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下的白牆黛瓦,美麗庭院內的花香滿徑,果園中採摘人群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行走在樊城區,一幅幅宜居宜遊的鄉村美景次第展開。
美麗鄉村,樊城如何建?「我們以『一號公路』為主線,補短板強弱項,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建成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旅遊觀光帶,把鄉村變成美麗的城郊花園。」樊城區委書記柴普軍說。
提升「顏值」建設幸福家園
生態美,農村才能美。
走進牛首鎮花園村,花樹錯落,涼亭曲徑;寬闊村道乾淨整潔,路燈閃亮;文化牆裝飾精美,詩意盎然;百姓大舞臺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讓人心曠神怡。穿過「林家營」的牌坊,一條筆直幽靜的小巷出現在眼前。花園村三組將這條鄉村小巷兩側整飭一新,青瓦白牆、窗明几淨的民居錯落有致,和諧自然。
如何讓鄉村變美?樊城區堅持「規劃先行、打造亮點」原則,在充分保留鄉村古宅、古樹、革命遺蹟等人文歷史基礎上,依據各村自身特點,全面統籌制定村莊規劃,讓美麗鄉村建設既留得住鄉愁又見得到美景,實現「一村一景」。
蜿蜒起伏的道路,景色宜人的四周,花海簇擁,綠樹成排,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剛剛建成的樊城「一號公路」,短短數日已引來不少遊客「打卡」。
這條旅遊公路東起普陀堰,西至太平店鎮與老河口村莊交界,涉及沿線22個村,全長50.7公裡,成為串起樊城美麗鄉村建設的「主線」。樊城按照「一路四帶十景」布局沿線景觀,「四帶」即田園漫道、文化逸道、農耕勤道、鄉野綠道,「十景」即漁人碼頭、國防教育基地、男耕女織、農耕嘉年華、IP體驗館、張繼文化廣場、碧野紅荷、田園牧場、婚紗攝影基地、普陀花海等景點。「一號公路」的建成,不僅為樊城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更給市民近郊旅遊提供新的選擇。
近年來,樊城區依託漢江沿線打造漢江風光帶;依託302省道,發揮竹條、牛首、朱坡、太平店等小城鎮的拉動作用,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帶;依託「一號公路」,打造鄉村旅遊觀光帶,不斷改善樊城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優化農村發展環境。
鄉村振興 綻放美麗經濟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樊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產業興則鄉村活。」樊城區委書記柴普軍說,沒有好的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就缺乏生命力。
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成為樊城區美麗鄉村建設的頭等大事。
以施營社區施官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幾家企業,相中了太平店鎮金牛村。金牛假日農莊項目順勢而生,成為村社合作互動的成功典範。項目位於金牛村五組、六組,計劃總投資5億元。項目建成後,既能增加3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又能提供200人的就業崗位,實現村民就近就業。同時,大量遊客入住能夠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在牛首鎮,5家企業布局張崗村,依託黃龍堰水庫,以生態保障、景觀農業、休閒遊覽、農文推廣、慢行交通、戶外拓展、城鄉融合七大板塊為基礎,打造綠水環繞、綠道串聯、綠色產業集聚的田園綜合體。
每逢周末,太平店鎮田山村遊客絡繹不絕,賞石河畈水庫美景,品農家美食。該村依託石河畈水庫資源,栽種紅葉石楠球、海棠等風景林木,規劃建設農家樂、民宿、垂釣區、採摘園、餵養園等娛樂場所。遊客可以在這裡划船、採摘、捉溪魚,品嘗山野風味,欣賞民間藝術絕活,體驗農家生活。
樊城區發揮城郊區位優勢,以農業多功能開發為切入點,將農業種植與休閒觀光、科普展示、採摘體驗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了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鄉村文明 譜寫美麗華章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在牛首鎮張湖村,處處可見詩歌。「我們這兒是『張繼故裡』,唐詩《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出生在這裡。」張湖村黨支部書記張衛東說,該村為充分展示唐詩村莊的韻味,精選了22首唐詩,打造出百米唐詩長廊,讓全村男女老幼時刻接受薰陶。「我們村金牛文化廣場建在七個組的中心位置,這裡原是個汙水坑,也是群眾傾倒垃圾的地方,曾經汙水橫流、蒼蠅亂飛、臭氣燻天。村『兩委』召開村民會議後,決定在這裡建造文化廣場。」太平店鎮金牛村黨支部書記李元文說,如今的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安裝了路燈,受到村民一致好評。近年來,金牛村以文化廣場為陣地,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先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厚植文明鄉風。
每天早上,太平店鎮高田村的大喇叭到點準時響起,播放時政要聞、鎮情村情,村民吃著飯、幹著活就能聽到。
牛首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依託,積極完善村規民約,提倡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破除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愚昧落後的陋習,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全鎮36個村(社區)全部成立紅白理事會,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樊城區緊緊圍繞「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莊、文化惠民」六大建設內容,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開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村莊處處盛開文明之花,時時彰顯時代新風貌,讓腰包鼓起來的農民精氣神也越發抖擻。
通訊員:王茜 王曉麗
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丁濤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