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聞臉:ECFA這十年

2020-12-21 騰訊網

9月12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實施屆滿10周年。從去年到現在,臺灣島內一直有「十年大限」的說法,因為根據世貿組織有關規定,像ECFA這類協議滿十年後,若相關內容沒有落實,又沒有合理理由可以延期,該協議就可能被終止。臺灣輿論因此對ECFA的存續充滿擔憂。

那麼,ECFA對臺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昔日強力反對如今卻緊緊擁抱?

當ECFA風雨飄搖,

未來的兩岸經貿合作乃至兩岸關係,又該何去何從?

十年前ECFA籤署 為兩岸經貿合作開啟新篇章

2008年臺灣藍綠政黨輪替,島內工商界刊登大幅廣告,要求馬英九當局和大陸籤署「自由貿易協議」,以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在2010年完成降稅,會對臺灣出口產生排擠效果,對臺灣經濟發展不利。馬英九當局隨即順應民意,並向大陸表達諮商意願,獲得大陸方面的善意回應。

2010年1月到6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分別在北京和臺灣桃園縣舉行了三次專家工作協商,逐漸敲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名稱、文本構成、早期收穫計劃等重要內容。然而這一過程,卻遭到民進黨的百般詆毀和阻撓破壞。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公開污衊稱ECFA是「糖衣毒藥」,聲稱只要ECFA一籤,臺灣將會面臨「滅頂之災」,「會有幾億的大陸勞工湧進臺灣」。

2010年4月23日,綠營舉行「百萬聯署救臺灣」記者會,拉開反ECFA的序幕。緊接著,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與馬英九在當年4月25日下午進行了一場有關ECFA的辯論,這創下了臺灣地區在任領導人與「在野黨」主席就公共政策,在電視公開辯論的首例。這場兩個半小時的辯論吸引了超過90萬人通過電視直播觀戰。

據臺灣媒體報導,綜合來看,多數臺灣民眾認為,這場辯論會馬英九的表現優於蔡英文。而在辯論會後,臺灣民眾對ECFA的知曉程度升至78%,有相當比例的觀望民眾,轉而支持籤訂ECFA。

2010年6月24日,兩岸就ECFA早期收穫清單達成共識,6月29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五次會談在重慶舉行。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分別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上簽字,並互換文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

2010年9月11日,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完成換文程序,同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於2010年9月12日正式實施。

回顧十年前ECFA的籤署過程,《臺灣新聞臉》嘉賓陳鳳馨用「基礎良好 方向明確 腳踏實地」12個字分析並概括了馬英九和國民黨的作為。而那時,蔡英文與民進黨反對ECFA的力道,按照嘉賓邱毅教授的話說,是「五路齊發」。從輿論攻擊、街頭遊行、公開辯論、暴力抗議到揚言「公投」等手段,全方位「反ECFA」,力道非常大。不過,民進黨的反對終究擋不住滔滔民意以及臺灣經濟現實,最終ECFA得以籤署實施。而其中,大陸的善意促成,無疑是ECFA能夠順利籤署的重要原因。

ECFA實施十年:歷經風雨 為臺灣帶來巨大利益

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籤署,但它只是一個框架,後續還有四個協議需要完成,包括「投資保障協議」、「服貿協議」、「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等。而對於ECFA的後續處理,民進黨的態度一直在反覆。

2011年8月23日,計劃投入2012年大選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表「十年政綱」,稱2012年若民進黨上臺,會遵循程序和國際規範處理ECFA相關事宜。而在2012選前關鍵談話中,蔡英文又表態稱,會概括承受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協議。

2012選舉落敗後,民進黨馬上翻臉,先是大肆製造輿論,抹黑作為ECFA後續的「兩岸服貿協議」,隨後在臺立法機構上演全武行,強迫「服貿協議」逐條審查、表決,還要求針對各受影響行業舉行公聽會。

到了2014年3月12日,臺立法機構聯席委員會開始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民進黨早已在民間完成輿論動員,「服貿協議」被冠上了「黑箱作業」、「賣臺」等汙名。在當年3月17日的臺立法機構聯席會議上,時任國民黨籍民代張慶忠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超過90天,依法視為已經審查,強行送交臺立法機構存查,此舉引發部分民眾不滿。

