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打造80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創建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209個!

2020-12-23 澎湃新聞

12月22日上午9:00,市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第五場新聞發布會,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孫玉建,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學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志傑,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支部書記牛樹恩,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畜牧業發展中心主任張輝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威海市鄉村振興工作情況。

提高站位、統籌謀劃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走實走深

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突出示範帶動,狠抓任務落實,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任務要求全面落到實處。

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把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四級書記」一起抓,壓實「一把手」責任,市級成立5個工作專班,每個專班由2名市級領導同志任組長,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運轉有序、協同高效。

統籌謀劃布局。制定出臺《威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威海市鄉村振興戰略空間規劃》《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配套制定鄉村振興5個專項工作方案,確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搭建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

強化示範引領。堅持「點、線、面」相結合,串點成線、以線連片、聚片成面,帶動實現鄉村全域振興、全面振興。「點」上累計創建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209個,年內將達到303個。「線」上分類探索濱海型、山區型、城郊型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2019年全市有5個鎮、54個村通過首批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工程認定。「面」上重點打造80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田園綜合體),覆蓋涉農鎮街28.9%的行政村,形成生態農業區、就業聚集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旅遊區「四區共建」大格局。

探索創新機制。圍繞破解「人、地、錢」的問題,市級先後出臺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十二條、支持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政策文件,形成系統完整的政策體系。在全省率先建立鄉村振興規劃師制度,選配7支規劃師團隊,分包指導優化鄉村振興樣板片區規劃編制和落實,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供有力保障。

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

推動鄉村產業更加興旺

立足資源優勢,打好特色牌和組合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物質基礎。

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施蘋果、西洋參、牡蠣等17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建鏈補鏈強鏈工程,加快打造鏈條完整、功能完善、競爭力強的產業鏈條,已成立產業協會(聯盟)15個,每個產業配備1個專家技術顧問團隊,與85個產業基地建立專家聯繫服務機制。全市現代農業基地發展到355個、智慧農業基地發展到13個,省級「新六產」示範主體28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個、企業產品品牌32個。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鎮級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48處,實現涉農鎮(街道)全覆蓋。統籌整合政府、社會、農戶、土地四方面資源,開展訂單種植、產銷對接等40餘項服務,帶動土地流轉44萬畝,服務小農戶60多萬戶,組織勞務交易2萬多人次,開展質量檢測6萬多起,有效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深化農村領域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2263個村(居)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累計流轉土地124.1萬畝,佔全市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61.7%,流轉率居全省前列。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713個村(居)全部完成改革任務。

做好「引」「育」結合文章

推動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著力破除束縛鄉村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推行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制度,文登區試點出臺管理暫行辦法,推出特優專家10萬元工作津貼、創辦項目200萬元資金支持、科研經費補助、人才公寓分配等一攬子優惠政策,面向全國引進各類「首席專家」120多名。加大高校優秀畢業生引進力度,將涉農領域大學生納入「521」政策實施範圍,對新引進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每月分別發放5000元、2000元、1000元生活津貼。

強化人才培訓工作。依託全市20個培訓基地和中心鎮培訓點,常態化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下基層、鄉村振興培訓直通車、精準扶貧直通車等活動,2018年以來全市免費培訓農村居民和貧困人口3.3萬多人次,經驗做法被新華社、農民日報等57家中央和地方媒體跟蹤報導轉載。

厚植人才發展環境。落實「三農」領域高層次人才服務特殊政策,已累計向鄉村振興高層次人才發放山東惠才卡15張、威海英才卡53張,持卡人才憑卡可享受交通旅遊、健康查體等30項綠色通道服務。深化基層事業單位職稱制度改革,將鄉鎮事業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佔比由35%提高到60%,首次設置正高級崗位59個。

塑造文明新風尚

推動鄉村文化煥發新氣象

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先行先試、務求實效,71個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現全覆蓋,建立各類志願服務隊伍13800多支,註冊志願者人數達到65萬、佔到總人口的22.4%。根據群眾需求,策劃發布志願服務項目2000多個,參與人數達60餘萬人次。

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健全完善「一約四會」,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實現村(居)全覆蓋。組織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受眾2萬餘人次,全市文明村達標覆蓋率達到98.47%,名列全省前列。強化典型選樹宣傳,評選推出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好婆婆好媳婦、好青年等各類典型1.5萬餘人。

著力提升文化惠民精準度滿意度。建設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748個,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新建、改建鄉村記憶館34處、歷史文化展示館215個。推進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試點,500多支群眾文化團體長期活躍在基層。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設計形成22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在全市打造了102個鄉村旅遊網紅打卡點,發展休閒農業項目1000多個。

