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發生的「玄武門之變」,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它直接改變了李唐王朝的政治版圖和皇權繼承,並被公認為隨後「貞觀之治」的政治催化劑。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這裡面提到李世民的10位「有功之臣」,那他們最後下場如何呢?
長孫無忌
凌煙閣功臣第一,封趙國公。在玄武門之變中,他是妹夫最堅定而又最重要的支持者,功勞第一。而到了李世民登基之後,長孫無忌也以無人撼動的功勞,位居凌雲閣功臣第一位,在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更是朝廷重臣,單單在他頭上的頭銜,那都是一大串,無論權利還是地位,都極其顯赫。
貞觀二十年太宗駕崩,長孫無忌接受遺命,與褚遂良輔政。高宗李治繼位,長孫無忌拜太尉,替外甥掌兵。原本甥舅相處不錯,因一個女人而出現了嫌隙,這個女人就是武則天。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希望藉助舅舅的威望幫著做做群臣的思想工作。無忌也許是有些老糊塗,也許是倚老賣老,不僅自己反對,群臣那兒的工作更堅決拒絕去做。武則天的母親為女兒的事跑到他府上求情,文宣部長許敬宗找他關說,統統吃了閉門羹。從此天子外甥對舅舅不悅,嚴重的是武則天咬牙切齒記住了這個迂腐的老傢伙。
高宗顯慶四年(659),武則天開始報復。有人密奏高宗李治,指長孫無忌與人勾結謀反。案子交由許敬宗審理,一樁莫須有的罪名安在了元舅的頭上。李治擠出幾滴眼淚,當即下詔削去舅舅所有官職封邑,流放黔州。武則天要斬草除根,派人跟到黔州,繼續折騰老人,最終逼這位為大唐勞苦功高奉獻一生的國舅,自己拿根繩子上了吊。抄沒其家產,親屬旁支全部流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的一生,因為妹妹——長孫皇后,他炙手可熱;因為外甥媳婦——武則天,他家破人亡。
尉遲恭(尉遲敬德)
凌煙閣功臣第七,封鄂國公。他不是漢人是鮮卑人,以前跟劉武周混,劉武周被李世民KO後,以敗軍之將的身份追隨李世民。他單騎救主,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而且在玄武門之變中,他殺死李元吉,又「保護」唐高祖,可謂勞苦功高。
尉遲恭是個典型的武夫,耿直自負不藏不掖。有一回太宗問尉遲恭:有人說你想謀反,有沒這回事?尉遲恭滿臉不高興地回敬天子:是的,臣確實想謀反!我跟隨陛下您東殺西討、南徵北戰,如今身上傷痕累累;天下已經安定,陛下這是開始對我有戒心了吧!?邊說邊脫下衣服,給皇帝展示他身上的傷疤。太宗一時不知如何回他話,佯裝理解,流淚對他說:「你快穿上衣服,朕一點不會懷疑你的忠誠,要不我能如此直接當面問你嗎?暫時哄住了這個倔人。」
尉遲恭最致命的是他好挑同僚的毛病,尤其是與他同為玄武門之變五功臣的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的毛病。每當發現這幾人的差錯,他便如獲至寶,非要在朝堂上嚷嚷。因此他和太宗手裡的幾任宰相都處得不好。原本是功臣,由於自身個性的問題,最終弄得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稜角漸漸被磨平。
晚年他沉迷神仙方術,信奉黃老,飛鍊金石丹藥,挖池沼,築樓臺,寄情山水;十六年間過著自得其樂不問世事的閒散日子。如此,他得以安然無恙地活到了高宗李治朝。七十四歲,壽終正寢。
侯君集
凌煙閣功臣第十七,封陳國公。他在隋末就跟著李世民混,正是尉遲敬德和侯君集鼓動李世民要對太子和齊王先下手為強的。玄武門事變,侯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參與謀劃,但主要是臥底高祖李淵身邊,監視通報其動向。事成後,李世民登基,授侯左衛將軍,封潞國公。貞觀四年(630),任國防部長。貞觀十一年(637)改封陳國公。貞觀十二年(638)拜人事組織部長。
貞觀十七年(643),侯君集約太子詹事張亮造反,張亮提前密告太宗,太宗因恐一時無法對證而未予追究,表面上對侯和從前一樣,侯全然不知,仍舊牢騷滿腹。等到太子承乾逼宮事件敗露,遭太宗幽禁廢作庶人,侯君集受牽連被捕,太宗親自審問,太宗對侯講「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故自鞫驗耳。」(我不希望看到那些文官羞辱你,所以來親自審問)。侯君集羞臊得無言以對。