2014年3月18日晚間,以蔡英文青年軍為主體的反ECFA學生、群眾、公民團體等,突然佔領臺立法機構議場,並用座椅封鎖門口,掀起一波長達20多天的「反ECFA」、「反服貿」浪潮,期間還一度試圖攻佔臺行政機構,上演了一場場極為骯髒醜陋的鬧劇。

而在這場有關「服貿協議」的爭端中,國民黨節節落敗,最終同意先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服務貿易協議」,但直到今天,臺立法機構從沒審查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由於「服貿協議」受阻,「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也一直無法完成協商。

儘管在民進黨的重重抵制與阻撓中,ECFA的主體部分未能生效,只生效了包含539項臺灣工、農產品的早期收穫清單,但也依舊給臺灣經貿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以框架協議附帶的ECFA早期收穫清單為例,截止2020年3月底,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原產於臺灣的10大類539項產品實施降稅,累計減免關稅約68.03億美元,遠超大陸對臺出口享受的減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臺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超過1000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臺灣電影被核准引進大陸。可以說,ECFA實施近10年來,對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深化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ECFA 民進黨昨非今是 反差強烈

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儘管她再次擺出對過往政策「概括承受」的姿態,但其拒不承認以一個中國為原則的「九二共識」,一系列作為讓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徹底停擺。由於ECFA到2020年9月實施屆滿十周年,從2019年開始,有關ECFA存續議題就在臺灣島內持續發酵。2020年3月30日,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臺立法機構備詢時,坦承ECFA對臺灣有利,希望續籤。在此期間,臺經濟主管部門則配合陸委會一搭一唱,大談臺灣製造不可替代,同時不忘對內信心喊話,表示就算ECFA終止,外貿影響佔比只有約5%,稱「如果終止,臺灣也沒在怕」。

6月29日,在ECFA籤訂十周年之際,馬英九在臉書發文,質問蔡英文敢片面終止ECFA嗎? 臺灣能跟大陸籤ECFA,是因為兩岸之間有「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現在卻不敢反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達成的ECFA,這不是矛盾嗎?

對於ECFA,民進黨態度反覆,到底是要還是不要?直至目前,大陸方面並沒有宣布終止ECFA,依然希望通過ECFA繼續深化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從而進一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那麼該如何看待大陸的理性與善意?民進黨當局對於保有ECFA,又該有怎樣的應取之道?

