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最樸素最無華讓我最感動的影片是哪一部?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牛鈴之聲》,這部由韓聲》,這部由韓國導演李忠烈導演的歷時79分鐘的紀錄片曾感動了無數人,也震撼了無數人,曾讓許多人淚奔。連導演李忠烈自己也被觸動了放棄了自殺傾向,影片中的牛死了,而他卻真正活了過來。
《牛鈴之聲》中有許多令人感慨與感動的瞬間,像人的本性的的善良與純真,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等等,這部2009年開拍的片子被譽為「在冷凍裡看見綠色的溫暖膠片」,票房創新高1.2億人民幣,並且榮獲了許多大獎,成為韓國最成功的紀錄片,喚起了過往社會的美好價值。
片中無華麗的場景,無強大的演員陣容,出場的只有兩位耄耋老人和一頭瀕臨壽終就寢的老黃牛。但我卻被他們之間的陪伴所感動,片中有老人與老黃牛的陪伴,老倆口之間的陪伴,老人子女與老人的陪伴,老人與原生動態自然的陪伴,而那頭老牛脖子上的鈴響始終貫穿於這些陪伴之中,讓我們去緬懷,去沉思。
片中的兩位老人分別叫崔益鈞與李三順,他們已是耄耋之年,生養過九個兒女,無一人留在父母身邊,都遠走高飛去了大中小城市,脫離了農民。
這麼多年來,除了逢年過節和重大事情之外,兒女們一般是不回來的,而唯一陪伴他倆的只有這頭老黃牛。
我們知道牛的壽命一般只有15年,而這頭牛已整整活了40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超出了獸醫的預估,但在崔益鈞老人的眼裡,他認為他的牛能跟他一輩子。
崔益鈞老人八歲時因為針灸左腳壞死,留下殘疾,行動不便,生活成了一個難題,幸虧有這頭牛幫忙,他天天趕著牛車去田裡勞作,辛勤耕種,牛幫他犁地,他託著殘疾的腿在後面使喚著牛,空曠的的田野間只有老人使喚牛的吆喝聲與牛脖上發出的清脆牛鈴聲,這一切組成了一幅完美的農耕圖。
閒暇之餘,崔益鈞老人會砍一些柴禾打捆放到牛車上,回歸的途中一人一牛一車,夕陽託住他們長長的影子定格成一幅唯美的「古道西風老牛」的畫卷。
經過無數的春夏秋冬,老人靠老牛的陪伴養活了九個孩子,供他們讀書,畢業之後各自去了遠方的城市。而老人與老牛也老了。
老人在心目中已把老黃牛當成了朋友,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他曾說:老黃牛比誰都好!誰都比過它!他對老黃牛的好曾挨了老伴李三順的不少埋怨,但老人只是聽著,一般也不出聲。曾有村民和他開玩笑說老黃牛比他兒子都好,他也只是笑笑,內心深處算是默認了吧。
老人對老黃牛的感情可見一斑,而老黃牛也是對老人有情感的,當老人坐在車上睡著了時候,是老牛把他從奉化默默地拉回家,對老人不離不棄,一般牛聽不到主人的吆喝聲會四處亂跑,而這頭老黃牛卻盡職盡責,全程陪護,也令老人非常感激,引以為豪,逢人便誇。
老人有個頭疼病只要一疼發出聲,老牛便會發出叮鈴的牛鈴聲,眼睛望向老人,而老人一聽到牛鈴聲,即使再痛也會睜開眼睛,看向他的老牛,就像看向撫慰他的老朋友。
一天,老黃牛突然不吃不喝,老人就趕緊找來了獸醫。獸醫看了看毛色斑駁,渾身褶皺的老黃牛說,「頂多還能活一年。」這對老人來說簡直是個晴天霹靂,他知道早晚會有那麼一天,但沒想到會這麼快,但他還是自欺欺人的笑著說:「不,這不是真的。」但轉過臉,卻是一臉的落寞與悲傷。
為了打破這個預言,老人又強迫走路顫顫巍巍的老牛起來幹活了,他說:只要還活著,就不能不幹活,不幹活就會死!他把老牛趕到地裡,拴到地頭上,自己卻拖著殘疾的腿在辛勤勞作,晚上回歸,還是拖著一捆柴禾,夕陽,老牛,清脆的叮咚聲,又是一幅完美的田園回歸圖。
在老人的堅強的意志力下,他堅持每天都拖著老黃牛,證明自己和老黃牛對這個家還是有用的。老牛終於突破了獸醫的預言,又多活了三年,創造了奇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曾經老人因高血壓等病影響心臟不能再幹活了,兒女們也都回來了,一起建議賣掉這頭已什麼都幹不了的老牛,老伴也說自己老了也餵養不了他,只有將牛賣了,老頭子才不會出去耕種勞作。