在處決這位功臣上,太宗耍了個花招。他裝作無奈地請求百官,說「往者家國未安,君集實展其力,不忍置之於法。」(侯君集為大唐創建建立殊勳,我實在不想依法處置他)。「我將乞其性命,公卿其許我乎?」(我向各位請求饒他一命,你們能答應我嗎?)群臣早已了解陛下的真正心思,陪著皇帝戲演得逼真,爭相進言說,侯君集罪不容恕,死有餘辜,「請誅之以明大法」。太宗轉頭含淚對侯君集說:朕就此與你永訣了,「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想你的時候,朕只能看看牆上你的遺像了)。最終腰斬,抄沒其家。
張公瑾
凌煙閣功臣第十八,封郯國公。張公瑾原來是王世充的手下,後來投靠了李世民,而被重用。玄武門之變前,是李世民生死存亡的最緊要關頭。李世民拿不定主意,就開始算卦,張公瑾一把給秦王奪過來龜甲,給他摔了,勸秦王不要猶豫,猶豫就是等死。玄武門之變中,太子、齊王死士齊攻玄武門,張公瑾頗似周公瑾,愣是把他們堵在門外。李世民繼位之後,官封都督,後來跟隨李靖徵討突厥,立有大功,進封鄒國公,不過張公瑾相比較其他功臣死的比較早,屬於自然病死。
劉師立
劉師立和張公瑾一樣,也是王世充的手下,被李世民的魅力徵服,最終選擇了投靠,在玄武門之變中也立有大功,後來也被封官拜爵,後來還平定了吐蕃等地的叛亂,對唐朝的穩定有大功。劉師立投靠李世民之後,一直忠心耿耿,後來有人向李世民告密說劉師立要謀反,但是李世民卻不相信,這件事情也沒有再追究,劉師立最終也是病死,得到了善終。
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是最早投靠李世民的人之一,隋末就跟李世民混,戰功卓著,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一。玄武門之變又立新功,李世民繼位之後,公孫武達也是加官進爵,後來參與了平定突厥之戰,斬殺了其統帥可邏拔扈,晉封東萊郡公,之後死於將軍任上,被李世民冊封為清水縣公。
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參與者,在這次事變中,獨孤彥雲平定了二宮的勢力,對於李世民江山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世民繼位之後,獨孤彥雲還迎娶了安康公主。
也有一說就是安康公主嫁的是他的兒子獨孤謀,獨孤彥雲的祖父叫獨孤楷,獨孤楷是獨孤信的愛將,獨孤信是唐高祖李淵的外公。從這裡可以判斷安康公主嫁的人應該獨孤謀,不過很多人都認為獨孤謀就是獨孤彥雲,獨孤謀字彥雲,是不是有些暈了。
杜君綽
杜君綽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比較小,雖然與杜如晦都姓杜,但他們沒多大關係。他隋末就跟李世民混,攻宋金剛,伐劉武周,他也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李世民即位後杜君綽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榮耀一時,貞觀年間,他又大戰高句麗,斬首三萬。後來在唐高宗年間一次上朝中,暴斃身亡。
鄭仁泰
鄭仁泰此人在歷史中出現的次數很少,隋末隨李世民東徵西討,在玄武門之變中任先鋒,所以他的勇猛也是被李世民所欣賞的,李世民登基之後,令他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是鐵勒總司令。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這個好的一次機會,他沒能好好把握。楞是大敗而歸,而薛仁貴卻因此戰大出風頭。後來,唐高宗就讓他駐軍青海,以備吐蕃入侵。
李孟嘗
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其父母很有文化,希望他能像孟嘗君一樣。然而卿本佳人奈何為賊。隋末大亂,他為了生活做了盜賊。李孟嘗初隨王君廓起兵,後來投靠李世民,而後忠心耿耿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玄武門之變時,李孟嘗也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並且立有大功,深得李世民賞識。李世民登基之後,隨李世勣打破突厥,又被封為漢東郡開國公。
玄武門事變十位功臣,同事一主,分享榮華,命運結局卻又各不相同。有的小心翼翼得以善終,有的英年早逝而全身留名,有的被磨平稜角而甘做閒雲野鶴,有的居功自傲起異心而當街遭斬,有的盡心愚忠仍難逃被後來的當權者剷除的悲慘下場。個個當時講義氣、有血性,後來人人懷心思、睡不安。人生榮耀富貴之路,看破了,功名也就那麼回事。
如果您喜歡的文章,請用您勤勞的小手關注、點讚、轉發、評論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創作下去的動力。