建設美麗宜居家園

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堅持統一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全面整治,最大限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實施「洗臉」、「換裝」、「提神」三大工程,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目前全市省級清潔村莊覆蓋率達到25%,市級清潔村莊實現全覆蓋,榮成市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國務院表彰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農村改廁高效實施,累計完成40.1萬戶,位居全省前列;年內新建農村公廁390個,實現300戶以上村莊全覆蓋。農村垃圾處理有序擴面,48個鎮(街)、1620個村(居)開展垃圾分類試點。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有力,村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所有單村供水村莊均安裝淨水設施。「四好農村路」和「戶戶通」紮實推進,成為全省首批村級公路網化示範市,實現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一片紅」,農村「戶戶通」年內全部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深入開展,2020年底全市40%以上的村莊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

推進綠色發展。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市單位耕地面積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9%和9%。強化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全市規模養殖場(區)糞汙處理設施配建率100%,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96.6%。深入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三年行動,151處廢棄礦山治理已完成143處。紮實推進河湖生態修復,累計完成河湖綠化面積3.8萬畝,治理河道423條。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推動鄉村治理水平提檔升級

堅持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重點,創新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和機制,引領鄉村治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啟動農村基層黨建「百千萬」強基工程,制定《威海市村黨支部建設標準規範》,三星級以上黨組織達到96.7%。實施後進薄弱村攻堅突破行動,評選鄉村振興「標兵村」30個、「奮進村」20個,全市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達到80%。開展幫扶聯建,組織290家市直單位聯繫村,選派375名幹部,組建16支鄉村振興服務隊、43個「進鄉村」工作組。

探索推行「信用+」治理新模式。把信用建設深度嵌入鄉村治理各方面、全過程,構築起信用支撐、社會協同、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威海市和榮成市成功創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綜合信用監測排名中分別位列全國地級市、縣級市第1名。文登區、榮成市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紮實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創新推行「六治融合、一網聯動」市域社會治理模式,在2019年全國第二次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上發言交流,獲批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市」。構建農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實現「一村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在全省首創村(居)法律顧問兼任人民調解員制度,經驗做法被《法制日報》頭版刊發。

鄉村組織振興

抓實建強村黨組織。堅持抓兩頭帶中間,一村一策推動晉位升級。深化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開展「陣地亮形象、黨員亮身份」行動,全面推行村黨組織評星定級,集中開展兩輪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目前三星級以上黨組織達到96.7%。持續開展「紅色引擎」黨建示範點創建,2018年以來累計評選市級基層黨建示範點152個,先進基層黨組織21個,鄉村振興「標兵村」30個、「奮進村」20個,9個鎮村黨組織被評為「全省幹事創業好班子」。

大力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堅持選育管用結合,推動整體優化提升。突出政治標準,嚴格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縣鄉聯審、履職評估等制度,堅決清理受過刑事處罰、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惡等情形村幹部,調整撤換不勝任不盡職村黨組織書記301人,公開選任133人。實施農村人才「回引計劃」,出臺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十二條,儲備村級後備力量5880人。市縣鄉三級聯動抓輪訓,開設「威海組工·鄉村之聲」「威海組工·鄉村書記講壇」,全面提升能力素質。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輸血造血並舉,推動強村富民。強化幫扶力量,近年來累計組織290家市直單位聯繫村,選派1400多名第一書記駐村抓黨建、促發展。紮實開展「萬名幹部下基層」、「四進」攻堅行動,累計選派375名幹部,組建16支鄉村振興服務隊、43個「進鄉村」工作組。今年,又組建142人的「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讓優秀幹部沉到一線,推動村級班子建設。全面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截至目前全市註冊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010家,基本消除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村。

新時代文明實踐

我市自2018年啟動試點工作以來,按照因地制宜、務實管用的原則,在各區市、開發區全面開展試點建設,榮成市、環翠區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試點,文登區、乳山市先後被確定為省級試點,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省級試點全覆蓋,今年5月,榮成市作為全省唯一縣級市入選全國10個重點聯繫縣(市、區);10月21日,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暨學雷鋒志願服務工作現場會在威海召開。重點在三個方面積極探索:

積極探索理論宣講的有效路徑。按照總書記「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理念,編寫了《和風習語》等宣講書目,發動各級黨員幹部和社會志願者,深入村居社區、田間地頭、農村大集、海洋牧場,宣講2萬多場,受益群眾90多萬人次,打造了「百姓故事匯」「銀杏樹下傳習語」「悅讀經典」等10多個宣講品牌,不僅增強了群眾對新思想的理解,更收到了「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效果。

