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一條河,靜靜地流淌,一直到了1937年。
1937年的任何一個節日,對於厄運即將到來的南京人來說,都有可能是最後的狂歡。
——《南京那一年》
1937年12月13日,這個日子,南京,是心碎之城,是血雨腥風山河破碎……
今天是國家公祭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八十三周年。
對於孩子,我們是否可以將這段殘酷的歷史講給他們聽呢?這個世界並不像童話故事那樣完美,世界上會有戰爭、苦難和罪惡,用正確的方式給孩子揭示世界的灰暗面,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思想的啟蒙。
當然,在給孩子講述戰爭的時候,更多的是要挖掘從戰爭中凸顯的個性閃光點,讓孩子理解真正的善與生命之不易。
我們希望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我們希望孩子接受到的都是美好。然而迴避並不能給孩子提供真正的庇護,只有讓孩子真正了解所處的世界所發生的過去,無論是輝煌還是陰暗的一段,只有讓孩子真正的去體會人性的本真,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全感。
影片描寫的同樣是「冬賽館事件」。
1942年,11歲的猶太人小約瑟夫全家生活在被佔領的法國,然而好景不長,他們開始遭到維希政府的驅逐。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車賽車場裡,一萬三千名受害者被兇殘的虜獲在一起,準備運往羅蘭德集中營。
影片2010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為了保護兒子的童心不受傷害,告訴兒子說他們正在做一個遊戲,最後的勝者會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而要想勝出就必須遵守一些規則。最後兒子得救,父親卻犧牲了生命。
1999年,該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
在兩伊戰爭時期,一群逃難的教師背著黑板在荒原上行走,他們中間有一個叫薩義德(薩義德•莫哈默迪Said Mohamadi 飾)的男人,胸懷非常遠大的抱負,那就是讓村裡的孩子都能閱讀,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擺脫窘迫的困境。為此,他放棄了跟富家女成親的機會,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教授孩子讀書的道路。他和同伴為了生計,脫離了大部隊。
薩義德後來終於收了一位好學的弟子,在成年人賭博的時候,他教弟子寫下名字、愛等字眼,然而誰想師徒二人遭到飛來橫禍……薩義德的同伴遇到了一群迷路的伊拉克難民,後者出錢要他做嚮導,從此他的人生軌跡得以轉變。這兩個教師多舛的命運仿佛是那個時代揮之不去的陰影……
本片獲得第5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獲評委會獎。
史標曼(艾德裡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史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史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螢火蟲之墓是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日本動畫。內容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的神戶周邊為舞臺,描寫父母雙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節子艱難求生的悲傷故事。情節催人淚下。具有鮮明的反戰情節。
美日戰爭爆發,14歲的清太帶著年幼的妹妹到處逃命,當他們到達防空洞的時候,母親已身受重傷,沒過多久便不久人世。兩兄妹自此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他們只好投靠了母親的姐妹,縱使他們把家裡所有的家當都送給了阿姨,但當食物吃完,他們就越感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清太決定帶著妹妹離開獨自生活。火災硝煙中的生活並不好過,清太為了妹妹四處偷取食物,但妹妹還是嚴重營養不良……
