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琳 | 來源 :秋葉寫作特訓營
國慶檔硝煙散去。
熱議之潮,從《中國女排》的愛國激情翻湧至《姜子牙》的中年危機。
成龍的《急先鋒》安靜得好似沒有來過。
24年前,唐季禮與成龍聯手創造了電影界的神話,《警察故事》《紅番區》取得了千萬美元以上的北美票房成績,其中《紅番區》的全球票房甚至高達8230萬美元。
這一次,唐季禮想把成龍的DNA分給其他人。讓成龍、楊洋、艾倫、朱正廷,四個不同年齡段的男演員同臺飆戲,
言下之意,這是成龍式喜劇和動作片的接棒和傳承。
成龍依然賣力出演,親自上陣拳拳到肉,對後輩們手把手地教導。
他懂電影,懂武行,有熱情,有資本。
但是,他不管怎麼做,都無法再引起大眾足夠的關注。
江湖雨歇風散,屬于成龍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
在時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何況每一次的作品都伴隨著傷筋動骨。
功已成,名已就,成龍是否有必要繼續演下去?他又為什麼不願服老?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或許能窺見些微答案。
1971年,李小龍回港與嘉禾籤約,「真功夫電影」橫空出世,轟炸全港。
這一年,8歲的李連杰被教練吳彬看中,進入北京什剎海體校學習武術。他表現出眾,第二年就在1000人中脫穎而出,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與其同年出生的甄子丹,也在那時從香港回廣州探親,跟隨母親習武。
同一年,在洪金寶的引路下,師弟「元樓」順利出師,後來,他有了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成龍。
青年做著英雄的幻夢,一切都預示著功夫片盛世的到來。
投身電影行業的成龍,初期只是個小龍套,每天拿著3元到30元不等的薪水,拿到手就去賭。
1973年,李小龍辭世,功夫片面臨後繼無人的斷層。
導演們求賢若渴,急於打造第二個「李小龍」。成龍沒有想到,這樣的機會落在了他的頭上。
1976年,羅維導演拍攝《新精武門》,希望能重現李小龍《唐山大兄》的奇蹟,把成龍培養成李小龍接班人。
可惜的是,成龍身上沒透出半點和李小龍相似的狠勁兒,他整個人的氣質,就是一個「慫」字。
幾部爛片之後,成龍成為了「票房毒藥」。事業毫無起色,他漸漸心灰意冷。
直到一天,日後金像獎主席吳思遠來找羅維借人拍片,見到成龍後問:「拍戲也不少了,你有沒有什麼想法?」
成龍說:「全天下只有一個李小龍,做他有什麼意義?我只想做成龍。」
正是這句話,改變了成龍的命運。吳思遠決定另闢蹊徑、冒險一試。
成龍版的英雄,一改以往的暴力和熱血,沒有荷爾蒙爆棚的肌肉與蓄勢待發的呼嘯,而是大鼻頭,憨笑容,被壞人追著滿街跑。
這樣的功夫喜劇,意外地獲得了觀眾的喜愛,隨著《蛇形刁手》《醉拳》的賣爆全港,成龍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在整個八九十年代,成龍塑造了無數深入人心的熒幕形象,淳樸善良的功夫小子,幽默搞怪的探險者,嫉惡如仇的警察,保家愛國的民族英雄,包括飾演黃飛鴻、城市獵人等當年的大IP。
他是功夫片的金字招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線流量小生。
他20多歲就成為了千萬富翁。
香港夜色旖旎,燈影迷亂。成龍呼朋喚友,夜夜笙歌,揮金如土。多年後回想,就像跌入一個荒唐的夢境。
「一個沒念過書的大老粗,忽然一夜之間有了1000萬,那是什麼概念?我恨不得把人生中想買的東西全買了。」
他讓成家班用口袋裝上50萬現金,跟在他後面大搖大擺地走進表行,直接買下7隻最貴的手錶,回家後每天換一隻戴,和朋友見面就故意把袖子捲起來讓大家看。
到半島酒店喝下午茶,故意穿著牛仔褲都和背心走進去,看著別人指指點點,他反而獲得報復的快感。
