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這是他最美好的時代

2021-02-06 逆流之河

很久沒寫文了,是暫時失去了表達的欲望。維根斯坦曾說過: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本意是指語言探尋不了真相,只要開口說話就遠離了事實。顯然,沒人能保持「沉默是金」的品質,這是殘忍的反人性行為。因此,上帝也有他的上帝,信徒也有他的信徒,我們依舊由不同層級的故事連接,一同前往我們篤定存在的一個遠方。

改編《北方的空地》的《七十七天》就要上映了,聲音越來越多,目的是讓大家以有償的方式走進電影院觀看,這是一個公平的遊戲,免費的故事大多不精彩。從個人角度來說,當我願意說出這次旅行經歷的剎那,他就已然脫離了真相,成為一個以書為載體的故事,而電影則變成了故事中的故事。沒人會在意迭代傳播中的變化,畢竟,有趣的故事才是生活必需品。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談論故事的時候,能真切看到承載這一切的羌塘曠野,土地是比人更長久的存在。

對於荒野,我們皆是過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再沒出現過嚴格意義上的探險家,不是人類變慫了,而是科技樹被點開後,地球已沒有什麼死角能藏得住了。

人類的荷爾蒙卻未因此減少分泌,於是,早已實現溫飽的西方世界,迅速出現了垮掉的一代。他們不遠萬裡來到偏僻的喜馬拉雅山腳下,不再是為了地理大發現,而是試圖為虛無的精神世界尋找最後一種可能。這種事,咱們玄奘一千多年前就做過了。

中國人跟「探險」兩個字沾邊更晚,對外界產生強烈好奇想要探索的群體意識,出現在上世紀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代表人物是餘純順。九〇後可能很難想像,八十年代前,不要說去北上廣創業,你去隔壁縣城買頭豬沒有介紹信連招待所都不讓住。那時,我還在看三毛的書意淫著遠方的撒哈拉,居然有人走了那麼多地方,西藏,新疆,海南島……這些不再是課本裡乾巴巴的字眼,而是鮮活的,可觸碰的,有一天我也可能來到天山腳下喝上一大碗馬奶子酒。

隨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在了路上,去實現著自己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的願望。以及各種漂流隊層出不窮,以一種近乎原始野蠻的動力先後漂流了長江黃河,犧牲了很多勇士。現在,回頭看,那更像是一種吶喊,是那個時代的人被壓抑許久的心聲,激勵自己也激勵別人,無愧於英雄。

然後,再無人崇尚行走在荒郊野嶺的英雄,貨幣成為整個社會最內在的驅動力。中國以一種世界無法想像的速度崛起,隨之而來的很多事物看上去很美,其實都是生意。這種亂象持續了很多年,先吃飽肚子比什麼都重要。一堆亂七八糟的旅遊景點破土瘋長,各種胡編亂造的故事充斥坊間。

我時常暢想,如果出生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該是多麼幸福。探尋未知曠野,驕傲的為山河起名,叫你二狗山還是狼牙山全憑心情。

幸運的是,我「發現」了一片陌生曠野,他就是羌塘。說我發現完全是謬論,羌塘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痕跡了。吐蕃時期,松贊幹布的族人穿越他攻破了長安城。一百多年前,斯坦因是第一個以科學思維探索羌塘的西方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測繪兵就以鮮血的代價繪製了第一份羌塘精確地圖。八十年代,夏勒博士又是第一個從自然角度進入羌塘的西方人,他讓我們知道了地球上有藏羚羊這個物種。同期,數萬淘金者被一場大雪埋葬於這片荒野。九十年代,羌塘是國外旅行者終極嚮往地之一,他們以多種方式證明了羌塘自力旅行的可能性。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科學家重啟對羌塘的研究。即便如此多的人類行為,羌塘依然令我們陌生的不知所措。

很多讀者在機緣巧合下見面,激動萬分的訴說著當年看書、追帖時熱淚盈眶的情景。那是大家不僅看見了人,更看見了浩渺天地,荒野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感撞進視線裡。家門口居然有這樣一片原始而廣袤的曠野。試問,誰沒有自由追逐之心?誰不憧憬著一個有別於當下的遠方?

