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秘嶺》終極預告 生命禁區尋覓人生真諦
視頻來自華影嘉視
憑藉真實影像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獲得了
第六屆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
「紅楓葉獎」競賽單元紀錄片單元最佳剪輯獎
同時入圍第42屆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
精美劇照奉上
☟
☟
☟
▲圖片來自《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劇照
劇情介紹
☟
☟
☟
在遙遠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稱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偉的崑崙山和岡底斯山如同兩條巨大的手臂,緊緊懷抱著這片60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羌塘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也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護區。
在無人區腹地聳立著巨大的普若崗日冰原,普若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間,面積422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緯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學家聯合考查時發現並被確認為世界上除南極、北極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製片人老蔡,曾經進入過羌塘無人區,計劃帶隊首次完成人類電影組對普若崗日冰川主峰拍攝。21歲的女導演子君決心追尋父輩的足跡,加入隊伍。車隊在前往冰原主峰的過程中危機四伏、危險不斷,但都沒能阻止這群普通中國人的腳步。 在狼群的注視下,這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冰川東南側的主峰腳下。
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導演子君終於說出了自己耿耿於懷的往事,製片人老蔡同樣情緒崩潰——在他的心中,同樣有著抱憾的過往,和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深遠情懷。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底的無人區,都有一些難以啟齒又無法解決的傷痛,無論是否執著於無人區和山野,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與自己和解、與過往和解、與他人和解的機會。
拍攝難度巨大
☟
☟
☟
羌塘,中國最大無人區。世界上,除南北極,人類無法生存的第三極。它荒涼寂寥,也別樣的美麗與殘酷。
2016年冬,一個年輕的攝製組從拉薩出發一路向北2000公裡,跨越400平方公裡的內陸冰川,橫穿荒無人煙的戈壁,面對變幻無常的惡劣天氣,爬過6200米的最高海拔,忍受零下40℃的極限氣溫,深入藏北無人區腹地。
在與世隔絕無法呼叫救援的無人區中,車輛拋錨是最常見的致命狀況。而在碎石與薄冰遍布的地形中,單車的陷落往往要搭進幾倍的資源搶救,不僅會拖延日程,還可能因棄車而增加個人的負重並導致意外。
日均 -20℃的極寒環境,迫使每名組員都必須身穿厚重的專業登山服,並裡三層外三層地將自己包裹嚴實。雖然限制了活動的自由,卻能為每天都忍受7-8級強風「款待」的劇組成員增添體重,不至於被無人區的狂風吹得人仰馬翻。
不僅白天要暴露在肆虐的風沙中進行拍攝工作,就算夜晚入宿在帳篷中,同樣也是四面透風和-20℃的氣溫,劇組人員經常因被吹成「透心涼」而夜不能寐。
極寒的溫度也讓喝水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劇組經常會在無人區的冰河中直接鑿取冰塊,燒化成開水後才能飲用。
此外,高原、極寒環境下任何一個微小身體的不適,都可能引發致命病症,《藏北秘嶺》劇組也沒能倖免。
在海拔5000米左右,劇組成員身患高原反應,第一時間送回拉薩後被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性命危在旦夕。
之後,為搶救得了急性肺水腫、渾身失去知覺的組員,藏族「老司機」更上演無人區版速度與激情,在雪夜駕車狂奔7小時,試圖從死神手中搶人.把救命之旅變成玩命之旅!
不僅如此,在千萬年無人生存的羌塘,劇組還成為食物鏈的最底端。面對野狼、熊、雪豹和野犛牛等「主宰者」,每天都要提著心吊著膽。
不論是被狼群尾隨,還是被能撞翻1噸重越野車的「馬路殺手」藏犛牛追擊,劇組在無人區中沒少與這些猛獸們「打交道」。
天寒、冰裂、設備故障、補給告急、各種致命疾病以及野獸襲擊等,讓《藏北秘嶺》劇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影片開拍時48人、16輛車挺進無人區,到完成拍攝後銳減至僅剩8人3輛車。在40多天的無人區探險中付出了平均每1天減員1名劇組成員,每3天損失1輛汽車、近乎「團滅」的代價!
面對荒寂冰原永恆的孤寂,肉體的疲乏與痛楚,圍坐在接近冰點的帳篷裡,大家唱起羅大佑的《追夢人》。悠遠的歌聲,唱出了攝製組全體成員對於夢想與情懷的堅持與追求。歌聲,笑聲,噓聲,喊聲,讓寒冷的帳篷變得溫暖,也讓高冷了千萬年的無人區擁有了少有的人間煙火氣。
儘管險象環生,但《藏北秘嶺》劇組卻不退反進。不止羌塘無人區,他們還深入腹地,踏足此前從未有人登峰過的有世界第三極地之稱的普若崗日冰川主峰。
這個九月
讓我們走進電影院
走進那個冬天發生在羌塘的故事
圖片素材來自《藏北秘嶺》劇照
部分文字整理自網絡
線路|攻略|約伴
感受大美西藏、品味獨特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