有錢人每天打扮得衣冠楚楚,他偏不,就是要破壞人家的規矩。他不是普通的有錢人,他是成龍。
第一次被公司拉去福利院做慈善,他百般抗拒,一心只想敷衍了事。當看到老弱病殘均將他視為高尚的英雄,他內心受到深重的震撼,慚愧無比。
從沒錢到有錢,從亂花錢到堅持做慈善,成龍曾說:
「我不介意別人說我沒文化、暴發戶,我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階段。但現在我懂得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他拍戲從來不惜工本,10分鐘的打戲,甚至會拍三個半月,以至於電影界有一句傳言,拍成龍的片子千萬不要拿片酬,一定要拿月薪,拿完月薪就發財了。
他堅持,有動作不殘忍,有笑料不下流。
幾十年來,談到自己的電影,他的願望始終是——希望觀眾知道我不只是一個武打明星,而是一個演員。
戲裡被神話的英雄,戲外也只是凡人一個。
時間會淘去心浮氣躁的泡沫,讓你看到生命最本質的東西。人生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歸根到底,就是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能讓自己了無遺憾。
成龍小學沒讀完,就被送到香港中國戲劇學院師從于占元。
學院是梨園規矩,唯師命是從。
清晨五點練功,夜裡十二點結束,稍有懈怠,即藤條加身,打死不償命。
熬至成為「七小福」之一登臺表演,再後來,開始去電影劇組打零工。成龍的演技未具雛形,先練就了一身特技動作。
十多年後,他與師兄弟返港參加師父壽宴,才意識到,當年的于占元為整個香港乃至亞洲影壇培養了一大批動作人才。
一百個人學武術,出一個武行;一百個武行,出一個動作明星;一百個動作明星,出一個動作巨星。
一個動作巨星的背後,起碼要有10000個人對武術感興趣並投身其中。
李連杰到30多歲還會做噩夢,夢裡師傅對他說「李連杰,練功了」。
吳京說,他14歲時練功就受過重傷,下肢癱瘓,在輪椅上被照顧了兩個月。
今天的年輕人受不了這樣的苦。
請不要將仙俠片裡的特效視為功夫,那種撐一把傘轉幾個圈的「武林高手」,與功夫毫無關係。
能夠萬裡挑一成為功夫巨星的人,背後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生命。
成龍的遍體鱗傷已經不是新聞,以至於觀眾對他受傷的花絮從來不太在意。好像他就是有著主角光環的英雄本人,不會死,不會怕。
但其實,成龍也會害怕。
他家裡一直擺著一個吊環,沒事就練一練,年輕的時候一抓就上去,隨便做幾個動作都很輕鬆。
有那麼一次回到家,一抓吊環想要翻上去,卻被卡在那裡吊了三分鐘,喊來家裡的工人也抬不起他,最後幾乎是整個人掉落下來。
老去的恐懼讓成龍恍然,歲月不饒人。他拍戲受過太多的傷,身體開始提出抗議,他再也回不到過去大強度健身的時期。
拍《十二生肖》的時候,有一個鏡頭,成龍需要穿過畫框去踢人。意外發生,鋼絲斷了,他整個人垂直砸在地上。
劇烈的疼痛襲來,他以為腰椎斷了。過了好長時間才緩過神來,好像問題不大,只是傷到背部和腳踝,堅持把戲拍完。
那之後,他宣布《十二生肖》就是最後一部大動作的片子,他擔心自己會坐著輪椅度過下半輩子。
最匪夷所思的是,他應該是最常和醫院打交道的人,卻特別害怕進醫院檢查。
2013年,腳疼得厲害,被大家架著上醫院拍片,醫生將他推進艙裡,他緊張得使勁敲艙的內壁,大喊「放我出來!我在裡面很怕很怕!」。
啼笑皆非的醫生搞不定他,這還是熒幕上的那個成龍嗎?
其實,成龍的幽閉恐懼始於1986年拍攝《龍兄虎弟》時最嚴重的一次受傷,他幾乎死於南斯拉夫。
當時,成龍迷迷糊糊地被推進艙中,他似乎看到第二個成龍站了起來,在慢慢地走向遠方的一束光。
二十多年過去了,只要回到類似的環境,同樣的感覺就會立刻襲來,依然令他生畏。
檢查結果出來,他的腳踝有兩根韌帶斷裂,不可挽救,膝蓋裡的骨頭磨損嚴重,他無法再像正常人一樣跑步。
英雄老矣,尚能打否?
