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雲社相聲演員吳帥(藝名:吳鶴臣)突發腦溢血,家屬通過水滴眾籌百萬治療費用,引發網友質疑。有網友發現,吳鶴臣的家在北京,吳鶴臣和妻子在北京有房(公租房)有車,他本人的工資每月六千餘元。腦出血這樣的病也有醫保,沒有出現完全無償付能力的狀況。而且德雲社也很快發布聲明,吳帥家人發起的眾籌是個人行為,德雲社和郭德綱本人也會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援助。
大病網絡眾籌是網際網路時代興起的新生事物,是項具有公益救助性的「社會福利」,對於身患重病卻又無錢醫治的經濟困難人群來說,無疑於一根「救命稻草」。它為很多身患重大疾病的困難群體重建了希望,打通了需要幫助者和幫助者之間信息不暢的通道,深得老百姓的歡迎。
然而,眾籌平臺審核管理不嚴,有關部門的監督缺位,導致原本具有公益互助性的大病眾籌有點「走形」。吳鶴臣眾籌事件再次捅破了網絡眾籌與網友信任之間的窗戶紙。
近年來,詐捐事件不時出現,更有甚者專門造假照片、假證明利用網友善心通過眾籌圓自己發財夢。這些行為不僅透支了愛心人士的「善良耐久度」,更損害了眾籌捐助平臺的公信力。一旦老百姓對眾籌互助平臺失去信任,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大病患者就得不到應有的捐助,就會陷入幾方共輸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破解發布門檻低、發布人資產難以核實、證明資料公信力不足等難題,就成為網友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慈善沒有貴賤之分,但眾籌平臺要有」準入紅線」。眾籌互助平臺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準入門檻和捐助規則,並對捐款使用情況嚴審嚴核,杜絕「詐捐」、「騙捐」行為的發生,確保捐助能實實在在一分不差地落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對象手裡。只有這樣,眾籌互助平臺才能形成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為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既是眾籌平臺存在的意義,也是相關管理者的責任。
治理網絡眾籌信任難題,還需各方多措並舉。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對籌款發起人相關信息切實加強審核。社會善意原本稀缺,不能讓一些人隨便動動指頭就能透支。此外,相關網際網路平臺理應對善款的去向做到長期追蹤、全面公示。此外,對於虛假募捐、騙捐詐捐等行為的,應列入信用黑名單,造成嚴重後果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讓眾籌互助平臺真正發揮慈善作用,讓幫助別人的人不再心寒,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能夠獲得幫助。
來源:半月談微博
評論作者:孔德明、卜寄傲
編輯:楊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