如果你害怕,就沒有哪裡是安全的,人群比荒野更無常。

我講完這個故事就走了,從而留給外界低調神秘的影像。不是我節操高,不愛慕虛榮,只是清醒一點,我們身處的時代已無法長久的保鮮一個故事,故事的變異總是趨於一個消極方向。君不見,那些大人物扛著人設有多累,看著你起高樓,看著你宴席散,唯一不變的是吃瓜群眾。誰也怨不了,這就是信息快餐時代,一個萬物速生、萬物速朽的時代。

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了解羌塘的空間感就顯得格外重要。主角每天都在換,但舞臺永遠那麼靜悄悄。

我將採用自問自答式的精分採訪法,儘量在有限篇幅裡讓大家快速感知這片荒野的輪廓。好的提問比好的回答更重要。

Q,無人區很罕見嘛?

A,小同志,別拿無人區嚇唬人,烈日下在沙漠裡走三天還沒倒的人才是神。無人區並不稀罕,地球上至今大部分地區仍是無人荒漠,人類集中居住在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土地上。就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面積類似,人口卻比不上我們一個魔都人口多。之所以還有那麼多荒野,不是人類高風亮節,而是經過一輩輩的人不斷試錯,終於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開出格桑花。

Q,自然保護區是不是很神秘?

A,中國各類保護區近兩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兩百個,黃金周裡至少有一半人在各類保護區裡看人頭,這種事你肯定幹過。

Q,藏族人是不是生活在西藏全境?

A,這跟第一個問題類似,人類非平均分布,藏族人也是一樣,大部分人口集中海拔、氣候尚可的雅礱河谷地帶。

Q,羌塘在哪裡?羌塘是指羌塘自然保護區嘛?

A,你總算問了一個有含金量的問題。羌塘是廣義上是岡底斯山脈以北、崑崙山脈以南的苦寒高地,歷史上人煙稀少,偶有遊牧商旅,甚至大部分地區是地理空白。現代管理下,從前的羌塘變成各個自然保護區分治。因此,羌塘不僅是羌塘自然保護區,而是更大的一個地理單元,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不能局限時代、局限私念把他功利性解構了。

各保護區示意圖,由於截圖問題,三江源還要往東擴展。橢圓形就是羌塘大致區域,很多地方雖不在保護區內,但也是準無人區狀態,旅行要格外準備。PS:可放大看圖。    

自東向西說起,第一個保護區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大牛啊,長江黃河東南亞的母親河瀾滄江都出生這片曠野。「三江源」是個新生詞,搞清大河源頭也就近幾十年的事。舊時,他是跟人們關聯度最高的羌塘。文成公主進藏,陳渠成的愛情,盤桓荒野的匪幫,頂著風雪的騎兵……承載這些故事的羌塘曠野,主要就是現在的三江源保護區範圍。

三江源保護區呈塊狀分布,原因是水草豐茂,越來越多的牧民遷入。因此,三江源保護難度巨大,他即要安撫好人類,更要保護好我們的水龍頭。三江源保護區的關注度很低,我認為是名字起的不好,太現代,太直白。

接著是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他被青藏線分割在西面,與三江源保護區隔路相守。由於電影《可可西裡》的影響,可可西裡成為現代自然環保意識的啟蒙者。又臨近交通大動脈青藏線,受關注度最多。他享受了無數榮譽也背負了無數黑鍋,班花從來就不是那麼好當的。

可可西裡是蒙語,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人類霸主的更替。吐蕃勢去後,蒙古人挺進,一些地名從而成為鮮明的蒙語。由於班花太美的關係,我們看不到其他同學,可可西裡一度成為這片曠野的符號。我認為沒有問題,不論是大羌塘,還是大可可西裡都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腦海裡是否有這片曠野的整體概貌,而非一個實用主義的時尚標籤。

