且以某種方式真正的終結了對方。
《孔雀鎮》採用了與其他影片截然不同的拍攝理念,反其道而行,在片首十分鐘就交代了主人公的分裂性格,以直白袒露的鏡頭語言,濃鬱的文藝基調,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個飽受母親變態之愛的悲催形象。此片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切入方式,對我等備受精分大片智商考驗後思考及視覺倍感疲倦一族來說,無異於一股清新的空氣,他獨特的氣息吸引我毫無警惕地輕鬆看下去。
本片的主人公約翰由愛爾蘭男星斯裡安-墨菲飾演,消瘦的形體和精緻的五官,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一個亦男亦女的變態形象演繹的入木三分。他之於本片,就像蓋-皮爾斯之於《記憶碎片》,克裡斯蒂安-貝爾之於《機械師》,完全一個人的表演撐起全片。因《朱諾》一炮走紅的艾倫-佩姬在片中也有不錯的表現,但在斯裡安-墨菲的氣場下,就顯得有些不溫不火。
如果從精神病理學來說,這部電影是絕對完美的。不管是用霍尼的"真我、實我和理想我"的人格結構論,還是用佛羅伊德的觀點看童年創傷,或是簡單地歸於結局的「自我消滅、自我欺騙、自我和解」——它都是成功的。如果要從純劇情的角度分析,可能又沉悶又有破綻。所以關鍵是,從哪個角度去看了。
無疑,如果回歸導演和作者的視角的話,他絕對是屬於前者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已經達到了這個類型的心理電影所能達到的極致。 我懷疑的只是,究竟這只是導演一廂情願地編織出來的一個自我和解的完美夢想;還是在現實的病理學案例中,這種方式確實有它實操和實現的可能性?——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這場「自我的和解」確實,頗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