9月21日,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臺灣知名媒體人陳鳳馨做客東南衛視《臺灣新聞臉》,聚焦並思考ECFA生效實施這十年。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臺灣新聞臉》李敖:鬥士暮年 壯心不已
    曾和小S互懟  聲稱要連上5期《康熙來了》不過,這一消息還是讓喜愛李敖的廣大讀者、觀眾著實嚇了一大跳!算一算,李敖先生確實也久未公開露面了,東南衛視今晚(2月13日)21:10播出的《臺灣新聞臉》即將聚焦這位馳騁文壇、政壇、嬉笑怒罵數十年的老頑童。
  • 臺灣新聞臉:羅文嘉和他的示警
    《臺灣新聞臉》嘉賓蔡正元、董智森早年就與羅文嘉相識。據說,當年羅文嘉與陳水扁結緣,還是因為當時身為民代的陳水扁太太吳淑珍。那時候,陳水扁就很重視年輕的力量。在羅文嘉的幫助下,1994年,陳水扁拿下臺北市長寶座,羅文嘉也跟著水漲船高。如果不是當年的臺北市「拔河斷臂事件」,羅文嘉恐怕早成了陳水扁著力培養的臺北市長人選。
  • 臺灣新聞臉:柯文哲大勢已去?
    柯文哲是《臺灣新聞臉》欄目討論的「常客」,但沒有一次的訪談像這次一樣,兩位嘉賓對柯文哲的政治前途一面倒地充滿悲觀態度。 的確,近來柯文哲危機重重、舉步維艱。
  • 《臺灣新聞臉》:鄭文燦的2024劇本
    這期間,他積極投身學運,是臺大學生會副會長,臺大學運圈的「理論大師」之一,並在「野百合學運」中成為決策小組的核心成員。 這場選舉藍綠得票數超乎預期地接近,而這也是民進黨在桃園縣十年以來得票率最高的一次,因此蔡英文將這場選舉稱之為「鄭文燦的五十八天奇蹟」,認為他雖敗猶榮。
  • 臺灣新聞臉:起底「英派掌門人」陳明文
    日前,陳明文在臺灣高鐵上失而復得300萬元新臺幣現金,引爆「民眾大猜想」:這一系列的質疑迅速在臺灣政壇掀起波瀾,如今事件依舊未完待續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起事件的主人公——陳明文。陳明文,1955年5月13日出生,臺灣省嘉義縣樸子市人,父親陳福三是嘉義當地的貨運業大佬。1977年,陳明文從嘉義農專食品加工科畢業後,年僅23歲的他,以國民黨籍身份當選嘉義縣議員,迄今保持著臺灣地區最年輕縣市議員的紀錄。
  • 《臺灣新聞臉》:劉樂妍:勁辣嗆「獨」中國心
    「臺灣新聞臉,周周有大牌」!
  • 臺灣新聞臉:「花媽」當「包公」?|臺灣新聞臉|蔡英文辦公室|民進黨...
    臺灣恐怕無人不知。因為造型與日本動畫《我們這一家》中的角色花媽相似,高雄市前市長陳菊在臺灣被網友封為「花媽」。她還有很多封號:「菊姐」、「南霸天」、「大姐大」……19歲高中畢業就觸摸政治的陳菊,叱吒臺灣政壇半個世紀,堪稱臺灣政壇最有權力的人之一,而圍繞她的爭議也始終不斷。如今「花媽」被提名臺監察機構負責人,突然準備「跨越藍綠」,「超然獨立」地做個「包公」,不只讓外界錯愕,更引來罵聲一片。
  • 臺灣新聞臉:臺灣光復不能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光復,回歸祖國的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近來,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來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 《臺灣新聞臉》:誰是陳時中?
    這一路走來,陳時中又累積了多少政治能量? 陳時中:牙醫出身 是民進黨在臺灣醫界的重要力量 陳時中,1952年12月27日出生於臺北市。臺北醫學院——現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相較於一般的醫師,陳時中對政治頗為熱衷。1994年,陳時中擔任牙醫師公會全臺聯合會第六屆理事長。
  • 臺灣新聞臉:蔡衍明的「中天」保衛戰
    本期《臺灣新聞臉》節目兩位嘉賓雷倩與賴嶽謙先生,一位早年因為金融投資與蔡衍明熟識,一位則是「旺中」集團一份子。他們口中的蔡衍明,或許能讓您對這位數度成為臺灣首富的蔡衍明,有更多認識。 2011年,蔡衍明再度出手,希望從外資手中購買臺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網絡,並計劃進一步加碼投資以提升收視水準,這就是外界所說的「旺中收購案」。
  • 《臺灣新聞臉》:臺灣政壇2020年度人物
    回望2020,《臺灣新聞臉》特別梳理這一年島內政壇發生的重大事件,盤點穿梭其中的各色人物,製作了一份2020年度臺灣政治人物風雲榜。入榜的五位政治人物,無論是政治聲量、支持度、討論度或引發的爭議,都對2020年的臺灣政壇影響巨大。
  • 臺灣新聞臉:「花媽」當「包公」?