積極探索志願服務的有效路徑。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體力量是志願者,主要形式是志願服務。為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做深做實,重點在壯大志願隊伍、推進志願服務項目化運作、探索推行「志願+信用」模式上持續用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各類志願服務隊伍13800多支,註冊志願者人數達到65萬、佔到總人口的22.4%。圍繞群眾所需所盼,策劃打造了「黃金一刻鐘」理論宣講、「美廚娘」暖心食堂、「文明實踐星期六」等2000多個深受歡迎的志願服務品牌項目。搭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雲平臺,在全市統一推行「志願+信用」模式,將志願服務活動時長與「海貝分」個人信用積分實時掛鈎、即時折算,調動群眾參與志願服務積極性,全市志願者活躍度始終保持在53%以上。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市40多萬名志願者,逆行而上開展社區值守、文明引領、買菜送藥、心理諮詢等志願服務,與醫護人員、基層幹部等一道,構築起同心戰「疫」的堅固防線。

積極探索文明實踐常態長效的有效路徑。建立了「政府設立服務項目、愛心企業冠名贊助、志願團隊具體實施」機制,發動全社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把文明實踐活動常態長效地辦好。比如文明辦和東方福愛心聯盟共同發起的「好人有好報」服務項目,組織600多家愛心企業,通過走訪慰問、捐款捐物、結對幫扶等方式,每年開展活動50餘場,及時關心救助我市家庭貧困的各級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在脫貧攻堅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2年多來,已發布各類項目2000多個,500多個被愛心企業和人士主動認領,年均募集善款5000多萬元。

鄉村人才振興

制度創新更加有力。制定「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十二條」,為各類人才返鄉下鄉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在教育、衛生等行業建立起「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有239人取得基層相應高級職稱。開展基層農業技術中初級職稱評審試點工作,117名「田秀才」「土專家」獲得相應職稱資格;同時,還實行向基層人才傾斜的崗位設置制度,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由35%提高至60%,增加崗位492個。另外,在全省首創「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制度」,吸引了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李久太等120餘名專家學者作為「新村民」紮根農村,深度參與鄉村建設。

引育質效顯著提升。加快構建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的長效引進培育機制,激勵各類人才流向鄉村、紮根基層。依託威海「英創會」「中日韓國際交流大會」等人才品牌,搭建了國內外高端人才智力交流平臺;大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今年專項設置引進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農學崗位46個,招募「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79人;搭建「青鳥計劃」智慧信息平臺,建立「青鳥驛站」37處,常態化聯繫威海籍大學生1.3萬人;創新開展「威海魯菜師傅」「鄉村振興專家大講堂」「鄉村振興技能培訓和精準扶貧培訓直通車」等系列特色品牌活動。「十三五」期間,免費開展威海魯菜師傅、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實用技能培訓5.5萬人次以上,開展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素質農民培訓3.2萬人次以上。

發展生態更加優化。創新打造了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交通旅遊、健康查體等30多項綠色通道服務;搭建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備案農科驛站27家、科技特派員490人;建成大水泊鄉村振興學院等24家省(市)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累計開展45次服務基層活動,服務基層1700餘人次;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為鄉村人才、返鄉創業農民工及其他投身鄉村建設、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業群體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7億元,創業補貼資金369萬元。

農村生活汙水治理

摸清底數定方案。召開調查工作技術培訓會,組織各區市完成全市241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汙水62項指標摸底調查;以調查結果為底數,指導各區市科學編制縣域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實施方案。

因地制宜重實效。指導各區市根據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生產生活習慣,因村制宜選擇治理方式,對人口較少的村莊,加強汙水管控,實現就地回用;對人口較為集中的村莊,逐村制定工程設計方案,採取納管處理、生態處理、建設汙水處理設施、拉運等多種汙水治理方式,分階段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

多措並舉促治理。建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臺帳,明確完成時限,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定期進行調度通報;出臺《威海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市級現場核查要求》,明確核查要求,對完成治理的村逐一進行現場核查;不定期開展「四不兩直」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組織整改;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樹立典型示範,以點帶面提高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水平。截止12月17日,全市共完成999個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完成率41.42%,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示範助推。規劃建設了市縣鎮三級80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制定《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建設規範(試行)》,將發展壯大優勢產業作為片區建設的基礎條件,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一業興多業旺的良好發展態勢。

科技助推。加強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與省農科院共同建設中日韓精緻農業研究院,先後設立4個創新團隊、建成1個省級技術平臺,持續開展蘋果、西洋參在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技術科研攻關。機械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3個區市取得了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稱號,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6%;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