1944年3月,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動蕩不已,而與此同時,法國一個小鄉村角落裡的孩子們也開始了一場「戰爭」。
一直以來,兩個相鄰村莊朗維村及偉恆村的孩子們衝突不斷,但這一次,他們為「戰爭」想出了新的主意——孩子們決定互相爭搶敵方身上的紐扣、鞋帶、皮帶等等,誰能先令對方赤身裸體被羞辱,誰就贏了。他們將這場戰爭命名為「紐扣的戰爭」。
「紐扣的戰爭」只不過是孩子們的玩鬧,誰贏誰輸其實並不重要。而這時,村子裡來了一位猶太裔少女紫羅蘭(Violette),她令朗維村的「孩子王」勒布拉克(Lebrac)心動不已,只是少女究竟來自何方?她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橡樹男孩》
(德國 / 瑞典 / 丹麥 / 挪威)
二戰期間,西蒙(比爾·斯卡斯加德 Bill Skarsgård 飾)在哥德堡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長大。儘管家庭充滿愛意,西蒙仍感覺自己格格不入。西蒙喜歡閱讀, 天資聰穎的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去學校學習,並在那裡遇到了正在躲避納粹的猶太書商的兒子,伊薩克(Karl Linnertorp 飾)。在二戰的硝煙中,兩個男孩和他們各自家庭的命運就因此聯繫在了一起。漸漸長大的西蒙發現他的雙親並非是他的親生父母,而這個事實將改變他的人生,開啟他尋根的旅程。
影片演員茜茜莉亞·尼爾森和楊·約瑟夫分獲得瑞典電影獎的最佳男女配角。
電影改編自芬蘭作家赫基•希耶塔梅斯的同名小說。
本片背景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芬蘭與俄國對戰,約有70000兒童被送往中立國瑞典,等待和平後回國。故事中的小男童,因為被送到另一國家,演變出自己有兩個媽媽、兩個家,但又不知那個才是自己真正的家。然而自己拒絕接受新家庭,每天等待親母的信。及後親生母的另一段情、養母初時對自己的不接納……直到養母對小男童的了解、照顧,男童對養母的感情亦視為親母。無奈戰爭結束,男童需回芬蘭,再次與媽媽分離……
據芬蘭史料記載,二次大戰期間,曾有7萬多名芬蘭兒童被送往中立的鄰國瑞典,以躲避戰禍。戰後,這些孩子大部分陸續回到芬蘭,但有近1.5萬留在了瑞典,繼續同養父母生活在一起。
改編自英國作家Michelle Magorian的同名小說,曾獲Guardian兒童小說獎。湯姆是一位性情古怪、暴躁的獨居老人,自我放逐似地住在一個小鎮,沒有人知道他的過去。而十一歲的小男生威廉,為逃避二次大戰的戰火,避難到小鎮來,倫敦飽受空襲轟炸的恐怖經驗,讓威廉沉默而哀傷。
這兩個年齡相差半世紀、個性南轅北轍的人不期而遇,竟發展出祖孫般的真情。小威廉在老湯姆的照顧下,漸漸擺脫戰爭的陰影,臉上綻放孩童該有的天真笑容時,威廉的母親卻出現了,要將小威廉帶回烽火遍地的倫敦。老湯姆勢必要挺身而出,避免讓小威廉重回夢魘。但,一切是否能如他們所願?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故事背景是1944年發生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地區農村的納粹大屠殺事件。《鐵蹄下的村莊》的英文片名是<The man who will come>,比起《鐵蹄下的村莊》,《將要來的人》更完整地傳遞了影片的意涵。
1943年,義大利博洛尼亞地區農村,八歲小女孩瑪蒂娜(葛蕾塔·祖切瑞·蒙塔娜莉 Greta Zuccheri Montanari 飾)充滿希望地等待著小弟弟的出生。瑪蒂娜在上個弟弟死在自己懷裡後就拒絕開口說話了,為此她沒少遭村裡的小孩嘲弄。但家裡大人都很愛她,包括從城裡回家的小姨貝寧米娜(阿爾芭·洛爾瓦徹Alba Rohrwacher 飾)。瑪蒂娜的爸爸阿爾曼多(克勞迪奧·卡沙地歐Claudio Casadio 飾)拼命工作養活一大家子,儘管他支持當地的抵抗軍,卻也不得不出售農產品給零散的德國納粹。隨著抵抗軍與納粹之間衝突的升級,戰爭的腳步越來越近。瑪蒂娜沉默地觀察著村子裡所發生的一切,以及最終到來的,她所不能理解的殺戮與死亡。
本片獲2009年羅馬電影節評委會銀獎及觀眾票選大獎。
這是一部德國與俄羅斯合拍的二戰題材影片的,荒誕卻源自真實,也沒有試圖去說服觀眾往某一個方向倒戈。
戰爭的最後四天裡,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小鎮上,所有人都對戰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
