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島嶼與島
編輯:北樓8層女同事
一位虔誠善良的基督徒在進入天堂前想見識一下天堂與地獄的差異,於是上帝派天使先帶他到地獄去參觀。
到了地獄,他看到了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餚。
基督徒驚訝地說:「看起來地獄的生活非常不錯啊。」
天使笑了笑,說:「你先不用急,再繼續看下去。」
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只見一群瘦骨如柴的餓鬼入座。
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根可以夠到銀鍋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所以沒法把東西送進嘴裡,他們看來非常悲苦。
這時天使說:「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
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餚,同樣長的勺子,與餓鬼不同的是,餐桌上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因為他們都在用勺子餵對面的人吃。
——長勺寓言
西班牙小成本電影《飢餓站臺》,最近很火。
這部電影是一部寓言式的小品,沒有多麼複雜的人物關係,也沒有過多的場景,只是簡簡單單地講述了男主來到一座監獄塔之後發生的故事。
/01/
社會
故事一開始,男主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讀書戒菸,於是他自己主動來到了監獄塔。
本來他以為這裡是人人平等、不愁吃喝、自由浪漫的烏託邦世界,結果當他進來之後,真正地了解了之後,才發現這裡是人間煉獄,永遠走不出的煉獄。
這裡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從這個洞,每天都會有一個碩大的宴會桌從上而下送來足夠且可口的食物。
而且每層只有兩個人,意味著你將與同層唯一一名獄友享受寬敞的空間。
但先別太高興,壞消息是只有更高層的人享受完食物才輪到你,你吃的每口菜都是別人的剩飯,如果你在第五十層(樓層數越大越低)就必須忍受在你頭頂98人「糟蹋」過的食物,而且只有在輪到你所處樓層的短短幾秒才能食用。一切留下食物的行為都將引發致命的炎熱或嚴寒。
「監獄塔」每月都會改變不同人所處的樓層,不幸的是有一天你淪落到百層下,如此低的樓層連半根骨頭都無法獲得,必須忍受長達30天的飢餓,更可怕的是獄友早把你綁在床上,拿著刀對你微笑...毫無疑問,你們之間要以近乎殘忍的方式活下去。
生存永遠伴隨飢餓,即使0層的廚師準備了足夠的食物供所有人享用,但貪婪從不因他人的苦難消失,身處上層的人胡吃海喝,曾經去過下層的人更是不願忍受一絲飢餓,甚至變本加厲毀壞食物,彰顯自己「命運」的尊貴。
不同於其他電影喜歡玩兒隱喻,《飢餓站臺》利用建築講述階層固化與衝突,雖然人們困在監獄卻有機會變化樓層,階層具有獨特的流動性。
電影裡,將社會抽象為一座監牢,困在監牢中的不是以階級為臉譜的人,而是由各種人性組成的原始社會。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藉助「瘋子」之口說,「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飢餓站臺》直接把吃人拍給觀眾看,不管你是否能夠適應影片的寫實血腥手法。很多事情並不是當鴕鳥避而不見閉口不談就不存在的,現實存在的問題如果不正視它解決它,就永遠在那裡。
/02/
體制
馬斯洛的社會需求理論,講了一個清楚的道理,一個人處在不同的社會等級,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飢餓站臺》裡下等人的需求是生存,中等人是得過且過,上等人是享受酒足飯飽的生活。
但是他們所有人都把「階級流動」的事實給忘了,影片中管理者制訂了明確的規定:所有人的樓層一個月一變,上層人有可能會變成下層人,下層人也有可能變成上層人, 在這樣的體制裡,沒有一個人是最終的勝利者,就算這一個月能夠吃飽,下一個月仍然有可能變成最底層的人,生活根本沒有保障,更別提人活著的尊嚴。
只有管理者,體制的制定者才是真正的「上層人」,他們的生活自然有保障,可是這種保障是建立在被奴役者的基礎之上。