品牌助推。充分整合政府、協會、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在品種培育、鏈條延伸、標準制定、協會引領等方面發力,形成「整體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發展的整體格局,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十三五」期間,培育出「威海蘋果」「文登西洋參」「威海刺參」「榮成海帶」4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及32個省級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文登西洋參在全國中藥材類品牌價值中位列第三,威海刺參、榮成海帶在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名列前茅。

協會助推。開展產業大調研活動,對產業規模、產業影響、代表企業和合作社、行業協會、科技支撐、品牌建設六個方面進行全面摸排,明晰了全市具有代表性的17個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底數。圍繞蘋果、西洋參等17大特色產業開展全產業鏈建設工作,提高產業競爭能力。目前,已成立產業協會(聯盟)15個;新發展現代產業基地40個、智慧農業基地13個、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62個;每個產業配備了1個專家技術顧問團,與85個產業基地建立專家聯繫服務機制;新培育省級「新六產」示範主體18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企業產品品牌5個。

招商助推。精心策劃包裝種植業、畜牧業領域招商項目,建立項目庫,編印項目手冊。建設1000萬元以上的省級產業項目35個。儲備省市兩級補齊「三農」領域短板項目103個,總投資規模80億元。文登區、榮成市成功申報全國蘋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爭取約1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用於果業發展。進一步補齊農產品加工領域短板,儲備了21個農產品倉儲冷鏈保鮮物流項目,其中12個納入國家項目儲備庫。