老人聽後感覺像在說自己,他慢慢地叼起了一根煙,眼神裡滿是恐懼和不舍。那一刻,他感覺如果拋棄了沒用的老牛就好像自己被被子女拋棄了自己一樣。
在全家人的壓力下,老人滿含著不舍與心酸拉著老牛去了牛隻市場,他故意漫天要價,人人都嘲笑他,說一隻沒用的老黃牛,白送都不要,居然還要這麼多錢。老黃牛似乎聽懂了這些話,眼裡流出傷心的淚水,老人一見就如現在的自己,他心酸地扶住鐵柵欄,也是滿臉的傷心,他牽著老黃牛又步履蹣跚地回了家。
老人對老牛的感情已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連老伴都吃他的醋,天天嘮叨他對牛比對她好!40年日日夜夜的陪伴,老人已把老牛當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曾說過:有一天他會和它一起死去!「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曾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吶喊,而今用在了人與動物的身上,這著實更令人震憾。
終於有一天,老人怎麼也叫不起老牛,老牛已經站不起來了,它的頭露在外面,眼裡似乎淚光閃閃,溫順地看著老人,老人知道老牛不行了,他割斷了拴老牛的繩子和穿鼻子的藤條,說著:「放心地去吧。」老黃牛像了卻了所有心願一般,緩緩地閉上了眼睛,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它陪伴了40年的老人。
「生命就是這樣,就算是推遲,該來的還是得來,人類從不具備與上天討價還價的能力,能做的也只能是各安天命。」
老人實現了他的承諾,埋葬了老牛,當鏟土機裡的土一點點覆蓋在老牛身上時,老人在坑的周圍撒上老牛生前最愛喝的米酒,嘴裡叨叨著:「為什麼你要先離我們而去,安祥的到天國去吧…」
老牛陪伴了老人四十年,辛勤勞作了四十年,而老人也真心呵護了老牛四十年,甚至超出了他的子女,他的妻子,相互默默的陪伴與守候是這個人世間最長情的告白。
老人失去了老牛,已無法再勞作,他整天拿著那隻牛鈴,孤獨地坐在一棵枯樹下,拿著他的鈴兒,風兒吹過,鈴聲悠悠作響,或許老人聽見鈴聲又想起他的老黃牛,想起老黃牛為他這個家默默奉獻的一生,想起他與老黃牛相互扶持的日子和互相陪伴的美好時光,想到他也老了,沒有用了,自己也像老黃牛一樣為這個家繁忙了一生,到頭來,除了老闆,老黃牛,誰還會陪他?他與老黃牛的朝夕相處,四十載風雨無阻的互相陪伴,誰又能比?
片中的老伴李三順是一個愛嘮叨和抱怨的女人,剛開始的確對她有點反感,最後看完卻也被她感動,她純粹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她儘管看不慣老伴的種種做法,她有很多抱怨,但她還是都幫老伴幹了,她對老牛也是一樣的割捨不開。
她說她從十六歲就嫁到這兒,一起與老伴與老牛辛勤勞作,養育了九個子女,沒有老牛的幫助,子女是讀不完書的。她儘管天天嘮叨老牛不好,正是因為有了老牛才讓她過上繁忙的日子,才跟著老伴受苦,如果沒有老牛,或許使用現代化農耕,她就不用這麼繁忙了,但她內心深處還是很感激老牛的,也很感激老伴的付出。
當老伴病了,她強制性地讓她賣掉老牛,也是為了老伴好,儘管她天天抱怨跟著他沒過上一天的好日子,但她還是很關心老伴的。
老伴一犯頭疼病,她就細心地給他熱敷,邊叮囑他:你不能再幹了!也別再讓我幹了,我也老了,幹不動了!她的觀點沒錯,老了就應該安享晚年,靠子女供給的錢就夠養老的了。
但對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來說都和老人崔益鈞一樣,只要還活著就要勞作,好像一閒下來就認為自己確實老了成了沒用的人了,都是活到老,幹到老。
片子中有一個破舊的手音機,李三順老人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伴崔益鈞經常在空閒時打開聽,直到有一天,手音機也壞了,不出聲了,李三順瞅見了讓他使勁拍拍,結果老伴使勁拍了仍沒出聲,估計也算到了使用年限了吧,李三順卻揶揄著笑著說:老了,老了,手音機也老了!人也老了!
