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百家號。
張成
「演而優則導」蔚為大觀,仿佛肇始於7年前,徐崢在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辦公室的那個日子。據傳聞,徐崢在王長田的辦公室裡手舞足蹈,講解並表演著《泰囧》,最後成功地讓王長田同意投資。江湖傳聞就是江湖傳聞,且不去考證其真實性,但從傳播學的視域來審視這個段子,可以發現,當時即使是著名演員想「尬錢」來拍一部電影也並非易事,仍需「手舞足蹈」賣力地讓老闆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之後的結果大家看到了,《泰囧》成為「爆款」,並且打開了「演而優則導」的「潘多拉魔盒」。於是,有了趙薇的《致青春》,鄧超的《分手大師》,徐崢的《港囧》,黃磊的《麻煩家族》,吳京的華語電影票房扛鼎之作「戰狼」系列,陳思誠的《北京愛情故事》和「唐探」系列,王寶強的《大鬧天竺》,蘇有朋的《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文章的《陸垚知馬俐》……據了解,東北F4裡的小瀋陽和宋小寶也要出手當導演了,此外,還有鍾漢良和包貝爾。相較於老搭檔徐崢,黃渤當導演算是晚的,但其導演處女作今年也要上映了。
演員們下海當導演,類型要比新世紀幾個大導演壟斷市場時豐富些,也比煤老闆拍電影要靠譜些,至少出了幾個爆款,如《戰狼2》《泰囧》《致青春》《唐人街探案》;做成了幾個類型,如戰爭片、懸疑推理片;帶動了一股潮流,如青春片《致青春》。同時,也難免有一些片子撲街。
其實,「演而優則導」在電影這門藝術仍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就塑造出過一個個「上古神話」,一些演員拍攝的電影對影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中國當下影壇演員扎堆當導演的現象置於影史來看,也不難發現一些共通、共情之處:
一是天才與傳統。這種演員導演以卓別林為代表,在電影本體亟待確立的時候,卓別林從啞劇和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並以個人的天才塑造了那些定格影史的經典畫面,如《淘金記》中的「吃鞋帶」,《城市之光》最後盲女睜開眼睛看到卓別林的那一剎那。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查爾斯·勞頓。查爾斯·勞頓主演了很多赫赫有名大導演的戲,與比利·懷爾德、庫布裡克、大衛·裡恩合作過《控方證人》《斯巴達克斯》和《女大不中留》等,查爾斯·勞頓胖胖的體型頗有喜感,能駕馭正劇、史詩劇和喜劇等多種類型,但其演藝生涯中最特別的一筆當屬其執導的《獵人之夜》,這是其職業生涯中執導的唯一一部電影,被奧遜·威爾斯稱為拍就要拍《獵人之夜》這樣「純真(innocent)」的電影,還入選了《電影手冊》評選的「世界最美的一百部電影」的第二名,第一名則是威爾斯的《公民凱恩》,而威爾斯也喜歡主演自己拍攝的電影。
這些「上古大神」之所以能拍攝出名垂青史的經典與藝術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查爾斯·勞頓在拍攝《獵人之夜》前,曾幫助布萊希特修改過劇本《伽利略》。而《獵人之夜》中的表演也是涇渭分明的,絕大多數演員都是現實主義的表演,唯獨羅伯特·米切姆除外,他給人的感覺就是布萊希特式的「間離」的,帶有很明顯的可感知的「我要開始表演了」的風格。《獵人之夜》的攝影師則是威爾斯的御用攝影師,《獵人之夜》中也有大量的表現主義風格的攝影。因此,當這些偉大的演員執導影片時,在多種藝術形式如話劇、啞劇、滑稽劇和各種藝術思潮如表現主義、現代派的加持下就很容易製造「神話」。
中國的石揮導演則被稱為話劇皇帝,石揮既演出過深受布萊希特影響的黃佐臨導演的《夜店》與《假鳳虛凰》,還出演過與美國導演劉別謙志趣相同的桑弧導演的《太太萬歲》和《哀樂中年》,石揮的表演能成就各種藝術觀念,兼收並蓄,稱為「皇帝」並不為過。他在《太太萬歲》中飾演頤養天年、拈花惹草的老太爺,設計的輕浮抖肩的動作就把人物的輕浮與柔弱無骨之態給刻畫了出來。到了《哀樂中年》裡,中年人仿佛被提前判了死刑,愛情和第二春在世俗社會裡都成了禁區,石揮則把中年「硬幣」的哀與愁都給刻畫了出來。而在其自導主演的《我這一輩子》裡,石揮又把這一京腔京韻的小人物的悲苦一生拍成了「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