可可西裡保護區的發展歷程,集現了當代中國人與自然之間所有尖銳的衝突,跌宕起伏。從瘋狂的盜獵藏羚羊,到十萬淘金大軍湧入,到引起社會關注與反思,可可西裡終於成為德智體全面發育的最美班花,為止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

阿爾金保護區位於可可西裡東北,像一座孤島被塔克拉瑪幹沙漠,柴達木戈壁三面環圍,是最晚被發現的一片荒野。保護區裡面最大的湖叫鯨魚湖,是航空測繪兵發現的。試想,即便古時有人經過,再大腦洞也想像不出鯨魚是啥玩意。阿爾金保護區全身是寶,豐富的礦產,繁盛的野生動物,簡直就是隱秘的天堂。

後來,多次來到這個隱秘的角落,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風景。遇見了就遇見了,錯過了就錯過了。

下面就是羌塘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可可西裡、三江源保護區都有相對清晰的界線,而羌塘和崑崙山真的沒有。為什麼了?因為這裡實在太偏僻,太蠻荒,絕大數地區是地理空白,直到七十年代才被測繪,且是小比例尺度的,上世紀西方探險家的核心目標也是探索這片區域。看地圖上的名字就能窺之一二,這一帶的湖都叫向陽湖、迎春口啥的,完全是現代語境,都是當年測繪兵隨性而起。

正是偏僻,世人一度忽視他的存在,也沒什麼利用價值,保護工作最艱苦。有年,聊著聊著,說能不能給野保員弄點戶外裝備過冬?我厚著臉皮聯繫一家戶外品牌,說捐贈點過季保暖服給野保員,雙贏的事,最後還是被放鴿子。同年,羌塘保護區難得收到一筆大捐贈,幾十輛巡山用的摩託車,捐贈單位竟是一家直銷公司,這境界。好在,極星戶外主動捐贈了一些保暖服,不至於我這麼尷尬。藏族人都很當真的,一定要說到做到。

羌塘裡有很多火山地貌,他的平靜似乎只是剛剛開始。

近些年流行的穿越三大無人區,就是上北下南穿過阿爾金和羌塘保護區。中國人喜歡數字多,其實崑崙山、阿爾金、可可西裡、羌塘保護區是連在一起的,夾在新藏線和青藏線之間,是一個不分彼此整體。如果有十個保護區分治,就變成穿越十大無人區,厲害了哥。

最後是青藏高原北緣屏障的崑崙山保護區了,這個保護區的界線更曖昧,也是神秘中的神秘,地理概念上是羌塘向北延伸。崑崙山聲名遠揚,萬山之祖,但具體的崑崙山保護區信息少之又少。實際上,他是如美國西部片般故事最多的地方,極為有趣,不說為妙。

崑崙山隱藏了太多的故事,他不喜歡喝酒。

羌塘就是由這幾個保護區分治管理,周邊還有眾多小保護區,比如色林錯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等。當然,這些保護區大家更看不見了,我們眼裡只有班花。

Q,羌塘野生動物多麼?

A,很驕傲的說,羌塘野生動物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為什麼大家一想到自然、一想到野生動物就買飛機票去非洲?那是他們營銷做的好。羌塘之所以知名度沒那麼大,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宗教光芒太耀眼了,大多人只看見了雪域佛國,卻看不見自然西藏。二是在地緣政治影響下,羌塘是對外國人限制的,他們進一次羌塘可比去南極、非洲難上天。不少外國人做夢都想死在羌塘,反而我們自己輕視。

這是一片夢幻之地,很多習以為常的存在都是違反常理的。

Q,羌塘有哪些野生動物?