而在崔益鈞去醫院查體的路上,她又叨叨上了:說如果你走了,留下我自己,我該怎麼辦?我也不能種地了,和子女住在一起也不可能,即使他們讓我去,我也不會去的,我趕脆跟隨你一起去吧。
這算是相濡以沫的兩位老人最長情的告白了,他們在查完體之後又去照像館照了合影,從結婚時的滿頭青絲到現在的滿頭白髮,從青年到暮年,兩位老人朝夕相處,一起攜手走過,伴著那頭老牛,惺惺相依,或許這就是世界上最樸素最美好的情感,是所有平凡的愛情所擁有的樣子,互相陪伴,一直到老,儘管磕磕絆絆,卻能相攜一生,一輩子都在一起。
片中老人的子女們只出現一次,那就是老人病重時他們一起回來商量對策,最後決定把那頭無用的老牛賣掉,他們嘻嘻哈哈地說得非常輕鬆,似乎一點都不知感恩那頭老黃牛。
老人聽後也是一臉驚恐與不悅,仿佛說的不是老牛而是自己,老了,沒用了,兒女們如何安置我?將來我會怎樣生活?
不光國外存在這種問題,父母老了怎麼去養老?我國也普遍存在著這種問題,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互相陪伴還是經常看一下父母或偶爾看一下?到真到老了走不動了時候怎麼辦?我們常常把「子欲養而親不待」掛在嘴邊,而真正能身體力行的又有幾人呢?
我們常常被各種藉口在縮短著與父母相聚的時光,縮減著與父母互相陪伴的日子,我們幾乎沒人能做到「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而我們往往虧欠父母很多,到最後連陪伴都成了奢侈。
片子中的兩位老人靠自己的辛勤勞作收成的稻米每年都郵寄給城裡的孩子,當要賣掉老牛,李三順自知就無法耕種稻穀了,一邊往牛車上抱一邊說著今年是最後一次了,以後就沒了,兒女們能吃到自己種的不打農藥的綠色稻穀是他們最高興的事情,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大凡所有的父母都一樣,一切都心繫著孩子,管孩子小管孩子老,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不給子女添麻煩,他們像這對耄耋老夫婦一樣只要還活著就要奮鬥不息,勞作不止,就像那頭老黃牛一樣默默為我們無私奉獻。
唯願我們做子女的能常常覺醒,趁父母在時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不讓父母感到孤單,別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片中的崔益鈞老人曾在農場工作八年,而他卻堅持不用現代化設備,像耕地,播種,收割都靠原始的技術,用牛耕地,用人工播種,用鐮刀收割,雖然屢遭老太太的埋怨,但他也沒有去改變。
他用鐮刀割草製作牛飼料餵牛,自己親力親為,地裡從未打藥,怕牛吃了不好,遇上別人家打藥,他也趕快給牛套上牛籠頭,怕它感染。我覺得牛的長壽與純天然的牛飼料或許會有一定的關係。
這種原生態的與大自然的綠色相處,與動物的親情陪伴都給今天的我們以深深的啟示:那就要保護環境,善待動物,一切以綠色環保為主。這也是韓國總統親自去影院觀看《牛鈴之聲》並稱讚它喚起了過往社會的美好價值。
總之,老牛已去,鈴聲已遠,片尾出現了兩位老人在高塔之上對陪伴他們40載的老牛虔誠而誠摯的祈禱,這也是他們能為這頭任勞任怨陪伴他們大半輩子的老牛最深情的告白。
從此老人一個人孤獨地坐在枯樹下,拿著這隻牛鈴聽著它在風中悠然作響,一位老人,一棵枯樹,一隻牛鈴,又形成了孤獨靜美的畫面,讓我們深深地思考,他是不是會如老牛一樣有人陪伴著離去,但我們似乎尋不到答案,只有那隻牛鈴永遠晃動在我們的面前。
周國平曾說:「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是面對自己,是忍受孤獨」。而我們的老了的父母卻正在忍受這種孤獨。
父母辛苦把我們養大,當我們紛紛奔赴工作崗位時,他們卻依然儘自己的所能養活自己,默默無聞靜守在家中,父母為子女付出了價值連城的無私的愛與呵護,而我們卻無以回報,一個個在外工作、求學、守護著各自的小家庭,父母幾乎成了「空巢老人」,他們渴望愛與陪伴,但又怕耽誤子女們的工作,總是說著世上最言不由衷和最美麗的謊言:你們忙你們的,我們好好的,不用回來了,不用惦記我們等等,所以趁父母安在,趁時光正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好各種陪伴,像對父母的陪伴,對妻子兒女的陪伴,與動物的陪伴,與大自然的陪伴等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
紀錄片的結尾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謹以此片獻給所有牛隻,和為養育兒女受盡苦難的父親。
是呀,「曾經的父親是我們心中的超級英雄,像鋼鐵巨人一般保護著我們,但是他其實也會老,他也有一副脆弱的血肉之軀,他最需要的便是陪伴和關注,最怕的便是情感拋棄和冷落,因為人老了,感官會退化,但情感卻不會。」
讓我們一起默默陪伴,共同互相守護,讓情感永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