    臺灣恐怕無人不知。因為造型與日本動畫《我們這一家》中的角色花媽相似,高雄市前市長陳菊在臺灣被網友封為「花媽」。她還有很多封號:「菊姐」、「南霸天」、「大姐大」……19歲高中畢業就觸摸政治的陳菊,叱吒臺灣政壇半個世紀,堪稱臺灣政壇最有權力的人之一,而圍繞她的爭議也始終不斷。如今「花媽」被提名臺監察機構負責人,突然準備「跨越藍綠」,「超然獨立」地做個「包公」,不只讓外界錯愕,更引來罵聲一片。
  • 臺灣新聞臉:臺軍的「表演」與吳怡農的出位
    《臺灣新聞臉》嘉賓邱毅通過《孫子兵法 始計篇》裡的「道、天、地、將、法」來分析,為什麼臺軍長期以來軍紀廢弛、演習效果不彰;而嘉賓董智森則從此次自殺身亡的楊姓教官的臉書與朋友圈、這個不被臺灣媒體注意的「隱秘的角落」,看到了最真實的來自基層臺軍士兵的痛苦與無奈。
  • 《臺灣新聞臉》:國民黨「侯友宜時代」要來了?
    侯友宜:臺灣警界昔日頭號明星 屢破大案現年63歲的侯友宜,畢業於臺灣警官學校45期刑事系,曾是臺灣警界的頭號明星。1982年,侯友宜加入剛成立的臺北市刑警大隊除暴組,在臺北市錦州街擊斃槍擊要犯、臺灣黑幫「芳明館」老大梁國愷,初露鋒芒。
  • 臺灣新聞臉:高雄市長補選藍綠白之爭
    《臺灣新聞臉》嘉賓黎建南是高雄人,他說「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蔡英文,這對父子都能得寵幸,這在臺灣政壇找不出第二對」,那麼這兩人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作為嘉賓陳鳳馨口中「積極而低調」的陳其邁,又為什麼會兩度與高雄市長擦身而過?  據臺灣媒體的多個最新民調顯示,高雄市長補選,陳其邁以超過50%的支持度遙遙領先對手,如無意外,問鼎高雄並無懸念。
  • 《臺灣新聞臉》—黃智賢:忠孝兩難全 但我沒有錯
    剛剛過去的六月,黃智賢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開幕大會上發表演講,堅定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反對「臺獨」,一句「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家」,讓人動容。黃智賢的父親黃輝鍠,是日據時代臺灣大學醫科畢業的知名醫師。黃智賢說,父親從小會逼孩子們背誦《唐詩三百首》、《三字經》。那時候的父親,總是將「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掛在嘴邊,但隨著日後支持黨外運動,逐漸地,父親變了。
  • 《臺灣新聞臉》連勝文:成功不必在我?
    連勝文,出身臺灣政治世家,曾祖父連橫是臺灣歷史學家,著有《臺灣通史》。祖父連震東曾任臺內務部門主管,父親連戰則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臺灣地區前副職領導人。而與董哥不同,外界對於連勝文更多的則是「政三代」、「靠爸族」之類的負面印象,對此,臺灣時事評論員黎建南談到了連勝文在大學時的經歷,感嘆「連勝文其實蠻倒黴的,常常社會對他們有很多不合情理的批判」,也難怪連戰曾經極力反對連勝文走政治這條路了。
  • 臺灣新聞臉:「歐陽娜娜們」錯了嗎?
    而在民進黨當局的「綠色恐怖」之下,當中國認同被肆意攻擊、當兩岸交流被不斷鉗制扼殺,這對臺灣真的是好事嗎? 歐陽娜娜的中國心 9月30日晚,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十一」晚會,臺灣藝人歐陽娜娜在節目中,與馬龍、任達華、惠英紅等人合唱了一曲《我的祖國》;另一位臺灣藝人張韶涵則與其他藝人合唱抗疫歌曲《守護》。
  • 《臺灣新聞臉》:專訪反「獨」鬥士邱毅
    本周《臺灣新聞臉》,我們迎來了一位熟悉又特別的嘉賓,他,就是我們欄目的老朋友、中國文化大學邱毅教授。邱教授曾因揭發陳水扁家弊案名聲大噪,是民進黨懼怕的「揭弊天王」。從政近三十年,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邱毅對「臺獨」零容忍,揭批不遺餘力,他更立場鮮明,力促兩岸交流,堅定支持兩岸統一。
  • 臺灣新聞臉:失守高雄 韓國瑜何去何從?
    出生於臺灣眷村的韓國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踏入臺灣政壇。他曾擔任過臺北縣議員及第二、三、四屆臺灣民意代表。2001年底,因為在民代選舉中失利,韓國瑜逐漸淡出政壇。這是他第一次退出政壇。這段時期的韓國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1993年身為民意代表的他在臺立法機構裡掌摑時為民進黨籍民代的陳水扁,導致陳水扁住院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