A,這是個菜單似的問題,簡單說,素食主義者有藏羚羊,野犛牛,藏原羚,巖羊,盤羊,藏野驢……肉食主義者有雪豹,狼,棕熊,猞狸,狐狸……他們中很多也是雜食動物,跟人一樣,肉也吃,菜也吃。還有很多猛禽和魚類,總之擁有一個完美的、獨一無二的高原生態圈。

Q,哇,這麼豐富啊,那素食主義者和肉食主義者之間競爭一定很殘酷。

A,非也。這也是羌塘夢幻之處,人類無法長久生存的苦寒之地,不僅成為了野生動物樂園,而且他們之間還不打架,也不打人。你要有機會去羌塘就會發現,完全不像非洲國家公園一樣,人得坐在鐵籠子車裡觀賞野生動物血腥鬥毆。羌塘的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之間不存在生硬的食物鏈關係,在彼此都健康的情況下,沒有哪頭狼或熊能追上藏羚羊、藏野驢。

Q,大忽悠,素食主義者可以吃草,肉食主義者難道光合作用?

A,你終於變聰明了一點,贊。我隆重推出鼠兔這個小傢伙,他就是羌塘那些肉食主義者的口糧,熊吃他,狼吃他,狐狸吃他,禿鷲吃他……反正誰想去就去吃,不客氣。感謝鼠兔和他的小夥伴土撥鼠的無私奉獻,使得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可以和平共享一片草原。而頂級捕獵者雪豹你根本看不見,都在極高山巔處,可憐那些巖羊了。

別為萌萌的鼠兔悲哀,所有生命的結局都一樣,有些你看得見、有些你看不見而已

Q,哎,我就知道有黑幕。

A,別一根筋的逼問生活,看上去很美就已經真的很美了。

Q,羌塘現在保護好嘛?希望那些野生動物都能幸福的度過一生。

A,不是好,而是非常非常的好。你見過有幾個保護區不對人開放的?你有錢南極點都可以去,珠峰都可以撇大條。羌塘這些保護區某種程度上被「道德正確」綁架了,矯枉過正。我們之所以對自然、對野生動物有很多誤解,就是防家賊似的不讓人進。人們只能聽二手故事、甚至十手故事,離事物本質越來越遠。你都沒去過自然,哪來的自然觀?

前幾天,一則「可可西裡碾壓藏羚羊致死的」訊息刷屏,義憤填膺,迅速人肉,一通聲討。一個親近朋友也轉發了,我微信他建議刪除,因為這個訊息是典型的自演化式網暴,不要輕易被情緒利用。經驗上也覺得有問題,車很難在荒野裡追上藏羚羊的,達喀爾車手也望塵莫及啊。第二天,便破案,肇事者既不是在可可西裡,也不是在保護區,更沒有碾死藏羚羊,只是路邊好奇追。

為什麼大家好心做了一件虧心事似的?在於不了解,很多人一看標題「可可西裡,藏羚羊,碾壓」就被煽起來了。追逐野生動物肯定是一件愚蠢的事,但我們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去糾正錯誤只會大錯特錯。

保護區合理開發旅遊是自然教育最好的方式,這個地方,即便開放,也不會有多少人的,太苦,太遠,還喘不過氣,甚至一個不小心高反就掛掉了。如果保護區不讓人進,看上去是保護自然,其實是把人關起來。從技術角度講,任何保護區都擋不住有錢人,反而促使大家偷偷摸摸地下交易。現在,某幾個保護區只要一談適當開發旅遊,就會瞬間被環保主義的口水淹沒,絕對的盲從。

保護區的功能不是阻擋人與自然親密交流,而是減緩人類工業化的進程,那種力量才是駭人的。

Q,千言萬語不如看上一眼,可惜保護區不易進,我也想去看一眼那傳說中的藏羚羊和大自然裡真實的狼。

A,不用失望,野生動物不僅生活在保護區裡,他遍布藏地。你隨便往阿里或藏北一條路上開車,都能看見那些傳說中的動物。整個西藏就是一個天然動物園,沒有界線,不收門票,人和自然高度和諧共存。可以說,這是羌塘有人類介入以來,野生動物最美好的時代。政府保護的好,老百姓意識強,野生動物自由遷徙,遇到心情不錯的,他們反而會主動追車調戲你,這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藏野驢極度喜歡各種刺激追車,他的一生都仿佛停留在狂妄的十八歲。

