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年。五年來,海北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匯聚起自治州建設的強大合力,全州上下呈現出政治安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為全面展示海北州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各項成就,即日起,海北新媒推出「回眸『十三五』 海北這五年」專題報導,與廣大讀者共同見證海北的發展變化。
產業旺、生態美、鄉村興、村風正、百姓富,「十三五」期間,海北藏族自治州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農牧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自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海北州21個行政村作為省、州、縣三級示範村開展試點,先後整合資金5.32億元,累計實施項目348項。各試點村依託本村優勢,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打造鄉村旅遊業等措施,不僅富了群眾的錢袋,更富了群眾的腦袋。
發展特色富民產業
群眾的錢包越來越鼓
冬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寒風刺骨,祁連縣默勒鎮老日根村廣袤的草場片片金黃。
村莊環境整治
「祁連山下好牧場,駿馬奔騰犛牛壯,羊兒的毛似雪花亮……」循著歌聲,沿著積雪未消的祁連山麓走去,處處感受到海北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喜人態勢。
走進老日根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現代化的養殖設施和健壯的犛牛。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2015年底開始規範化建設股份制改造,合作社發展步入正軌。
「我們是祁連縣最早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之一,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連續幾年實現分紅,效益非常可觀。」老日根村合作社理事長晨雲滿臉笑意。
晨雲說,首次分紅是63.7萬元,2018年達到了103萬元。分紅逐年增多也預示著合作社的發展越來越好。提起當初分紅的場景,村民拉木周依然很激動,「我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入股了草山和240隻羊,還有放牧的工資,我們的日子一下子就變得好起來了。」
如果說合作社的成立是邁開了脫貧的第一步,那麼股份制轉型則意味著合作社邁開了脫貧的第二步。歷經五年,合作社幾經發展,完成了蝶變,由最初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規模擴大,由散戶放牧到擴建繁育基地,由困難重重、聲聲質疑到如今團結一心、齊頭並進。
海北州以農牧民生活富裕為根本,以鄉村治理有效為基礎,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興旺為重點,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產業的基礎上,把培育產業發展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切入點,著力擴大「一村一品」覆蓋面,促進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推動農牧民致富增收,為鄉村振興示範引路。
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東旭村、仙米鄉橋灘村、東川鎮麻當村4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更加提振了海北州打造精品旅遊的信心。
補齊短板
農牧民幸福感不斷升級
「十三五」期間,海北州共實施省級高原美麗鄉村76個,累計完成投資3.83億元,全州2萬戶7.49萬農牧民受益。如今,全州累計實施省級高原美麗鄉村122個,實現了村莊美、生活好、環境優、共和諧的高原美麗宜居鄉村。
村莊建設
幾年來,海北州實施農牧區危房改造10092戶,完成硬化道路203.16公裡及人畜飲水管道、水渠20餘公裡;安裝太陽能路燈3000餘盞;安裝健身器材500餘套;建設鄉村旅遊景點12處、農牧家樂150餘處;26個村獲得全省清潔村莊激勵資金,垃圾處理率達90%……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是海北州全體人民的付出和努力。
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人居環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建成了一個個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
2018年以來,海北州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4.24億元,補基礎設施的短板。重點實施150個村的農網改造升級,鄉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9%。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5%以上。州縣綜合全民健身中心、鄉鎮全民健身廣場覆蓋率均達到100%,行政村農民健身工程實施率100%,社區全民健身設施覆蓋率100%。實施「村村通」工程36720戶,「戶戶通」55050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電視自辦節目覆蓋率92.3%。全州常住農牧民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參保率繼續鞏固在100%,農牧區全面實現控輟保學「清零」目標。
2019年,全州建檔立卡脫貧群眾年人均收入達到13108元,脫貧戶的年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全州累計落實產業扶貧資金7.14億元,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扶貧產業,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年均收入增長1600餘元。
此外,2018年以來,海北州承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4939人的管理工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300家,擁有各級各類衛生人員849人,累計建立城鄉居民個人健康檔案28.3萬份,規範化電子建檔25.32萬份,規範化電子建檔率89.44%,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
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
農牧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行走在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寺爾溝村的鄉間小道上,一座座紅瓦白牆的新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民族團結進步杯」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賽
寺爾溝村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集的行政村。獲得過海北州「美德鄉村」、第二屆海北州「最美鄉村」等殊榮。
寺爾溝村黨支部書記孔慶銀說:「如今的寺爾溝村,村容村貌整潔亮麗,鄰裡和諧相助,呈現出人人爭模範、戶戶爭先進的可喜局面。」
近年來,寺爾溝村以「四治一體」為依託,開展家風建設等各類活動,不斷強化「一約四會」、積分管理等制度建設,組織引導村民參與到環境治理、法治建設、社會治理中來,倡文明樹新風、革除陳規陋習,積極推進「四治三建」鄉村治理模式,實現了村級管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去年7月,村裡兩戶人家辦喪事時,主動按照新的「村規民約」操辦,席面菜品數量減半,不擺放菸酒,喪事全程只用了三天時間,兩家分別花了5600元和8600元,改變了以前大操大辦的舊俗,在全村起了帶頭作用。
寺爾溝村的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模式,只是海北州整體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海北州214個行政村從維護生產秩序、維護社會治安、履行法律義務、精神文明建設、兼顧權利和義務等層面入手全面完成了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增強了行政村對倡導樹立文明鄉風的責任意識,對「天價彩禮」等惡習、陋習起到了引導教育、警示、約束的作用。全州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五好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及「五星級文明戶」等創建評選,以先進典型為引領,明確價值導向,弘揚傳統美德,農牧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民風持續好轉。
同時,海北州積極探索村居法治、德治、自治的綜合治理模式,90%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社一級,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
圖文/祁連山報特約記者 郭紅霞
原標題:《【回眸「十三五」 海北這五年】奏響鄉村振興曲 唱好村美民富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