把孩子的英雄夢與大人對於戰爭的理解形成對比。沒有刻意刻畫戰爭的殘酷,而是選擇在大家都以為噩夢結束的時候,用一個溫柔正義的事情來講述戰爭這樣冷血殘酷的過程,真正結束戰爭的不是一方的勝利,而是人性僅存的善意。
這是導演路易.馬勒根據自己童年經歷改編的,他童年時候是在德國納粹佔領時期的法國度過的。
平鋪直敘了二戰期間一間法國寄宿學校裡,一個法國男孩朱利安(不知道是不是路易馬勒自己)和一個來自德國的猶太男孩波奈間的友誼,猶太男孩被告密,被蓋世太保抓走,給作者心理留下永遠的創傷。
夥伴的死去將大人世界的冷酷直接強迫他們直面接受,影響他們的一生,戰爭太過殘酷,而導演平靜的敘述他的經歷,沒有加入任何刻意的煽情成分。
這是一部由居住在南京的著名歷史學家張憲文和作家葉兆言、黃蓓佳、範小青、趙本夫,畫家武建華、張維彩、朱成梁、王祖民、姚紅等共同完成的一部表現1937年南京作為一座城市的美好與毀滅的史詩性繪本。繪本用了許多歷史元素,如1937年的日曆等,通過一年四季節日的轉換再現了1937年南京人的生活以及他們一步步被捲入戰爭的無奈,於對普通人生活的揭示中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
這是一部以兒童的視角正面表現戰爭的作品。作者以詩意的語言敘述了一個發生在那個年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日寇進犯,家鄉變成戰場,爸爸上了前線,奶奶、媽媽和「我」在家留守,以她們的方式給前線抗日將士以支援,即便是「我」,也參加了兒童團,站崗、放哨。有一天,一個受傷的八路軍阿姨到了「我」家,「我」下河捕魚,媽媽和奶奶給阿姨熬魚湯,阿姨教「我」學文化……一幅又一幅畫面展現了八路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日本人進村,為了掩護八路軍阿姨,媽媽穿上阿姨的軍裝,而「我」則帶著阿姨轉移到山上。結尾,作者以浪漫主義方式處理,「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媽媽在山崗」……作者沒有任意拔高媽媽的英雄行為,而是以兒童的視角,寫媽媽犧牲的慘烈,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給青少年讀者以強烈的審美震撼力。
這是一部結構精巧的作品,黑白素描式的畫風也以素樸的美學風格給了孩子們別樣的審美享受。作者以孫女「愛蓮」的自述,講述一個家族的歷史:爺爺樹生是畫家,抗日爆發,他投筆從戎,丟下將要臨產的妻子上了前線,在戰爭的間隙,他將對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寫給妻子的「家書」和對想像中的兒子形象的繪畫中。父親長安八歲那年,得知爺爺樹生犧牲的消息,奶奶看信,爸爸看畫。多少年後,長安成為畫家,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畫展,他畫出了不同年齡段的父親,已經犧牲的父親在兒子的畫中經歷了從中年到老年的過程。作者以孫女愛蓮的視角表現了一個家族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既有戰爭中親人的離別,戰爭的殘酷,也有從未謀面的父子間的深厚感情。這是一部直擊人的心靈,同時也能讓人於苦難中升華的作品。
虎子的爸爸是軍人。戰爭爆發,爸爸要上前線,臨走的前一天晚上,爸爸一夜未眠,給虎子做了一個木頭兵士。爸爸不在的日子,「兵士」陪伴著虎子。有一天,郵差送來一封信,爸爸負傷了,住在戰地醫院。媽媽帶著虎子,千裡迢迢去看爸爸,路上遇到轟炸,「兵士」炸掉一條腿。虎子和媽媽到了醫院,發現爸爸也炸斷一條腿。「兵士」的腿修復了,可爸爸卻真的失去了一條腿。爸爸痊癒出院,他說,要送給虎子一個「軍團」……作品以富有中國特色的木頭玩具,表現軍人的家國情懷和虎子與爸爸的父子深情。虎子作為一個被動地捲入戰爭的兒童,在親眼看到爸爸的堅韌之後,也體會到了軍人的責任。作品結尾,已經成為「爺爺」的虎子看著自己的孫子在擺弄木頭玩具,而牆上掛著虎子一家三代軍人的照片。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表現軍人的家國情懷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於無聲處中給青少年讀者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有一塊「心形雨花石」,這是爸爸留給我的專享紀念,我從未見過爸爸。我出生於1937年9月19日的南京,我的生日就是父母的忌日……在即將到來的那場慘烈的屠城中,我,一個嬰兒,會有怎樣的遭遇?