新一代的年輕人,不願意看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做著危險動作衝壞人拳打腳踢。
他們見慣了太多高科技的特效,對挑戰人類極限的肢體表現養成了越來越刁鑽的胃口。
成龍被邀請去探班《阿凡達》,要籤保密協議,他覺得美國人大驚小怪,我成龍什麼世面沒見過。
然而一看美國人的技術,好萊塢早就把我們的技法學到手,人家的特技人員好太多,你的那些套招,人家比你還熟悉,反而是本土從業人員越來越水。
成龍在「中國功夫對世界的影響」論壇上表達過自己的憂慮。
「現在特效太厲害了,我學了30年的功夫,它三個小時就能做出來。人家拍《黑客帝國》多省事,我們拍《臥虎藏龍》,還要拿威壓把人吊上去。」
「功夫片下一步怎麼走我真的不知道,能拍的都拍過了,沒有什麼新的了。」
他總是想贏,當年他靠硬橋硬馬的功夫徵服了好萊塢,如今到了特技時代,他只有感到深深的絕望。
《機器之血》,披著科幻外衣的警匪動作片,評分沒破5。
《神探蒲松齡》,才賣一個多億,創下8年來最低記錄。
《龍牌之謎》,打著成龍和施瓦辛格的旗號,票房僅1800萬。
難以自我突破的陳舊敘事模板,就算是披著科幻、奇幻的外衣,也沒什麼用。
成龍內心始終不甘,拿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一生拍了250多部電影,他依然覺得自己沒留下足夠有說服力、足以名垂青史的代表作,能夠像卡梅隆那樣被人銘記。
所以他表示,還要演,還要繼續努力。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成龍大哥能拍出他心中的神作,那也一定不會是一部功夫片了。
成龍不是沒有想過退休。
「我一直以來都很想找個很好的理由和臺階給自己,也一直在想什麼時候退,才是退得最漂亮。我不希望有一天觀眾看到我很老了還在打。」
但,他的個性中有太多的元素註定他要一直站在幕前,無法淡出。
他極度愛熱鬧。
出差在外,除了工作和睡覺,大家永遠都一起待在他的房間。他習慣帶著大家吃一日三餐,團隊也都習慣了只要回到酒店就去他的房間集合。
這種愛熱鬧,又不是簡單地享受被簇擁的榮耀,正相反,他處處體現出一種操心與張羅的癖好。
眾人聚會喝酒,他會把易拉罐踩扁收集到一起,如果看到團隊扔掉買東西的塑膠袋,就會一邊跟著收拾一邊嘮叨。
吃飯的時候,他永遠是一邊吃一邊收拾碗碟,吃完的碗碟叮囑他人都擺到轉臺上。同時不忘一邊說教:「你看這樣給人家省掉多少事......」
這種誇張的事必躬親甚至蔓延到了生活瑣事。
一個專門幫他拍紀錄片的同事,去他家的時候穿了一雙特別髒的運動鞋,就放在門口。
第二天早上,他要出門的時候發現鞋不見了,到處找也找不到,後來發現,成龍正在陽臺上對著一盆水幫他刷鞋。
他大概真的難以想像,自己完全從影壇退出後,失去對事業與團隊的控制感。
他的情感生活充滿爭議。
他讓女人為他落淚,他也為女人落淚;他給女人愛情,也給女人愛情故事,儘管這些故事多是心酸。
成龍與鄧麗君相識於美國,一起學英文,一起逛大街,一起在洛杉磯海灘邊看日落。異鄉人彼此慰藉,情感升溫。
成龍想過,也許有一種可能,兩人最終會走在一起。
但是生活沒有可能。兩人性格差異太大,鄧麗君輕聲細語,氣質優雅,成龍卻言行粗放,內心自卑,導致誤會頻生,感情決裂。
1995年5月,多年未聯絡的鄧麗君忽然撥通越洋電話找成龍,助理代為轉告後,成龍竟因工作忙忘了,沒有回電。
幾天後,鄧麗君去世。
很多年前,吳綺莉曾是香港最具潛力的女明星,驕傲的富家女,1990年「亞洲小姐」選美冠軍。
如今,她是著名的單親媽媽,與女兒吳卓林的衝突多次鬧上警局。
只因為這個孩子的父親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成龍,母女兩人的生活成為媒體隔三差五翻炒的話題。
對於這段往事,吳綺莉對自己有一個中肯的評價:「談戀愛的時候整個世界裡面只有他,其他什麼都看不見。」
彼時,身處美國的林鳳嬌接到了成龍的電話,流淚隱忍,選擇原諒。
之後,成龍修改了遺囑,將所有財產留給林鳳嬌。
在成龍的自述中,唯有林鳳嬌是其一生所愛,她與房祖名是自己永遠的家人。
這些軼事與舊聞,都因角色身份的獨特在網際網路記憶中烙下深痕,在猝不及防間躍入人們的談資。
最重要的是,他極度熱愛電影。
在成龍的傳記中,他給自己的評價是「還沒長大就老了」。
從生理年齡來看,成龍當然老了,溝壑起伏的方臉,碩大的眼袋,都提醒著人們他超負荷的工作和已過六十的年紀。
但他又是年輕的,他沒有垂暮之氣,對電影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對作品的努力和認真,有著和從前一樣的較勁。
也許我們不喜歡明星成龍、委員成龍,甚至從私德上,我們譴責丈夫成龍、父親成龍。
但就電影人這個身份,不可否認,成龍是華人世界的傳奇。
他始終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極富感染力的。因此有多少人批評他的電影,就有多少人愛他敬他,期待他帶來全新的燃燒。
那曾經是一代人久違的熒幕快樂。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 朱墨、成龍著
2. 《最好的女子》 黃佟佟著
3. 《大俠終將老去,世間再無功夫》 新周刊
4. 《消失的香港武林》 Sir電影
秋葉商學院寫作特訓營第18期正在火熱招生中,如果你也想學習寫作,學會書評、影評等新媒體文章的寫作要領,歡迎私信留言「寫作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