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地將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平民之宴》看了兩遍。
現如今48歲的由美子畢業於地方國立大學文學專業,丈夫健治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他們生活在東京。育有一兒一女。在兒女婚嫁之前,由美子對自己的家庭定位是中產階級。
由美子本來是醫生的女兒,但由於父親患病早逝,她未能享受到醫生家庭的生活和教育,而是由性格強勢的母親賣掉房子,靠著做保險和推銷塑身內衣將自己和妹妹拉扯大,並且讓姐妹倆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從小到大,母親一遍又一遍地教導她,「媽媽好好努力,由美也要好好努力。」除此而外,母親還給由美子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我們家由美是和那群孩子不一樣。她原本不是該住在這種地方的孩子。」
母親以自己的認知把周圍的人分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和「那個世界的人」。小時候,由美子並不理解母親所說的「那個世界的人」,後來她明白了,那是一群生來就放棄努力的人,他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都過著同樣的生活,不覺得痛苦不覺得可悲。而「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就該是有強烈自尊心,懷揣夢想,力求改變,積極向上地活著的人。
由美子打算按照母親教育她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相信,孩子是否有出息完全取決於母親的努力。
她告誡女兒,「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學校,就只能跟沒本事的男人結婚,了無生趣的過日子。」但更多的時候,她也和大多數母親期盼的一樣,那就是孩子能夠擁有一般水平以上的生活就足矣。所以,她對兒子並不曾有過過高的期待。但總覺得至少也得從一所一般水平以上的大學畢業,然後進一個相對有名的公司上班。她原本以為兒子會毫無疑問地一步一步按這種正常軌道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已考上高中的兒子,不聽任何勸告的中途退學了。百般無奈的由美子只能含著淚水責問丈夫:「你自己是早稻田畢業的,之後順利地步入了社會,為什麼就不能給兒子同樣的人生?讓兒子擁有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生之路,應該是一個父親的責任,更是一個父親的義務。」
沒有一個母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孩子的不思進取和自甘墮落。那天望著中午才起床,起來就要看電視的兒子的背影,由美子心裡覺得兒子很醜陋。看他像是在看一個不中用的東西,於是開始叫嚷起來,「你就是一個人渣,沒資格活著。看著你這種最低級的人,我心裡就會煩躁。」
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兒子選擇了離家出走。
即使如此,由美子還一直心存希冀,遲早有一天兒子會迷途知返重新回到上大學的軌道。但很快的,兒子徹底打碎了她殘存的夢想。20歲的兒子帶回來一個要學歷沒學歷要長相沒長相還比自己大2歲的農村女孩說是要結婚。
由美子為此陷入痛苦之中難以自拔,她不敢想像目前靠打工混日子的兒子將來是否還能夠擁有穿著西裝的體面人生。她完全拒絕那個和自己家庭環境格格不入的女孩當自己的兒媳婦。
她一遍又一遍在內心發問:兒子為什麼要輟學,為什麼要跟一個那麼差勁的女孩結婚,為什麼要把自己推向「那個世界」。
就在她自我良好地數落女孩那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沒有教養,偏執地認為自己的兒子和那個女孩不屬於同一個世界時,令人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她一句「這不是囂張,是我作為醫生的女兒十分自豪!地方上醫生家的孩子就是這樣」,激起了那個女孩的鬥志,女孩瞬間決定報考國立大學醫學部。
女孩為了安心學習辭掉了工作。由美子的母親為了挽救外孫的自暴自棄,便和外孫約定,自己出錢讓女孩上補習班。條件是,女孩如果考不上的話,他就去用心準備大學入學考試。至於考哪兒都無所謂,只要上一所大學讓大家放心就行。老太太覺得這步棋穩操勝券。
可是,當女孩得知了這個約定之後,覺得自己如此被人小看不說還做了讓人家兒子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工具。她傷心而賭氣地怒吼道,「我絕對不會認輸的,絕對!」
後來,經過周圍人的熱心幫助和女孩拼命的努力,女孩竟然考上了。
面對考上醫學部將來要成為醫生的女孩,由美子的兒子說,「我已經打算和你分手了。明白地說吧,拼命努力的人都會讓我感到壓抑。在這種人身邊,總感覺像是在被責難似的。不是無法忍受你,而是我本來就不善於跟非常努力的人打交道,待在一起會特別的痛苦。」
看到這裡,五味雜陳。
和由美子一樣,我也是一個年過40歲的母親,我也有一個上高中的兒子。讀著她的故事,聽著她的訴說,我有一種恍恍惚惚的感覺,我不是她,我又是她。
我能理解她為了改變人生所做的努力,能理解她對自己中產階級生活的優越感,能理解她為了培養兒子所付出的辛勞,能理解她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失望,能理解她對那個差勁女孩的嫌棄和挑剔,能理解她因為兒子淪為下層人的黯然神傷,非常非常能理解她為了孩子變得執拗。
作為一個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從而擁有更加體面的人生,給予這點期望難道錯了嗎?一點都沒錯。
可是,好像哪裡又不對。
經濟上有了餘裕之後,現在的孩子較之過去的孩子,好好學習,好好努力之類的語言就不再帶有悲愴的色彩,說服力也變得微弱了。當孩子習慣了安逸就會變得得過且過。正如由美子的兒子所說的,「我呢,看著努力用功的人,雖然也覺得很厲害,但是既不憧憬,也不想變成那樣。我不想上什麼大學,而且我覺得打工也挺好的。」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卻不能掌控孩子的意志。否則出於對父母的恐懼和反抗,孩子會走上令你最不願意看到的道路。所謂事與願違大抵如此,你痛恨也罷,你哭泣也罷,你只能接受你的孩子,而不能幫你的孩子選擇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