作品以孩子的視角,通過「皮箱子」的自述,講述了皮箱子的主人一家戰前的幸福與戰爭中的遭遇,同時觸及到戰爭給孩子們造成的心靈創傷。這隻「皮箱子」有著非凡的經歷:它來自歐洲,「爺爺」把它帶回中國,爸爸媽媽結婚時,爺爺把它當禮物送給他們,接著,皮箱子目睹了哥哥和妹妹的出生,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戰爭爆發,皮箱子和它的主人一家踏上逃難的旅程,幾經輾轉,皮箱子華麗的外殼變得殘破不堪,兩個孩子也先後失去父母。雖然他們又有了新的家,但戰爭帶給他們的心靈創傷卻是不可彌補的。《皮箱子》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了解戰爭的本質和戰爭給我們民族造成的心靈創傷具有一定的認識意義。
京戲大名角到「我」家來借宿啦!小女孩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京戲文化,被它深深迷醉。可是,戰火臨近,演出縮短,戰爭奪走了百姓有京戲的生活和文化……
我愛這座古城,城牆裡那些會講故事的大街和小巷、熙來攘往的輪渡碼頭、戲臺上演戲的日子、上學回家時路過的麻石鋪就的街上看到的各種店鋪和人物……都像看故事書一樣讓我心滿意足。可是,戰爭改變了這一切。隨著戰火的逼近,很多難民和傷兵撤到我們的古城。我們準備疏散、和衣而臥的晚上,突然街尾火起……以溫暖懷舊的情調、樸實壯觀的畫面紀念「文夕大火」前的古城長沙。
太陽出來了。在山腳下的一個地洞裡,小老鼠拉提諾一家在睡夢中迎來了新的一天。突然大地一陣顫動,把他們給驚醒了。原來自己的地盤上來了一隻大象。大象很喜歡這群小傢伙,和他們一起喝水、撒尿、來回散步。還用鼻子捲起小傢伙舉到眼前仔細觀察,趴在地上張大耳朵偷聽他們的談話,甚至挨個兒親吻他們。可是對小老鼠來說,大象是不受歡迎的「入侵者」,他的所作所為真叫人難以忍受。他只一口就喝光了大家的水,撒的尿簡直是瀑布從天而降,巨大的腳掌走來走去,差點沒把小老鼠們踩死。寧靜的生活完全被龐然大物搞得一團糟,小老鼠們無可奈何地抗議,衝突不斷升級。入夜,真正可怕的入侵者大黑蛇來了……
[美]邦廷,[美]希姆勒/著
劉清彥/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越戰紀念牆,上面刻著五萬八千個士兵的名字,他們都是在越戰中犧牲或失蹤的。小男孩和爸爸從很遠的地方到這裡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牆上尋找爺爺的名字,然後在一張紙上,用鉛筆把名字拓下來,鄭重地帶回家。
[英]查特絲/著,[英]弗萊曼/繪
餘麗瓊/譯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的畫家獲得過三次格林威大獎,《將軍》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創作《將軍》時,年輕的詹妮特和米切爾都想要創作出一個有趣而充滿生機的故事,使它可以鼓舞人們去擁有一種積極的世界觀。書中熱烈的畫面,伴著溫情脈脈的文字,共同訴說著「喬德普」將軍的夢想,也抒發著作者的情懷……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書的意義更加醇厚,也更加豐滿。它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也是一部的歷史劇。
大衛·赫爾典所著的《離家的路》以他母親的聲音,講述了母親孩提時的經歷:小女孩貝隆的幸福童年不幸被20世紀*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打斷,《離家的路》中她在長達八年的輾轉流離中,歷盡苦難,堅韌地成長和生活。
《DK兒童興趣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本根據兒童閱讀特點編纂的二戰讀物,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英國DK公司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步出版的二戰百科全書。本書全面介紹了二戰的各個方面。本書用珍貴精美的歷史圖片再現殘酷的戰爭場景,用公正客觀的評價還原真實的人物和事件,用權威全面的史料揭秘曲折的戰爭始末,運用英國的閱讀理念,讓你覺得了解戰爭是如此簡單!這裡有真實的戰地圖片和前沿的CGI成像技術,給你帶來畫冊般的視覺體驗!銘記歷史、鑑往知來。
《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講述作者以數十幅「二戰」中猶太人集中營被害兒童的倖存畫作為主,圍繞在苦難中堅守人的尊嚴、堅持美的創造和智慧的思考這一核心內容,講述相關背景和有記載的人物及故事,內容涉及普通的猶太家庭、猶太兒童、猶太藝術家等大批浩劫受難者的遭遇和他們不懈的精神追求。六十年前,這些孩子們的老師,想盡辦法艱難地把孩子們的詩和畫保存下來,是為了讓今天的我們,有那麼一個片刻停下來,去了解――人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真實經歷。也讓我們有哪怕是一小段的靜默時間,去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和今天的兒童們一樣的孩子,有了一個非常不同的、被突然中斷的童年。這些孩子,成千上萬的孩子,再也沒有能夠長大。可是,這些詩和畫的存在,給我們講述了那個令我們無法迴避的、真實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這回,我們要分享的是一個12歲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對夏之秋來說,1937年是個特別的年份,因為這年夏天,他的命運一夜之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變奏曲中感受夢想、豁達和愛,體味這個世界的乖戾、溫存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