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實施屆滿10周年。從去年到現在,臺灣島內一直有「十年大限」的說法,因為根據世貿組織有關規定,像ECFA這類協議滿十年後,若相關內容沒有落實,又沒有合理理由可以延期,該協議就可能被終止。臺灣輿論因此對ECFA的存續充滿擔憂。
那麼,ECFA對臺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昔日強力反對如今卻緊緊擁抱?
當ECFA風雨飄搖,
未來的兩岸經貿合作乃至兩岸關係,又該何去何從?
十年前ECFA籤署 為兩岸經貿合作開啟新篇章
2008年臺灣藍綠政黨輪替,島內工商界刊登大幅廣告,要求馬英九當局和大陸籤署「自由貿易協議」,以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在2010年完成降稅,會對臺灣出口產生排擠效果,對臺灣經濟發展不利。馬英九當局隨即順應民意,並向大陸表達諮商意願,獲得大陸方面的善意回應。
2010年1月到6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分別在北京和臺灣桃園縣舉行了三次專家工作協商,逐漸敲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名稱、文本構成、早期收穫計劃等重要內容。然而這一過程,卻遭到民進黨的百般詆毀和阻撓破壞。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公開污衊稱ECFA是「糖衣毒藥」,聲稱只要ECFA一籤,臺灣將會面臨「滅頂之災」,「會有幾億的大陸勞工湧進臺灣」。
2010年4月23日,綠營舉行「百萬聯署救臺灣」記者會,拉開反ECFA的序幕。緊接著,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與馬英九在當年4月25日下午進行了一場有關ECFA的辯論,這創下了臺灣地區在任領導人與「在野黨」主席就公共政策,在電視公開辯論的首例。這場兩個半小時的辯論吸引了超過90萬人通過電視直播觀戰。
據臺灣媒體報導,綜合來看,多數臺灣民眾認為,這場辯論會馬英九的表現優於蔡英文。而在辯論會後,臺灣民眾對ECFA的知曉程度升至78%,有相當比例的觀望民眾,轉而支持籤訂ECFA。
2010年6月24日,兩岸就ECFA早期收穫清單達成共識,6月29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五次會談在重慶舉行。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分別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上簽字,並互換文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
2010年9月11日,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完成換文程序,同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於2010年9月12日正式實施。
回顧十年前ECFA的籤署過程,《臺灣新聞臉》嘉賓陳鳳馨用「基礎良好 方向明確 腳踏實地」12個字分析並概括了馬英九和國民黨的作為。而那時,蔡英文與民進黨反對ECFA的力道,按照嘉賓邱毅教授的話說,是「五路齊發」。從輿論攻擊、街頭遊行、公開辯論、暴力抗議到揚言「公投」等手段,全方位「反ECFA」,力道非常大。不過,民進黨的反對終究擋不住滔滔民意以及臺灣經濟現實,最終ECFA得以籤署實施。而其中,大陸的善意促成,無疑是ECFA能夠順利籤署的重要原因。
ECFA實施十年:歷經風雨 為臺灣帶來巨大利益
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籤署,但它只是一個框架,後續還有四個協議需要完成,包括「投資保障協議」、「服貿協議」、「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等。而對於ECFA的後續處理,民進黨的態度一直在反覆。
2011年8月23日,計劃投入2012年大選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表「十年政綱」,稱2012年若民進黨上臺,會遵循程序和國際規範處理ECFA相關事宜。而在2012選前關鍵談話中,蔡英文又表態稱,會概括承受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協議。
2012選舉落敗後,民進黨馬上翻臉,先是大肆製造輿論,抹黑作為ECFA後續的「兩岸服貿協議」,隨後在臺立法機構上演全武行,強迫「服貿協議」逐條審查、表決,還要求針對各受影響行業舉行公聽會。
到了2014年3月12日,臺立法機構聯席委員會開始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民進黨早已在民間完成輿論動員,「服貿協議」被冠上了「黑箱作業」、「賣臺」等汙名。在當年3月17日的臺立法機構聯席會議上,時任國民黨籍民代張慶忠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超過90天,依法視為已經審查,強行送交臺立法機構存查,此舉引發部分民眾不滿。
2014年3月18日晚間,以蔡英文青年軍為主體的反ECFA學生、群眾、公民團體等,突然佔領臺立法機構議場,並用座椅封鎖門口,掀起一波長達20多天的「反ECFA」、「反服貿」浪潮,期間還一度試圖攻佔臺行政機構,上演了一場場極為骯髒醜陋的鬧劇。
而在這場有關「服貿協議」的爭端中,國民黨節節落敗,最終同意先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服務貿易協議」,但直到今天,臺立法機構從沒審查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由於「服貿協議」受阻,「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也一直無法完成協商。
儘管在民進黨的重重抵制與阻撓中,ECFA的主體部分未能生效,只生效了包含539項臺灣工、農產品的早期收穫清單,但也依舊給臺灣經貿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以框架協議附帶的ECFA早期收穫清單為例,截止2020年3月底,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原產於臺灣的10大類539項產品實施降稅,累計減免關稅約68.03億美元,遠超大陸對臺出口享受的減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臺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超過1000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臺灣電影被核准引進大陸。可以說,ECFA實施近10年來,對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深化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ECFA 民進黨昨非今是 反差強烈
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儘管她再次擺出對過往政策「概括承受」的姿態,但其拒不承認以一個中國為原則的「九二共識」,一系列作為讓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徹底停擺。由於ECFA到2020年9月實施屆滿十周年,從2019年開始,有關ECFA存續議題就在臺灣島內持續發酵。2020年3月30日,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臺立法機構備詢時,坦承ECFA對臺灣有利,希望續籤。在此期間,臺經濟主管部門則配合陸委會一搭一唱,大談臺灣製造不可替代,同時不忘對內信心喊話,表示就算ECFA終止,外貿影響佔比只有約5%,稱「如果終止,臺灣也沒在怕」。
6月29日,在ECFA籤訂十周年之際,馬英九在臉書發文,質問蔡英文敢片面終止ECFA嗎? 臺灣能跟大陸籤ECFA,是因為兩岸之間有「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現在卻不敢反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達成的ECFA,這不是矛盾嗎?
對於ECFA,民進黨態度反覆,到底是要還是不要?直至目前,大陸方面並沒有宣布終止ECFA,依然希望通過ECFA繼續深化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從而進一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那麼該如何看待大陸的理性與善意?民進黨當局對於保有ECFA,又該有怎樣的應取之道?
9月21日,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臺灣知名媒體人陳鳳馨做客東南衛視《臺灣新聞臉》,聚焦並思考ECFA生效實施這十年。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