Q,太好了,走近自然,親近動物,我一定能和野生動物們成為好朋友,我可有愛心了。

A,你太年輕了,野生動物從來不是人類的朋友,暫且相安無事,是因為我們還不餓。人類自從大腦開掛後,脫離荒野,不再愁吃喝,開始有所精神追求,視蒼生和平為己任。維繫人類的資源一旦潰敗,野生動物滅頂之災還會重來。另外,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保護區能真正抵擋人類對工業能源的索取,若地下真的發現一個超級大油庫,分分鐘剷平的事。所以,我們看似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希望人類有足夠智慧在沒有作死之前找到常遠生存之道。

好了,蹩腳的演技讓觀者受累了。希望那些尚不了解羌塘的人在看故事的時候,也有能力沉浸在這片真實的曠野裡。如果你還想對羌塘有更多的了解,請放心,只要是真愛,會有一萬條路把你帶到那裡去。至於改編的電影《七十七天》是不是你的菜,是你自己品嘗後的問題。從原作角度看,我已然是故事中的一個元素,任何意見都是主觀的,所以還是聽從維根斯坦帥哥的勸導:沉默是最好的表達。

另外,回答兩個可以預見的後臺最多提問。一,旅行建議?如果你年滿十八歲,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二,哪裡買書,求籤名?《北方的空地》前年就版權到期了,無意再版,技術上而言市面上的都是盜版。如果你愛讀書,依然建議賣,這是一個好習慣。

對於《七十七天》導演趙漢唐來說,能堅持完成這樣一個不被資本追逐的故事,就已然成功了。面對艱苦的拍攝過程和人世紛擾,所付出的心力不遜於穿越一片廣袤的無人之境。這是他的旅行,他的故事,祝他好運。

兩千年前的愷撒大帝曾說過:我來了,我看見,我徵服。

多麼激情澎湃的一句話,點燃了不知多少後人的內心,但這不是真相。更接近所有人生命歷程的表達則是:我來了,我看見,我走了。但願我們能如此平和的對待自己、他人,和天邊那片搖曳的曠野。