電影裡最強烈的矛盾是「食物分配不均。」這就像現代社會,窮人蝸居在幾平米的出租房,衣服晾在出租屋內遇到梅雨天可以潮到牆壁發黑;富人則住在面朝大海的別墅內,豪宅配有遊泳池、私人影院、籃球場、地下車庫內停著好幾輛限量版豪車。
不過電影設定和現實社會又有些差距:電影中食物不能留下來,但是現實中財富可以積累。但這正是電影設定最為精妙的地方,假設我們將一個月的期限當作你在這個階層的一生。
富人再富,晚上睡覺也只能睡在一張床上,吃飯也就吃那麼點食物,也只能享受你這一生所擁有的財富、權力。一個月過後,一切重來。
在時間上,人人平等。馬雲和你,一天都只有24小時。唯一有區別的,富人的時間與窮人的時間精彩程度不同,就像饕餮盛宴和殘羹冷炙。
富人在一天之內,可能會經歷保姆做的精緻早餐;司機豪車接送;中午去五星級酒店吃精緻的午餐;下午開個會吃份下午茶;晚上.....窮人的一天則活在為生活奔波的路上,一天當中遇到的人、事、物都千篇一律且高度相似。
譬如我,睜眼電腦閉眼手機,每天見的最頻繁的人是外賣小哥。生活中驚喜較少,意外倒是常有。
/03/
革命
男主進入了監獄塔之後,慢慢了解了人性的扭曲,也了解了體制的根本問題,於是就在監獄塔之內掀起了一場運動。
任何運動開始之初,都會有一位運動先驅,然後在先驅的帶領之下,摸著石頭過河找到最合適的方法論,最終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飢餓站臺》裡運動的先驅,是一位亞裔女性,她不說一句話,只是往下走,所有人都想往上層走,只有她往下層走,她在尋找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希望的火種。
在運動先驅的啟迪之下,男主聯合起了一位體格健壯的黑人,這位黑人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然後他們一起往下層走。
在運動的過程中,男主和黑人還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訴他們不應該直接使用暴力,應該先和平談判,然後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再使用暴力。
顯然,智者是有點天真,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沒有槍桿子,不僅敵人不能夠戰勝,甚至連一些兩面派人物都會左右不定。
電影結束的時候並沒有告訴觀眾,最後到底有沒有改變,也沒有告訴觀眾男主最後到底有沒有活下來。
但是男主和第一任獄友,並肩走遠的鏡頭,或許是在說男主可能,在這場尋找希望火種的運動、救贖中離開人世。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從來都是稀缺,任何一個環境,什麼東西稀缺,什麼就是最貴,從而有些人為了這些東西飛蛾撲火。
玩心理的人很可怕,你不知道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謀劃著什麼,也不知道這個監獄的存在,到底是誰建造的。
/04/
揭示
從電影本身來看,《飢餓站臺》就是一個高概念的先行,它通過大量的社會寓言,揭露了一些社會問題和人性問題。
1、沒有絕對的富有,只有相對的貧窮。
從古至今從不缺人類相互掙扎和傷害,連當下的新聞中都尚有空空蕩蕩的貨架,和堆滿衛生紙的購物車。回過頭來令人驚愕,原來《飢餓站臺》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有限資源下,所有不對稱優勢外化為不可自主選擇和獲得的生存優先權,具有極大不確定性,想要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悲劇的理想辦法就是團結所有人,合理分配脆弱的資源。
2、不要試圖探索人性的底線,也不要給陌生人太高的期望。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一個行為藝術家,將自己打上麻藥感覺不到疼痛也不能動,但是人卻是清醒的坐在街頭,而桌子上擺放著筆,花,刀具,各式各樣的器具,並且告訴眾人,在這段期間,你們做什麼都不用負法律責任。
當身上被劃傷的時候,這個藝術家流淚了,並且傷疤不止一條,等時間到的時候,一群人一鬨而散。
人,你要給他一定的自由,但是卻不能給他所有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自由是要自律實現的,自由不是放縱,因為人一旦放縱就是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