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第3740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2k+ ·
· 水姐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中國歷史上不返鄉比例最高的一次春節即將誕生。「回不去了」「退票了」成了朋友圈動態裡的高頻詞,疫情是一場躲不過的瓢潑,淋溼了太多的身心。世界變化太快了,那些撕裂、委屈、不安、彷徨、無助與無常,蔓延在人們的內心裡、現實裡,可能要持續幾年,很多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日常再也回不去了。
有些人砥礪前行甚至付出了生命,有些人擁抱變化守護家人。親愛的朋友們,你是否還有人可以一直愛著?有人可以思念著,守護著?可以與誰共守樸素的高貴,簡單的美好?
蘇東坡寫過《陌上花三首》,記道: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緩緩歸」的故事是這樣的:
吳越王錢鏐在還沒有成為一國之君前,有個原配妻子戴氏,是杭州橫溪郎碧村的一個農家姑娘,她陪著錢鏐打仗奔波,顛沛流離。而在錢鏐成為吳越王之後,也對戴氏不離不棄,很是愛護。
戴氏經常回娘家,考慮到從臨安到碧浪村的一段路上有陡峭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錢鏐便撥款派人修路,護妻寵妻力滿滿,還經常給她寫信。
有一年春天,戴氏又回娘家了,錢鏐處理完公事之後,又開始思念愛妻,眼前是西湖堤岸的萬紫千紅,相思之情便更多幾分。於是提筆寫信「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大意是,「花都開好了,你在路上好好欣賞,慢慢地回來吧,我想你了。」欲催歸而請緩,浪漫至極。
兩個緩字,表達思念是深層的,慢慢地從內心深處長途跋涉而來,這種心緒不是我們焦慮浮躁的現代人能懂的,人間最深最雅的思念,莫過於此。
人世榮華富貴,虛名浮利,皆如那草頭露,陌上花,轉眼即消逝。唯留下這詩意包裹的思念,千年傳遞,經久不衰。
在中國古典詩詞文化中,思念是一股無處不在的絕美力量。在現代書信裡,思念也是永恆的主題,著名的傅雷家書裡就寫到:「千句並一句,我們只希望你來信,多麼令人思念的信」「我常常憑思念回憶你,悲歡離合,有甜蜜,有辛酸。」
思念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種行動召喚。一到過年,人們的鄉愁和對家與家鄉的思念可以化作「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遷徙運動」——春運。
如今,疫情的不確定性又開始升高,很多地方都提倡「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1月22日上午,上海市報告新增6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此前一天報告3例),現存確診100例。「提倡非必要不離滬,鼓勵在滬過春節」。這幾天,各地鼓勵就地過年的「大招」輪番衝上熱搜,發消費券、發錢、發福利等等。
不能回鄉團圓,人們不免有失落和遺憾,借鑑錢鏐的話,可以寫下一句以作安慰,「思念便好,可緩緩歸。」
前幾天,去看了電影《沒有過不去的年》,中年危機,世事交織,家庭與社會問題並行,人是被生活與命運裹著朝前走的。但即便如此,只要家還在,沒有過不去的坎,有思念,沒有過不去的年。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家文化,家文化濃度最高的時空就是故鄉裡的年文化,年裡的思念,最正最濃最當時。
家對中國人為什麼重要?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只是一群生命中的一個。每個生命都跟其他生命相關聯。家是生命與生命高度連接的地方。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在《沒有你,就不叫過年》的演講中談到:「一家人的親情是無限的,是無可替代的。我們一年天各一方,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這幾天的團聚。」
對家的感情,是一種最基層的感受和感情,它是每個人的底色。如果這層感情不堅固,其他感情都是飄的、游離的。若是對家的那種熟悉的牽掛、感情和思念不在了,過年的滋味是最冷清的。
過年,我們中國人總要祭神祭祖,孔子說「祭如在」,只要你心中有他的存在,他就存在,你心中沒有他的存在,他就不存在。存不存在,取決於人內心裡的思念。
思念,它順其自然地承載起了過年的氣氛、寄託和靈魂。一個詞,一個概念,一個品牌,就足以表達所有、貼近所有。在特定情境和場景下,它自然流露、高頻存在,契合人們的內心需求,仿佛千端有觸手,連接食物、感情、劇情、情懷、現實等等。因思念而串聯起來的東西,很廣很深,彼此之間的粘性也很深、很自然。
疫情改變了世情、國情、社會和人生。就如村上春樹所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我最近經歷了一次生離死別,格外思念的便是與那個親人的日常,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一起吃的東西、看的劇、逛的地方,想要回到的從前,不過就是日常。那些溫柔的力量、平和的力量,內心裡可以揣著一個人思念的日常,才是最寶貴的。
最近最熱的四個劇《有翡》《流金歲月》《大江大河2》《巡迴檢查組》,出現的一些畫面提醒著,「無論你擁有多少成就,有人思念就足夠」「有人思念就是牛」,有思念,是一個人最好的日常,這一個一個人的心是滿的,是定的,是平和的。
它就在你身邊,在你周圍,在你腦海,它試圖構築起了人們堅硬的「日常」,原來思念是有極強的存在感的,思念無所不在。
2020年年初,大家都居家隔離的時候,人們囤米、面、油、口罩、酒精、方便麵和速凍水餃,人們經過一兩個月的隔離,明白了,人的物質需求其實並不多。
隨後,「日常」成為一種經濟哲學和投資信仰。中國消費品的故事,是關於日常的故事,酒、醬油、醋、牛奶、豬肉等等是股市高漲的消費品,都是我們彎道超車的國貨,我們的獨特性,我們的內循環,我們的日常。
隨後,我們還發現,人們越來越重視的是自己內心感受、精神需求,越來越關注的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缺失的、需要用柔軟的東西去填補的部分。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情緒,能夠撫慰我們、安定我們的就是濃厚的、克制的、富有哲學修養的思念和思緒。
思念本身就是至柔、至軟的,它某種程度上可以演化成大愛。關心弱勢群體、特殊兒童、留守兒童、醫務人員,關注老人和孝文化,可以在重重的社會問題、矛盾中,還堅定地表達愛與關切。思至如此,念自有情。
因思念,可以促成諸多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柔軟的、相互連接的事情之發生,試圖消解困境,綻放希望,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圓滿和和解。家在遠方,年在眼前,天涯很遠愛很近,思念應無處不在。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福利時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