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餅,就像西方人愛吃麵包一樣,方便又墊飢。記得小時候語文書上有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事:戚繼光率領大部隊一路行軍追剿倭寇,恰逢連日陰雨,露天夥房開不了。戚繼光下令伙頭軍在暫駐地一次性烤一大批餅。這些餅的中間有洞,可用繩子穿起來掛在將士們的身上用來充飢,即使在行軍路上也不耽誤吃飯時間。成功剿滅倭寇後,這種中間有洞的餅便被命名為「光餅」。如今,光餅作為傳統特色小吃仍在福州一帶流傳。
中國大地幅員遼闊,餅的種類繁多,但不是每個餅都附帶有著名的歷史故事。比如老上海傳統特色小吃——蔥油餅。在我的記憶中,除了它的香味外,就是「從前慢」,是少年飢餓,是餅匠的手藝,是爐邊食客的耐心。
我10多歲時,天天清晨提著竹籃子上小菜場買菜,然後穿過一條弄堂回家。在後弄堂口有個固定的蔥油餅攤頭,爸爸常讓我帶幾隻蔥油餅回去當早點。
做蔥油餅的老師傅約60歲,胸前掛條油膩的圍單,躬著的背沒有抬起的時候,就像現在名氣很響的「上海灘蔥油餅大王」阿大一樣。老師傅的推車上有一隻火油桶改裝的爐子。爐子有兩層,上層是塊厚厚的鐵板,下層當中有洞,煤塊在燃燒,四周一圈泥糊的靠壁用來烘蔥油餅。老師傅還有一張小小的工作檯,用錚亮的洋鐵皮包牢。
老師傅一到,就有人圍著排隊。他不慌不忙捅爐子,一板一眼做蔥油餅。那塊厚鐵板不大,一次只容貼7隻餅。鐵板待燒熱期間,老師傅撈出一團油麵團揉成長條,摘成小團。開做了,亮相動作是「啪」地一下將一團油麵團拍在洋鉛皮桌面上,四周按幾下,油麵團變長變薄,兩隻手指去油酥碗裡抓了抓,在麵皮上抹一層鹹油酥,再抓一把蔥、3小塊豬板油放在中央,捲起來。糰子橫過來撳扁,用木擀麵杖擀幾下變成一隻蔥油餅胚子。鐵板熱了,刷一層油在上面。餅挨個卷、按、擀完,「刺啦」一聲貼在爐子頂的厚鐵板上,7隻餅之間尚有空隙。
蔥油餅在鐵板上煎。過一會兒,老師傅用手指點住餅轉一轉,壓一壓,翻翻看看。7隻餅面積逐漸變大,鐵板上擠擠挨挨。與此同時,鐵板下面已有先前通過第一道程序的7隻餅擱在下層烘。老師傅隔一會就搬開鐵板,給它們翻面,再烘。趁空隙時再去做另7隻餅坯,車輪大戰,循環不息。
此時,圍在蔥油餅攤邊排隊的老人一聲不吭,年輕人則開始面色焦慮,本來想買一個吃的,想到排隊付出的代價,感到不買兩隻太對不起自己,又去口袋裡掏錢。而我肚子咕咕叫,眼看上學時間快到,後悔已付了錢。過一會兒,總算盯著的那幾隻蔥油餅要出爐了。老師傅掀開鐵板,蔥油餅略有焦斑,香味撲鼻,趕緊拿給我呀!可那個固執的老師傅頭不抬眼不斜,再用排筆蘸了菜油給餅一一刷油。看到油噝噝滋進餅裡,他終於釋然,把蔥油餅交於我,就像在交他的作品。
蔥油餅就這樣深深地刻在我幼年的心裡,它滾燙香鮮,外脆裡嫩,那種感覺滯留在我的舌尖上,一召喚就會出來。這就是弄堂口飄來的鄉愁啊,是時間的味道,烙著人生的印記。
上海有那麼多地方小吃、精緻點心,可幾十年來老百姓還是難忘蔥香油潤、現做現吃的蔥油餅。近些年恢復老上海傳統點心的呼聲很高,網上流傳很廣的蔥油餅傳人阿大遷址設攤;為兒子還債做餅的阿婆故事……之所以吸引到大家的關注,蔥油餅功不可沒。它以美味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
如果問我,你這麼會做菜,在家做過蔥油餅嗎?當然做過!好吃嗎?跟少年時弄堂口吃過的比,誰的好?當然是——記憶中的更美好。
《紅蔓》雜誌為雙月刊,中英雙語,設計時尚,是一本全方位聚焦海派文化的雜誌,郵發代碼4-905,中國郵政網和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紅蔓》雜誌編輯部地址:上海鎮寧路九號九尊大廈九樓
電話:021-62255812
掃描《紅蔓》二維碼加關注
或長按二維碼來識別
歡迎關注「紅蔓雜誌官方微店」!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