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城郊,城區之郊,與流溪河相依相伴,自然資源豐富,有別於廣州中心城區,城郊街農村面積佔三分之二,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近年來,依託鄉村振興戰略和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建設,城郊街逐步成為從化區「一核兩翼三帶」核心區域,並融入廣州大都市「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日前,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從化區城郊街黨工委書記鍾梅芳表示,「我們要找準自身定位,緊緊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助力從化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
「十三五」以來,城郊街堅持產業先行,深挖花卉種植歷史,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高質量的現代農業;致力培育人才,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確保做到「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此外,城郊街還積極推進路網優化升級,深化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城市更新……為「十四五」的謀篇布局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城郊街將加快推進北星路現代商業軸、花卉大道現代農業軸的建設,不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築牢花卉本底,謀劃生態經濟
從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到新開花谷,從傳統花卉種植業到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萬畝鮮切花生產基地到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從化區城郊街因花出名,以花為媒,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頻頻亮相,不斷擦亮「花城廣州」的名片。
西和萬花風情小鎮
城郊街的花卉產業發展由來已久。1997年,城郊街西和村引進第一家花卉企業,自此鋪墊了城郊街花卉產業的發展之路,歷經20多年,從鮮切花到小盆栽,如今38家規上花卉企業沿著西和村花卉大道鋪開,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花卉產業集群。2016年,從化推出首批特色小鎮,城郊街以花為主題,在轄區內打造萬花風情小鎮,正式開始譜寫花文章。
在發展花卉產業的過程中,城郊街採取流轉土地,與企業合作的模式,「我們遵循以市場為導向的規律,最後定位在發展以小盆栽為主的花卉產業。小盆栽品種多、成本較低、可塑性強。」鍾梅芳介紹道。如今,城郊街大力推行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形成以優質盆花、觀葉小盆栽為主的大生產格局,小盆栽產量佔全國的60%,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花卉品種58個,斬獲世博園獎項72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90%以上,產品遠銷海外。
城郊街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的「小嬌」紅掌獲2020年度全國盆栽花卉「金花獎」。
2019年,城郊街花卉產業產值達8.6億元,且每年保持增長趨勢。為了助力城郊街花卉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今年1月,廣州現代花卉交易產業平臺——新開花谷投入建設;8月,花卉交易平臺及花園中心、花卉信息港同時啟動……由此,城郊街花卉產業全面升級迭代,形成全產業鏈發展。
同時,隨著城郊街精品民宿、休閒度假等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目前,城郊萬花園片區的農業產業結構為「7+2+1」——七成種植花卉,兩成種植水果,一成種植水稻。在西和村大力發展花卉產業的基礎上,光輝村、城康村引進火龍果、番石榴、葡萄等水果,光聯村引進富硒米,城郊街致力建設以花卉觀賞、水果採摘、精品民宿、休閒體驗和度假研學等現代服務業以及觀光農業為主的鄉村旅遊景區,在全街做大這篇花文章。
城郊街光聯村引進富硒米種植。
在文旅產業如火如荼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用地遇到了瓶頸。鍾梅芳透露,未來,城郊街將通過探索實踐點狀供地破解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的用地難題。
激活文化基因,鑄就文化之魂
「聽見花開,和美西和,笑迎未來,創造奇蹟……」2018年,一首村歌響遍西和村。「這些刻在鄉村骨子裡,注入鄉村靈魂深處的就是文化。」鍾梅芳說道,「文化是鄉村建設的靈魂。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文化是根子裡的,是最終能留下來的。」
在城郊街,文化振興首先是優質人才進鄉村。「鎮街建設最缺的是人才」鍾梅芳指出。近年,城郊街通過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全面配齊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優化年齡結構,選派13名第一書記和126名優秀駐村幹部,由村(社區)「兩委」幹部及法律顧問組成輔助團隊,聯繫服務24079戶群眾。
此外,城郊街還升級了從化區的「頭雁培育工程」,創新了「頭雁」孵育五步法,構建「識、育、任、訓、勵」全鏈條幹部選育體系,將一批熱愛鄉土、年富力強的優秀幹部孵育成鄉村「領頭雁」。目前,城郊街24個行政村有120名儲備後備幹部。同時,城郊街用「劣者汰」的機制對全街各村進行「拉網式」分析研判,此前已撤換了8名村黨組織「四不」書記,目前全街村黨組織書記三分之一為「80後」。
在廣州粵菜師傅培訓室,西和村農家大廚周燕瓊由學徒變師傅。
西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成立後多次邀請新時代文明實踐「輕騎兵」、文化名家等開展宣講活動,向黨員群眾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農業技術、農村醫保等內容。2018年,全省首個粵菜師傅培訓室在西和村正式成立,組建了「中國烹飪大師」專家團隊,截至2020年11月,開展了120期培訓,參與培訓人數超1600人次。同年成立的西和學堂也是文化進鄉村的一個入口,學堂不定期舉辦書畫、舞蹈等公益培訓課堂,還利用鄉村傳統習俗和節慶日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村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一所多點,一站多點,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來自城市的文明在鄉村紮根,重塑了鄉村的精神與文化,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為鄉村發展孕育出新的生機,一戶感染千家,一村輻射百村。「當村民思想還是停留在小農意識的時候,很難引領他們致富奔康。」鍾梅芳表示,如今村民在思想上有了轉變,整體的精神風貌也有了轉變,現在的鄉村不僅有自然生態,還有品質生活。
修調城市版圖,城鄉融合出新彩
路,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大動脈,交通路網,是經濟發展的基礎。2014年從化撤市設區後,從化區委區政府從全局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三縱三橫」路網規劃(北星路、迎賓大道、環城北路為「三橫」,從化大道、環市路、八鄉大道為「三縱」)。今年9月,中共廣州市從化區委一屆十二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推動一批外聯內暢路網工程。
北星路
「一橋兩路」(從化大橋、從化大道、北星路)作為全區路網規劃的主要工程,主戰場就在城郊街。近年,「一橋兩路」工程捷報頻傳。2015年底,從化大橋正式動工建設;2017年9月,從化大道、北星路同步開工建設;2018年9月,從化大橋正式通車;2019年9月,從化大道、北星路首段通車;2020年「五一」期間,北星路通車……「城郊街是從『一橋兩路』的完工以及廣州地鐵14號線東風站的開通起打開的。」鍾梅芳告訴記者,從化的老城區原來只有26平方公裡,如今拓展到55平方公裡,其中增幅面積的三分之二都位於城郊街。
北星路和從化大道交匯處
「十三五」至今,不斷優化的路網疏通了城郊街發展的大動脈,為城鄉融合發展釋放了新空間。路網建設的同時,沿線的舊改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今年8月9日,城郊街東風村首日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房屋的清拆,意味著廣州單宗最大的舊村改造項目啟動。位於廣州地鐵14號線終點站、迎賓大道和從化大道交匯處的東風村將打造成「生態智城·濱河新區」,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十三五」以來,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系列重大項目的建設為城郊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有將來,皆為可盼,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城郊街將倍加珍惜,感恩奮進,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接續奮鬥,加快推進北星路現代商業軸、花卉大道現代農業軸的建設,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帶動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彩,為從化區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貢獻城郊力量。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鑽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韻樺,通訊員 鄺健華 黃宇鵬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