羌塘,至今深提仍會熱淚盈眶。

逆流之河

茫茫人生,好似荒野

有空閒扯,無空荒廢

相關焦點

  • 羌塘,這是它最美好的時代!
    對於沒有看過《七十七天》電影的原著的人來說,了解羌塘的空間感顯得格外重要。本文我所做的,只是儘量在有限的篇幅裡讓大家快速感知這片荒野的輪廓。荒原的主角每天都在換,但舞臺永遠那麼靜悄悄。羌塘,這是它最美好的時代。
  • 對《七十七天》中的羌塘產生懷疑?真實的羌塘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部沒有多大宣傳過的電影,觀眾很少,影院的座位連一半都沒有坐滿,我想看這部片子的人,應該是真實喜歡戶外、喜歡探索的人吧。以探險家楊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真實事跡為創作藍本的電影《七十七天》,把身處繁華都市享受燈紅酒綠的大眾視線,拉回了最原始、最荒蕪的地方——羌塘無人區。
  • 穿越羌塘的百年絕戀,在《艽野塵夢》中走近陳渠珍與颯爽的西原
    羌塘高原是藏北高原的藏語稱呼,它是青藏高原的組成,其海拔4700米。「羌塘」藏語全稱為「羌東門梅龍東」,即「北方高平地」之意。第一支穿越羌塘的中國隊伍誤入其中,生死攸關的羌塘之境中,既暴露了人性的醜惡之態,也有曠世絕戀中一片赤誠之心。男人名喚陳渠珍,湘西鳳凰人,自七歲入讀私塾,十七歲考取秀才。因甲午海戰慘敗,陳渠珍擔憂國事,後投筆從戎,入武備學堂。
  • 中國首部羌塘無人區記錄電影,致敬無人區
    雄偉的崑崙山和岡底斯山如同兩條巨大的手臂,緊緊懷抱著這片60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羌塘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也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護區。 車隊在前往冰原主峰的過程中危機四伏、危險不斷,但都沒能阻止這群普通中國人的腳步。  在狼群的注視下,這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冰川東南側的主峰腳下。
  • 《七十七天》的生死羌塘丨向勇者致敬——德化傳奇人物李聰明!
    這是「獨孤騎者」李聰明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來自福建省德化縣桂陽鄉的李聰明從小生長在農村,家境貧寒,初中沒讀完便輟學四處打工。1989年,才20歲出頭的李聰明,如果不是在打工之餘偶然看到一篇《單人徒步環中國》的文章,或許他現在和大多數人一樣,過著朝九晚五、養家餬口的平凡生活。
  • 羌塘無人區失聯50天的杭州90後小夥找到了!
    李志森說,今天上午11點,他手機最後的信號消失在距離烏蘭烏拉湖60公裡處。當時,「河水解凍了,麻煩了,車過不去,看看我們能不能徒步走走。」沒想到這一走就碰到了馮浩。而且據馮浩自己說,他覺得穿越羌塘很容易,沒有難度。」李志森說。李志森說,因為交通不便,他們估計最遲得兩三天後才能回到拉薩。李志森說,此前,他們判斷馮浩只剩下兩種可能:一種是自己去橫穿,另一種則是撤退。「長熱保護站他沒去,他上岸的東南側五公裡的工地他也沒去,那基本可以斷定馮浩選擇了一人橫穿。
  • 這片超級荒原,為何頻繁引爆中國戶外圈?
    ▲喬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時代周刊》評選的世界最傑出的三位野生動物學家之一。他是建國後第一個被中國政府允許進入羌塘開展研究的外國專家。他在羌塘的探險,廓清了羌塘生態系統的面貌,重申了這片荒野的價值。
  • 杭州黨史丨雪域雄鷹—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許明:羌塘豪情—擔任...
    一方面人口增長要求畜牧養殖數量增長需求,另一方面有限的草場不能讓畜牧業無限發展,這就是所謂的人畜矛盾。為了解決這對矛盾,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也是我當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經過調研摸底,提出實行草場承包到戶,想藉此破解養護責任制難以落實的問題。這個思路在當時是重大改革,因為自古以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理念的轉變是最困難的,有的同志提出草場涉及到水系、牛羊遷徙,很難像農田一樣實行分割。
  • 地學系陽坤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羌塘高原變溼...
    清華新聞網9月3日電 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其內部湖泊急劇擴張,並且這些湖泊大多分布在羌塘高原內。已有研究發現,儘管冰川融水增加對羌塘高原內湖泊的擴張有一定貢獻,但近20多年來降水增加是湖泊擴張的主因。然而,人們目前還不清楚該區域降水增加的原因。
  • 西藏愛情:藏北鳳凰和羌塘遇上季羨林和楊絳,誰的愛情更傳奇?
    它們讓我對愛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感慨於人性的可敬與可愛,讓我對西藏有了更深的情意,更加心馳神往,仿佛再一次駐足於遼闊的羌塘草原之中,感受藏北風雪的凌冽,讓人回憶起這片雪域上發生的一切。她是他的羌塘,而他是她的鳳凰,以及羌塘和鳳凰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 鬼哥的五萬裡D44羌塘在哪?在天邊在腳下(天下第一道班-安多縣)
