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刊登對臨沂市長孟慶斌的專訪,解讀鄉村振興的「沂蒙樣本」,一時間,臨沂的鄉村振興之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之後,山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統籌推進山東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振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作為農業大市,沂蒙革命老區,臨沂是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近年來,臨沂正不遺餘力,努力讓老區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產業振興:綜合體成亮點
村富民強,離不開產業支持。
沂南縣朱家林,一個曾經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和孩子的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省定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不僅探索出一套可推廣可複製的生產生活方式,更走出一條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三生三美」的鄉村發展新路子。
目前,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總投資20多億元,以構建美麗鄉村產業生態鏈、旅遊生態鏈等產業鏈條為主線,通過政府搭建平臺,投資經營主體開展項目經營,村民則以土地勞務等方式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最終讓村民實現受益。
此外,朱家林還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創客為主體,以創意農業、休閒農業、文創產業為核心,規劃布局了「二帶二園三區」,以此推動「三農」發展。
事實上,朱家林的轉型只是臨沂產業振興的一個典型案例。如今,臨沂以田園綜合體為突破口,重點抓了30個田園綜合體,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07家,建成市級農業科技園區99家、各類家庭農場3592家;成立20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創新團隊,認定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49處,發布臨沂地方標準5項。
同時,臨沂還積極推進「大數據+農業」,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建設農博館和農產品展銷平臺,辦好永不落幕的農博會,爭取三年內實現「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覆蓋。
人才振興:做足五篇文章
鄉村振興,人是第一要素,人氣回歸是根本。為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到農村投資興業,臨沂各區縣也是紛紛出招。
蘭陵縣莊塢鎮被譽為「中國牛蒡之鄉」,歷來有牛蒡種植、加工的傳統,但牛蒡產品以粗加工為主,技術門檻低,產品利潤低。為了提升牛蒡產業附加值和農民收入,莊塢鎮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為遼寧中醫藥大學竇德強教授和鎮源升和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牽線搭橋。竇德強教授來到莊塢後,為源升和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產精細加工牛蒡提純產品的技術,提高了企業牛蒡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收入,而企業的發展盤活了牛蒡市場的活力,給當地以牛蒡種植為生的老百姓們帶來了實惠。
除了引進高端人才,臨沂還注重「土專家」「土秀才」的培養。近年來,費縣將鄉村人才培訓納入全縣人才重點項目,加大「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等鄉村人才培育力度,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協會、鄉村振興智庫顧問團、徐明舉網絡培訓工作站,通過開展專題培訓、科技下鄉、農村夜校、網絡課堂等形式,邀請農業專家、先進黨支部書記、致富能手現身說法,不斷加大鄉村人才培養力度。
總而言之,圍繞「育、派、引、留、聯」五篇文章,近年來,臨沂吸引了大批人才在鄉村舞臺上創新創業、各展其長。
文化振興: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鄉村振興,既要「口袋鼓」,也要「腦袋富」。
以沂南縣依汶鎮後峪子村為例,從1990年至今,每年正月初三,後峪子村雷打不動召開村民大會,公開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好公公和五好家庭,評上的都要披紅戴花、上光榮榜,還敲鑼打鼓把喜報送到「好媳婦」娘家。30多年來,後峪子村沒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沒發生一起群眾上訪,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目前,臨沂市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凝聚起強大的脫貧思想動力,通過組織沂蒙精神勵志、鄉村文化興盛、非遺手工藝助力脫貧和鄉風文明提標等行動。據了解,截至目前,沂蒙黨性教育基地已承接各類農村黨員和群眾培訓班200多個,累計培訓農村黨員、群眾3萬餘人次;實施鄉村文化興盛行動,修訂完善《沂蒙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建設一批村史館、民俗館、鄉村博物館,培養一批鄉土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發展一批如費縣荷包、郯城中國結等「沂蒙」特色文化產業;以綠色殯葬改革為突破口,紮實推進移風易俗,力爭2020年80%以上的村鎮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
生態振興:打造美麗鄉村
「夏日田野像綠色的毛毯,村莊掩映色綠色的林海間。近拍細節,村村街巷整潔,彩葉、鮮紅花映襯,一塘碧水伴廣場,村落人家與林田和諧相融。」這是拍客徐愛國對平邑的讚嘆。近年來,平邑縣以生態振興為抓手,把其獨具的資源稟賦和有利條件充分挖掘出來,讓生態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主打色。
從17年開始,中央美院、同濟大學、上市公司東方園林和天域生態、張藝謀團隊等一批批設計團隊扎堆來到平邑,一場場設計論證會,一個個奇思妙想以平邑景色景觀為原型展開「華山論劍」,深度挖掘平邑的史、山、水、林、村的旅遊價值。
藉助平邑擁有的中國第五種巖石地貌景觀「崮」形地貌集聚區,中央美院創意「舉頭望月、滿目星辰」的觀音山崮頂藝術中心;由深創投集團牽線,與張藝謀團隊接洽設計燈光布展,真正把天宇自然博物館變成旅遊項目、科普項目、參與式項目、商業上市項目;東方園林主筆五龍湖、興水河、浚河水系連通工程,讓遊客市民享受親水之樂、園林之美;同濟大學設計圍繞千年古剎海螺寺規劃康養小鎮,讓生活在這慢下來,心沉靜下來……
國內外頂尖設計團隊著墨,一批精品旅遊景區規劃新鮮出爐,隨著彭泉流域道路提升、觀音山景區開工建設、環昌裡湖路成功閉環,九間棚村、南武城村等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鄉村旅遊示範點成功打造,平邑山水正由美景圖變實景圖,「山景」變成「錢景」,生態振興的步伐越走越快,平邑旅遊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越來越高,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色調。
大力發展生態振興的不僅僅是平邑縣,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臨沂正通過「四個環節」努力打造「全域美麗鄉村」。
組織振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匯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鄉村組織振興是重要基礎。
19年前,臨沂市蘭陵縣代村村集體曾負債380多萬元,如今村集體產業總產值2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5萬元。
浴火重生的根源就在於有堅強有力的村黨組織。以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為代表的代村「兩委」班子「管事」以來,狠抓黨組織建設,除了三會一課等規定動作外,創新的自選動作注重實效,一天兩會制度,早上研究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晚上反饋推進解決結果。制定黨員幫帶聯繫戶制度,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致富。經歷過6次換屆選舉,沒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選,村幹部經手的錢物達上億元,沒有一人因經濟問題栽跟頭。正是這樣一個能幹事、會幹事、敢幹事、乾淨做事的基層黨組織得到了村民的擁護,也讓村民得到了實惠。
今年以來,臨沂堅持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鄉村綜合治理三位一體、協同推進,著力促進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而上述代村黨組織建設就是就是其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