服務助推。在全市48個涉農鎮街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統籌整合政府、社會、土地和農戶四方面資源,開展訂單種植、產銷對接等40餘項服務,帶動土地流轉44萬畝、服務小農戶60多萬戶、組織勞務交易2萬多人次、開展質量檢測6萬多起,實現資源由「散」到「聚」、土地由「分」到「合」、收益由「單一」到「多元」、對接由「線下」到「線上」,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推動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原標題:《威海打造80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創建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209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 濟寧這樣做
    泗水龍灣湖、鄒城大束、金鄉魚山3個片區入圍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片區,兗州區、金鄉縣榮獲全省2019年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一等縣。在省對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2018、2019連續2年獲得全省第2名的好成績。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 濟寧這些做法成效顯著
    原標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 濟寧這些做法成效顯著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3日訊 12月23日下午,濟寧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濟寧引領區」新聞發布會。三年來,濟寧市各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牢記總書記關於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目標定位,堅持「全域、統籌、融合」,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強化舉措、集成政策,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
  • 棗莊已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498個,比去年翻一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米娜12月31日,在「十三五」時期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目前,棗莊建成省級、市級、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498個,佔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個數的28.5%,比上年翻了一番。
  • 打造美麗鄉村的「三水樣板」
    三宣供圖「美麗指數」讓全景美麗三水「可視化」試點伊始,三水全面啟動「三片聯動、百村共建」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將七鎮街劃分為南部嶺南水鄉、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態屏障三大示範片區,共融共進打造「三環七帶」示範發展點,構建「魚翔三江、鶴舞南山」的現代嶺南水鄉圖。
  • 在希望的田野描繪威海新圖景
    一張張樸實無華的笑臉,與一個個美麗鄉村、樣板片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威海市把鄉村振興作為今年12項重點工作攻堅突破任務之一,將樣板片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市縣鎮三級聯動。如今,在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帶動下,廣大鄉村已實現產業村村有、美景連成片,百姓收入持續增長……這幅「威海版」鄉村振興圖景,正變得越來越豐富、色調越來越鮮亮。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濟寧交出「亮眼」答卷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鄭州 濟寧報導  12月23日,濟寧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濟寧引領區新聞發布會。據悉,濟寧市各級堅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目標定位,堅持「全域、統籌、融合」,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強化舉措、集成政策,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
  • 涉14個鎮街33個項目!佛山800km「百裡芳華」鄉村振興示範帶公布
    今日(7月16日),佛山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召開。U形鄉村振興示範帶、第一批33個重點項目、20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多個重大利好消息傳來!會議現場會議前,與會人員現場參觀了南莊鎮南莊村和紫南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築風貌管控、文化設施建設等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 松江這3個村列入今年上海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計劃!
    松江這3個村列入今年上海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計劃!,上海市33個村列入第三批示範村建設計劃。其中,松江區泖港鎮曹家浜村、泖港鎮曙光村、葉榭鎮東石村(興達村)3個村上榜,詳↓六種建設類型具體有↓特色農業型——做強優勢農業產業,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休閒農旅型——串聯特色產業、鄉村歷史、文化脈絡,發展高品質鄉村旅遊。產業融合型——拓展農業綜合功能,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植入。
  • 青島:鳴奏鄉村振興「田園交響曲」
    「十三五」以來,青島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打好鄉村產業、生態、組織、人才、文化和改革六大攻堅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青島大地徐徐展開,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了青島力量。農業強:米袋子菜籃子豐富平度市農民侯松山的4000畝玉米已收穫完畢。
  • 鄉村振興|環翠區:留住「鄉愁」,更有奔頭
    近年來,環翠區把鄉村振興作為「攻堅突破」和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堅持「城市化帶動、精緻化引領、樣板化推進」思路,根據全區農業農村產業特點和資源稟賦,規劃建設了裡口山、輕戶外、玉皇頂、寶石山、正棋山、五渚河6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以樣板片區為抓手,不斷開創全域鄉村振興新局面。
  • 環境整治繪就圃江美麗鄉村新畫卷產業興旺注入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眼前這一幕,是黃圃鎮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持續整治水鄉環境,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重塑水清岸綠水鄉風貌,向環境要發展驅動力的縮影。與此同時,黃圃鎮去年開始出臺實施《黃圃鎮2018-2020年扶持農業生產發展方案》以加快黃圃鎮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種養業發展,創建培育新型特色農業,尋求農業發展的新方向,示範性家庭農場、水產養殖業等蓬勃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打好鄉村振興攻勢,5963村完成集體產權改革
    1-10月份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0.8%,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市,西海岸新區和萊西市入選省部共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縣。啟動「加速器」,提「質」興產業堅持「項目」驅動,引進億元以上涉農大項目15個,入庫鄉村振興項目779個,歐洲第一的CLAAS農機巨頭落戶我市,投資40億的新希望項目、30億的益海嘉裡項目等一批全產業鏈項目開工建設。
  • 即墨蓮花山牽手華僑城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12月28日,「未來鄉村創想家」華僑城青島即墨蓮花山戰略發布會舉行,項目將對蓮花山片區的鄉村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開發,構築青島即墨蓮花山鄉村振興示範區,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全新模式。據了解,即墨蓮花山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將賡續創新思維,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整合本地集體經濟組織,圍繞華僑城全價值鏈鄉村振興新模式,以「城鎮化+農業產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打造農、旅、文、養、創多元產業發展平臺。
  • 廣東三水試點鄉村振興綜合改革 重塑嶺南鄉村韻味
    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 供圖中新網佛山12月21日電 題:廣東三水試點鄉村振興綜合改革 重塑嶺南鄉村韻味作者 程景偉 黃猛高 朱靜儀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近年來佛山三水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首創「美麗指數」發布機制,發力美麗經濟,推動基層善治,重塑嶺南鄉村韻味。
  • 茅箭區全域治理全域轉型擦亮鄉村振興美麗底色
    「十三五」期間,茅箭區以建設全市鄉村振興先行區為目標,堅定不移推進全域景區建設,持續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做強做優以鄉村旅遊為龍頭的美麗經濟,打造出一大批「生態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村莊,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支撐。
  • 「五個振興」為抓手,臨沂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沂蒙樣本」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之後,山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統籌推進山東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振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 這就是山東|扶貧車間、美麗庭院,山東譜寫現代鄉村「田園牧歌」!
    魯網5月23日訊 近日,山東各地圍繞「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移風易俗」等工作,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美麗庭院,助力鄉村振興,譜寫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串珠連片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近年來,青島即墨區聚力鄉村振興攻堅突破,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通過組建市場化專業化招商機構和隊伍,將種業、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高附加值領域作為「雙招雙引」重點方向,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 佛山三水:「美麗鄉村」重塑嶺南韻味
    「美麗指數」:將鄉村品質顏值「可視化」  「魚翔三江、鶴舞南山」,這幅現代嶺南水鄉圖正在三水美麗呈現。  三水以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啟動「三片聯動、百村共建」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將七鎮街劃分為南部嶺南水鄉、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態屏障三大示範片區,共融共進打造「三環七帶」示範發展點。
  • 【鄉村振興】阜城全力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
    近年來,阜城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三農」工作實際,深入落實中央、省市委關於推進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全面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新發展。大力推進特色農業實踐,打造產業興旺的樣板。
  • 輝煌「十三五」|勇立潮頭,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山東「十三五」「三農」工作巡禮——勇立潮頭,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鄉村振興「諸城模式」國家級農林科技孵化器俯瞰圖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十三五」時期,全省各級農業農村(漁業)部門把「三農」工作置於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步步推進,憑藉勇立潮頭的實踐探索,奮力書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