    不過這哥們兒應該睡得最香,晚上直說夢話,早晨起得最晚。共同的興趣使大家湊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小團隊,於是乎共同生爐子做飯,且同志們的工具比較齊全,哥幾個挺開心。早晨8點多,這天下第一道班的工友們就開始上崗了。太陽升起,收拾完畢,準備出發。這羌塘邊緣的景色跟可可西裡差不多,草地既稀疏又矮。
  • 這是所有人的「美好時代」!
    聚焦普通人的「不平凡」,記錄美好時代與先前收視口碑雙豐收的文化情感類節目《閱讀•閱美》一樣,人文故事講述類節目《美好時代》深度挖掘美好時代下的暖心故事,發現故事背後普通人的不凡人生節目不僅堅持讓草根故事成為節目的主角,賦予平凡以別樣的魅力,同時也堅持有溫度、有情感、有態度、有價值的講述,突出人性光芒與時代關懷。節目形式上,《美好時代》立足於具象化的人和故事,旨在通過青年眼光,用「圍爐夜話」式的聊天談話,展現和發掘這個時代中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美好之人、閃光之事,傳播奮鬥之美、友善之美、信念之美。
  •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也是最瘋狂的歲月
    有錢,在這個時代的日子是真的很爽。然而,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很忙。因為家底越厚實,在面對鐮刀漫天飛舞的環境下,不斷做大做強的衝動也會愈發強烈。就像大A的鐮刀不認你巴菲特是誰,現如今全球經濟即將面臨長期大滯脹的趨勢下,不斷保值增值始終是所有人的「使命」。前段時間,有位中西部地區的粉絲跟我私聊,說原本日子挺好過的,去年房子一拉升,頓感壓力爆大。
  • 《摩登時代》:活成最好的自己,活在最美好的年代
    《摩登時代》:活成最好的自己,活在最美好的年代 最近重溫了卓別林系列的黑白電影,感嘆於這位喜劇大師的精湛演技。在這個年代,像這樣的演員已經不多了,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浮華的鬧世,讓我更沉迷於像這樣的一些老電影,想要去追憶一下過去,找尋懷念之感。
  • 巴黎的黃金時代,藝術的美好時代
    在劇中,每當午夜的鐘聲響起,一輛古董車便會開到男主吉爾面前,帶他一次次穿越時光回到令人神往的「黃金時代」,其中一次便穿越回了巴黎的「美好時代」。在關於美好時代這段劇情裡,神奇的古董車又如約而至,帶吉爾與女主艾德裡安娜回到了1890年代的巴黎美心餐廳。他們還去到了有名的紅磨坊,遇見了勞特累克、高更、德加等後印象派的藝術家,簡直讓小編我實名制羨慕到爆!!!
  • 《媳婦的美好時代》PK《媳婦的全盛時代》
    此前已在遼寧播過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將於29日登陸北京衛視,而韓劇《媳婦的全盛時代》正在江西、深圳、安徽三個衛視熱播。  據《深圳晚報》  聲音  《媳婦的美好時代》  為什麼年輕人愛看,中老年人也愛看?原因就是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
  • 丁於——《水瓶座時代》美好來臨
    水瓶座時代——水瓶座內蘊涵光與愛之力量,代表神秘宇宙在現實世界中的呈現。水瓶時代的本質是高頻率、高能量,也被稱作黃金時代,是人類盼望已久最美好的時代!12月22日(星期二)凌晨2: 22,全球民眾將在這個時刻舉行「水瓶座時代祈福」公益冥想活動,不分職業、種族、家國、宗教信仰,通過這次百萬愛心人士參與的大愛祈福活動,將扭轉地球上充斥著疫情、混亂和困苦的局面,告別一切不符合人類美好願景的人事物,這場冥想會在全世界的能量場,引發巨大的連鎖療愈效應
  • 北京衛視:美好時代,數你最幸福
    原標題:北京衛視:美好時代,數你最幸福 春妮、張國立、劉濤、沈騰、悅悅、曹揚、李楊薇聯袂主持,倪萍將和一眾老友迎來一次特殊的聚首,「鐵三角」張國立、王剛、張鐵林也會再次同臺,馮鞏、郭冬臨、宋小寶等將上演語言類節目……2020年北京廣播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日前進行了帶妝彩排,主持人和演員的超強陣容也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
  • 《摩登時代》,一個美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悲催的時代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20世紀20年代,這是一個美國最美好的年代,柯立芝繁榮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財富。所有的工業品產量空前提升,人人都熱衷於股票和金融,有把自己的積蓄大量的投資,人人都想成為洛克菲勒。
  • J-POP最美好的時代,愛過!
    而這也是知日借《龜田音樂專門學校》這檔節目,開設「J-POP進化論」專題的緣由。繼上周回顧了1988-1993年,J-POP誕生初始的躁動後,本期我們將進入日本流行音樂史上最輝煌的年代——1994-1998「J-POP大躍進〜刺激與碰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